《明朝第一弄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第一弄臣-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捣蛋,但是却很可爱的儿子一样。

    有了这样的印象,随后而来的一系列消息就显得更加真实了。

    因为边关将士们士气大涨,所以,诸如短短数日内,边墙内外大小百余战,皆胜,斩首超过两千这样的消息也显得不那么匪夷所思了。

    因为要庆祝这样的胜利,皇上在宣府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也一样显得顺理成章。

    至于那些贪墨立功将士军饷的贪官污吏,自然是死不足惜了,在舆论的引导下,京城百姓对这些贪官污吏的痛恨,并不亚于宣府的百姓。

    大伙儿都琢磨着,若不是边军的奋战,也许这次还真的会重演土木之变也未可知啊,谁知道那些鞑子怎么就那么巧,偏偏赶在圣驾到了宣府的时候入寇呢。

    看到这样的舆论风向,自然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要说最发愁的那个人,就莫过于顺天府尹黄宇黄大人了。

    有官谣说:前生作恶,今生附廓;恶贯满盈,附廓省城,以此类推,黄大人觉得自己前世一定罪恶滔天了,至少也是董卓、曹操那个水准的,不然怎么会摊上顺天府尹这个附郭京城的位置呢?

    这个官位说是正三品的大员,权限不小,还有上殿面圣的资格,好像很了不起,可是谁当了这个官谁才知道,其中滋味又怎么是一个苦字能说得完的?

    旁的不说了,就说今年正月吧,黄大人连大年初一都没闲着。大过年的,又天寒地冻的,好容易等到祭天仪式结束了,黄大人前脚刚进家门,后脚大学士们的命令就跟来了:京师戒严,要顺天府全力配合。

    黄大人虽然是京官,但实际上离着真正的核心阶层差得远着呢,皇上偷跑这样的消息他自然是不知道的。所以,听到这样的命令,他当时就懵了,这大正月的,朝廷搞的是哪一出?

    不明白归不明白,朝廷的谕令还是得执行,黄大人无奈之下,也只好离开温暖的家,回到了冷冰冰的衙门,然后动员起衙门里的人手,开始清查户籍、弹压地面,严防流言滋生。

    可是流言之所以为流言,就是这东西难以禁绝,尤其又是在京城这样的地方,人口多,各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又让人无从下手,就算是街头上随便抓来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朝中大人们的子弟或者下人,黄大人小小一个府尹又能如何呢?

    光是这样也就罢了,最可恶的是,日前抓了几个散布谣言的外地人。开始的时候,没人来认领,黄大人自是很高兴,这几个人说着半生不熟的官话,长得又猥琐,一看就不是好东西,正好拿来杀鸡儆猴。

    可没等用刑,认领的人就来了,而且还是礼部衙门来的人。一问之下,这几个猥琐人物原来还是朝鲜来进贡的使臣,黄大人郁闷啊,好容易弄来的鸡,就这么飞了。

    朝鲜小小一个番国自是不算什么,可好歹这一干人也是来进贡的,只不过造个谣而已,总不好就这么打杀了,何况就算要打杀,也轮不到顺天府来做。

    就这样,京城内的各路谣言便喧嚣尘上了,黄大人也只能望而兴叹。

    开始的时候,朝中大佬们还能体谅黄大人,毕竟这大过年的,把城给封了,就算是黄大人有个三头六臂也没法将人心尽数安抚下来,他要是能做到,那就不是一府之才,而是执宰之才了。

    可到了月底,各路申斥便象潮水一般往顺天府涌来,说辞不一,可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顺天府弹压不力,致使各种斜传歪论深入坊间巷里。

    而且,这些舆论大有问题,不但抹黑士大夫们的光辉形象,而且还把武夫们的形象拔高了,最让大人们气愤的是,这些言论居然把皇上的形象塑造得光辉无比

    要知道,当今皇上可是从太子时代就开始胡作非为了,如果这样的一位君上都能在民间有如此光辉的形象,那么朝中的诸位老臣又将被置于何地呢?

    别说边镇的事情还没得到核实,就算都是实情,那皇上也应该是在以巡抚为首的,宣府的文官团队的辅佐下,才能完成这一系列的事迹才对。

    又怎么可能是所谓的侠义之士的作为呢?皇上身边有什么人,朝臣们都是很清楚的,不过是一班奸佞和他们的爪牙——锦衣卫罢了,这些人哪里称得上侠义二字?所以,朝中大员对于这些舆论极为愤慨,纷纷斥责顺天府的不作为。

    黄大人当然冤枉了,街头上有人交头接耳,他不敢抓人,还可以派衙役出去驱赶,可那些个讲时评的茶馆,他又怎么敢上门?那些店铺看着都普通,可实际上,哪个背后没有人撑腰?

    光是些侍郎、主事倒还罢了,居然还有一位尚书也开了茶馆,而且人气还很高虽然这位尚书是六部中地位最低的工部尚书,可却也不是黄大人得罪得起的。

    最后,黄大人也只好含着热泪把这一干斥责文书收下,独自默默哭泣了。至于将来会怎样?管他呢,最多也就是罢官而已,这个倒霉的顺天府尹,谁爱当谁当去吧,反正黄大人是死心了。

    悲伤之余,黄大人也是愤恨,对那个想出时评这种坑人的把戏的人,他打从心底里愤恨。这招太损了,这得多坏的人才能想出来这种招数啊?若是知道这人的名字,黄大人一定会把那个名字写在小纸人上,然后天天用针扎的,不这样,就没办法消除黄大人心里的怨恨啊。

正文 第160章 万事俱备

    第160章 万事俱备

    黄大人一头雾水,只能怨天怨地,可京城中还是有明白人的。

    曾府书房里,老管家曾禄正躬身禀报着:“老爷,谢公子想出来的办法果然不错,如今京城的舆情大变,很多百姓已经在称赞皇上是圣明君主了,这次返京,看来谢公子可以安然渡过了。”

    曾鉴微微颔首,道:“谢贤侄果然不同凡响,这一招有如天马行空,确是神来之笔,以老夫观之,朝中诸位大人也是猝不及防,都有些措手不及。”

    曾禄察颜观色,却见自己老爷虽然口中赞叹,但语气中并无喜意,反而眉宇间的忧虑之色丝毫不减,他不由问道:“老爷,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担忧呢?”

    谢宏这计谋就是通过曾禄实施的,京城没人注意到,最先开始搞时评这种模式的,正是曾家的茶馆,所以曾禄对整个过程都是一清二楚,并且很是欣赏。

    “谢贤侄虽然天资聪颖,但终究年幼,又不曾入朝历练,对于朝中的士大夫们更加没什么了解。”曾鉴叹了口气,解释道:“民间舆情固然重要,可对朝中决议却造不成任何影响,能入朝为官的人,又哪里会在乎民间如何说法?”

    “可是……”曾禄有些不解,“若是不在乎,为何朝中又不断有谕令申斥顺天府?据说申斥也是一封比一封严厉,黄府尹已是罢官在即了。”

    “呵呵,顺天府不就是派这个用场的吗?”

    曾鉴苦笑,顺天府尹这个位置的特点就是,管得很宽,除了京城的治安与政务,顺天府还有承接全国各地诉状的资格,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刑部。

    但是,在很多事情上,顺天府却没有最后决断的权力。什么能够参与,权力却不够决断,这就决定了这个官职最大的特性,那就是经常性的背黑锅。

    现在的情形也是一样的,虽然朝中的大人们都很恼怒,觉得这些传言丢了士大夫们的体面。可是相对的,家里开茶馆的却没一个人放弃时评的,而且,谁家开茶馆也算不上什么机密,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为什么没人放弃呢?

    当然是不在乎了。

    与其说是这些人贪自家茶馆的人气,还不如说他们根本没把民间的舆论看在眼里。曾鉴在朝多年,对士大夫们的心态还是很了解的。

    他们固然想要在民间有个好名声,享个清名,以求名留青史,可大家都心知肚明,能不能名留青史,民间的口碑只是一方面罢了,更重要的还是自家的权势和富贵能够绵延。

    只有富贵不衰,才能真正青史留名,青史还不是得靠史官们书写?而史官,不就是翰林们吗?没有富贵,谁又会在意你,修《三国志》的陈寿,不就是向传记中涉及到的人物的后人索要润笔么?

    只要子孙后代富贵绵延,青史留名又算得上什么若是不然,想指望民间口碑,哼,中华千古之下,又有几人能够靠这个留名?就算是当年的拗相公,待权势衰微之后,还不是被史官刀笔批了个一无是处?

    所以,士大夫们虽然喜欢在民间标榜自己,但每一个人心里却都清楚,那是靠不住的。相对而言,还是士林清议更加重要,而比起所谓的舆情,最终能够依靠的还是手中的权柄和万贯的身家。

    这样的想法,曾鉴很清楚,解释的也很明白,曾禄听完也没了一开始的欣喜,也犯起了愁,“可是,老爷,就算朝中的大人不在乎民间舆情,总也会有些顾忌吧?”

    “顾忌么?”曾鉴摇摇头,叹道:“只怕未必,也许反而会激起士大夫们的愤怒也说不定,谢贤侄这样的行为在士林中看来,完全是对士人的蔑视啊。”

    “那老爷当初又为何不阻拦小人?”

    “死中求活罢了,谢贤侄选的这条路本来就艰难重重,事到如今也只能看他的缘法了。”曾鉴抬起头,沉声道:“只要陛下能坚持不让,朝臣们终归是要投鼠忌器的。”

    “那陛下能否?”

    曾禄心里很没底,别说当今陛下了,就算是先皇,若是和朝臣们的意见向左,多半都是要退让的。而如今,朝中尽是老臣,三位大学士更是顾命大臣,皇上又未及弱冠,从铮少爷的信中的描述看来,也是个心性不定的,他能坚持住吗?

    “如今,也只能看他的造化了。”曾鉴再次重重的叹息了一声。

    ……

    京城里明白人是很多的,曾尚书哀叹的同时,在京城另一处所在,正有人在发怒。

    “放肆,简直太放肆了”左都御史张大人重重的拍了一下桌案,桌案上赫然放着一张信函。

    “老师请息怒,陛下年幼,不过受几个佞臣的教唆罢了,待陛下返京之日,弟子等自当效劳,为江山社稷,为大明天子,也为老师诛除此僚。”张大人身侧站了一个身着七品袍服的年轻人,这时见张大人发怒,于是出言相劝,语气中颇有自傲之气。

    张大人怒气略平,将桌上的信又拿了起来,重重叹息:“唉,大明社稷多劫啊,陛下身为天子居然如此胡闹。单是偷跑出京,已是大明开国以来从所未有之事,现在又闹出这等动静,老夫身为辅政之臣,真是心中有愧啊。”

    “老师,不过是城内谣言罢了,不若弟子先行上表弹劾,在京中取缔茶舍水寮,失了这些所在,流言没了立足之地,也就慢慢消散了。”

    “区区流言何足道哉,老夫心忧的是天家的体统啊。”张大人摇摇头,将信放在桌上,对身旁那个年轻人说道:“月痕,你来看看这信,便知究里。”

    “是,老师,弟子僭越了。”那年轻人躬身应是,然后拿起信来细看,看不几行,眉头便紧紧皱了起来。等看完时,他脸上已经涨得通红,显然愤怒已极,若不是顾忌张大人,只怕也要高声喝骂了。

    “老师,张巡抚所言极是,宣府的那个弄臣谢宏果然危害不小。陛下去宣府之前,不过有些贪于玩耍嬉戏罢了,到了宣府之后,种种作为,竟是如此……匪夷所思,别说天家体统,就连普通官宦人家,也断不会如此妄为啊。”

    阅兵,皇上身上的奇装异服以及种种怪异举动,最后,甚至连天家的黄龙旗都被亵渎了……张鼐的信中所说的这一切,对于一个循规蹈矩的士子来说,的确是让人义愤填膺。皇上乃是天子,乃是天下万民的表率,而天子的仪仗更是重中之重

    现在,皇上居然在宣府完全不顾体统的乱来,这不单是失了天家体统,简直是让朝廷上下集体蒙羞啊

    更别提皇上采用民间传言,就让锦衣卫对宣府各衙门的文官进行审讯,最后还定罪之事了。使不上大夫,不经过都察院和大理寺,居然就将多名有品级的官员正刑,规矩和体统何在?

    皇上身边确实有奸佞,不然是不会如此倒行逆施的。对于信中说明的那个罪魁祸首,年轻御史也是恨之入骨。

    “不单是那个谢宏,还有八虎”张敷华目光一凝,恨声道:“若非有那些阉竖在陛下身旁蛊惑,陛下也不会贸然出京,宣府事想必也逃不开那些人的推波助澜。”

    说着,他激愤起来,向紫禁城方向一拱手,朗声道:“本官受孝宗皇帝嘱托,又身负纠劾百司之职,待陛下返京之日,定要诛除陛下身边的小人,以正天下视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