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无敌前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无敌前传- 第3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三天内,总参都一直没有给予答复,叶飞心里希望能够在德国境内横着一支强大的地面部队,不论是对在东线作战的德国国防军还是对在西线作战的党卫军,都是一个极大的威慑。

叶飞甚至在决策会议上提出:被德国人称为鲁尔工业区的莱茵工业区被摧毁后,这个曾经为德国提供过大量物资的欧洲最大的工业基地,已经完全不可被修复。

这也意味着德国的工业力量或者说军工力量已经被严重削弱,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不太可能给中国造成多少麻烦。

因此,只要法国集团军群能够守在德国本土支撑一段时间,那么没有装备补给的德国军队将最终被中国军队击溃。

不过,李长山却对叶飞的主意嗤之以鼻,他指出:德国国防军强大的作战能力和远高于法国集团军群兵力的数量优势,即便在没有装备补给的情况下,也足以在短时间内消灭孤军深入、缺乏后勤补给的法国集团军群。

他同时还尖刻地说,法国集团军是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商云义不可能向汉尼拔那样,率领由三个种族、十几个民族组成的伽太基军队,远征数千公里,在罗马腹地转战十余年的时间。

不说战斗消耗,尤其是后勤就足以消灭整支法国集团军群。

因此,他认为,应该同意商云义的计划,立即撤出德国。

毕竟,作为战略目标之一的摧毁莱茵工业区已经实现了。

但叶飞也立即分析出,如果法国集团军群能够支撑下去,并完成对德国党卫军的合围歼灭战,那么,整个法国、比利时与荷兰就会被全部解放。

德国在大西洋沿岸将没有任何武装力量的存在。

这种一厢情愿的,甚至有些偏执的想法令在座的人都严重怀疑起叶飞的真实用意。

要知道,在整个西欧,除了英国的五十余万大军外,几乎没有其他中国军队存在。

如果要想靠法国军队去完成攻势作战,那么还不如把北非的数十万军队调到欧洲去,可这样一来,防守直布罗陀及苏伊士运河的兵力就非常空虚了。

兵力严重不足、后勤无法保障,是目前在德国境内法国集团军群的困境。

除非马上撤出德国,否则,其最终只能是被德国人逐渐消耗干劲。

但叶飞却绝不愿意放过这一能够立即解决掉德国党卫军的机会,他极力辩解,必须将法国集团军群留在德国,不然的话,先前的一切努力都会白废。

但一百多万军队的生存才是我最关心的,即便空军司令严维宗也表示,可以派出至少5个空降军(超过20万兵力)在党卫军最薄弱的地方实施空降作战,但我还是不敢让商云义去冒险。

最后,还是军事情报部的薛庆功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深入到德国境内的中国军队缺乏补给,同样,在法国、比利时、荷兰的党卫军也缺乏补给。

如果用战略轰炸机群将党卫军设在荷兰阿纳姆、乌德勒支、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和法国的里尔、鲁昂等地的布吉中学和兵力集结地进行集中轰炸的话,整个党卫军的作战行动绝不会维持超过一周的时间。

但在政治上,可能会有些被动,毕竟实施战略轰炸,将会使大量的平民伤亡。

被叶飞描述的;解放比利时‘荷兰及法国诺曼底地区的话;就能够完全打通法国本土通往英国本土的通道。大量的兵力‘装备和补给可以直接从欧洲大陆前往英国;中间仅需的英吉利海峡;完全可以用庞大的舰队来护卫安全;英国就能够完全掌握;而不会担心会出现在英国本土发生与美国登陆部队作战的窘境的美好画面所吸引;我已经有些倾向于叶飞的建议了。但李长山则继续持反对意见。他指出;美国的大西洋舰队上的航空兵力根本不可能同英国的中国空军抗衡;完全不需要担心美国人的登陆。但法国集团军群在德国境内继续存在,所产生的巨大利益也确实让人向往。

巨大的利益和风险并在,这需要进行一次豪赌。

更何况,在东线,三百多万铁血大军正对德国施加强大的压力,希特勒也只能让中央集团军群和巴伐利亚集团军群的部分作战部队参战,主要的兵力还必须呆在原地,这也减轻了法国集团军群的负荷。

叶飞继续唠叨着他的想法,并继续细化下去。

他还说明,可以让空中打击加强,对德国国防军的进军路线及补给中心进行轰炸,必要时,希望决策处能够允许使用原子弹。

对德国使用原子弹?这一点必须经过认真讨论。

首先要确定的是战争结束后,德国是否会一直是一个二流国家,其次,日尔曼人的报复心到底有多重?第三,德国战后的恢复能力如何?其实第三点与第一点有直接的关系,讨论也主要集中在此。

按赵天赐的说法,只要战后,欧洲继续保持欧洲宪章,并在德国的宪法中施加某些条款,可以在数十年内保证欧洲宪章受中国控制,并产生一个由法国主导的欧洲。

这样一来,德国也许会在经济上成为一流强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将不足以同法国对抗,更谈不上同中国的抗衡。

至于日尔曼人的报复心态,这其实已经不在讨论的重点了,任何报复力量必须与自己的实力成正比。

赵天赐还着重强调一点,那就是国内财政状况,迫切需要尽快结束战争。

使用原子弹进行轰炸,将会极大地加快战争进程。

而且根据军事情报部的情报显示,国防军内的一些人正在组织针对希特勒的刺杀活动,只不过目前参与的人数还很少,对希特勒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而一旦使用原子弹,将回使更多的国防军军官感到:战争已经无法取胜,必须是希特勒彻底消失,才能挽救德国。

这样一来,肯定会进一步加快战争的进程。

既然如此,那么叶飞的冒险实际上就加了一道最有效的“保险”那么好吧,就让我看看商云义的法国集团军群到底有多强把。

我心中最后作出了这个决定。

第二百八十六章 … 让法国集团军群留在德国(下)

室友昨天的故事,药服了后,头昏眼花,思维不容易集中,必须休息。

所以只能上传另外半章,各位读者大大请多多体谅。

在作出了将法国集团军群留在德国境内的决定后,空军立即加大了对德国国防军进军路线及兵力集结地的轰炸力度,同时也加大了对法国集团军群的补给空投力度。

但这对于战局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

真正能够使法国集团军群获得绝对安全的办法还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其对面的敌人。

而得到总参这首奇怪命令的商云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通信兵,他接二连三电报发回,请示是否是出于通信系统故障原因,但总参都毫不犹豫地以相同性质的命令回复。

至此,商云义才总算明白总参是下定决心将自己留在德国了。

虽然空军不断地投来补给,加上时断时续的后期保障,使法国集团军群勉强能够维持日常的运转,但商云义也明白:目前的法国集团军群哪怕连一场较小规模的全面战斗都无法进行。

为了应付眼前最近的敌人党卫军,他只好下令将大部分步兵师机动车辆的油料全部集中到装甲部队和少量的机械化部队中,以此来换取在一定时间内的机动及火力优势。

至于之后的事情,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商云义的做法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7月5日,幸存下来的党卫军第4和第5集群合编成一个新的集群--党卫军独立集群,由刚刚从柏林赶到的海因里希党卫军一级上将担任总指挥。

他到达后,立即下达了新的战斗部署,要求在杜塞尔多夫,这个唯一没有被轰炸过的工业区的南部小工业区集结,并准备在这里,对来犯的中国军队给予致命一击。

海因里希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军队远征之后的补给不力的情况,因此,他决定先以防守消耗中国军队本就不多的各种作战物资,然后再发动反击。

海因里希的计划相当成功,商云义在最初的几天猛烈攻势中,除了消耗了大量的弹药、油料等作战物资,占领了这个小工业区外地门兴格拉德巴赫、索林根等前沿地带外。

终于止住了前进的脚步。

弹药补给和油料补给是制约法国集团军群大规模战斗行动的最大因素,海因里希也从中看到了战胜商云义的机会。

于是,他率党卫军主力部队约20万兵力,加上近十万充当后勤补给掩护的十万预备役部队,沿着门兴格拉德巴赫与索林根之间的莱茵河两岸,向中国军队地阵地发动了强袭。

没有弹药进行作战的中国军队。

除了留下部分精兵对党卫军进攻部队进行狙击外,主力部队不得不抛弃大量的负重和装备。

迅速后撤。

7月13日,中国军队在摧毁了整个门兴格拉德巴赫与索林根这两个小工业区的所有设施和建筑后,主动撤到勒沃库森和格雷文布罗赫。

但不到三天的时间,海因里系率领的党卫军中国军队强悍地战斗力;给了海因里希内心强烈地震撼。在中国军队缺少补给。尤其是现代战争中最重要地弹药和油料补给的情况下。勇猛善战的中国战士居然仍能够予党卫军巨大的杀伤。

自正式接战后以来,不到十天的时间,党卫军的伤亡就超过了12万人,而中国军队地伤亡。

偏高的估算也不过2万左右。

这还是因为海因里希害怕在白天遭到大规模空中打击,而将全部战斗选择在晚上地缘故。

否则,党卫军的伤亡人数还会更高!与海因里希心中焦虑不同的是。

希特勒似乎感到一丝宽慰。

刚刚被摧毁了鲁尔工业区,整个德国需要一个大的胜利来维系民心士气。

曾经被各国军事专家们视为无敌的中国陆军部队,终于在党卫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在十天内连续被收复了五座重要的工业城市。

即便这几座工业城市已经没有任何收复的意义,但对于希特勒来说,党卫军仍然是其心中最坚强的支柱。

而且,在对内外的宣传中,这一连串的胜利,也正好为德国披上一件打破中国神话的英雄外衣。

但在此时,海因里希却听到了一件对于他来说,比鲁尔工业区被毁更加令人恐惧的事情。

党卫设在荷兰、比利时、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几乎所有补给中心和兵力集结地,均遭受了中国空军的地毯式轰炸。

数百万吨作战物资在一夜之间被摧毁,党卫军几乎所有的坦克'装甲车辆甚至普通的机动车辆都陷入了油荒。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除了借助不断被中国空军轰炸多切断的铁路运输,党卫军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战场机动能力。

海因里希立即与刚刚升任为党卫军元帅弗兰克商议,他手中的作战物资储备只够打一场中型规模的战斗,甚至可能无法将中国军队从波恩城驱逐出去。

因此,他要求立即停止继续推进,原地构筑防御工事,等待国防军的到来。

同时,作为党卫军的最高副总指挥之一,他也对整个党卫军的前途感到忧虑,并建议党卫军立即从*国等地撤回。

至于交通工具,海因里希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抛弃各种重型装备,将油料集中于各型机动车辆。

不过,弗兰克向上汇报后,希特勒立即否决了党卫军高层的建议。

他心中非常清楚,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任何与美国能够接触的地方都是异常宝贵的。

同样,不断在北海同中欧联合舰队作战的德国、美国海军舰队也有大量的船只秘密在荷兰的各个港口靠岸,为希特勒运送着大量的宝贵物资和技术资料。

因此,守住西欧海岸,将是党卫军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为了说服“据理力争”的党卫军高层,他甚至要求党卫军可以用西欧遍布的数百万马匹作为交通工具之一。

对于在莱茵工业区的党卫军暂停进攻,等待国防军的到达一事上,希特勒倒没有作过多的坚持。

但正是希特勒这个一意孤行的表态,最终完全葬送了二百多万党卫军,使其依赖的最有力地、最忠心的武装彻底消失。

缺少弹药及油料补给的党卫军,甚至不是法国军队的对手。

在那些补给中心被摧毁的第二天,法军便发动了开战以来最强悍的攻势。

近四百万法兰西战士,冲出战壕、坑道。

工事及各种藏兵洞等防御阵地,在猛烈地炮火及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勇猛地扑向党卫军的阵地。

按照中国政府地强烈要求,法军并没有一味地只顾着恢复自己的国土,而是将进攻主向定在了皮卡第区,这里可以直接通往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

相应的,在德国境内的法国集团军群,也开始了逐步的反攻。

虽然反攻主要集中在党卫军的对面。

但这个正面上地兵力并不太多。

以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为主地突击群,兵力只有40万左右。

其余的则被商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