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上梁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逼上梁山- 第3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地,归了他李民,此时却是得不到他李民实际性的支援。不像江南,因为他李民的回援二龙山,已经是打通了。并且震慑得大宋军兵只敢固守,不敢反击。

更何况,此时原本镇守西北的主力,种家军与折军,也全都归了他李民,没地返回驻地,此时更是得不到大宋朝廷的支援。以种家军和折家军残留的兵力,守甘肃,真的是实在很难。很可能因此直接让折家军与种家军因此断根,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然而,李民虽然自以为已经了解了李纲等人的烦恼所在,可随着李纲等人进一步的分析和回报,李民这才发现,他想的还是少了。

李纲等人着急上火的,绝对不是什么辽国、金国对中原的进犯,对大宋的蚕食,更不是担心种家军和折家军的根基灭绝,以及西北一地之得失。

李纲等人担心害怕的却是一种势的形成,五胡乱华的重演!

第十九卷 第二十五回 分歧

五胡乱华。

对李民来说,可能不过是一段历史教科书上的记载。表诉了两晋时期,由于中原汉民族政权的腐败衰落,导致了北方大量游牧民族入侵,进而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交流,众多的民族融入到了汉民族的这个大家庭。

可这,却仅仅是报喜不报忧的春秋笔法,而对当今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那就是赤裸裸的一段被侵略史。即使过了数百年,也不能忘怀轻视的精神创伤,一段可以镜己的教训。

尤其是,大宋宿敌的辽国,也是趁着唐末汉政权的衰落,趁机崛起的,并由此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到至今。

那就更是教训深刻。

故此,李纲等有此惊慌,毫不新鲜。而且,这也绝对不是李纲等在杞人忧天。

这就象众人都知道的,却都未必正确。

就如大宋的军力,普通人都认为大宋的军力是历史上有史以来最差的。可实际上,北宋立国两百载,与辽为敌,与西夏为敌,与吐番为敌,同时与三方为敌的情况下,还能扩张东南以及西南的疆土。

尤其是辽、西夏、吐番,多是骑军,宋多是步军。辽、西夏、吐番等,打输了多半能跑干净,而宋军但凡打输,那就绝难脱逃。如此这般,宋军若是真的军力弱到极点,纵有百万大军,又岂能支撑两百年。

即使在李民没来的历史上大败给了金国,可那也是由于高层的策略错误,没有抗战的决心。没等援兵回援,就直接投降。可就那,在李民没来的那段历史中,能够彻底吞噬继承了辽国实力的金国,也没能彻底吞噬掉大宋。甚至遗留的南宋,直到金国被元灭亡了,也是依旧存在。

可这,虽然能说明大宋的军力,尤其是边军的军力并不弱之外。更主要地是,大宋的外交策略,一直相当的好。绝不同时三线或是两线开战。尤其是在澶州之盟后,安抚住了辽国百多年,更是一直拿西夏练兵。童贯更是大胜西夏之后,认为西夏短时间内绝难反攻大宋之后,这才起了实施大宋布局了百多年的百年大计。

只可惜,最终却是因为方腊的起事,最终功亏一篑。

而这一转折点,在李民立国之后,屡克大宋军力之后,彻底的被放大了。尤其是宋皇赵佶不仅引狼入室的请了吐番等国入境帮助平叛,更是调动了大宋的边军。不仅调动了镇守西北,防范西夏的种家军、高家军,更是把镇守东北,防范辽国的边军,也交给了高禛来打李民。

西北、东北的边军主力调移。短时期,哪怕是一两个月的,刚刚大败于宋的西夏,以及内部遭受金国骚扰的辽,都是不敢动心思的。

可这几路大军都被李民战败收服了,大宋的兵力捉襟见肘不说,众多征兵的地盘,也归了李民。这么长的时间边塞没有主力部队补充镇守,那西夏,大辽能不动心思才怪呢。

而大辽、西夏,以及新近崛起的金国,遥相呼应的三路进攻。很明显,三者之间由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已经是形成了某种默契。这再加上被宋皇赵佶请入境内,尚自与李民收服的大理兵力拼杀的吐番大军,以及与李民部下方腊厮杀的西南部落联军。可谓是大宋周边的国家,都看出大宋如今摇摇欲坠,想要来分享一杯了。

大宋,别说是如今这种状态。就是鼎盛时期,能顶得住大辽,那也绝对顶不住周边所有国家与蛮荒部落的同时入侵。

而最可怕的,不是大宋挡不住。对李民这一国来说,即使大宋灭亡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还能免了李民的一些名不正言不顺的继承问题。

可关键的是,就是这种游牧民族与南蛮民族由于灭亡大宋的胜利而形成的一种势,这就是五胡乱华之势。

都看到了胜利,都看到了掠夺中原的好处,光脚不怕穿鞋的。足够的利益,足以蒙蔽这些民族对中原的畏惧。无尽的贪婪,足以让这些淳朴的民族变成恶魔。就像五胡乱华一般,行军打仗不带军粮,直接以人为食。

而这种势一成,那就绝对不是仁义理智等言语可化解的,必须要足够多的鲜血,这才能震慑住贪婪。

那样的话,就算李民继大宋之后,能够拨乱反正,重振中华,那也是要不知牺牲多少人命的。这既有中原百姓的性命,也有那些被野心和贪欲诱惑而蒙蔽心智的异族者性命。

当然,这些异族者的性命,李纲等人是不会在意的。可李民作为一个新中国诞生的,却还是有些顾念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尤其是,李民手下的少数民族也不少,像什么折家军啦,都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子弟。

故此,李民在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也是很急。不过,李民却也知道。他身为这些人的统帅国主,这些人能急,他却不能急。若是连他李民都急了,慌了。这些人还能信任谁,找谁?

此时就看出李民这些年的修炼没白费了,真是能装住事了,绝不是原先单纯的大忽悠脸皮厚了。遇此民族兴旺之大事,也是不动的声色的说道:“尔等有此远虑,甚好。只是尔等除此远虑之外,可思有何等解决之道?”

确实,李民立国之后,为了培养内阁,那真是放权的很。李纲这些人别说是大才,更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就是单纯打工的,那也是不能拿了李民的俸禄什么都不干。稍有事情,一点主意都不想的就都跑到李民这里来。

那样的话,那还要他们干什么?李民自己一个人全包了不就完了。

当然,若是那样的话,李民绝对会累死。不过,李民也绝对会再找一批有用的来替代李纲他们。

而李纲这些人,到也果真没有愧对李民的信任和俸禄。他们的远虑,不过是他们四人的共识罢了。而对此共识,他们几个人却有各自的看法与解决之道,各自争持不下。而这件事的演变灾害太过巨大,远超了他们能决策的范围,他们这才心急火燎的来找李民最终拍板。

故此,再给李民说完了缘由之后,闻听李民沉着的询问他们几人的看法。李纲主持内阁决议的次数比较多,习惯性的最后发言,当即点名让郑鹏先说。

这郑鹏乃是李民最初的情报主管,即使是后来李民收了神机军师朱武,朱武展现了强大的情报推算能力,让郑鹏自愧不如,让出了大部分的情报职能给朱武,这郑鹏仍然是李民手下的一大情报巨头,更掌管了内部官吏督察的廉政公署。同时也是内阁总理的常任理事之一,乃是李民身边的心腹老人。由他起头,最是应分。

当下,郑鹏也不推让。径直说道:“国主,臣下以为,外族入侵,虽有五胡乱华之势,可却正好借此铲除大宋遗老。以国主如今的神通,以及麾下的数十万大军,数百位上将。待大宋灭亡之后,驱除鞑虏,易如反掌。虽然因此,可能导致我中原的百姓,部分受苦。可没有黑暗的折磨,哪来有对光明的渴望。破而后立,建造一个全新的共和之国,绝对要比改造那些腐朽刁儒的惰性要容易。而且,我国尚有大理集团军抵住吐番,方腊集团军抵住西南诸部,我国南方根基稳固。故此,臣下建议,撤离西北折家军与种家军,容其侵略大宋。同时我军备战东北,只待大宋灭亡,随即借民心思归之势,一举反扑,驱除辽、金、西夏等诸国联军。”

这郑鹏原本为了一个出墙的老婆,能灭了岳丈满门。心虽有忠义,可性格却是偏激的很。他死忠李民,只考虑李民的名声正统,江山稳固,却是不考虑什么百姓死活的。

而对此,那朱武本是山大王出身,倒是没有什么无不可的。可那公孙胜却是侠义之心强盛无比,当初下山入世历练,只是看了百姓受苦,就忍不住与大宋官府为敌。甚至联合了晁盖,意图推翻大宋。在晁盖心无大志,梁山内部又有了不安定的迹象后,慕名拜访了李民。并最终追随李民欲建共和之国,那最是为百姓着想。

虽然公孙胜早已听过郑鹏的一番意见,可此时重听,依然暴怒道:“住口!我等追随国主,行共和大志。为的就是天下苍生百姓,岂能眼看其陷入刀兵之中而不顾。”

随后,公孙胜也不理郑鹏的反应。径直向李民说道:“国主,大敌当前,百姓受苦在即。为天下苍生计,臣恳请国主莫要顾忌与大宋的旧怨恩仇,兴雷霆之师,救援大宋,力敌辽金兵马。以雷霆之师,震慑宵小,不敢犯我中原。”

公孙胜说的相当诚恳,也很合李民的心意。毕竟外敌当前,一致对外,那才是正理。虽说这辽金西夏,日后也是中华的一体同袍,可那毕竟还是今后,就算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也就足够了。这些有着反作用的血仇,实在没必要继承。

不过,李民却没有妄下定论,要知道这里可有着四个人呢。

李民当下看向朱武问道:“朱先生怎么说?”

第十九卷 第二十六回 一致对外

“依臣看,当今局势虽有五胡乱华之势。可我等已是妥善部署,当可掌控局势演变。臣以为可采纳郑理事之策略。”朱武毫不思索的就投了郑鹏一票。

这些分歧,早在来见李民之前,他们就已经表决过了,此时自然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何况,且不说朱武原本与那郑鹏一样,也是山贼出身,有受过郑鹏礼让职能的好处,在两厢决策对他来说都无所谓的时候,自然要偏帮一些郑鹏。就是单从事件本身来说,朱武这么一个唯情报论的布局者,在情报完备的情况下,对大局的掌控绝对自信的很。完全有信心能控制大局走势,借势灭掉大宋而又不发生五胡乱华的大势演变。

而至于其中百姓的牺牲,却是不在朱武考虑范围之内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布局者,连自身军队和友军,那都不过是大局走势上的一个棋子、筹码。那就更别提是那些无关紧要的百姓了。

虽然李民立国的宗旨是共和,是以民为本。可显然,无论是郑鹏,还是朱武,都是没有这个觉悟的。

对此,李民即使没有今天这件事,那也是很明白的。而且,虽不赞同,可也很理解。毕竟,李民在现代的时候,虽然没经历过战争,可只看那些歌功颂德的纪录片或是电影中,都不加遮拦的描述为了取得某场战役的胜利,只是叫嚣着:“死多少人,我给你补多少人。”

部队的实力能补上,死去的战士和百姓又如何能补上?那就更别提某位伟人为了胜利,发动人民战争,藏兵于民了。

故此,李民很理解,随之看向了李纲。

李纲很是肃穆的说道:“臣随国主起事,不惜身做二臣,皆为建立共和之国尔。国之子民,即我之子民,岂可轻言牺牲。且战局如水,千变万化,如不能防微杜渐,即使神人,又怎能将千般变化,万种人心,尽皆谋尽,掌控。故,臣以为,既有中原百姓遭受刀兵之现状,又有五胡乱华之大势将生。我等切不可只顾利益,谋略,而舍大义。而今,当舍与宋之恩仇,挥兵救援。”

李民听罢众人的言辞,心中主意已定。

这种事,看似两种选择,可实际上,对李民来说,根本没有选择。李民可没有某些人攘外必先安内的狭隘心态。外敌当前,自然是要一致对外。

而至于郑鹏,朱武等顾虑的要给李民一个完人的名声,不已前宋臣之身,彻底断送宋朝,而婉转一些的从异族手中收复。这对李民来说,根本没必要。

历史早就证明了,成王败寇。别说李世民那种逼父杀兄的都能千古传颂,就是元朝这种被侵略史。到了后世,都能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历史传承的一部分。以大宋前国师身份,推翻大宋,这又算得什么,也就是这些在大宋体制下传承了忠孝名义的人,比较自我在意罢了。

李民当即正色说道:“诸卿之意,我已尽知。本尊之见,唯战尔!外敌当前,我共和之国,当起民之表率。舍弃恩怨,一致对外。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李纲等四人,闻言当即精神一振,齐声应诺。

李纲这四个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