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振大唐- 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郭子仪恭声禀道:“长源为筹划织造局之事。昨日已经动身前往苏、杭二州,体察民间织造之事了!因殿下按礼有新婚的三日之期,长源未便惊动殿下,只请臣等代为备报一下!”我不禁发出一声感叹,我才布置筹建织造局的任务,他就亲往苏、杭实地考察了。这个李泌真是讲求实效的人!岑参也开口言道:“如今朝堂清明,一切政务都在殿下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而殿下新婚不过二日,殿下倒也不必如此忙于理政,何不再休歇一日?”依照大唐礼仪,皇储迎纳正妃的婚仪,称为“大婚”,而娶纳侧妃的婚仪则称为“新婚”也可。而新婚之时,有三天可以不理事问政,所以岑参才有此言语。

我微微一笑。温声回道:“如今国事虽不维艰,却也途有棘荆,本太孙只能居安思危,爱民勤政以期国运兴坦,怎么敢稍有懈怠!”我接着话锋一转。向郭子仪问道:“不知这月余以来,两京军务进展得如何?”无论什么时候,军队都是权力得以行使的保障,有道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嘛,我当然得勤加探问。

郭子仪闻知我的询问,当即直接回答道:“两京兵马均已整合完毕,只留下十万精壮之士,只待臣等再勤加操练,相信在十个月的苦训之后。两京兵马必定成为我大唐数一数二的精兵劲旅!”十个月?一个生命诞生的长度!嗯!我想想目下的形势,我应该能有十个月太太平平的等待时间。

我又向岑参问道:“于今再过二日就是制科之考了,关于这次科考,各方面的准备怎么样了?”岑参略一思索回道:“据子美呈报,国学府全然准备妥当,兵卫也已经严设完毕!”大唐帝国向来十分重视科考,为了严防弄虚作假、挟带舞弊,每逢科考,按例森严兵卫,以防假滥!我点了点头,对后天的科考之事大为放心了。

正当此时,孙六急匆匆地疾步而来,见及我端坐在堂上,仿佛有了主心骨似地暗吁了一口气,躬身禀道:“启禀殿下,有八百里驿站军情急报到来!”一听“军情”二字!我心里“咯噔”一沉,现在百事待举,最怕的就是有军情,但不知是哪里的边镇出了什么样的状况!不会是安禄山已然起兵了吧?这是我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但我马上否决了它的可能,安禄山既没有准备妥当,又是在宇内靖平之时,怎么能仓促起事?他还不至于这么没有头脑吧?难道是大食国进击西域?可是白衣大食的统治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被推翻了吧?更不可能是忠、永二王,他们现在既人单势孤,又暂时没有起兵的因由——

在我心念疾转间,郭子仪接过那份八百里加急的信件,敬呈于我。我凝住心神地拆开一看,却原来是渤海的靺鞨屯粮整军,竟然暗与东瀛、新罗联络!想要引它们作为后盾,图谋拥兵自雄!我气愤之余,却也不由暗暗地松了口气。要知道,渤海原本只是大唐的一隅之地,地处大唐的东边,隔海相望于东瀛。后有靺鞨的部落前来投奔大唐,玄宗皇帝就封靺鞨部落的头领大荣祚为都督,掌管渤海都督府,后来,便渐渐以渤海为名成为了大唐的属国。大荣祚对待大唐倒是颇为恭亲,但接位于他的第二代国主大武艺却日思夜想地要扩张强大,并曾于十余年前,断然派水陆两军分路攻打大唐的登州和马都山!结果当然是惨败而已。如今是第三代国主大钦茂当政,难道他也自不量力地雄心勃发?

我心中暗暗思量着,以地理位置来看,离渤海最近的军镇却是安禄山的范阳、平卢两镇,如果抽调军镇的力量前去镇压,势必得动用安禄山的军队。如此一来,安禄山必定借此因由大储军资广做兵备,由此,他发动叛乱的日程也会相应地提前,我应该怎么应对呢?

第一百七十八章 兵发渤海(上)

蓦地,我心下一动,如今郭子仪已将两京兵马整合完毕,我何不抽出六万兵马前往渤海,虽然这些兵马还没有经过进一步的苦训,但终归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而且经过战火粹练的军队,不是更能快速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吗?

我这么想并不是冷血,罔顾将士们的生死。要知道大唐的兵力部署除了十大军镇之外,为协防海域起见,又有长乐经略,归属福州统领;东莱守捉,归属莱州统领;东牟守捉,归属登州统领。守捉,原本是大唐设置的军、镇、守捉、烽戍四级地方军事单位之一,通常兵力在千人左右,而作为独立特设的东莱守捉和东牟守捉,兵力却有二千左右。如果我率部亲往渤海,那么位处渤海附近的东莱守捉和相离不甚远的东牟守捉,它们的军马还能不听从我的号令?而渤海不过是弹丸之地,总兵马也不过是八万而已,与守捉之军再加上附近州府的兵马,总兵力可以达到与之相当的位置,我怎么能有闪失呢?吐蕃国的十五万精锐大军不就是折损在我数万大军的手中吗?

我进一步仔细地思想起来,我打着便于体察民情的名义,领兵六万由河南道而行,绕过陆地行走所必经的河东道、河北道(因为其中包括永王和安禄山的势力中心),沿着河南府、汴州、兖州、青州、莱州,发向登州的东牟守捉,再由东牟守捉经乌湖海到安东都护府的卑沙城,而后我就算是兵临渤海国了。嗯,这样一来倒有四点利处。一则,整个行程既节省了不少路程又相对安全;二则,可以更贴近民众,体察民情。便于进一步完善我的施政方略;三则通过渤海练兵,使我两京的亲卫军快速形成强大的战力,以备不时之需;四则,借着这渤海闹腾的因由,试着在登州建立个军事基地,东望东瀛、新罗,北控范阳、平卢!我的思路越想越自以为正确,却在不觉中钻进了一个思维上的牛角尖!我也由此而陷入了一个被动的局面!

当下,我向陪侍一旁的孙六吩咐道:“通知满朝文武。于下午未时初刻到天策府祟政殿议事!”孙六恭应一声退出了靖安堂。郭子仪见我沉思了这么长的时间,便轻声问道:“这八百里急报不知是所为何事?”我随手把登州刺史的急报信件递了过去,简洁地说道:“这是登州刺史所传的信件!”岑参也走上前来一起观看。

我知道,郭、岑二人虽然绝对是人才,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郭子仪是长于战场上的攻城陷阵,岑参则是精于后勤的供应,本都不善于全局整体的筹划,但现在李泌不在身边。只有对他们我才能完全说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待得他们看完了急报信件,我只是本着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地想法问道:“不知二位卿家,有何高见?”郭、岑二人沉思起来。

见状,我当即把自己的想法一摆。郭子仪犹豫了一下有些迟疑地说道:“殿下所思固然不错,但是此去渤海路途远遥,朝堂之上恐有多变,而且渤海与平卢、范阳相距不远,万一安禄山整军来袭,如之奈何?”他倒是忠心,完全是从我的安全为出发点来考虑。岑参也点了点头说道:“子仪所说也是实情,不如等到朝中大臣殿议之后,殿下再作定夺!”

我点了点头说道:“子仪的忧虑虽是不无道理,但是,宫中有圣上坐镇,朝中有左右二相理事处政!朝堂之上应该无咎;而本太孙拥兵渤海,虽然距离安禄山颇近,但这厮也当知道本太孙武功奇强,略通兵谋,谅他不会做出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蠢动!”郭子仪与岑参相视一眼,默默地点了点头。

下午未时初刻,天策府殿中,百官左文右武分列两旁,我令陈靖将登州刺史八百里急报的信件诵读了一遍,殿下百官立知相召的原因,正是为了商讨应对渤海的事务。我首先开宗明义地沉声道:“渤海妄图分裂国土,拥兵自立,不知众卿以为该当如何应对?”殿下略一沉静,有一位年近五旬的朝臣出班奏道:“臣秘书少监杨洪启奏,臣以为可派一能言之士前往渤海,陈诉其中的利害关系,痛斥渤海国主的无知行径,表明我大唐的立场,令其悬崖勒马改弦易撤,重新回归大唐!如此一来,既不动刀兵,又可使海晏河清,正可谓事得两全也!”这杨洪话语不切实际,而其中的酸儒之气,倒是深长的很。唉,老式科举害人着实不轻呀!

这时,又一朗劲的声音响起:“臣启殿下,臣以为我大唐上国对待这弹丸自大的井底之蛙,不必罗嗦,臣愿提一军之师,把它扫平荡灭即是!”我闻声知人,这是忠直勇烈的朱信东所说的言语。熟知军事的左相裴宽躬身出班,出语苍劲地说道:“渤海前番曾分兵水陆反攻我大唐,虽有自不量力的狂妄,但其战力和野心却都不可小视!而且,此次渤海在拥兵整军的同时,还准备联军东瀛、新罗,并四处寻找同盟,这样下去,我大唐若是不能快速地做出反应的话,很有可能掀起大的风波!因此,以臣看来,决不能姑息谈和!否则,众多的属国都会争相仿效,应该行霹雳手段,尽快荡平渤海,以警天下!”裴宽真是老而弥辣,一语道出兵发渤海的必然性,闻言之下,我不由连连点头。

这时,有又一位大臣出班奏道:“微臣兵部侍郎于当静启奏殿下,依前的局势来看,出兵渤海已是必然之势!而依微臣之见,东平郡王威镇奚与契丹,所掌管的军镇正与渤海相近,不若派遣特使,令东平郡王加兵渤海,以平渤海!”按照现在的表面情况来看,于当静所提的办法当然是最佳方案了,然而安禄山也是包藏祸心的人,我怎么能使太阿倒持,授他以先机呢?

当下,我略一沉吟,缓缓说道:“如今,本太孙初秉国政,却对民间百姓的疾苦几无所知,因此,本太孙决定亲自领军,借此兵临渤海的时机,体察我大唐的民风民情,俾使本太孙以后所下的政令少些失过之处!”我此语一出,殿中群臣不可置信地骇然相视。

稍稍平息了震惊中的心神,右相陈希烈首先谏道:“殿下万万不可,有道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况乎皇太孙之尊的殿下!所谓‘兵凶战危’,兼之此去渤海遥遥珂珂,前途不可预知。要知殿下一人之身却担万千人之福,怎可轻涉于凶险之地,望殿下三思!”

我正待有所言语,附马都尉杨洄也出班言道:“右相大人所言极是,殿下自可升殿勤政,遥控天下!何必累身险地?况且,圣上对殿下圣望殷殷,殿下若东去渤海,谁来主政问事?难道还要再扰圣上的清静吗?微臣虽是职司卑小,却也愿领兵东进,(奇*书*网。整*理*提*供)为殿下略解烦忧!”姑夫杨洄所任的驸马都尉,正是从第五品下阶的武官,虽然只有尚公主者授之,但杨洄也确实是武将出身,所以,为了阻止我东进渤海的打算,姑夫杨洄如此出言。

一时间群臣纷纷谏言,试图阻止我领军东进。而我顾虑安禄山的心思,又不能当着所有朝臣的面说出来,我思量再三,轻咳一声,止住大臣的劝谏,接着我温声言道:“自本太孙理政以来,肃吏治,行新税,纳贤士,裁兵员,既要官办茶坊,又想置设织造,这本是励精图治之意,然而,政令的制定不能闭门造车,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政令到底合不合时宜,也不能有如盲人摸象,空言猜测!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存在,所得到的效果,终究会适得其反,很可能使民不聊生!其实,本太孙以为渤海之患,不过是一小疥而已,政令之偏正,却是涉及整个大唐千千万万臣民福祉的大事!因此,本太孙才决定借着兵行渤海之机,体察各地的民风民情!而所谓的兵凶战危,相信众卿都已知道本太孙所指挥的姚州之战,难道本太孙的文韬武略不能让众卿放心吗?至于朝堂国事,圣上仍然坐镇宫中便是,所有政务可依职司而行,尽托与左右二相即可!至于门下省事务,因李长源远行苏、杭,其职责暂由户部尚书杜卿兼理!如此一来,众卿复有何言?”我这一番话到这个份上,殿下群臣也只有遵领上谕了。这不只是我言之有理,最主要的还有二个原因:一是,我刚刚铲除李杨二佞,正肃整吏治!一般大臣惟恐引火烧身不敢多言;二是,自我出世以来,所行所为特别是姚州大捷,世所共知,久而久之,在他们心里面不自觉地造成了祟拜和信服的心理。

第一百七十九章 兵发渤海(中)

当下我打铁趁热地说道:“此事既成定论,天策府司马郭子仪听旨!”郭子仪大步出班,躬身见礼,沉声应道:“臣在!”要知道郭子仪现在年已五十余,胸怀百万甲兵,却一无伸展之机,如今得知有机会带兵出战,可一展胸中所学,豪情勃发之下精神更是抖擞。

我当出下令旨道:“郭卿速速抽调六万两京兵马,着金吾将军白孝德掌长安卫戍,天策府左卫将吴东生掌洛阳卫戍,其余天策府所属臣僚,全部随本太孙兵发渤海,于明晨辰时初刻(七点)起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