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申天变-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老子整天忙的脚后跟打屁股,你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李四笑骂:“军师军师,有事先知,事到临头你还不知,你算个屁的军师。”

“我……我真想不到该做什么了。”魏无牙很罕见的老脸一红。

“你尽快帮我拟个条陈,给太子那些人送过去。”

“条陈?甚的条陈?写些什么?”

“笨蛋,建军呐,明白了没有?”

无论是组织度还是各级置制,叉子队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军事组织,缺少的只是一个名号而已。叉子队是李四一手打造出来,没有吃过大明朝一星半点的军饷。在许多人看来,叉子队和太子等人没有半点相干。

魏无牙恍然大悟,立刻明白李四要做什么:“我这就去拟定条陈。”

(本章原本五千多字,用来阐明时局的急剧发展,感觉剧情进展太缓而且有些?嗦,所以加速了剧情减少了字数。)

火中栗

第六十一章 救命稻草

一路席卷横扫中原的陕西大汉李自成打进北京,破碎了姚明恭等东宫学官的阁臣美梦。好歹算是有个李四知道些忠义的道理,硬生生把这些人从乱军之中救了出来,这让东宫的学官们又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本以为李闯兵败一片石是天大的喜讯,不成想吴三桂把满洲人引进京师,这个被证实是千真万确的消息让这些来儒生们没了脊梁骨。

太子还在,可大明朝已经彻彻底底的完了。

大悲大喜之下,这些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老学究们才发现一个实实在在的道理:原来圣人先贤的大义微言在乱世之中一丁点的作用也没有。

如今得势的是流寇和胡虏,他们可不需要什么圣人文章。

梦想没有了,前途也没有了……

大明朝亡了,天下亡了。

生性随和坦然的太子朱慈?多少还好一点,这些老儒生们却一个个丢了魂儿一样,一整天都在恍恍惚惚中度过。

有些人开始后悔,后悔不该一时鬼迷心窍的跟着太子跑打破这个鸟不拉屎的鬼山村。听说那些留在京城的读书人都受到了满洲人的礼遇……

产生这个很荒诞的想法就连自己也感到脸红,好歹是受圣人教诲的,怎么能和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一样投靠外族?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时就跟随崇祯先皇以身殉国,好歹还能留下个文天祥式的身后之名。

如今窝在这个小村子,进不得退不能,路路断绝让人看不到一点点的希望,只能眼睁睁的等待着厄运降临。

长平公主殿下一直在鼓舞着大家,说李四愿意在局势明朗的时候帮助大家。

李四是什么人?倚仗手中武力就飞扬跋扈的兵痞罢了,他的话也就糊弄糊弄长平公主这样的女娃娃而已。

试想乱世之中,谁肯把最宝贵的武力交出去?谁还肯为一个已经灭亡的王朝效忠?

“李四浑不念先皇托孤之重,这佞臣若还念着半点先皇的恩遇,也不会成今天的局面……”

“时局明朗?李四的托词罢了。现如今时局足够明朗了吧?李四那厮一定是想投靠满洲人,说不准正打算把咱们作为见面礼送给多尔衮,以谋取利禄功名……”

若不是顾忌有伤先皇识人之明,这些老书生们早把李四骂的更加不堪。

“我看李校典是有忠心的,要不然也不会甘冒奇险把咱们从京中带出……”在众多学官“义愤填膺”的大骂声中,太子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柔柔弱弱,根本就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

直到那份由魏无牙代笔的条陈递交上来。

魏无牙画镇鬼符最拿手,写字就要差了许多,所撰的条陈文字水平极差,最多也就是能够让人看明白而已。至于文采至于选词用句……还是不要提了,在场的这些人都是写文的行家,从读书人堆里千挑万选出来的东宫学官,论起文章水平比魏无牙要高出十万八千里都不止。

就是这篇措辞拙劣语句不通、勉强能够称为条陈的东西,让所有都兴奋起来,因为他们读懂了“恳请允组成军”的意思。

无论置制还是组织,叉子队本就已经算是军队,李四忽然递上这么个条陈,意思十分明显:这支武力是将继续效忠于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早就陷落,能够代表大明的也就只有太子了。

成军,一定要成军,只要给叉子队一个名分,太子就是这支武力的最高领导者,哪怕是名义上的也好。

唾手而得一支强军,那是允的不能再允了。

“李校典血诚之心可鉴日月,我大明危急存亡之秋有此肝胆忠义之臣,国之大幸,民之大幸。”

“我大明治下垂三百载,教化四方垂三百载,至此断续关头,我思虑着也应该出铮臣忠民了。可不这就见到了么?疾风知劲草板荡识重臣呐。有此臣民,也是上天眷顾历代先皇教化有方,我大明中兴有望呐。”

“先皇以无声处出霹雳手段,震慑魏阉,勤勉垂世十七春秋,自然是慧眼如炬的。先皇于危难间特例简拔李校典,负以托孤托国之重,先皇识人之明非我等所能企及之万一。”

就在刚才,这些学官还把李四骂的狗血淋头,忽然之间立刻船头倒转,又把这个李校典说成千古难遇的忠臣……

心性淳朴的少年太子一时间还无法适应这么巨大的转变,找不出合适的措辞来。这些东宫学官兴奋的难以自制,乱哄哄的劝告太子赶紧允了李四成军的条陈。

“李校典忠勇无双,太子宜速允之,以免拂了校典美意,寒了将士忠心呐。”

姚明恭赶紧说道:“如今局势危急,可免去诸般琐碎章程,立刻成军,事急从权的嘛,太子速早决断。”

按照大明惯例,成军一事需要层层审批重重简拔,还要等兵部行文发下之后,才算正式成军。可眼下只有一个太子和几个学官,兵部……早就没有了,所有繁琐的手续和章程也就用不上。

更何况这些人唯恐成军太慢,恨不得一时三刻就把事情办完。

在众人七嘴八舌催促的空当,太子终于有机会把那个条陈看完:“赴死军?这个名字不太……不吉呀。”

天下各军,多以飞熊、虎卫等勇猛之名冠之,哪有用“赴死军”这样名号的?

军人,尤其是战争年代的军人,多喜欢讨个口彩,最忌讳“死”“亡”“灭”“消”等不吉利的字眼。

偏偏“赴死”二字怎么看也象是要人去送死的。

“一名号尔,太子何须拂了李校典的意思?”只要这支即将组成的军队真心效忠,在这个紧要的时候,谁还关心他叫什么名字。

太子素来随和,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就不在这个问题上多言:“那最高指挥使的人选……”

“这个,指挥使么……臣以为李校典最佳,既然是他手创此军,军中威信必高,由他指挥必然如臂使指调度从容;再者李校典颇通战法……”

其实大家都明白,军队最高指挥肯定是李四本人,换成任何人都指挥不动叉子队那帮汉子。再一点就是成军之后肯定会有无数血战,这里的人都是文臣,要说诗词文章,放眼整个大明也是行家里手;要是说起行军打仗,就都是门外汉了。

大明惯例就是以文驭武,没有人愿意自贬身价,这也是更深的一层含义。

“那就按照条陈所言办理吧,李校典还奏请监军一名,何人适合?”

大明的军队都是监军的,以示带天子督军的意思。

大伙齐齐把目光转向杨廷麟。

你杨廷麟和李四的交情深一些,又是和李校典并肩作战过,这个时候你不站出来主动请缨做监军还等什么?

天下局势糜烂,条条道路断绝,大明已是难以回天。大家都知道凭借叉子队这点微末武力,光复大明的说法和镜花水月无异。可这已经是最后的救命稻草,溺于狂潮之下的时候也只能把这束稻草紧紧抓住,舍此无他。

“好,我便来做这赴死军的监军。”杨廷麟振衣而出。

火中栗

第六十二章 日月长照鲜血满地

刀把村外。

战旗猎猎,演兵场内,健卒如墙似壁,铁叉如林寒光耀眼。

每百人为一小队,执旗一,二十七个不大的方阵荡起漫天肃杀之气。

两千七百名手持锐叉的汉子第一次穿上制式军装,肃然而立。所谓的制式军装就是土黄色的半褂,这种在农村很寻常的衣物是附近村子里的女人们辛苦赶制。唯一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土黄的半褂子上镶了一道通体的红边,从左肩一直贯穿到右肋。

殷红赤艳,宛如一道血线。

位列两翼的是两百余骑马步兵,人雄马壮,说不出的威风煞气。作为单列出来的马步营指挥路丙寅,也是个老行伍了,都被这肃杀的金朔之气感染,胸中自豪难以言表:果然是强兵呐,当年两辽精锐也算是大明至强之兵,也不曾见过如此的煞气。

成军组伍,乃世间至阳至刚的大事。按照规矩,四尺高的土台上只有李四一人挺胸而立,就算是身份尊崇的太子也要站在下面观看,非有令不得上台。

直到李四示意,太子才登台。

行罢了君臣之礼,然后太子带崇祯先皇授予军旗、置制等。紧接着太子公主等并一众文官拜帅拜旗。

礼毕之后,大明太子才算是这支武力名义上的最高领袖,而叉子队也有了名正言顺的身份――大明赴死军。

四尺高的土台上只余下李四和杨廷麟二人,按例李四还要微微靠后半个身子,以示对这个已经不存在的朝廷的敬重。

杨廷麟,半生都是埋首于书卷之中,何曾见过如此场面?精通圣人教诲满怀报效朝廷之心的杨廷麟也曾做过潮河监军,可眼前所见到的悍勇健卒又怎么是潮河那些窝囊废所能比之万一?

断续存亡之际,能有如此精诚虎贲,大明或许真的还有一线之机吧。

“我大明河山倾覆半数,先皇以身殉国,万民慌慌……”

“闯贼入寇,满鞑略京,我大明神器遍染腥膻……”在几句话交代完当前形势之后,杨廷麟已是泪流满面:“自三代有礼以来,礼之大者,莫要于冠服,三千年未闻有剃发改服之辱。而今闯贼并满鞑祸乱社稷,致使河山蒙羞太子蒙尘……而今,”杨廷麟语气忽然一顿,强行压制下澎湃的心绪,再也没有读书人的斯文,带着脸上的泪水尖声大叫:“大明最后一线希望就附在诸君钢叉之上,我华夏荣辱就附在诸君钢叉之上……”

说着说着,杨廷麟已是泣不成声,对这台下的汉子们行个大礼:“我代天下百姓,代先皇代太子拜军了。”

大明素来就有太监监军的惯例,而这些没了根子的太监总是作威作福的克扣军饷恶待士卒,所以监军一职很不讨人喜欢。杨廷麟也知道这一点,拍着胸脯子指天盟誓:“若我杨廷麟贪墨一丝一线,诸军可随意斩我,任人不得加罪;若我杨廷麟恶待一兵一卒,亦可就地斩我,有功无罪……”

“杨廷麟果然是先皇精选,如此监军……不易了,希望他的良苦用心能收拢一些士气民心吧,”台下默不作声的长平公主暗赞杨廷麟一声:“要不然整个赴死军都是李四一手打造,这个所谓的监军完全就是象征性质,哎,太子能够使用的手段也只有这些了。”

对于赴死军来说,李四拥有绝对的掌控力,这一点任何人无法改变。

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希望这些敢死之士有感于朝廷的恩惠,大起报效之心,能够更多的往“朝廷”这边靠拢。

现在的大明朝也就剩下崇祯的几个遗孤和百十侍卫,要钱无钱要势无势,唯一能够拿的出手的也就是一些虚高的功名和精忠勤王的口号。

要想拉拢将士,光靠那几张连印玺也没有的告身和几句口号肯定是不够的,剩下的就看杨廷麟这个监军的个人能力了。否则的话,赴死军依旧是李四的私人武装,太子依旧是被完全架空。

李四身系所有人的希望,是整个队伍的核心灵魂,小小的校典之职肯定不够。而太子等人也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赏赐,只能把职衔尽可能的往高处加。

李四李校典受先皇托孤托国之重,又在乱军之中救大明血脉而出,如今又要率军民拱卫太子南下,一个“忠”肯定是跑不了的。

授爵三等忠诚伯,实领兵部做侍郎衔就是李四新鲜出炉的官位和封号。当然这些高的离谱的官职都是虚的,还要等太子登基之后实授才能生效。

赴死军指挥司指挥使算是比较实惠的官职了,可整个赴死军原本就是李四的,这个看起来最实惠的名衔有没有其实一个样。

总的来说,除了虚高的爵位和官职,太子党众什么也没有给李四。

因为他们自己的衣食都要李四来解决,实在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曾经的李四李校典,现在的忠诚伯,似乎根本就不在乎这些,踏前一步,注视着自己手把手调教出来的这些汉子。尽管极力保持镇定,依旧难掩心头汹涌澎湃的悸动。

每一个人都是父兄子弟,每一汉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美好的家庭,而自己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