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师-中国五大野战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雄师-中国五大野战军- 第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守军血战十余天,终于功亏一篑,饮恨北去。

四平作战失利后,林彪与罗荣桓为此承担了主要领导责任。7 月2 日,在两人会签的关于《夏季攻势的基本教训》的电报中,分析了没有打好仗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没有完全弄清敌情,指挥上存在轻敌急躁情绪,攻城兵力没有高度集中使用等等。

除情况不清、轻敌和兵力不够集中之外,丧失了最为有利的作战时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平攻坚战,是东北民主联军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这次作战,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捣毁了国民党数以百计的集团工事,占领了市区的五分之四,以伤亡1。3 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7 万人,给杜聿明的重点防御以沉重打击,动摇了东北国民党军固守大城市的信心。

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历时50天,横扫中长铁路沈阳至长春段两侧,攻克城镇40余座,歼灭国民党军8 万人,使东北的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此时,国民党在东北所控制的区域已经缩小到不足10万平方公里,而且,维系统治区的两条大动脉严重梗阻:联接沈阳、四平、长春三大据点的中长铁路线已基本被切断;联接东北与华北的北宁线也时通时断,毫无保障。

7 月8 日,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因病卸任。东北的战局岌岌可危,关内的形势也使国民党当局寝食不安。

7 月初,共产党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在蒋家王朝的心脏地区插上了一把利剑,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稍后,共产党晋冀鲁豫军区的太岳兵团和华东野战军又一左一右,分别挺进豫西和豫皖苏,与刘邓大军相呼应。蒋介石为了平息军队高级将领对参谋总长陈诚指挥无方的怨气,8 月初,借东北指挥官空缺的机会,将陈诚派

往东北。在国民党军数以百计的高级将领中,像陈诚这样战绩不佳却官运亨通的人物并不多见。

陈诚,出身于浙江青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20岁当兵,30岁被提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师长,34岁升为军长。1945年以后,又出任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最后“荣任”台湾伪政府“副总统”。

8 月上旬,陈诚飞抵沈阳,正式就任东北行辕主任。为了整肃军纪,加强对部队的控制,陈诚撤销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由东北行辕直接控制部队,将东北国民党军编组为第一、第六、第八、第九四个兵团;并将原有的11个保安支队和交通警察总队等游杂武装扩编为四个军,使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总兵力扩张至14个军50万人之多。

陈诚还以整编的名义,撤换了原东北各保安支队的司令,将自己的亲信全部安插在重要位置。

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因死守四平有功,被授于青天白日勋章。陈诚上任后,以放纵部下贪污为理由,撤了陈明仁七十一军军长职务。陈明仁胸前挂勋章,手中拿撤职令,一时成了国民党军中广为流传的笑话。

此外,遭到罢官厄运的还有国民党辽宁省主席徐箴,第五十二军军长梁恺等等……

陈诚的刚愎自用、任人唯亲,加速了国民党内部离心离德倾向。其后,在1948年3 月间于南京召开的“国代”会上,东北“代表”对陈诚的积怨爆发,临时动议“追究陈诚作战失败责任案”主张“杀陈诚以谢国人!”

8 月底,陈诚才把精力转到对付东北民主联军上来。为挽回东北的败局,陈诚提出在六个月内“恢复东北优势”、“恢复满洲一切失地”的口号。精心策划出一个“确保北宁,打通锦承,维护中长,保护海口”的战略计划,并采取“倚托重点,向外扩张”的机动防御方针。企图在东北战场上争取局部主动,以待关内更多的援军到达之后相机发动攻势。然而,陈诚的这个“倚托重点,向外扩张”的机动防御计划,比杜聿明输得更快、更惨。

9 月中旬,陈诚的“向外扩张”计划还未来得及登台,东北民主联军的大规模秋季作战便展开了。

针对陈诚“倚托重点”的兵力部署,东北民主联军首先向国民党军队的南线,即北宁铁路锦州至山海关段及新民、阜新、义县、鞍山等地发起进攻,攻歼该地区之分散守敌,调动中长铁路北段之敌南下,造成北线主力进攻和歼敌的有利机会。

这是一次实力大较量。

秋季攻势开始前的一个月,东北民主联军在刘亚楼参谋长的组织下,又扩建四个纵队并组建了炮兵司令部。其中:以原西满独立师为基础,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以原冀热辽独立第十三、十六、十八旅组成第八纵队,黄永胜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以原冀东部队为基础,组成第九纵队,詹才芳任司令员,李中权任政治委员;以原独立第一、二师及东满独立师,组成第十纵队,梁兴初任司令员,周赤萍任政治委员;以原炮兵旅为基础,组建了炮兵司令部,朱瑞任司令员,邱创成任政治

委员;还组建了民主联军后勤司令部,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这样,加上原来的第一、二、三、四、六纵队,东北民主联军的机动作战兵力已达9 个纵队27个师,再加上10个独立师与其它地方武装,其总兵力已达51万余人,与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在人数上旗鼓相当。

9 月14日,刚刚成立的第八纵队于长途奔袭中,在辽西的梨树沟门附近与国民党军暂编五十师遭遇,乘敌立足未稳,八纵即迅速将其合围,经一天激战,将该敌大部歼灭。

次日,得知暂编五十师被歼,后续的国民党军暂编二十二师撒腿便跑。

八纵第二十二师穷追不舍,于黄昏将其围困在杨家杖子。16日,八纵主力赶来参战,将暂偏二十二师大部就地解决。

19日,国民党四十九军主力进至杨家杖子。八纵根据侦察,一开始以为是两个团。

纵队司令黄永胜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命令。然而,部队一打,发现情况不对。抓了个俘虏一问,才知道对手是四十九军的两个主力师。

此时,位于杨家杖子西北十余里的八纵指挥所里,人们开始有所顾虑。

一口吞下美械装备的两个主力师,这对于长期从事游击战的八纵部队来说,是有困难的。

情况紧急,副政委邱会作、参谋长黄鹄显,以及作战科长、参谋等一千人,将目光落在了纵队司令黄永胜的脸上。

黄永胜不紧不慢地说:“滚烫的年糕已经进口了,是烫也得吞。不烫也得吞。干吧!”就这样,八纵在迅速赶来支援的九纵协助下,硬是吞下了四十九军两个主力师这块“烫年糕”。

秋季攻势南线告捷,八纵、九纵两战杨家杖子,消灭了国民党军的四个师。八纵,经过这两次作战,兵员和武器都得到大量补充,由2。5 万人增加到4 万人。

战报传到双城,林彪听完机要秘书所读八纵战果后,点点头,说:“这个八纵,还真有点主力的样子!”

民主联军在南线作战的胜利和破袭北宁路的行动,造成辽西地区和北宁铁路沿线的空前紧张形势,令陈诚坐卧不安。陈诚慌忙将其机动部队——号称国民党军“五大金刚”之一的新六军主力——由铁岭增援锦州,从而造成了沈阳、四平间兵力不足、守备薄弱的局面。

乘此机会,东北民主联军沿北宁线发起进攻,将秋季攻势推向第二阶段。

东北民主联军第一、三纵队由西安、东丰地区出动,第四纵队从清源出动,奔袭昌图、开原之国民党第五十三军;第二纵队则从双山出发,奔袭梨树、三江口等地之国民党七十一军;第十纵队由蛟河地区北上,扫荡江密峰、大南屯之敌。

共产党军队在东北的巨大攻势,搞得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陈诚手足无措,老蒋决定御驾亲征。

10月8 日,蒋介石带着协助指挥作战的幕僚,乘飞机抵达沈阳,同陈诚研究对策。经过一番策划,陈诚按照老蒋钦定的御案,重新调整了部署。

按照蒋介石的方案,陈诚采取了“巩固沈阳及其关内交通联系,加强沈北各据点的守备力量,以求确保”的作战方针,将新一军主力再次调回长春,令新六军主力重返铁岭,以巩固北部防线。

10月16日,北线的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第十纵队,乘沈阳国民党军无力北顾之机,一举攻克桦皮厂、九站、口前、乌拉街、九台,直逼吉林城下。

奔袭口前镇的是民主联军第六纵队。战前,纵队司令洪学智规定:此次奔袭作战,战术指导原则是:“一把抓住,按倒就打”。因为,当时驻守长春、吉林外围的国民党部队,在民主联军打击下,已成惊弓之鸟,一有风吹草动,便往附近的中心城市龟缩。所以,必须要一把抓住。

17日晨,六纵先头部队经一夜急行,突然出现在口前车站时,两名站岗的哨兵稀里糊涂便当了俘虏。

经审问,驻防口前的为国民党六十军的三个营共1700余人,没有统一指挥。更为重要的是,六十军系云南部队,在国民党军中被当作二等部队,政治上受歧视,军饷常常得不到保证,因此,绝大部分官兵不愿为蒋介石卖命。

一年前,该军的一八○师于辽宁营口起义,师长潘朔端被任命为民主联军副参谋长,此举对六十军官兵震动很大。

六纵先头部队摸清情况后,便大胆插入镇内。

此时,天还未完全放亮,刚起床的六十军官兵正在出操。等到一八二师五十五团一营营长发觉在铁路上川流而过的大队人马是共军时,方如大梦初醒,猛喊一声:“不好,有共军。”

他这一喊,整个镇内顿时炸了窝。六纵部队向夺路而逃的敌兵打了一梭子弹后,这千把人便不约而同的举起了手。

口前、九台、桦皮厂、乌拉街等城镇的解放,使吉林外围得到扫清,六十军防守的吉林市成为孤城一座。

11月5 日,秋季攻势结束。

林彪与陈诚的这次较量,历时50天,大获全胜,消灭国民党军7 万,攻克城市17座,解放了3。8 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牢牢地掌握了整个战争的主动权,造成了东北国民党军空前严重的困境和更加被动的局面。

东北民主联军秋季作战的尘埃甫定,冬季攻势的狂飚又接踵而来。

1947年11月9 日,即秋季攻势结束后的第四天,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发出的《冬季攻势号令》和《冬季攻势作战指示》便下达了。“东总”精心选择的作战方向是:应争取将沈阳到锦州线上及两旁的一切城市的敌人歼灭和消灭援军,并准备歼灭辽阳、鞍山、抚顺、铁岭、营口等地的敌人和相机攻占锦州。

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曾经说过,天气,是朋友,有时也是敌人。当1946年冬季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四保临江作战时,奇冷的天气,的确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帮凶。零下30—40度的低温,冻得人走不动路,枪拉不开栓。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作战中,民主联军因冻致伤的人数不低于作战负伤的人数。

一年后的今天,冬季却帮了民主联军的忙。

12月15日,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分数路分别向锦州、新民、昌图、辽阳等方向开进,拉开了冬季攻势的帷幕。

陈诚为了挽救危局,极力网罗土匪、地方反动武装,抓丁捕兵,并将残存的主力部队拆散作为骨干,拼凑组成新的正规军。到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冬季攻势之前,陈诚的扩军方案已经大见成效。新组建了新编第三、第五、第七等三个军另三个师,加上原有之部队,总兵力有58万人之多。秋季攻势前,

陈诚手中总兵力为50万。在秋季作战中,被歼7 万人。然而,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不仅能补上被歼数额,还能使总兵力膨胀至58万,足见其扩军能力不凡。

陈诚采取更加集中兵力的部署,实行“固点”、“联线”、“扩面”的防御方针。企图固守沈阳、长春、四平、本溪、锦州等大中城市,保障关外与关内陆上通道“辽西走廊”的安全。

12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把攻击目标指向彰武。

彰武,位于沈阳西北方向新立屯与通辽铁路线之间,是拱卫沈阳外围的一个重要据点,由国民党四十九军的七十九师防守。该师全为美械装备,参加过印缅作战,战斗力较强。

12月22日,民主联军第六、第七纵队在刘震、邓华两位司令员的率领下,以突然的动作包围了彰武,并展开攻坚准备。这是冬季作战以来,民主联军首次遇到的坚固城池。彰武守军凭借城墙构筑了多重障碍,城墙上碉堡林立,城墙外则是由鹿砦、铁丝网、护城沟组成的三道防御体系。城内,各重要路口和高大建筑都构筑了防御工事,组成了一个个绵密的火力杀伤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