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师-中国五大野战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雄师-中国五大野战军- 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粟裕坐马车指挥战役。邱清泉抢头功急进开封,区寿年判断错误被活捉。好戏无低潮,黄伯韬慌忙烧文件。豫东战役胜利,敌我战略态势发生改变。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的覆灭,蒋介石在惊愤之余,并未停止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

国民党军队在山东战场上遭到惨败,而在西北战场,胡宗南于1947年3 月19日占领我军主动撤离的延安城,宣布“大胜”。

中共中央军委审时度势,认为反攻的时机已到,果断决定:命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为策应刘邓大军,中央同时命令陈毅、粟裕在打破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后,出兵西南,然后向南挺进豫皖苏,建立根据地。

1947年7 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领导下,跨过津浦路,挺进到鲁西南平原上。

鲁西南是一个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地区。 1000 多年前,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风行大半个中国,就是从这里的菏泽县出发的。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军根据地梁山泊也在这里。就在前几天,刘邓大军在这里一举歼灭了敌军9 个半旅,创造了大量歼敌的战绩。华东野战军打到这里,说明它已从内线打到外线,参加到大反攻的行列中来了。

我军开始大反攻后,蒋介石慌了手脚,到处调兵遣将。在鲁西南地区,随着我华东野战军的鲁西南出击,敌人更加惊魂不定,先后调来了八十五师、八十四师、五十七师和“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进入鲁西南战场。

在此期间,华东野战车在陈毅、粟裕的领导之下,巧与敌人周旋,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有效地配合了中原野战军的战略行动。

9 月上旬,陈毅、粟裕分别率领的两支部队在郓城、红船口地区会师。

于9 月7 日晚向沙士集守敌整编五十七师发起攻击,至9 日晨将敌全歼,活捉中将师长毁霖茂,少将旅长罗觉元、王理直等这是华东野战军外线出击以来打的第一个歼灭仗,也是变被动为主动的转折点。

嗣后,华东野战军越过陇海路,挺进豫皖苏,一个月内歼灭敌人万余,并在这一带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了党建、政建和建立地方武装工作。11月,又同陈赓兵团一起,破击陇汉路,攻克了许昌。特别是12月25日在金刚寺、祝王寨地区全歼敌第五兵团及整编第三师,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中原战场的全面防御体系,迫使其改为“分区防御”。但就整个中原敌军兵力的部署来看,国民党军队仍占有相当的优势。

沙士集战斗之后,陈毅离开华东战场去河北平山县向中央军委汇报工作。11月,在西柏坡接到通知,要他到陕北米脂参加 12 月的中央会议。可是,当他辗转到杨家沟时,会议已闭幕3 天了。毛泽东要他留下来,先看看会议记录,然后参加讨论一些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的12月中央会议上,党中央认为,解放战争已经打了18个月,再作战3 年半就是5 年,5 年建设500 万解放军,歼敌750 万,就能基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把战争进一步引向敌人的深远后

方,以配合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党中央、毛泽东考虑再来一个“大别山”,派粟裕率华野一兵团3 个纵队渡江南下,前出福建、浙江、江西交界地区,在国民党的心腹地带实施新的战略展开,直逼国民党老巢南京和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迫使中原之敌军主力南下回援,从而动摇敌人的战略体系,为歼敌创造条件。

1948年1 月27日,毛泽东电告粟裕:为迫使敌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确定华东野战军一、四、六纵组成东南野战军,由粟裕率领渡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先在湖南和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沿途兜圈子。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浙赣边,使敌人防不胜防,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渡江时间,可在2 月或5 月,或秋季。要粟裕“熟筹见复”。

此时,粟裕正在河南临颖县的指挥所里。他披着军大衣,双手抱于胸前,在连续的咳嗽声中研究挂在墙上的大军用地图。

此时,他一边看地图,一边紧锁双眉在认真地思索。他不时用右手在因伤致残、常常横于腰际的左手指上掐算着。

当时,战争形势发展很快,我军在各个战场的战略攻势不断取得胜利,特别是挺进中原的三路大军犹如三把钢刀插入到敌人的心脏,并乘胜完成了战略展开,建立了大片的根据地。而敌人的中原防御体系已出现裂痕,我在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在这样的形势下,是分兵渡江作战,争取将敌主力一部牵到江南去有利呢?还是先集中兵力,尽量歼敌于长江以北,然后再渡江更为有利?

和敌人兜圈子,开辟根据地,情形对战争的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都让粟裕颇费思量。

这时,粟裕想到了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长途跋涉,向敌统治区挺进的情景。这次向江南挺进虽然和上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转战数省,行程却比当时抗日先遣队的行程更远,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连续作战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挺进了江南,但是否能达到调动敌人中原战场力量,实现预定战略意图,仍没有什么大的把握,并且我军在万里转战中,损失也会不小。既然如此,倒不如把一兵团3 个纵队留在中原,协同中原野战军,两大野战军背靠解放区的有力支援,在黄淮之间打几个大的歼灭战。中原黄淮地区虽然集结重兵,但防守任务也多,相对机动兵力并不多,且地形有利于我实施广泛机动作战,尤其是在铁路、公路被我军破坏的情况下,敌人重装备将受到很大限制,我则可以充分发挥徒步行军能力强的长处,迅速集中兵力,分进合击,实现战役上的速战速决。

粟裕经过一个月的反复思考和周密策划,于4 月18日把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报告了中央军委。他认为华野一兵团留在中原歼敌对全局更有利,建议毛泽东和党中央再作斟酌。

党中央看到粟裕的电报,极为重视,立即回电要粟裕到中央当面汇报,同时还请正在冀中视察的朱总司令和南下途中的陈毅也去。

1948年5 月,党中央机关在一个多月前已从陕北迁到河北阜平县的城南庄。这里本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所在地。毛泽东就住在聂荣臻原来居住的房间里。

5 月初的一天,陈毅、粟裕一行策马到达中央所在地。

毛泽东走出房间,迎接粟裕的到来。粟裕见到毛泽东,紧紧握住毛泽东的大手,眼睛有些湿润,这是他和毛泽东分别14年后的第一次见面。

14年过去,中国革命的形势变化太大了。14年前,毛泽东正受着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的排挤和打击,当然也不在党的主要领导地位上。而当时的粟裕,是闽浙赣军区的参谋长。粟裕在井冈山时,是毛泽东的警卫员。

如今久别重逢,而且是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刻,他们感到无限欢欣。

毛泽东一见粟裕就笑呵呵他说:“点子多的粟裕呵,快进屋来,快进屋来!”

粟裕激动他说:“部队的指战员让我向主席问好!”

几日后,毛泽东召集中央领导开会,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听了3 个纵队暂不过江,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的汇报。

粟裕说:“为了改变中原战局,进而协同全国其它战场彻底打败蒋介石,中原与华东部队势必还要同蒋军进行几次大的较量,打几个大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把蒋军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从现时情况看,要打大歼灭战,3 个纵队渡江南进是做不到的。在山东战场,由于蒋军设防坚固,解放军作战的地区比较狭窄,暂时难以打大的歼灭战。而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却正在成熟。这是因为:”一、中原地区开阔,有3 条铁路干线和许多大中城市,蒋军都需要设防,兵力分散,机动兵力少。我军在这一地区活动,必能调动敌人,发现和创造战机。“

“二、中原地区交通发达,固然便于蒋军增援,但也利于我军实施广泛的机动作战。尤其是蒋军的交通线可以被我军破坏,我军的行进蒋军却无法左右。”

“三、中原地区虽属外线,但背靠山东和晋冀鲁豫老解放区,可以及时得到大批人力物力支援,保障伤病员的安置治疗。同时,我军在中原作战已数月,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外线作战的规律正在逐渐适应和掌握。”

“四、中原解放区的工作已有了初步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支援战争的力量。”

“如果3 个纵队渡江南进,这无疑会给敌人以相当的震惊、威胁和牵制,但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主要是:”一、3 个纵队加上地方干部、约近10万人,渡江后要在敌占区转战数省,行程几千里甚至几万里,敌人必然会利用其大后方的有利条件,对我军实施围追堵截。而我军则远离解放区,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连续作战,兵员的补充、粮弹和其它物资的供应,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都将碰到很大的困难,而且还不得不在沿途留下一些部队,建立小游击区,以收容伤病员和处理多余的武器。不仅无力攻占大中城市,碰到有利的战机,有时也不敢下决心打。估计转战数省后,减员不会少于二分之一。剩下的部队就难以对敌形成大的威胁。“

“二、3 个纵队渡江南进唇,估计调动不了中原战场蒋军的4 个主力军与整编师。特别是整编第五军和整编第十一师,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主力、半机械化部队,蒋军是不会把它调到江南跟我军打游击的。另外中原战场上战斗力强的桂系第七军、整编第四十八师,由于担心放虎归山,蒋介石也不会把它调往江南。这样,实际上就达不到吸引调动中原敌军的目的。”

“三、渡江南进的部队将面临一次大的思想转变,这需要一定的过程。”

“鉴于存在这些不利因素,3 个纵队渡江南进,难以实现预定的战略意图。”

“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兵力的分派运用问题,要在广阔的中原战场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分别执行突击、牵制和打援的任务。中原战场上,华东野战军6 个、中原野战军4 个,共10个主力纵队,如抽走3 个,而又调不走蒋军的4 个主力军(整编师),则实际上是分散了兵力,增加了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困难。”

“而3 个纵队在渡江后的转战中,估计要有5 万人的伤亡。

“以同样的代价,在中原作战可以歼敌3 到5 个整编师,而且部队还可发展。”

“考虑以后,对要不要向中央报告,仍然犹豫了一段时间。主要是担心自己看问题有局限性,对中央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提出不同的看法,会不会干扰统帅部的决心。”

“总之,我有三点意见:”

“一、3 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

“二、向淮河以南和长江以北派出几个以旅或团为单位的游击部队,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三、向长江以南敌深远后方派出多路游击队,每路五六百人,消灭敌人地方武装,摧其基层反动政权,破坏敌人兵源、粮源和其它战争资源,宣传发动群众。”

粟裕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详细讲述了自己思考的结果和根据,并补充了许多原先电报上没有的内容。对敌我双方的各种数字、特点、态势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中央领导同志听得津津有味。朱德不时把茶杯推到他面前:“粟裕呀,喝点茶再说。”

粟裕讲完后,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又提出了一些问题,粟裕都一一作了回答。

党中央经过讨论和研究,最终同意了粟裕的意见。

华野3 个纵队不挺进江南,要在中原打大仗,这无疑像粟裕给中央军委立下了军令状,既使他兴奋,也使他感到责任重大,只有以更大的胜利才能报答党中央的信任和殷切期望。

在粟裕快离开城南庄时,毛泽东又把粟裕叫到了办公室,以勉励的口气说:“中央研究了,这次陈毅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由你任司令员兼政委。”

毛泽东的话使粟裕大吃一惊,便吐口说道:“华野不能没有陈毅同志。”

他反复请求让陈毅继续担任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

但毛泽东仍是说:“陈毅去中原军区工作的决定,已经通知下去了,怎么能朝令夕改?”

粟裕想了想,向毛泽东建议道:“他去中原军区工作是可以的,但仍然是我们的司令员兼政委。”

毛泽东一听,笑着说:“你这个点子多的粟裕呀,那从现在起,你就是华野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喽!”

5 月5 日,中央军委给华东野战军下达近期作战的计划,要求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