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袁氏三国-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崔琰想了想,道:“主公,本朝无论是‘明经’还是‘茂才’,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才能从中选出人才。因为博通经典的儒学人才,是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来朝廷知识积累的,如果马上就宣布举行考试,恐怕会让人有措手不及的感觉。”
袁斌问道:“那应该准备多长时间?”
崔琰道:“那要看主公想以哪些经典为考试的范本,如果范本少的话,时间可以缩短一些,如果范本很多的话,时间是必要放宽的。”
袁斌想了想,道:“崔翁啊,孤有个不成熟的看法,你看怎么样?”
崔琰道:“请主公示下。”
袁斌道:“我想按术业的不同,分成若干科,每个人只需要精通某一科就行了,不必精通所有的范本。”
崔琰道:“请主公详细说一下。”
袁斌道:“崔翁你看,我大汉有那么多的尚书和部曹,每个人都分管一块,就拿度支部(即后来的户部)来说吧,涉及到对钱粮的核算、土地的丈量等等,这就需要本部的官员能够熟练掌握算经数术,可是大汉考试选拔的官员,都是靠考儒家经典选上来的,谁能精通算经数术?这样的官员被分到度支部的话,能够胜任本部的工作吗?效率能高吗?不会出错吗?”
崔琰仔细思考了一下,道:“依主公的意思呢?”
袁斌道:“依我之见,要按官职的不同,分派不同的科目,想当哪一部的官员,就报哪一部的考试科目。还拿度支部来说,想考度支部的选曹、侍郎的话,除了要通过儒家考试中关于德行、做人等方面的选拔,还要精通《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专业著作。这样才能胜任度支部的工作。”(就是古代版的公务员考试了)
崔琰道:“这样好,这样一来,选拔上来的人,都据有相当的技能,可以胜任各部的工作。不过,这对于只认儒家经典为正宗的书生来说,主公所说的算经什么的,可都是杂学,是上不得台面的。”
袁斌摇了摇头,道:“崔翁所言差矣,他们为什么认儒学为正宗,是因为本朝武皇帝下令独尊儒术,考试也用儒家经典为范本,他们要靠这个来做官的,所以才成为正宗,如果他们不能靠那些儒家经典来做官,马上就弃如蔽履了。所以,只要我们公开以法令的形式,进行说明,表示以后开科取士,要按所报官职来考试相应的知识,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胜任本部的工作。”
崔琰点了点头,道:“那必须给那些有志于此的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好让他们对此有个准备,不然就会出乱子的。”
袁斌点头道:“正该如此,崔翁你回去后,拟个章程出来,让孤看一看。”
崔琰点头应命,转身出去了。
================================================================
关于科举的介绍和由于科举而衍生出的各种各样的,所谓的“人才”,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所做的事等等,大家可以去看《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书,可以看一下那些通过科举做了官的;考不上,做不了官的,那些人的人生百态。

第四卷 统一北方 第六十五章

袁斌虽然有心改组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想把它改成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方法。其中又加入了所谓的“报名考试”的方法,根据官职和工作范围的不同,考试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但是汉朝的官职是以“三公九卿”(三公:原来是司空、太尉、司徒;曹操专权后改为丞相、司隶校尉、御史中丞;九卿分别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大司农、宗正、少府)为主,其职责要不就是分划不明,要不就是多有重叠,而且名字对于袁斌来说又很难记和拗口。所以袁斌想把汉朝的官职变动一下,但又怕朝廷干涉和官员指责。他就在大将军府下,重新开设属官。我自己开府选官,任用幕僚,这谁也管不着吧。
其实这一招,袁斌也是跟曹操学的,历史上的曹操,曾以丞相的名义,开府选官,干什么事,就冠以某曹或某椽的官职,如掌文书,就冠以文学椽;为丞相的副手,就冠以东曹椽和西曹缘的官职,这些人都是曹操的私人,只知有丞相,不知有天子,为以后曹丕代汉,打下了基础,做足了准备。
袁斌按照明代的官职,在大将军府下,设立六部尚书,分为户部、吏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这么六个部。
户部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个司属;掌管土地丈量、人丁户籍、钱粮的收储和支出、官员俸禄的发放等等。
礼部下设: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个司属;掌管礼仪、祭祀、外交、民族、宗教等等。
兵部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个司属;掌管军队的调动、补充、驻防、低级武官的任免等等。
刑部下设:刑部、都部、比部、司门四个司属;掌管司法、刑事律令、案件审理等等。
吏部下设: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个司属;掌管官员的升降、政绩的考核、爵位的授与等等。
工部下设: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个司属。掌管建筑、屯田政令、水利等等。
每部设尚书一人,为一把手;侍郎二人,为副手,每司又设四个郎中为主管官。大将军府中属官包括六部二十四司,一共四十二人。
这样一来,划分详细,职责明确。随着官职新的划分,科举的一些制度也随即公布。
新形的科举制度与原来历史上的科举又不尽相同,原来的科举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考一回,均在八月份,故叫“秋闱”,取中者统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剩下的都称为“文魁”;会试于乡试考毕的第二年二月份举行,故叫“春闱”,取中者统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式名义上由天子亲自主持,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就是大家熟悉的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这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有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袁斌设定的科举制度,只考两级,第一级叫“初试”,也是每三年一考,只考儒学十三经(《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春秋左传》、《诗经》、《尚书》、《易经》、《孝经》、《论语》、《尔雅》、《孟子》),为什么要考儒家经典?因为儒家经典在教育大家如何做人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这次考试,要选出一些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操守(四有新人?^_^)的人来,这是做官的基本条件。
第二级叫“复试”(也可以叫做“专业知识考核”),你报了哪个部,相应的考核哪类“专业知识”。
比如,想考户部的,就要精通《汜胜之书》(西汉汜胜著,是本农书)、《四民月令》(东汉崔寔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等。
想考刑部的,要精通历朝历代的刑法律令,章册典籍。
想考兵部的,要考各家的兵书战策(如《孙子》、《吴子》、《六韬》、《三略》等),还要学会地图的测量与绘制,掌握《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等等,还要掌握“制图六体”的方法。
想考礼部的,初试成绩极优异者,可酌情免试;其余的人要再考《三礼》(《周礼》、《礼记》、《仪礼》)和《孝经》。
想考吏部的,也是初试成绩极优异者,酌情免试;其余的人要再考《大学》和《中庸》等书。
想考工部的,要通过一些建筑、绘画、雕刻等所谓的杂学。
这些人通过考试后,要到吏部报道,由吏部负责按本人的“志愿”进行安排,然后适当进行“调剂”^_^。
袁斌先任命了刘馥为户部尚书,仓慈、郑浑、温恢等人归刘馥管辖,等通过科举选拔出来人才后,再充实到户部。以崔琰为吏部尚书,因其为人正直,公正无私,故尔袁斌把官员任免这样的人事选举大权交给他。以审配为兵部尚书,逢纪、许攸、辛评等副之。以臧洪为刑部尚书,以陈震为礼部尚书,以王修为工部尚书,先把大的架子搭起来,等到选拔出第一批人才后,充实到各部,一切就算是步入正轨了。
一切准备就绪,还有一件事没办,别人都有官做,那郭嘉、田丰、沮授他们干什么呢?
================================================================
笔者也看过不少的架空历史小说,主角回到过去后,动不动就要改革,就要进行民主,其实只要不是清朝(而且还是末期),其他的朝代,封建社会的生命力还是很强的,想要民主,哪有那么容易。所以,笔者仔细思考了一下,并不打算进行大的变革,就把选拔人才的方法变一变,这样选举出来的人,多少还能够精通一些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不像原来历史上的科举,选出来的人要么只会“之乎者也”,其他的什么也不知道,仿佛废物一般;要么只是品行很好,遇事拼着一腔热血,舍去性命,虽然可敬,但对国家、对社会、对百姓,没有一点用处。

第四卷 统一北方 第六十六章

别人都有具体的工作,那IQ极高,智商达到三百以上的郭嘉、田丰、沮授等人要干什么工作呢?
当然有工作要做,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袁斌既然是参照明代的官职进行改革的,那就让我们参照到底(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加大了六部尚书的职权,虽然权力相对于更集中到皇帝手中了,但皇帝要处理的国家大事更多了,除了朱元璋这个变态,一天到晚都精神旺盛,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外,其余的皇帝可都是在蜜罐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不像朱元璋从小吃过苦,受过罪,所以他们是不会一天到晚去批奏章的。就算是朱元璋,在上了岁数之后,也受不了自己制定的这个规矩了。他从翰林院找了几个七、八品的小官,协助自己处理一些文字工作。到了成祖朱棣的时候,就正式形成了制度,称之为“内阁”)。
袁斌就是要也建立这么一个内阁,当然不能采用“大学士”这个称呼了,袁斌就在自己的大将军幕府里,把那些什么大将军府长史、司马、军师、祭酒、参军等等官职揉吧揉吧,定为内阁的官职,不分大小,专门做为大将军的心腹属官,供袁斌咨询、参谋之用。
好了,官职划分完毕,科举制度也定好了,一切就算是准备就绪了,可举行科举要出题,要出题就要有参考书。可现在的书都是竹简,都藏在民间。袁斌下令,让冀、青、幽、徐四州的富户献书,凡是献书数量极多的;献的书质量好的、层次高的;献的书是珍本、孤籍的,酌情给予封赏。
袁斌还发动民夫十余万,疏通战国西门豹修筑的十二条“漳渠”(也叫西门渠),利用挖出的泥土,在邺城外的漳河畔,盖起三座高台,中间名为“铜雀台”,左边名为“金凤台”,右边名为“冰井台”,三台之间以飞梁相连。三台高达十丈,有屋数百间。
袁斌剽窃了曹操的创意,盖了三座高台,用意可不是向曹操那样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放书用的,他要把这“邺城三台”建成为大汉第一,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兼太学,成为自己的储士之所。
袁斌大肆征招天下名士来邺讲学和著书,包括隐居辽东的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邴原(字根矩,管宁的同乡)、王烈(史失其字)、荀悦(字仲豫)、荀爽(字慈明)、仲长统(字公理)、王充(字仲任)、王符(字节信)、牵招(字子经)、脂习、卢毓(字子家,故尚书卢植之子)、陈琳、刑(禺页)(字子昂)、常林(字伯槐)、杨俊(字季才)、裴潜(字文行)、崔林(字德儒,崔琰弟)等饱学之士,当代大师,给予五经大夫、五经博士、文学待诏、文学从事等职,让其在三台讲学授徒。并在右台冰井台上建立崇文馆,主祀孔子,陪祀颜渊、曾参、子思、孟子四位儒学大师(中间的铜雀台与左边的金凤台另有妙用)。
由于汉代以儒治国,尤其是汉武帝以后,讲究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民间的儒学大师彼多。但自桓、灵以来,吏治腐败,民不聊生。众多的士人学子对儒学的治世能力表示怀疑,开始或寻找、或创造其余的治国学说。法家、墨家等学说渐渐开始抬头。
因此,袁斌打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求治国之术以救国,不因言论而罪人”等政治口号,号召学者在崇文馆内进行辩论,只要言论新颖、所言有据,又于国有益者,一律由政府进行嘉奖;反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