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5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于运输困难,英国向埃及所购1940年生产的棉花至多只运出了百分之六十。为了不使埃及棉花落入不友好的中立国家之手,而又不使埃及经济受到损失,英国曾于1940年8月以两千五百万英镑左右买下了埃及1940年的全部产量。虽然埃及农业部已经劝告减少棉花种植,种植人依然指望英国会再次收购1941年的全部棉花收成,且会提高价格,因为生产成本增加了。他们还期望战后也会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样,出现繁荣局面。不过,英国政府却不愿如此遭受盘剥,只同意按上一年的价格与埃及政府分购当年所产棉花,最高额不超过八百万埃担(三十五万吨)。埃及首相在作此宣布的同时,把规定来年植棉面积减少近百分之二十五的法律递交议会讨论,随后又宣读了英国大使的一封信,声言:本届议会如不通过此项法律,英国政府就将认为不再负有收购的义务。当指出由于埃及货物无法出口,其棉花价格不能随美棉价格(已经上涨)核定的时候,贪心重利的地主和商人都不信服,有些人甚至主张埃及政府收购全部收成,并以此作为储备,发行必要的公债以解决支付问题。政府坚决拒绝了这一建议,因为在财政上和经济上都不妥善,但最后,为了安抚他们,却不得不牺牲埃及纳税人的利益,提出对全部棉花收成每埃担付给四十皮阿斯特(八先令)的附加费。
  政府此时又面临肉食业出现的危机,开罗和亚历山大的肉食供应已经中断数日。零售商诉苦说,他们无法按管制价格出售,因为他们不得不以高价向批发商买进;而批发商则又抱怨牲口贩子索价太高。物价委员会于是决定提高价格,同时颁布一项法令,规定对牲畜实行征购。在此之前,其他一些商品如食糖、石蜡、棉线等等,也发生了严重危机,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不得不实行征购办法。这时另一个困难是开罗电车和公共汽车司机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以敷日益增涨的生活开支,据估计,当时的生活费用已为1939年的百分之一百四十二,并正以每月百分之四的速度继续增加。罢工很明显是由王室子弟、工会主席纳比尔·阿巴斯·哈勒姆组织的,他声言,工人几经努力要求政府考虑他们的情况,但均遭失败,最后才不得已举行罢工。当首相向纳比尔保证半月之内满足某些要求之后,罢工宣告终止。9月24日,军方发布命令,宣布严惩囤积居奇或违反管制价格的生产者或商人,并规定强迫申报库存物资。9月29日,内阁同意凡月薪不满十英镑的职工一律增加百分之十,此项标准经与主要私营企业的董事们商定,同样适用于他们的企业。与此同时,政府发出正式警告,凡企图罢工、煽动罢工或制造事端者都将严惩不贷。
  虽然证购了大量食品,并努力实行价格管制,危机却更趋严重。10月2日,供应大臣宣布,自5日起开始配给含有百分之八十五小麦和百分之十五大米的面粉,磨坊主和商人还必须在10月5日前申报所有与官方规定比例不符的面粉存量。面粉商拒不服从。10月8日,开罗面包商由于无法弄到面粉,被迫停业;据报道,位于三角洲的扎加济格市已有四天不见面包。不过到10月月中,首相就宣称已作好安排,将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大批小麦和玉米;20日,供应委员会也已能宣布本国储备的小麦和玉米正在运抵开罗了。与此同时,政府发出呼吁,要求种植人将棉田面积减低到最近法律规定的最高限度以下,以改种粮食,还提出凡种植粮食超过规定限额者受奖。第五纵队当然不会坐失时机,他们立即指责英国囤积埃及出产的粮食,造成了粮荒,其实英国在1941年所购粮食还不超过全部产量的百分之二,而在1940年则是应埃及政府的请求而购买的。再一个困难是由于囤积贫民日常购物不可缺少的小辅币而造成的,要兑开一张一镑的纸币就得付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六的贴水。据统计,纸币的流通量与战前相比增加了百分之九十,五皮阿斯特与十皮阿斯特(一先令与二先令)的辅币增加了百分之百,而小辅币却只增加了百分之十二,同时,突然回收第一批发行的十皮阿斯特的纸币也造成恐慌。但在10月底,据宣布,价值十万英镑的小辅币正从伯明翰运来,另有七万五千英镑的银币将由国内铸币厂铸造。此外,由于棉织品生产战前只占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加之1941年进口棉布又降低到1938年大批进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于是又引起衣着奇缺。国内生产当时已经扩大,工厂主也被强迫生产一定数量的“大众棉织品”;但在向各省、各县分配时却需“根据购买力和心理上的地位加以调整,结果等于城市的配给量两倍于小的城镇,三倍于乡村”。
  11月议会复会时,经济情况仍无好转,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又立即引起了争购进口货,尤其是美国货。这种不论价格只顾抢购的现象促使商店老板把价格又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而另一方面,议员菲克里·阿巴扎则埋怨说,政府要商号与政府一致行动,将雇员的最低工资增加百分之十的建议,没有收到什么效果,或者根本无效。12月末,亚历山大和苏伊士再次发生面包和面粉短缺现象,其原因不一,有的由于种植人、商人和消费者的囤积,有的由于规定面粉掺合玉米粉和米粉后面粉厂的工作混乱。据农业部估计,消费者的粮食需要量总共短缺百分之九。下一季节作物播种数量和面积分配虽已作出规定,但却迟迟未经落实,阻力主要来自大地主集中而又为资本家伊斯梅尔·西德基所把持的“农业协商委员会”,《金字塔报》和其他报纸对此纷纷提出强烈抗议。《金字塔报》(1942年1月12日)指责某些人由于不愿“开罪大多数种植人”而对此事听之任之。政府乃提出建议,将棉田面积作一定程度的削减,做到通过鼓励种植粮食,可望增加粮产二百七十万伊尔达卜(irdabb),以此弥补预料的不足之数。但是华夫脱党则要求完全用进口来弥补差额,并且质问:战争如果很快结束而埃及却有大量余粮在手,后果将会如何?在1942年1月19日的第二次辩论中,伊斯梅尔·西德基争辩说,战时匮乏是不可避免的,按现有面包供应量削减百分之七点五左右绝不致造成饥荒。如果不作削减,国家的整个经济结构势必崩渍。棉花仍旧是埃及经济的根本。但是首相提醒议院,英国不会以高于1941年的价格购买1942年收获的棉花,甚至很可能降低价格。供应部大臣并宣称,大家作为依据的粮食差额数字是过于乐观的,实际的差额不是二百万伊尔达卜,而是四百万,近乎消费者需要量的百分之十五。
  这时,麻烦的事从四面八方涌向西里帕夏。1941年期间,维希法国驻开罗公使馆同其他不友好的中立国家一样,其密码电报和外交信袋往来都受到限制,驻亚历山大和苏伊士运河区的领事馆也受到限制。1942年1月6日,埃及政府宣布,鉴于它已陆续同所有与其盟国英国交战的国家断绝关系,它现在决定“暂时中断”同维希法国的外交关系。1月8日,外交部向新闻界发布了一份备忘录,提到'维希'政府官员所作所为同驻埃英军的安全不协调。埃及政府处理了这种情况……对某些官员……采取了措施,拘留了一些人,驱逐了一些人。但是,事端依然不断发生,致使对某些官员个别采取措施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英国政府又重新要求断绝与维希政府的……外交关系。……
  英国政府最近得到重大消息,使它不得不催促埃及政府就此问题迅速作出决定。
  1941年12月31日,财政大臣宣布辞职,原因显然是与阁僚意见不合,但他此时的辞职并未加强首相的地位,因为首相物色不到愿意担任此职的人选,最后不得不由他自己在兼任内政大臣和掌握大权的军事长官以外再暂时兼代了。与此同时,维希法国的公使波齐正四出私下活动,竭力设法使埃及政府收回与维希断交的决定,而且确已煽起二十二岁的法鲁克国王的愤慨,因为决定断交时他不在开罗,他认为他的政府没有按常规征求他的意见。据一些报道说,这位国王在他的两个兄弟阿卜德·瓦哈卜和阿卜德·阿齐兹——两人都是宫廷大员,也是阿里·马希尔的马前卒——劝导驱使下,要求撤换外交大臣。但首相却支持其阁僚;当时看来也有妥协的可能,但阿里·马希尔在宫廷里的朋友们却利用群众对供应状况的不满,利用日本最近在远东的胜利和德国最近在昔兰尼加的得逞,鼓动极端主义学生于1942年2月1日上街举行游行示威,于是西里在第二天便提出辞呈。西里素来完全忠于英埃条约,英军总司令将埃及军队所给予的协助视作西里政府友好愿望的一种最真诚的表现。
  以后的情况,英埃双方可能出于当时相互之间的某种谅解,都从未发表过权威性的叙述,甚至现在,英国官方对此问题仍然讳莫如深。不过,毕竟还有一些非官方的报道问世,透露了下述情况,某些细节或有不确之处,但基本情节可能与事实相去不远。英国大使(迈尔斯·兰普森爵士,后为基勒恩勋爵)为挽救西里政府,曾于1942年1月28日谒见国王,其后又于2月3日晨,在国王未及与任何埃及政界领袖会商之前,再次谒见国王。据悉,他曾抱怨说:友好的西里政府同英国的合作因外来阴谋而受到阻挠;对轴心国的宣传未加充分制止;亲轴心国分子逍遥法外;学生受到鼓动举行亲隆美尔的示威;现在敌军正在昔兰尼加前进,战略局势对埃及这个英国在中东的重要基地已是危机四伏。大使说,他因此不得不坚决要求按宪法上的习惯做法,组成一个能够控制全国大多数人,因而也能控制国内局势的政府;大使要求国王诏令穆斯塔法·纳哈斯组织新政府,他身为华夫脱党领袖,定能控制这一多数。然而国王回答说,他要同包括纳哈斯在内的政界领袖商量,以建立一个联合政府。不难推测,有些出谋划策的人很想值此战略局势动荡不定之际,将实权控制在自己手中,其目的很可能是要在隆美尔一旦长驱直入到尼罗河流域的时候建立以阿里·马希尔为首的政府,那就可以按他1940年6月曾经图谋采取的方针,同轴心国打交道了。于是,英国大使遂于2月4日中午发出警告:“如若我于下午6时仍未听到纳哈斯帕夏受命组阁的消息,法鲁克国王陛下就必须自食其果。”据报道,美国公使曾应英国大使的要求通知国王,他的政府希望任命一位对盟国事业抱友好态度的人士。国王于下午3时至4时召集政界重要人士开会,与会者劝告国王不要接受英国最后通牒。下午6时,宫廷总管艾哈迈德·哈萨纳因拜访英国大使馆,转达这一答复,大使馆告诉他,英国大使将于晚上9时去见国王。届时,三辆英国轻型坦克,由步兵随同,未遭皇家卫队抵抗就进入了皇宫大门。大使在英国驻埃及军队总指挥官R·G·W·H·斯通中将陪同下,坚持国王传唤多数派领袖纳哈斯已属绝对必要。国王显然出于哈萨纳因的建议,于10时再次召集政界领袖,告诉他们他已决定委托纳哈斯组阁。次日,纳哈斯在上书接受这一任命之前,向英国大使递交了一封信,主要内容如下:
  不言而喻,我接受此项重任是立足于无论是根据英埃条约或者是埃及作为一个主权和独立国家的地位,都不允许盟国干涉埃及的内部事务,特别是政府各部的任免事宜。
  英国大使对此表示确认,并且声明,“英王陛下政府的政策……是谋求同作为一个独立的盟国的埃及政府进行真诚合作,共同履行英埃条约。”纳哈斯在这一声明发表后组成内阁,并于2月7日宣布解散国会,以便重新选举。
  这样,英国人就克服了盘踞在埃及宫廷之内的强大的敌对势力,这些势力不相信英国能够拒德国人于尼罗河流域之外,并希望不受掣时,调整政策,使之适应日后德国的入侵。埃及宫廷不得不有所考虑的,不仅是意大利政府正在培植一个“设在欧洲的埃及国民协会”,而且还有于1914年12月被英国人废黜、现正在欧洲中立国家逍遥自在的前国王阿巴斯·希勒米二世的要求重登埃及王位,如轴心国一旦得胜,便可能支持他的要求。另一方面,英国人的看法是,有一切理由需要成立一个合乎宪法规定的、以广泛的人民群众拥护为基础的政府(西里政府虽有良好愿望,但却缺乏这一基础)。而华夫脱党不象其他各党那样充满着大生产者和大商人的代表,因此说不定会对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分子采取更为强硬的方针;至少,它的优良的组织遍布全国,在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