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康熙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于康熙末年- 第12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氏所居上房,家具陈设得差不多,只古董珍玩的摆设,还在封箱中,没有摆出来,看着有些空旷。
  初瑜正同婆母说起上午搬家的一些琐事,听说丈夫带着两位王爷来了,很是诧异。
  当然不是因十六阿哥,而是因雅尔江阿。
  她已经得了雅尔江阿独自上门的消息,只当他是听到鞭炮动静过来转转,也该差不离走了。
  毕竟今日曹府搬家,实不是待客的时候。
  没想到,他不仅没走,还跟着来了内宅。
  李氏倒是没有多想,两家本就结亲,现下又做了前后邻居,多了往来也没什么。况且自己将近六十岁的人,早过了避讳外男的岁数,直接在内宅见客也不失礼数。
  不管雅尔江阿之前的名声有多狼藉,李氏待人向来宽厚,只念好处。
  这会儿想到他是长孙的岳父,李氏客气虽客气,却也添了几分亲近,还主动的提及完颜福晋,少不得称赞了几句。
  虽没有直接赞到六格格身上,可雅尔江阿还是十分满意。
  首先是妻子的确是好的,当得起旁人夸奖;其次都说母女相类,李氏既满意完颜氏的教养,也侧面说明老人家心里是喜欢六格格的。
  雅尔江阿倨傲是倨傲,可并非不通人情世故。
  别说自己女儿只是和硕格格品级,即便是宫里的公主下降,不得婆家长辈欢心,少不得也会夫妻失和。
  换做其他人家,亲家公上门,初瑜这个亲家母需回避一二。
  可雅尔江阿是她族叔,两人一个祖宗,实没什么好回避的。
  初瑜也就站在婆婆身边待客。
  看到雅尔江阿穿着常服进来时,初瑜面色如常,可心里多少有些不高兴。
  不过待见他在李氏面前丝毫不端架子,完全以晚辈自居,很是谦和有礼的模样,初瑜觉得好笑的时候,也颇为触动,心里的那点不满也烟消云散。
  雅尔江阿晓得自己今儿登门有些轻率,待同李氏闲话几句家常,便起身告辞。
  曹颙与十六阿哥两个,要送他出门,被他出手拦住,只招呼恒生给自己带路……
  待搬运的马车又往返两遭,东西差不多都搬完,曹项同曹颙打了声招呼,回去换天佑过来。
  搬家入伙,要祭神。
  天佑是长子嫡孙,不能缺席。
  随着天佑同来的,是四皇子弘历、五皇子弘昼与平亲王世子福彭与御宝两套。
  门匾曰“福源”,另有堂匾“福厚寿康”四字。
  门匾曰“克慎”,另有堂匾“慎宽荣勤”四字。
  不用说,前者是赐给李氏所居正堂的;前者是曹府正厅。
  随着匾额下来的,自然还有一道文藻华丽的圣旨。
  上面将曹颙赞了又赞,无非是差事做的好,朕心甚慰那些;也没有落下李氏的教子之功,还有各种德行出众的地方。
  这种官面文章,曹颙见的多了,也就厚脸皮受了;李氏这边是头一遭听,直羞得涨红了脸。
  教子之功什么的,勉强还能沾边,其他的多是夸大其词。
  礼佛施粥,怜老惜弱,这是高门女眷多做过的,哪好经得起这盛赞。
  可圣旨就是圣旨,不是你想要谦虚就谦虚的。
  曹府这边,自李氏以下,阖家跪听了旨意。
  念完圣旨,弘历亲自扶了李氏起身,道:“给太夫人的嘉字,皇阿玛慎了又慎,才选了这几个字……”
  李氏感激道:“皇上恩典,老身铭感五内……”
  曹颙身为家主,少不得也是一番感恩戴德。
  因十六阿哥在,两位皇子一个世子颁完皇差,少不得又一番请安问好。
  两位皇子还要回圆明园,没有久留,同十六阿哥说了一会儿话,便先离去。
  福彭这边,给外祖母与舅舅、舅母请安后,也表明来意。
  怕这边刚搬过来不肃静,平亲王福晋想要接老太太与侄女过去小住两天,若是应得,明儿就使人来接。
  李氏感念长女孝心,又想着端午节后大学士府下定天慧就要居家待嫁,出行就不便宜,便点头应了。
  接下来,是曹家这边的祭神仪式。
  福彭到底是外人,就不在参合,回王府复命去了。
  曹府上下,便是各种搬家后的祭拜仪式。
  有祖辈祠堂,需要拜祭,还需要拜四方神与的基神,还要拜寿星与土的。
  因李氏信佛,还要安置佛位……
  从黄昏时分,一直祭拜到掌灯;从大门外,一直祭拜到花园。
  别说大人们忙了一日精神本就不济,就是孩子们也都觉得配备不堪。
  不过,待大家在李氏的福源堂团座时,脸上都有了笑意……
  这个家,终于搬完了……
  第1357章 来活了
  曹府搬家次日,平亲王福晋使人来接,李氏带着天慧去平亲王府小住。
  三日后,待李氏祖孙回新宅时,这边处处都已经安置妥当。
  福源堂本是长公主寝殿,面阔五间,正房前是五间抱厦,前后就是十间屋子,里面早先由楠木隔断隔成数间屋子。
  在重修修缮时,十六阿哥与曹颙商议后,就将违制的地方都去了,可寝殿框架依在,还是比寻常官宅要气派的多。
  东边有李氏的卧室、稍间,平素起居坐卧之所;中间是正堂,高悬御宝;西边有佛堂、斋室与接待外客用的小客厅。
  除了正房,左右厢房各五间。
  福源堂后还有后罩楼,现下都空着。
  曹府的下人同高门显宦相比,本就不算多,早年又裁过两次人。
  在旧府时还不显,配置到新宅这边,就显得人手有些不足。
  幸好初瑜早就想到此处,自打去年赐宅,便从家生子中补了一批小丫鬟与小厮,训练了半年,如今也能凑上手。
  其他人处添减的不多,独李氏这边,多了不少才留头的小丫鬟;还有天宝那里,独居一处,身边也要配齐人手。
  其他人的院子,变化倒是不大。
  天慧屋里的大丫鬟,年长的几个,前两年就开始相继配人,以后会作为天慧的陪房随之出嫁。
  剩下不到配人年纪的,都是曹府家生子,留作陪嫁丫鬟。
  加上常姑姑与罗姑姑二位,天慧身边的人手配得足足的。
  过了端午,便是曹府新居的乔迁宴。
  曹颙并没有大肆铺张,邀请的都是至亲好友。
  旁人尤可,倒是将东府兆佳氏给酸得够呛。
  只因李氏这院子,比当年老太君的院子还气派。这边的花园子,即便没有江宁织造府的花园占地广,却是有山有水,比起裕亲王府的花园也不需多让。
  京城里除了王公府邸,其他民爵显宦,没有几家有资格引活水入院。
  还有那御宝,密太妃见了,都说皇上恩深、李氏是有福气的。
  原本兆佳氏觉得园子景致好,想要带着两个孙女过来小住几日,想了又想还是回去。
  虽说早就有李氏身世的各种传闻,可兆佳氏总是不当回事。
  她觉得都是无稽之谈,李氏的荣光不过是有个好丈夫、有个好儿子。
  夫贵妻荣、母以子贵,李氏这才多得了体面。否则的话,即便是皇上的私生女,也没有养在包衣人家,又给包衣人家做填房的道理。
  待到太后的遗赠,两代帝王的明赏,兆佳氏想要否认也不能。
  她只能腹诽皇上脑抽了,不按常理行事。
  到底在李氏跟前短了气势,尤其想到这宅子曾为长公主府,她更是不愿意多留片刻。
  李氏倒是很失望,这宅子实在是太大,院子显得太空旷,小孙子又不在跟前。
  老人家觉得寂寞了。
  她还想着留下兆佳氏祖孙多住几日,这院子也能添些生气,没想到兆佳氏说什么也不肯留。
  曹颙夫妇察觉出李氏的失落,夫妻两人就将全家每日晚饭都安排在福源堂。
  初瑜更是借口儿女亲事,每日留在福源堂陪着李氏。
  李氏精神这才好些,将心思都放在孙子孙女的亲事上。
  大学士府是五月二十来下的小定,徐元梦请族侄舒穆禄家族的族长、一等公布兰柱为大媒,请布兰柱之妻钮钴禄氏来下定。
  正白旗舒穆禄氏,多是最早归附清太祖的库尔喀部部长郎柱后裔。
  郎柱长子扬古利为太祖额驸,以军功封超品公,地位仅次于宗室诸贝勒,死后追封为武勋王。
  除了超品公之外,家族中其他勋爵传家。
  郎柱两个侄子,一个是八大臣、一个是十六大臣,都是开国功臣。
  按理来说,这般显赫的家族,本不当沉寂这么多年。
  无奈不管他们这一族立了多少功勋,因在正白旗旗下,被顺治皇帝不喜。
  待顺治皇帝亲政后,对这个家族多家打压,旁支爵位革了大半。
  嫡支因扬古利这一房虽没有革爵,可也从此闲赋。
  这一沉寂,就是数十年。
  直到旁支子弟徐元梦科举出仕,舒穆禄氏才再次抬头。
  族中子弟,开始走科举仕途,几十年来,也有不少子弟相继出仕,只是品级多不高,因此并不招眼。
  徐元梦请族长为大媒,请族长夫人下小定,足以彰显对这门亲事的重视。
  曹府这边,亦是如临大宾,迎接得很是郑重,请了淳王府那边世子兄弟出面待客,还有出阁的几位姑奶奶回门做陪客。
  待布兰柱向曹颙交了婚书,钮钴禄氏给天慧插戴上,两家正式结了姻亲……
  虽有些失落,可想要儿女亲事定了大多半,曹颙还得松了一口气。
  可惜过了没两天,他就欢喜不起来。
  离京的户部三位司官已经到了湖广,虽粮仓的事情还没有着手,可沿江而上,水位不稳。
  即便李卫在江南开始组织清淤修坝,可为了怕耽搁春耕夏收,地方官员多有拖延,效果并不显着。
  南边的消息不好,北边也有了动静。
  盛京工部尚书上了折子,提及辽河今春以来水位突涨,恳请京中派人巡查,以决定是否加大防洪防涝工程。
  辽河源头在直隶,西辽河多在蒙古,东辽河却是要流经盛京。
  江南水患并不鲜见,对朝廷来说,减免赋税、预备钱粮,昭显皇上恩德就是;东北却是龙兴之地,盛京又是开国之都,真要被淹了,可是了不得。
  不说旁的,就说那肥沃良田,民田少,不是内务府皇庄,就是各大王府王园,还有其他勋贵世家早年圈地的庄子。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若关己,这些八旗大爷恨不得上窜下跳。
  早时,因李卫力主水利这一块,还有人弹劾李卫逾越擅权。
  朝廷有河道总督,还有工部,轮不到一省督抚跨省接差事。
  现下没人再闹腾,都盼着朝廷重视防洪之事。
  五分的险情,被他们说成十分,无非是盼着朝廷掏腰包,省得他们的田庄被淹了。
  雍正虽厌恶他们的私心,可也不能让东北被淹。
  几年的风调雨顺,修生养息,好不容易朝廷与地方才安定下来。
  他这个曾被士林诋毁的皇帝,当得也有底气些。
  若真是南北齐涝,没人会想着天有不测风云,而是都会想到他这个皇帝身上。
  那起子小人,说不定又要说什么皇帝德政之类……
  士林口碑,雍正既心有不甘,却也无意为其左右;东北关乎八旗利益,却不容轻忽。
  就今春南北水情异常之事,他专门着大学士与六部九卿,专议此事。
  不管是旗员,还是汉大臣,对此事都尤为关注。
  汉大臣多是进士出身,大半来自江南;旗员则晓得东北的重要性,半点不容有失。
  朝廷上下,难得的没有杂音。
  雍正心中,颇为满意。
  虽说现下国库丰盈,可哪里能轻动?
  西僵不稳,不知什么时候就是一场大战。
  那就是个无底洞。
  因江南水情,李卫又支了数百万。
  雍正觉得气闷,看着这满堂大臣就有些不顺眼。
  咬咬牙,掏这笔银子没什么。
  他登基六年,除了雍正二年的战事外,并没有遇到其他什么坎儿,这会儿舍些银钱,求个安稳也好。
  可是,他整顿吏治这些年,哪里不晓得朝廷弊端?
  干净的人少,胆子大的人多。
  尤其是河工此类撒银子的差事。
  河道衙门历年出的蛀虫还少了?
  五月过了大半,眼见就是六月,真要是因他们贪墨耽搁了防洪大事,那影响就大了。
  心烦气乱之下,雍正的视线落在曹颙身上,又看了看伊都立……又转到工部几位堂官身上……
  直到散朝,他也没说什么。
  在众人退朝之后,他却留下了十三阿哥,商议东北防洪之事。
  “这本是工部的差事,可朕心里实放心不下夸岱。他虽没胆子伸手,可却是个耳根子软的,保不齐被人撺掇了做下蠢事……”雍正揉着额头道。
  夸岱是佟国纲三子,现下袭了佟家长房的公爵,是工部的掌部尚书。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