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少林寺-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庸チ耍乓恢蔽扑坎欢鞘俏叶嘁闪耍烤驮谖易约嚎蓟骋勺约骸⒋蛩憷肴サ氖焙颍蝗唬趴耍铱吹角矍鄣妥磐纷吡顺隼础B返魄謇涞卮影肟拿欧焐浣ィ铱吹矫疟咝±椎牧骋斐5牟园住�
  当时,我心里真的很难受,当了半辈子花花公子,对于男女之事,我早已不在乎了,何况他们不见得就一定给我戴了绿帽子——我之所以难受,是觉得那晚的事情太蹊跷了,我预感一定会有什么无法预测和把握的事情发生。我的预感从来都是很准的。
  那天我去酒吧坐了很久才回家,芹芹已经睡了,我发现我依然是很爱她的,因为我依然不忍心打搅她的睡眠。我轻手轻脚地爬上床,悄悄钻到我自己的被窝里去,她就在我身侧,均匀地呼吸着,星光照进来,她的脸像天使的面庞,纯净无瑕。我想我一定是多心了,心里一下子安稳了,什么也不再想,闭上眼睛,等待瞌睡虫来召唤我。夜很深了,一片宁静,似乎可以听到泰晤士河的水声,正当我就要在那依稀的水声中睡去时,我突然听到芹芹异常清晰的声音——“你不是一直问我随身携带的那个小箱子里是什么吗?其实没什么,就是我从小学起每天记的日记,从来没有间断过的,我今天把它都给小雷了,我请他写一个叫做《少林寺》的小说。对了,他过几天就要飞回去,我们去送他吗?”
  我说,“送送也可以吧”,但芹芹却不再回话,我睁开眼看去,依然是那迷离的星光,依然是那天使般纯净的面庞,依然是那均匀的呼吸——她仿佛根本没有醒来,没有说过话,甚至连梦话也没有说过。
  后来,我们没有去送小雷。我没有主动提这事,芹芹也没提,我越来越觉得那晚我是在幻听。小雷回国后就再也没有任何音讯了,仿佛他从来就没有在我们的生活里出现过。渐渐地,我就把这些都淡忘了。又过了半个月,2002年3月初的时候。我陪芹芹去苏格兰旅游,英国属于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虽然罕有极热或极冷的天气,但天气相当多变,且无法预测,一年四季都可能下雨。我们在北部城市爱丁堡郊外游逛时,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由于是在远郊的旷野上,我们被淋了个落汤鸡。回到饭店,我发现芹芹额头很烫,显然是发烧了。我决定亲自去请爱丁堡最好的大夫史密斯,当我带着史密斯回到饭店我们的房间时,门紧闭着,我再次感到一种类似的强烈预感。我的心脏剧烈地跳起来,我用颤抖的手打开了房门。
  屋里没有一点气息。但并不是漆黑的一片——床头的橘黄色台灯亮着,光线被调到了最小,淡淡的光晕,温馨却又冷漠。我们的房间很大,台灯只照亮着很小的一团空间,其他地方则是很深的灰色,仿佛有什么蹲在暗处,屏息静气……台灯底座下压着一张洁白的纸,上面有简单的一行字,“老葵,麻烦你在接到小雷的《少林寺》稿件之后,想办法把它出版了。另外,郭家桥的那套房子,我希望能转送给廉泊。”我把这张纸慢慢在手心里卷起来,直到卷成紧紧的一团,纸变硬了,有些棱角,硌着我的掌心,有些疼。我体会到一种很平静的心痛的感觉在心底里慢慢弥漫开来,我浪荡一生,终于真心爱上一个女人,而她却只给我留下这么一张纸和几个字。她什么也没要我的,比如我的房子,我的钱,我的爱情……但是,她也什么都不给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啊,如此的冷酷。此刻,她紧闭着眼睛,睫毛依然那么密,那么长,她的乌黑的头发依然那么细密,她的细腻的皮肤依然那么白,白得看得见皮肤下的血管。她的血管里还有血吗?或许已经没有了吧,那些血都从她手腕的横截面里流出去了,我看得出它们流动的轨迹,肯定是顺着手的弧度,沿着手心的纹路抵达手指的尖端,而后在指甲的末稍离开她的身体,像雨滴一样落在地毯上,地毯上因此盛开出一朵鲜红的花,像是我们中国的牡丹。
  史密斯医生已经职业化地将厚厚的窗帘拉开了,我抬起头,看看窗外,苏格兰的雨不知何时又下了起来。
  3月后,也就是2002年6月10日,我接到了小雷发来的电子邮件。邮件里是小说《少林寺》的全本。我用一个通宵读完了这部小说。我发现这部小说其实是由相互交叉的两部分构成,主体部分可以理解为一个“所有的心都统统被割裂”——小雷原话——的爱情故事,也可以理解为四个年轻男人和一个美丽女人的成长史,外加一个中年男教师对女中学生的诱惑过程、一个老花花公子改恶从善的简单经历——当然指的是我——而带★号的部分则主要是一些资料、典故、野史、杂记及作者小雷在写作中遇到的障碍和迷惑。小雷在给我的邮件中特意开玩笑似地说:作者保证读者在主体部分将得到阅读快感和解除日常生活疲乏的必要刺激,但不保证有任何'文以载道'方面的价值。同时,作者善意建议大部分读者直接跳过带★号的部分,因为对彼此而言,适度的忽略都是有必要的。“我没有跳过”带★号的部分“,但必须承认,那些★号文字令我头昏眼花,惟一庆幸的是,它们只占很小的比重。
  小雷的电子邮件最后说:
  我深知世界上总有些人特别按规矩办事,他们会说,生活的规矩应该怎样怎样,恋爱的规矩应该怎样怎样,写作的规矩应该怎样怎样,小说的规矩应该怎样怎样……仿佛这样一来他们就手握上方宝剑——对他们,除了嗤之以鼻之外,我没有更多兴趣,井水不犯河水,彼此遗忘对方不失为最好的办法,但是,假如他们主动进犯,根据什么陈规陋习,对我这小说指手画脚,甚至说这不是小说……那么,我没有更多耐心,我只会语调和缓,语速适度地在他们耳朵边亲切地说:去你妈的,你健全的文学价值观,让小学到大学的语文教科书给阉割了。
  不过,如果有人说这是小说,我照样会唱反调。我会说,不,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小说,这部同样不是,这只是一些刻意伪造的历史,一些阴差阳错的情爱,一些可能有误的科普知识,一些早已被人们忽视的常识……和一些,一些伤感的人生体验。
  第二章  廉泊
  是啊,伤感……我已经年近30却还一事无成。我经常孤独地站在窗前,怀想着16至26岁的美好年华,那些日子其实很近,仿佛就在昨天,往事全部历历在目;但那些日子又似乎很遥远了,仿佛不是仅仅过去四五年,而是过去了四五十年,出奇的虚幻。我的一切似乎都是虚幻的了,惟有窗外街上的人潮才是真实的——人流汹涌澎湃,像一朵朵浪花,击打在灯红酒绿的城市建筑上,溅起无数水滴。每一滴水都可以折射路灯的光芒,每一个人都在用眼神传递千变万化的信息,编织他们各自的生活。
  街道尽头的科华广场正用变幻的霓虹展现着成都的温柔,这是一个雌性的城市。广场中央的彩色喷泉,以各种莫测的色彩和姿势,将浪漫喷薄而出,城市的喧嚣随着夜的加深而开始退却,毫无预兆和原因,我又想起了蒋芹芹。几个月前,她或许在巴黎、在伦敦,或者苏格兰的某个角落,而今天,她却已经不在人间。
  有时候我想,假如我只是不经意地把蒋芹芹当作生命中的一种点缀,一道我人生旅途中匆匆闪过的风景,那么,我会快乐得多。但是,我注定做不到。她的音容笑貌直到现在还那么清晰地印在我的心里,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有丝毫模糊。那些往事那么顽强地在我的心底无声地纠缠,似乎是想时刻提醒我曾经死心塌地的爱过一次。其实,那是无须提醒的。自始至终,我都在期待着能够化蛹为蝶,以轻快迅捷的步伐,在这世界上行走——与她同行,这世界很大,她的眼光能够望的见的地方,都是我想走到的地方。然而,我却注定无法远行,我的世界太小了,小得像一个保险柜,好在,里面装得下和蒋芹芹在一起的所有细节。我把对她整个的思念,都放在我小小而温暖的保险柜里,悉心保管。
  爱与不爱从来就不是我与她之间的分歧。从15岁开始,我们就心照不宣地知道,我爱她,她不爱我。
  我和蒋芹芹其实都是爱的虔诚信仰者,都甘心做爱情忠实的俘虏,正因如此,也就注定了我们在感情的世界总是两重天地。看我的手相,感情线深得像刀刻的一样,对于我来说,在爱情上从来就没有打算走过回头路。五岁时我就爱上蒋芹芹了,甚至可能更早,可能是五个月,五天,出生的五秒……甚至……甚至是前生。
  然而,即便如此,又有什么用呢?爱一个人和被一个人爱是两码事。残酷的现实是,蒋芹芹从来没有爱过我,尽管她一直被我感动着,尽管她甚至感到内疚……但是,对于我爱的人,如果我爱她,那就绝对不是要用我的爱来换取她的爱。我怕她内疚,我宁肯做一个永远的失败者,也不想让她因内疚而爱我——关于爱情,我的经验只有一个,那就是爱情无法等价交换。
  不,这其实不是经验,而是教训。
  我没有任何经验,只有教训。失败者除了教训就什么也没有了。而我是个彻底的失败者,无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事业上。
  那么,除了爱情的教训,还有什么其他教训呢?其他教训很多,比如必须“欺软怕硬”,比如必须“弱肉强食”……别惊异,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的,这甚至是整个生物界的生存法则。我知道这些,但我做不到。总有一些人像我这样无法硬下心肠,于是,对那些硬得下心肠的人来说,这些就是经验,对我们这些硬不下心肠所以只好充当垫脚石或者牺牲品的人来说,就是教训。类似的教训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必须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不妨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
  “不可与少林寺为敌。”
  既然如此,现在先不要说我了,我们先说少林寺吧。
  得从隋朝说起。不要以为我这个失败者就什么都不懂,我虽然大学念的是法律,但从小喜欢历史,在隋唐史尤其是其野史方面,我大概算得上是个行家。当然,这些学问在当代几乎没有任何实际作用——所以,我老是处于失业状态。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是1981年版电影《少林寺》的开场白,对我影响至深。所以现在我把它用在了这里,作为我正儿八经给你讲我的故事的开场白。好了,就此打住,免得有人告我盗版。下面的话就是我自己的了——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每天都在发生结盟,毁约,背叛,欺骗。每几年就有个领袖被废弃,每一年都有一个野心家崛起。其中,公元621年尤其值得重视。那一年,一个年轻的将军与一个练武的和尚结下了生死之交。他们并肩为口号也为利益而战,为正义也为私怨而战,为道德也为欲望而战,为权力也为虚荣而战,为女人也为土地而战……当一切硝烟散尽之后,年轻的将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大唐的所谓“太宗”;而和尚所在的少林寺,成了惟一被皇帝允许练武的寺院,并渐渐树立在中国武学界的领导地位,直到今天。
  大概没有记错,大概是爱因斯坦教导我们:一切都是相对的。还有其他伟人说,要全面地看问题。所以,我觉得,少林的非比寻常,也不仅仅因为那么一件事情。我们不妨把夏朝至辛亥的历史做一个简单分析,不难发现,少林寺的这种领袖群伦的超然地位,并非瞎猫逮着死耗子。以下是少林寺出类拔萃的几点原因:
  其一,少林寺在历史变动时期,站对了队。站到顺应时代潮流的阵营去,在任何时候都是至关重要的。假如蒋介石不上中山舰,他后来就当不成蒋校长,更当不成蒋委员长。假如普京不站到叶利钦屁股后面,他就当不成总统,也无法在车臣事件中建功立业。当然,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其不容易的。这需要独具慧眼,哪怕自己没有,至少也得借一双。当初,割据洛阳的王世充与占据关中的李世民在嵩山一带厮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成败未定之前,二者都只是诸侯,没有一点点先知的眼光,谁知道未来是李家的天下?少林寺好就好在目光犀利,它洞察时局,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站在李世民一边。觉远、昙宗、志操、惠赐、善护、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等13人擦亮26只慧眼,率众而出,帮了一代英主的大忙。李家天下坐稳后,少林寺“屡被恩宠”,还被特准建立武装僧兵,这都是题中应有之意。
  其二,不能躺在成绩上睡大觉,必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与时代保持同步。少林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可以说是代有人才出。元代大圣紧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