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父亲母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人对父亲说着什么话。那人说完了,父亲便接着说。父亲好像挺激动,有两句话声音挺大。这声音随风瓢过来,母亲也听见了。只是没听清他说的是什么。
  那人摆了一摆手。
  父亲便拉开门进了教室。父亲显然还在激动的情绪中,因此无论拉门还是关门,动作都很大。关门声相空响,响得井台上的母亲心都一颤。
  父亲把门一关,将那人关在了门外。父亲刚进教室没多久,就见学生们都出来了。学生一出来,就往屯里跑去,似乎放学了。之后父亲也出来了,他先是锁了门,然后就领着那个人进屯去了。
  母亲看见这个情景,就知道父亲今天不能来打水了。打完水以后,她便先回家去了。母亲一边走,心里一边疑疑惑惑的,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也不知道父亲何故那么激动,有好几次,她脑子里闪现着刚才的情景。
  到家以后,母亲便一直心神不定。她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后来干脆就上村政府来了。刚开始,她走得很快。快到村政府时,却不由得慢下来了。她似乎有点犹豫,不知该不该去,有一刹那,她还停住脚步,想了想,这才又走。
  母亲来到村政府门外,再次停住了脚步。她心里一时没了主意,不知自己该不该进去。她正在犹豫间,村长从门里出来了。母亲反应挺快,没等村长说话,她就说:“老师明天该上我家吃饭了,我想跟他说一声。”
  村长表情有点怪,他先是咧了咧嘴,这才说:“吃饭哪?我跟他说。”
  母亲又说:“那他……能来吃吗?”
  村长说:“能来能来。不来他上哪吃去?”
  母亲听了 话,才稍许放了些心,便离开村政府,回了家。
  到家之后,她就开始剁饺子馅儿。她先把昨天泡在盆里的干蘑菇(如今已经软软的,滑溜溜的)捞出来,攥干,剁了,放进一只盆里,接着又把那块肉剁了,放进了另一只盆里,接着又切了葱花。她并没把它们拌在一起。她要等明早儿再拌。
  第六章
  二十六
  第二天母亲起得特别早,起得比上一次给父亲做饭还要早。
  母亲起来天还黑着。母亲起来时姥姥曾经翻了下身,不过并未说话。母亲看了姥姥一眼,将动作放得更轻些,来到了厨房。
  母亲来到厨房马上点着了煤油灯(现在是冬天,天短了),煤油灯的灯火呼了呼了的,过了一会儿才稳定下来。煤油灯的光亮照在母亲的脸上,让人觉得有点失神。
  母亲将煤油灯在锅台的一角放好后,立刻就忙碌起来。他和了面,拌了焰,又铺好蒸笼,点燃了灶膛,就开始包蒸饺了。
  母亲在做这些时,脸上就没有失神的感觉了,有的只是专注和平静。
  天渐渐亮了。
  这时候,母亲已经蒸好了蒸饺儿。她已将灶膛里的火弄小了,锅盍却还盖着(锅盖上热气腾腾的)。之后,她便进了里屋,拿来包袱,从包袱里取出了那只发卡。
  母亲戴好发卡,走出里屋,等着父亲过来吃饭。
  母亲等了一会儿,其间还剥了蒜,倒好酱油和醋。又到外边去了两次,都没见到父亲的影儿,不料第三次出来时,一出门就看见了父亲,见他已经走到院门那儿了。
  母亲料想父亲肯定会进来,她就在屋门跟前站住了,可是父亲并没再往院里走,他就站在院门那儿,向母亲招了招手。
  母亲不知何故,这才走过去。母亲走过去时,心里不免有点奇怪,不知父亲要干啥,同时也很不安,似乎有了什么预感。
  母亲走到大门口,看着父亲。
  父亲说:“我来跟你说一声,我要走了。”
  母亲心里一沉,说:“走?不是还有好几天,才放冬假吗?”
  父亲说:“我回去……有点儿事儿。”
  母亲说:“啥事儿呢?这么急?”
  父亲又停了一下,说:“也不是啥大事儿。”
  母亲说:“我都看见了。是他叫你回去的?”
  父亲说:“是他。”
  母亲说:“他是谁呢?”父亲停了一下说:“我也不认识他。”
  母亲说:“不认识找你干啥?你别蒙我。到底啥事?”
  父亲想了想说:“真不是啥大事儿。他们有事想问问我。问完了就没事儿了。”
  父亲把话说得挺轻松,心里却并不轻松。
  母亲说:“在这儿问问不就行了?”
  父亲说:“他自个儿做不了主。”
  母亲相信了父亲的话,她说:“那你……开了春儿还回来吧?”
  父亲说:“回来呀!”
  母亲说:“那你还急啥?你就吃了饭再走。”
  父亲说:“可他正在屯头等我呢!”
  母亲说:“那就招呼他一块儿吃呗!你先进屋,我去招呼。”
  母亲说着要走。
  父亲赶紧说:“那……还是我去。”
  母亲犹豫了一下。
  父亲说:“你戴这个发卡子挺好看的。”
  母亲脸一红,还伸手在发卡上摸了一下。
  父亲又说:“我走了,招弟。”
  父亲已经在说告别的话,母亲居然没听出来,她还说:“你快点儿回来。”
  父亲走了。
  母亲回到屋里,马上就开始搬桌子端碗。
  二十七
  这时候,父亲脚步匆匆,已经来到屯头。
  屯头静悄悄的,那儿站立着村长和几个乡亲,其中有人是恰巧碰上的,有的还拿着拾粪的叉子拎着粪与的筐。
  此外还有一挂马车,那个人坐在车上。
  父亲走过来时,有个人正问村长:“先生这咋走了?”
  这人问话时,大家都看着村长,很明显,他们都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儿。
  村长是知道的,可他不告诉他们,他说:“他有点事儿。”
  村长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父亲来到了人群跟前。
  村长对父亲说:“他都着急了,怕赶不上车。”
  父亲对村长说:“我还没跟学生说,呆会你去说一声吧。”
  父亲一边这样说,一边向马车那边走。
  父亲刚走了几步,就听村长又说:“要是有空闲,就过来看看吧!啊!”
  父亲上了车,车走了。
  村长和那几个乡亲还没走,都张望看车。有人又问:“到底咋回事儿?”
  村长说:“我不是说了嘛,老师有急事儿。管那么多闲事儿干啥?走吧,回吧!”
  村长和乡亲就散开了,有的接着拾粪,有的往屯里走。
  二十八
  母亲等了一会儿,还不见父亲回来,她就再次来到院门口。来到院门口时,正巧村长从这儿经过。母亲是知情理的,她跟村长打了声招呼:“老孟大哥,早呢!”
  村长说:“送老师去啦。”
  母亲说:“他走啦?”
  村长说,“走啦!刚走。”
  母亲的脸一下子就白了。她二话不说,赶紧回了屋。然后迅速揭开了锅,从锅里拣了满满一碗蒸饺儿,拣进了青瓷碗里,还拿了一双筷子,又顺手把青瓷碗和筷子放道一只小篮子,再扯过一块屉布一盖,拎上就往出跑。
  母亲跑到屯头,屯头空空荡荡。
  母亲又跑到屯外,仍然不见父亲和马车的影儿。
  母亲跑着跑着,跑到了一条小路的叉口。这是一条捷径。母亲知道这点。母亲想都没想便拐上了这条小路。
  小路虽是捷径,却很崎岖,又布着积雪,走起来一呲一滑。母亲顾不得这些,她只是往前快走。实际上,她是连跑带走。
  母亲跑到半山腰了,这才看见了马车,也看见了父亲。她脚步不停,接着往前跑去。她很快就跑到了山顶,她一看,马车已经落在了她的身后了。
  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母亲的脚下滑了一下,她立刻摔了个跟头。在她摔倒的同时,便把小篮子和青瓷碗也掉了出去。
  青瓷碗响了一声。
  母亲顾不上身上的疼痛,她也没觉得疼痛,她爬起来就去看青瓷碗。她看见了,青瓷碗已经摔破了。青瓷碗摔在一块裸露的山石上,正好摔成了三块儿。碗里的蒸饺则滚在一边,沾满了土。
  母亲看着青瓷碗。她看着看着,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她哭了。她将双手抱住双腿,将脸伏在膝盖上,她哭得那么委屈,那么伤心。
  母亲的心地那么单纯,那么朴素,简直就像个孩子。母亲那年只有十八岁,从某种意义上说,还真的像个孩子似的。
  就在这时候,马车缓缓跑了过去。
  那天母亲不知自己坐在那儿哭了多长时间。她并不是放声大哭,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哭的时候,她的肩膀抖动着。后来她不哭了,她也觉得冷了,她就回来了。
  母亲抽泣着站起来,还将那只碎了三块儿的青瓷碗拾到篮子里,失魂落魄地回了屯子。
  二十九
  母亲进了屯子,可她并没有回家,她来到了学校。
  她在学校门外站住了。
  学校没着门。
  学校的院子里有几个学生,显然是来上学的,都带着书包。他们有的在那玩耍,有的还扒着门缝住教室里看着。
  响了半年的念书声,天簌一般的念书声,如今停下了。母亲心里是那么空。母亲心里又那么乱,她不知念书声什么时候才能再响起来……
  母亲就那么站着,静静的。
  三十
  母亲回到了家。她先把头上的发卡摘下来放进了包袱,然后就在炕沿上坐下了。
  姥姥坐在炕上,她一直在谛听母亲的动静。很显然,她已经知道了很多。她本来不想说话的,可实在憋不住,还是说了。她说:“弟儿,咱吃饭吧。”
  母亲并不想吃饭,她正在呆呆地看着早做好的饭。可是,听了姥姥的话,她还是站起来,她一站起来,便禁不住又哭了。
  她一边哭着,一边来到厨房,用另外的碗拣来了蒸饺儿,放到饭桌上。
  这样做的时候,她始终在默默地流泪。
  第七章
  三十一
  现在,母亲和姥姥吃完了饭。她又收拾了碗筷,然后,就坐在织布机前,开始织布。
  这时,母亲的神态已经相当沉静。
  听见织布机的响声,姥姥问母亲,“弟儿,你又织啥?”
  母亲说:“东头老周家不是求我织块布吗?你忘了?”
  姥姥“哦”了一声,她坐起来了。
  以后的几天,母亲一直都坐在织布机旁,织她的布。
  三十二
  有一天,母亲正在织布时,突然听见街上传来了吆喝声。
  “锔缸锔锅锔盆锔碗来!”
  母痫似乎没听清,便认起真又听了一遍。
  “锔缸锔锅锔盆锔碗来!”
  母亲这下听清了。她一点也没犹豫,马上推开门跑到院子里,她看见了那个在街上边走边吆喝的老人,她朝他叫道:“大爷,您等会儿!”
  母亲的声音那么清脆,老人立刻就听到了。
  老人停下来,慢慢转过头,看见了母亲,他高声说:“闺女,你锔东西呀?”
  母亲说:“我要锔一个碗!”
  老人朝母亲走过来,边走边说:“锔碗哪?拿来,拿来吧!”
  母亲对老人说:“这大冷的天儿,您进屋来锔吧。”
  母亲把老人领进屋。
  刚进外屋,老人就说:“我就在这儿吧。这就挺好的了。”
  老人一边说话,一边拿出自带的马扎子,打开了,坐下来,说:“锔个啥样的碗,给俺拿来吧。”
  这时候,只听姥姥在屋里说:“弟儿你干啥呢?这是谁来了?耳音这么生。”
  母亲去取青瓷碗,同时对姥姥说:“锔盆锔碗儿的。”
  姥姥说:“要锔青瓷碗对不对?都七裂八半的,还锔它干啥?”
  母亲挺固执,她根本不听姥姥的话,已经把碗拿来了。老人正在往腿上垫帆布。母亲把青瓷碗递给他。老人一看见碗,立刻就嘬起了嘴,还一连声地说:“唉哟哟,这碗……”
  母亲见了说:“大爷,您锔不上?”
  老人说:“锔是锔得上啊。”
  母亲说:“那您就锔。”
  老人说:“我可是照钉儿收钱,锔个碗比买个碗可都贵啦!”
  姥姥听见了,说:“弟儿呀!那就别锔啦!”
  老人也说:“我说也是。看你闺女心眼儿好,我才这么说。要说这挣钱的事儿,可没有往外推的。”
  母亲说:“你锔吧,大爷,多少钱我都给您。”
  老人这才拿出工具:扑啦钻、锔碗钉,还有腻子等一应物品,锔起来。连老人先是钻眼儿,他扑啦啦、扑啦啦地钻着,一边问母亲:“闺女,这碗就这么金贵?花这么多钱也锔?”。
  母亲怔了一下,没回答。
  老人又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
  母亲说:“不是。”
  老人说:“这我就不明白了。”
  老人一边说,一边还停下来,朝母亲一笑,神神秘秘地说:“这碗有人使过?”
  母亲红了脸。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