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化工大唐-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元朝还设立了“镔铁局”,总不能理解为“大马士革钢局”?是以镔铁一词在南北朝时专指大马士革钢,到唐朝词义发生变化泛指好钢,我想这说法是可信的。
  陈晚荣见识了张德铭这样的匠人,对我们祖先的智慧由衷叹服!
  陈再荣欢喜无限,手一伸从陈晚荣手里把镔铁抢了过去,不住在铁块上摩挲:“镔铁我早就听说过,还是第一次见到,没想到张师傅你会做镔铁。张师傅,快,给我打剑。”
  有了如此上等钢材,不做一把好剑,岂不可惜?陈再荣老实不客气,催促起来了。
  张德铭捋着袖子,冲陈再荣道:“给你打剑没问题,可要说好了,你以后出息了,别忘了我对你的好,要请我喝酒。”
  这是一句玩笑话,当不得真,陈再荣却非常认真的点头:“张师傅,你放心吧。若真有那么一天,我能出人头地,一定请你喝酒。”
  “你小子准能出人头地!”张德铭对陈再荣很有信心,用铁钳把铁块夹进炉子里,加些木炭,安排起来:“你抡大锤。”
  陈再荣早就握住大锤,站在铁砧旁,眼睛瞪得老大盯着炉子。炉子里蓝色火苗上腾,发出呼呼的响声,烧得好不旺。
  望着这升腾的火旺,陈晚荣心头冒出一个强烈无比的想法:“没有好钢就造不出化工设备,为了造出化工设备,应该促进唐朝钢材品质的飞跃。这办法我倒还知道一点,得找个机会试试。”
  第十三章 宝刀名剑(上)
  不多一会,铁块烧红,张德铭用铁钳夹住,放到铁砧上,陈再荣左手抡起大锤就要砸下,陈晚荣忙提醒:“你的手有伤,抡不动就不要抡。”
  陈再荣好剑之人,当此之情不要说一点皮外伤,就是再重的伤也不当一回事,呵呵一笑:“哥,没事。右手有伤,左手一样打。你瞧好了。”大锤砸在铁块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火红的铁屑四溅,有几粒直朝陈晚荣飞来,陈晚荣忙不迭闪避。
  “你别为他操心,这小子有两根手指头都能抡锤,更别说一只好手了。”张德铭半开玩笑开认真,问道:“你的手怎么受伤的?”
  陈再荣满不在不乎,笑呵呵的道:“练武的人哪有不受伤的?这点小伤,算不得什么。”手中的大锤上下起落,准确的砸在铁块上。铁块在他两人的锻打下慢慢延伸,直到温度下降,两人方才停手,张德铭把铁块放进炉子重新加热。
  打铁是一种很累的活儿,几十锤抡下来张德铭有些气喘,一边在炉子里捅,一边抹额头上的汗水。反观陈再荣,笑嘻嘻的站在当地,脸不红,气不喘,好象信手游玩似的,看得张德铭眼馋:“练武的人就是好!你小子这么有力气,就跟着我打铁算了,别去读书了。”最后一句话是在开玩笑。
  人熟了,说话都很随便,陈再荣调侃起来:“我这样能干的人,会读书识字,拳脚了得,允文允武,你请得起么?”
  “请不起?我一个月给你打一把剑,算工钱。”张德铭也不示弱,把重新烧红的铁块放到铁砧上。
  陈再荣也不是个吃亏的主,抡起大锤,边打边回敬:“那我一个月给你打一天。”
  一把剑市值两三百文,一天就赚两三百文太划算了,张德铭一口回绝:“做梦吧。”
  两人一边说笑,一边锻打,没多大一会儿剑身已经成形。陈晚荣反倒成了闲人,没事做,就去帮着张罗炉子,向炉子里加些木炭,炉火在他的照顾下发着呼呼的欢笑声,火苗蓝幽幽的,格外好看。
  张德铭把冷却的剑身放回炉里,赞赏起来:“晚荣,你甚时间学过打铁?这炉火升得很有水准,这样蓝的火苗不是老师傅烧不出来,就这小子我还教了他半天才学会呢。”
  光抡大锤的话,打铁是一种体力活,有力气就成。要想成为巧匠那就是一种技术活,处处有学问,陈晚荣无师自通,把炉火烧得如此有水准,不仅张德多惊奇,就是陈再荣也有些惊讶:“哥,没发现你还有这一手,比我当初烧得好多了。”
  内焰温度越高,火苗越蓝,这是常识,学化工的人不会连这都不知道。要想做到这点,只需要多放些木炭,让木炭充分燃烧就成了,没想到他们居然如此赞扬,谦逊是陈晚荣的美德,谦逊一句:“随便烧烧,你们不要说好听的了。”
  在张德铭的记忆中,以前那个陈晚荣象个木头疙瘩,很少做出让人满意的事情,要是有人夸赞的话,欢喜得尾巴翘上天了,要是长的有尾巴的话,如此谦逊的事还没有过,不由得大增好感:“晚荣,你真谦虚。”把烧红的剑身重新放回铁砧锻打。
  陈晚荣负责炉火,张德铭和陈再荣负责煅打,三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差不多小半个时辰,一把剑基本成形。接下来就是醮火,回火这些后处理了。
  中国古代的钢铁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技术,张德铭一样接一样的处理下来,又花了小半个时辰才算完成。繁复而又谨严,看得陈晚荣惊讶不已,我们祖先在技术上一丝不苟,难怪龙泉、干将、莫邪这些宝剑能够千古流传,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祖先用尽了心血。
  眼看着佩剑已成,陈再荣心急得好象急于摘下成熟蜜桃的猴子一样,一把从张德铭手里抢过来,仔细打量起来。
  镔铁初看不起眼,没有光亮,但是经过锻打之后,一把剑青光闪烁,寒气逼人,陈晚荣也是好奇了,凑上去一瞧,只见剑身上布满云梯状的花纹,犹如行云流水一般,美妙异常,暗赞一声好。
  如此带有花纹的好剑,陈再荣第一次见到,最让他兴奋的是这把剑还是属于自己的,兴奋得脸上泛红光,不住跳动,右手中指在剑身上一弹,发出清脆的响声,好象乐器发出的乐声一般悦耳动听。
  对于剑,他有着特别的了解,一听这声音就知道这是一把上等品质的好剑,可遇不可求,紧紧握着剑柄,捂在胸口上,眼睛都变成了灯笼。
  张德铭平生第一次铸造这样的好剑,陈再荣虽然没有什么赞赏之言,但是他的行为表情已经是最好的赞美之词了,顿生遇到知音之感,浑身轻飘飘的,在陈再荣的肩头轻轻拍一下。虽只一拍,无尽的赞赏言语尽在其中。
  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剑上,欣赏着这把好剑,谁也没有说话,屋里一时寂静异常。过了好一会儿,张德多这才打破沉默:“剑是一把好剑,比起上次给你打的那把剑好了许多,可以说就是十把那样的剑也比不了这把……”
  对这话,陈再荣是十二分赞成:“那是当然,哪能比呢。”
  张德铭接着往下说:“只是,时间太仓促,打造得太匆忙,还不够好。你小子,一天没剑吃饭都不香,就这么着吧,你先将就用着,等我有时间再好好给你打一把,打出一把更好的剑。”
  现在这把剑品质不错,难得遇上,可以珍藏,要算宝剑还有很大的差距。陈再荣一听这话,激动得连吞了几口口水这才说出话来:“谢谢你,张师傅。”
  “为你小子,我张德铭下了血本了,谁叫你小子看着顺眼呢。我把剑柄给你装上,再开锋,就可以用了。”张德铭接过剑,去到墙边坐下来,开始装剑柄了。
  陈再荣忙跟过去,站在张德铭身边,瞧着他装剑柄。
  剑号称“百兵之王”,陈晚荣见过,耍过,就是没有全程观看过打造,好奇心不在陈再荣之下,也站在张德铭身边观瞧。张德铭动作熟练,不愧是老师傅。
  “瞧这青光,开了锋,肯定锋利无比。”陈再荣开始憧憬着宝剑的锋利无匹了。
  张德铭可没有他这么乐观了,摇头说:“这剑是我这辈子打造得最好的,但是和人家的比起来还有差距。我见过一把宝刀,那才叫锋利呢。把丝绢抛在空中,刀锋只需要一拖,丝绢立时分为两半,没有丝毫毛边,如此锋利的宝刀,真的是当起断金截玉的美誉了。”
  陈再荣最喜爱的就是兵器,一听世上竟有如此神兵利器,好奇心大起,身子一下靠在张德铭肩头,轻轻摇动:“张师傅,是什么样的宝刀?快说给我知道。我一定要去见识一番。”
  陈晚荣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如何突破钢材的限制,能做出断金截玉宝刀的钢材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一条线索,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不由得眉头一挑,破灭的希望再次升起。
  第十三章 宝刀名剑(下)
  见了他那副心急得快挠肝的模样,张德铭逗他:“就不告诉你,让你急。”
  陈晚荣格外关注这个话题,忙问道:“张师傅,那是什么样的宝刀,如此厉害?”
  “我们叫西域宝刀,这刀还有一个名字,叫大马士革刀。是一个胡人带到长安,我师傅本是军器监的刀匠师傅,偶然的机会见识了这刀的锋利,花重金买下来。”张德铭可以和陈再荣开玩笑,不好和陈晚荣说笑,实言相告。
  陈再荣吃了一惊,吸口凉气问道:“张师傅,你的师傅可是叶天衡叶大师?”
  张德铭万未想到陈再荣如此机灵,居然猜到自己的师承,不由得停下手里的活,惊奇的打量着陈再荣:“你小子也知道叶大师的大名?”
  “叶大师的大名,我们宁县人谁个不知呢?他可是我们宁县的骄傲呢。他是军器监的刀匠大师傅,陌刀就是经过他的改进,更加适合战场使用。”陈再荣把这刀匠大师的来历说得一点不差,言词里带着敬重,很是神往:“能得他老人家看重的宝刀,定非凡品,必是神兵利器,我一定要登门拜访,见识一下这把宝刀。”
  唐朝的军器监主管兵器制造,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科工委了。军器监的大师傅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防工业工程师,陌刀是唐朝军队的主战武器之一,这位叶大师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主战坦克的设计师,属于重量级人物。
  其学识、修养、眼光均是不凡,高人一等,能得他花重金买下的刀必然是非常了得,要陈再荣不惊讶都不行。
  陈晚荣眼里放光,这位叶大师可是位大人物,要是和他拉上关系,得到他的帮助,说不定能解决钢材问题,进而做出化工设备。
  唐朝是一个十分重视科技的朝代,对科学技术很是看重,不象后世那样给斥为“奇巧淫技”,叶天衡这样的大科学家很受世人的尊重,就象我们现在敬重中科院院士一样,是以陈再荣的话里充满了敬意。
  大马士革刀是世界名刀,这刀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异常锋利,刀身上布满了云梯状的花纹,犹如行云流水一般,格外优美。另一个特点就是装饰豪华,装有宝石,饰以金线,如此一来就是废铁也会价值不凡。
  西方人把大马士革刀视为神兵,可遇而不可求,能够拥有一把如此名贵的刀足以让自己身价倍增。在中国则不然,中国的钢铁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产量更是世界之最,到了明朝,中国一个大型炼铁作坊的产量相当于英国一个国家的产量。有了这些条件,中国就可以造出方便适用的刀具,陌刀以后的斧矛大量装备军队,其锋利程度不见得比大马士革刀差,再者造价低廉,不装宝石、不饰金线,也就失去了收藏价值,成为普通用品。
  陈晚荣对大马士刀有所了解,心想这位叶大师之所以收藏大马士革刀,并不完全在于看重大马士革刀的锋利,很可能是看重他的珍藏价值。最有可能是为了研究敌人的兵器,因为自从唐太宗开始,唐朝就在涉足中东地区。
  新兴的阿拉伯帝国是唐朝在西域的主要对手,威胁超过了吐蕃。杜甫有诗赞大马士革刀的锋利“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作为军器监的刀匠大师傅,叶天衡能不研究敌人的兵器吗?
  张德铭原先的锻造技术不怎么样,自从拜了叶天衡为师以后,技术大进,对兵器的了解更加深厚,一打开话匣子就有点收不住了:“这刀的造型很特别,不是直线,象弓背。”
  唐朝的四样大刀主要是直线刀身,弓背形的刀身还没有听说过,陈再荣的好奇心不可抑止:“弓背形的,那怎么用?”
  张德铭从墙角捡起一块木炭,在桌上画起来,他画工不错,寥寥几笔就把一把大马士革刀画出来了,弓形刀身格外显眼。陈再荣打量着图画,啧啧称奇:“世上竟有这样的刀身,见识了,见识了。瞧这模样,这刀挺轻便,又锋利异常,挺适合近身搏斗,要是给骑兵使用那就更合适了。”
  大马士革刀既有弓背造型,也有弯月造型,只不过叶天衡收藏的这把是弓背形的,并不是说所有的大马士革刀都是弓背形刀身。
  陈再荣对兵器的理解力真的惊人,张德铭惊奇的咦一声,翻着双眼打量着陈再荣:“你小子竟然有这等眼光?我师傅也是这样说。我师傅说了,我们的骑兵用马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