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就算探讨有无必要,也已经“其心可诛”了。 三月五日,以“图谋不轨”,拿李浑、李敏和李善衡三人下狱。宇文述上奏折,请诛灭李浑三族。为此,我特意在三月六日召集“朝会”商议。 宇文述、虞世基建议诛灭三族。 苏威、张须陀和杨玄感都请只杀三人。 我的处置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李浑、李敏和李善衡“流放西南边鄙之地,遇赦不还”,其余子侄,有任官职者,一律革职为民,有爵位者,一律剥夺爵位。 我知道宇文述眼馋李浑的封地,不过我并不打算让他如愿以偿。 李浑的地,连同杨丽华留给女婿李敏的地,一律有官府收回另行分配………一小部分给了成为老百姓的李家人;杨丽华留下的“汤沐邑”中的三分之一,给了宇文娥英………作为李家的“叛徒”,她在李家已经呆不住,更不可能和李敏去西南,只能令其改嫁,杨丽华九泉有知,应该感谢我这个“皇弟”,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宇文娥英本来是要得到一杯毒酒的;剩下的土地,分给了原本租种李家土地的无地佃农和附近少地的农民。 李浑的老婆,是宇文述的妹妹,我本来是让她回宇文述那里,但是她声言“生是李家人,死是李家鬼”,我只好让她陪李浑去了西南,命押解的差役“路上好生看顾”,到了流放地也由地方官予以适当的照顾。
第四十六章 交趾平叛
宇文述、裴仁基“揭发”有功,当然是要奖赏的。 我知道宇文述心中最想得到的,是李浑的封地,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我并不打算让他如愿以偿。 宇文述,赏千金;其孙宇文成都升千牛卫正六品武贲郎将。 裴仁基,赏三百金;其子裴元庆选入千牛卫,任从七品副鹰扬郎将。 裴仁基自己,却没有得到提拔………在我心目中,他也是个小人而已,倒是他那个儿子,是个英雄。 三月初十,御林左卫正六品武贲郎将高德儒等十几个人上奏,称有“凤凰”从皇城附近飞过,认为是“吉兆”,上表称贺。 我知道这不过是高德儒等人在做拍马溜须的勾当。不过既然是“吉兆”,借此显示一下天子威德也不算坏事。 三月十一,封高德儒从五品朝散大夫。看起来,这高德儒是官升一级,可实际上,朝散大夫不过是个有职无权的散官,我正好借此把这等“小人”从御林卫带兵的重要岗位上调开。 希望借助歪门邪道升官的人,是靠不住的。 三月二十九,南方的张须陀终于传来捷报。 却说当日大军南下,路途遥远,费时颇多,张须陀的先锋李靖所部才出梅关(今江西大余与广东南雄相邻处),就得到叛军攻打合浦郡的消息。交趾叛军首领李余,是仁寿二年(公元六零二年)交州叛乱的俚族首领李佛子的侄子,当年李佛子被刘方剿灭,这李余侥幸逃脱,暗中积蓄力量,此次借机起事,很快聚集起十万余众,去年八月起兵,到了十月,已经夺取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李佛子自称“大越国天王”,建年号“圣德”,并扬言要“全取岭南之地”。 李余自己坐镇交趾城,却派了伪“太子”,大儿子李勒领兵四万,侵扰岭南。十月二十一,李勒攻取宁越郡(今广西钦州),再领兵攻合浦郡(今广西合浦)。 幸好此时岭南道已经征集各郡的守军,加上各鹰扬府征集的兵马,以及江南西道邻近的零陵、桂阳、南康三郡支援的兵马,还有三郡逃回的官军,也有两万余人,除两千人在南海,其余分守郁林、永平、合浦三郡。前任高凉郡(今广东阳江)太守冯盎,年已六十,被紧急启用,领兵七千守合浦。 这冯盎,是谯国夫人冼夫人的孙子,这冼夫人祖上也是俚族首领之一,在岭南很有人望,冯盎复出,立刻起到了安定民心的作用,一些原本准备附叛的俚族首领,也改变了主意。 十月二十二,叛军三万攻合浦,冯盎率军坚守,与叛军相持。 二十三日,李勒留五千人守宁越,自率三万五千人围合浦。 二十六日,李余再遣一万五千人助李勒,叛军五万,冯盎只有七千,形势危急,不得不动员全城男子登城助守。 二十七日,张须陀大军主力越过梅关,叛军攻城愈急。 二十八日,高凉冼氏部族集结起的五千俚兵和南海援军一千(原来两千守军中的一半)救援合浦,与叛军战于城东,六千人折损四千,仅五百余人得以入城。同日,郁林守军五千出击宁越,不克。 二十九日,永平守军三千援合浦,畏叛军势大,停于城北三十里。 这几路援军虽然没有能够解合浦之围,却对叛军起到了牵制作用。 而就在二十九日,李靖的三千兵马,已经暗中进抵合浦城东二十里,并且收拢起二十八日之战剩余的千余散兵。 十月三十,黄昏,李勒的大营之外,来了一批人马,衣盔不整。 为首的将领派出使者,表示自己是高凉冼氏的余部,此番溃不成军,担心回去会受责罚,大家都是俚人,不如投降,并表示愿意替李勒做说客,说服冯盎献城投降。 那李勒自小不曾读过书,性格却是豪爽,又见自家起兵这两三个月来,各地俚民,确实有不少归附,居然轻易就信以为真。 不过,他的部下倒的确有人提醒他要加以防范,所以这一千冼氏俚兵还是被收缴了武器,在大营旁划个地方居住,其实是受到了监视。 第二天一早,那名将领就单人独骑进了合浦城说降。一直过了午后,才出城回了李勒的大营,并带回两名冯盎的信使。 冯盎表示愿意投降,但是提出了条件………投降要在十一月初三,冯盎对此给出了两个理由,其一是担心其他人不愿投降,需要把自己的亲信,特别是二十八日入城的五百人安插在重要位置。其二,冯盎表示自己的老小都在高凉,如果投降消息传出,难免满门遭殃,所以要先派人回去报信,这样可以抢在官府采取措施前做好自保。冯盎还表示,他可以设法劝说冼氏部众和自己的老部下夺取高凉。 对于冯盎的态度,李勒非常满意………高凉如果到手,就可以直接威胁南海,而张须陀的兵马现如今还在南海以北,即便自己再等两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两名信使一个回城报讯,一个赶往高凉。 当夜,城北三十里的永平军袭扰李勒部,与李勒部稍加接触便主动退却。 十一月初二,冼氏将领以“官军袭扰,所部既无武器,又离营别居,恐有事无力自保。”李勒许其入营,并发还武器。 当夜,李勒营中突然火起,冼氏部众突然袭击李勒军,城东、城北也突然杀声四起,黑夜中也不知有多少人马,城中守军也趁机杀出。李勒军无备,惊慌之下,自相践踏,立时溃散。李勒自己也在数百人护卫下仓皇西逃。 到了天明,李勒终于在合浦城西四十里停下,收拢人马,还有三万余众,打探清楚隋军援军连同城中守军,不过万人,恨得咬牙切齿,当时就要杀回,还是部下劝住,撤回宁越郡。 领兵救援合浦的,正是李靖。 张须陀的下面,有两路大军。 东路主将罗士信,连同岭南诸军和张须陀五千中军,共四万余,攻宁越。 宁越而今,聚集了李余的主力,连同新到援军,共有八万余,由李勒统领,与张须陀、罗士信相持,欲拒隋军于三郡之外。 张须陀的西路一万五千人,却由秦琼率领,由黔中道经郁林郡,绕过在宁越的李勒大军,奔袭交京(即交趾,李余“建国”后,已经改交趾为交京)。 此时的李余,尚有三万兵马,但是交京只有万余,其他将近两万,分驻九真、日南。 交京的万余乌合之众,哪里是秦琼经历过黄淮平乱的大军的对手?十一月二十,隋军突然出现于城外,李余的“交京守备都督”献城,交京被攻克,并且很快被改回了交趾的原名。李余带了千余亲信南逃。 李余之所以如此轻易丢掉交趾,除了秦琼出其不意地出现,还有其他原因。 第一是没有处理好俚汉矛盾。李余能够发动叛乱,是因为隋朝的地方官没有能够处理好俚汉关系,而李余所做,比他们还有不如。李余自己是俚人出身,自然采取了打击汉人的措施,而与南方两郡相比,交趾长期是中原政府统治当地的政治中心,汉化程度较深,汉人比例较高,李余的暴行,自然激起了汉人的不满和反抗。而当地的知识分子,多是汉人,或者接受了汉文化的少数俚人,几乎全部站到了李余的对立面。其实当地汉人,原本也受到内地的不平等歧视,对中央有所不满,李余如果措施得当,是很可能得到其中大多数人支持的。 第二,李余也没有处理好俚民族内部的关系。当时的俚族,广泛分布于今天的岭南(包括海南)、越北地区,分成许多部族(比如高凉冼氏),互不统属。李余建立政权后,对各部族也不能平等相待,而是让本族人占据要职,甚至与某些部族发生流血冲突。很不幸的是,当年李佛子叛乱后,其部族精英几乎被朝廷大军屠戮殆净,所遗留的有能力者,实在不多。 除此之外,李余自称“天王”后,便开始营建宫殿,选美女以为后宫,也引起当地,尤其是受害最深的交趾人的不满。
第四十七章 交趾平叛2
李余南逃后,很快纠集起在南方的两万人马,又七拼八凑,号称五万,迎击南下的秦琼所部。 十二月初一,两军会战于九真郡北。 考虑到自己人少,秦琼决定不主动进攻,强行渡河。 他知道,李余一定会发起进攻,这位“天王”仍然企图“收复”交趾,并与北边的“太子”李勒会师,以图扭转局势。 果然,将近中午,“越”军开始渡河。 秦琼并不打算将敌军拦截于河南,只派了徐世绩率领一千弓箭手在河北岸列阵,予敌以杀伤。 很快,“越”军万余渡过河来,徐世绩且战且退。 兵法云:半渡而击。侧翼突然杀出一支人马,由西向东直扑越军渡口,却是预先埋伏的由程知节统带的三千骑兵。与此同时,秦琼也率军由北南击。渡河的“越”军其实并未真的打过什么仗,根本没有对侧翼加以防护,人数也不占优,立时大溃,许多逃入河中,却被河水吞没,剩下的见势不妙,弃械投降。南岸敌军得见,也全无士气,尤其新征来的两万多人,更是阵脚大乱,李余再三勒阻兵士,却哪里勒阻得住?眼见隋军乘胜渡河,只好勉强凑齐两万人马,退守日南。 而此时,交趾失守的消息已经传到宁越,李勒部立刻不战而溃,李勒只能带领两万残兵西逃,因为秦琼所部已经南下,交趾郡城只有千余守军,倒也不敢袭扰李勒,而李勒也知道张须陀大军在后,也不敢攻取交趾,而是继续向西退入文单(今老挝)。 就在十二月初一,张须陀进驻交趾,遣李靖、侯君集领兵八千南下增援秦琼,自己则和罗士信、冯盎等安定交趾民心。 十二月初六,李靖、侯君集与秦琼所部会合于九真郡。八日,大军继续南下。 初十,张须陀留罗士信、冯盎守交趾,自领兵一万南下,十二日进驻九真。 而就在十二日,秦琼已经开始收复最后一座郡城………日南。 日南城北,隋军衣甲鲜明,列阵南来。 此时的李余,只有两万乌合之众,不论数量、质量,都逊色于大隋军。对于胜利,秦琼已经成竹在胸。 然而,侯君集的前锋突然阵脚大乱,三千步卒开始拼命北逃,秦琼立即命徐世绩领一千兵弹压,又派程知节率三千骑兵增援。然而,徐世绩、程知节的部队也陷入混乱。 李余的阵列之前,是一群庞然大物………大象。不要说隋军主力多来自北方,就是岭南兵士,也大多未见过这种体型硕大,长着一对可怕的尖牙的怪物。 现在,隋军只好逃跑。幸好,象阵的速度有限………大象跑起来是很快的,不过如此一来,象阵会不成队形,自乱阵脚,隋军北撤二十里,终于稳住阵脚,只是折算下来,却损失了千余人。 第二天,李余再以象阵做先锋,隋军只能再撤二十里,只是今日已经有所准备,不过折损两百余人。 此时的隋军之中,却有两人在思考对付象阵的手段………李靖、徐世绩。当夜,两人求见秦琼,将自己的计划说出。 十一月十四,日南城北五十余里。 隋军列阵于一片树林之前,等待着“越”军的到来。因为前两日的胜利,李余如今又是踌躇满志,他的麾下,又有了近三万兵马,这使得他没有仔细去看,隋军挑选的这片战场。 林前,是一片广阔的平地,西边却是一片沼泽,要绕过沼泽,至少得二十多里,东边是一座山丘,平原之上,却是一处高地。 李余照例把他的百余头大象放在前面,向隋军而来。隋军射出箭矢,不过对于大象,并不能造成太大的危害。眼见大象越来越近,隋军恐慌起来,转身逃入林中。 大象越来越逼近树林,却突然发出一阵“轰隆”巨响。原来隋军在林边掘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