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作为盟军,他们既没有强弩,也没有火炮。虽然配合作战的五千隋军倒是装备了强弩,毕竟数量有限………攻击左翼的倭军,有十二万之众。
相比之下,中军的一万五千隋军(全部为隋军)和左翼的两万隋军(也包括少量靺鞨、黑水和奚族军,大约五千),就比较轻松了………攻击他们的倭军,总共只有八万,让火炮和强弩一阵轮番射击,丢下成片尸体,只好往回退。
但右翼的局面却是岌岌可危,倭军已经突破了鹿角、拒马,与联军短兵相接,这种时候,强弩也已经发挥不了什么威力了。
不过在倭军的猛攻下,高句丽人为了自保,倒是大大提升了“战斗精神”………这帮家伙真的狠起来,还是颇为了得的。
危急时刻,两万骑兵出现在倭军身后。
这支骑兵是值得信赖的,因为统领他们的,是最忠于朝廷的三可汗之一的阿史那大奈(另外两个是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社尔)。
而这支骑兵,更有相当一部分配备了骑弩。
本来,像弩这一类“先进武器”,是不配备在“夷兵”的。
不过骑弩是个例外,在朝廷比较信赖的阿史那三可汗那里,各配给一万五千具骑弩。
一方面,他们是朝廷信赖的,也是朝廷希望多加借助的。
另外,也有小算盘………骑弩适合骑兵使用,但是却是各种弩里威力最小………射程和穿透力与连弩相近,但射速和一次发射量却小得多,而构造最复杂的………以游牧民族的生产力水平,是极难仿造的,只能依靠朝廷提供。
美国人敢到处卖武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有核心技术,你仿制起来很难。
不仅如此,汉军配备的骑弩,一般可以发射三百次才会出现大的故障,而夷兵配备的,却只能用到两百次。坏了的骑弩,他们自己是修不了的,也得让朝廷帮着修………当然,朝廷比美国人大方,从来不收钱。
阿史那大奈的两万骑兵,配备了八千骑弩,无疑使得战斗力大为提升。
与此同时,周法尚也从中军抽调了五千汉族骑兵,支援右翼。
骑兵在近战中的威力,比步兵要强得多。
在生力军的支援下,右翼隋军很快稳定下来。
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数十万人性命相搏。
苏我入鹿将右翼的部队也投向左翼,试图挽回颓势。
然而倭军右翼的削弱,恰好给了隋军左翼可乘之机。
左翼的隋军开始攻击了……
入夜,喧嚣了一天的战场终于沉寂下来。
天龙川两岸,铺满了五万多具尸体,其中七成以上是倭军留下的。
更多的倭军成为俘虏,有五万余众。
还有大批倭军四下溃散了,苏我父子和舒明天皇带着不足五万残兵败将逃走。
但是此时他们还能够逃往哪里?两天前,都城的守军已经开城投降,新泻、水户、伊豆和东京湾登陆的隋军已经会师。北线的三万倭军也已经投降,毛夷国和虾夷国的军队已经进抵到今天的仙台一带。残存各地的倭军守军虽然仍有四五万,却已经是人心惶惶。已经有地方官吏和将领在和张镇周、来整甚至周法尚暗中联络,商量“和平”。
八月二十七日,苏我氏父子领着残兵败将,向周法尚乞降。
历时半年余,东征大获全胜。
战后,朝廷依旧保留了天皇………不过这一称谓只能在倭国内部使用,在与其他各国交往中,只能称“倭国王”,对大隋,更只能称“臣东属倭国主、东顺和国公(隋册封的爵位)”。
舒明天皇依旧在位,山背大兄失去了“正位”的机会,只是被封为“藩主”,给县公爵位。
倭国北部仙台至鹤冈以北,被割给毛夷、虾夷两国,其中奥羽山脉以东归毛夷,以西属虾夷。
佐渡等岛,置海间校尉府,驻军五百,移民一千二百口;五岛列岛等,置瀛洲校尉府,驻军三百,移民八百口;甑岛、天草诸岛,置夷洲校尉府,驻军二百五十,移民七百口;见岛,置见岛巡检司,驻军一百,移民三百口。诸岛原有倭人两千余口,此刻大半迁去,尚余七百余口“仰慕天朝,归化大隋”。
能登半岛,置“关北镇”;伊豆半岛,置“关东镇”;志摩半岛,置关中镇;敦贺湾,置关西镇;下关,置马关镇,以上五镇,设北倭都护将军府,驻马关镇。
足折岬,置西四国镇;室户岬,置东四国镇;萨摩半岛,置南九州镇;北九州,置北九州镇,以上四镇,设南倭都护将军府,驻北九州镇。
各镇驻军两千五百(两千步军,五百骑兵),都护将军另直领歩骑一千二百(五百步军,七百骑兵)。每镇周边之地,各取良田四万五千亩(约三十平方公里,连同城郭、房屋、道路、山地等,每镇占地约四五十平方公里),迁移两千余口,以作屯垦。以上九镇、三校尉府、一巡检司,总计驻军两万六千余,移民约两万七千口。另在诸镇附近,“集原籍中原、百济、新罗各处者”(倭国有大量“部民”………即奴隶………是战乱时期从中国、朝鲜半岛流亡过去的,也有一些是倭国掳去的“战俘”的后裔),计十九万余众,分作十八“城”、九“(自治)领”(见后文),“复平民之籍,为自由之身(摆脱奴隶身份)”,名义上仍然是倭国的人民,但享有高度的自治。还有部分中原、朝鲜人后裔,归入倭国较早,和当地人通婚杂居,早已不是“部民”身份,则“听其自处”。
此外,在马关、北九州两镇,各驻有一支三十条战船组成的小型水师船队,有水师共八九百人,归黄海水师节制。海上的各校尉府、巡检司,也都各自配有三五条“巡船”(小型的巡逻战船,一般配有七八个水手,可载大约二十个人)。
分倭国为关北(新泻)、关中(名古屋)、关东(东京)、关西(冈山)、石川(富山)、下关(广岛)、东四国(德岛)、西四国(松山)、北九州(福冈)、中九州(熊本)、南九州(鹿儿岛)十一藩和“天皇直辖领地”(京都…奈良)。各藩主都是倭国王族,山背大兄也是其中之一。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国君”。
实际上,十一个藩主的地位也只是象征性的,十一藩和“天皇直辖领地”,又被分为四十八个“领”(包括中原、朝鲜裔的九领),领主被隋册封为侯爵。“领”是真正的行政机构,按照“和约”,倭国不能有统一的军队,而是以“领”为划分,每领设一“旅”,按照人口,各有两千到三千不等,总兵力仅有十万,且互不相属。而天皇和十一个藩主,当然也都各有一领,只有在自己的领里,才可以真正做主。至于苏我虾夷,“天恩浩荡”,还是给了他一个领主,其他当时在倭国有势力的“豪族”大伴氏、物部氏、葛城氏、中臣氏等,也都被承认为领主。此外,倭国被禁止发展水师,只能有非武装的运输船队。
而领以下,又分为二百零七个“城”(包括中原、朝鲜裔的十八城),每城均有“城主”,管辖一个大小不等的城镇和邻近的若干个乡村(战前倭国总人口四百余万,战争中损失四十来万,被两个毛人国家得去数万,此刻仍有接近四百万,每“城”大的可以有四五万人,小的才六七千人)。每个城其实又是“半自治”的,城主往往由当地首领出任,领主不过是做个承认并且依例上报“都护将军府”的长史“注册”。而对于城主,也有“伯爵”的册封。
这种做法,既是出于便于控制的需要,也是战争中各“地方势力”与隋军单独媾和的情势使然,还是对倭国“传统”的“尊重”。
不过,这些封爵,只是大隋对其地位的承认………有了这个承认,才算是“合法”的,并不能拿到相应的俸禄。
而所有的藩主、领主、城主,依照一定比例分配所得的税赋后,除了象征性地向天皇缴纳一部分,还要向都护将军府缴纳一定比例的“供应”,供给各镇的隋军。
而隋在倭国国都和各藩,均派驻“宣威抚护使”………相当于大使和领事。裴世清进封县公,出任“都宣威抚护使”(大使)。诸使领随从、卫队共计一千四百人(都使三百人,其余各百人)。各都护将军府长史更是在各领、城广布眼线………大多是愿意与隋合作的倭人,通常是基层官吏如领主、城主的“书办”(秘书)、“巡官”(维持地方治安的小头目)、“军头”(管理十几到几十人的小军官)、里长(某个乡村的负责人),他们可以获取一笔“可观”的报酬,如果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还可以得到奖励。
第二百零六章 用兵西域
东征大捷,朝廷少不得要对有功将士予以封赏。
而就在东方海外战事如火如荼之时,在西北的大漠草原上,也展开了一场大战。
不过,大战之前,朝廷却先经历了一番变故。
大业二十七年(公元六三一年)正月初三,尚书左仆射张须陀、吏部尚书病故。
仅仅过了十几天,十九日,刑部尚书,原本已经内定为尚书右仆射(原尚书右仆射杨义臣已经接任尚书左仆射张须陀)的名将韦云起也突然重病,虽然我遣了多名御医诊治,保住了他的命,却已经半身瘫痪,不能言语………我亲自探视过,看来应该是脑溢血。
而内廷之中,忠心耿耿的许安也于正月二十三日病故………大家都记得,许安已经病了许多年。
似乎还嫌不够,二月初七,民部尚书窦建德病故。
西北,一日三报:肆叶护征集部众,似有东犯之意。
朝议中,众臣皆曰肆叶护必不敢过玉门、阳关,所欲无非高昌、焉耆、于阗、疏勒诸地。有大臣又以“大漠蛮荒”,建议主动放弃高昌等地,与西突厥议和。
“尺寸之地,皆是将士用命所得,安可轻弃,为蛮夷耻笑?再有敢言弃地言和者,定斩不赦!”我的火气上来了。
“方今大隋国富兵强,如日中天,肆叶护跳梁小丑,何惧之哉?”在反对放弃西域的问题上,裴矩的立场,最为坚定。
但是谁来领兵?现在西北的李大亮、杨仁恭,虽然是勇将,却非帅才。
张须陀、韦云起、窦建德,一月而已,朝廷连失三员大将。特别是张须陀、韦云起,但使有一人在,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屈突通年迈,再说,兵部也需他主持,薛世雄、来护儿、赵才等大将军,都已故去。
杨义臣?原本是个不错的人选,而今朝廷之中,也需他这样的元老级人物稳定局面。
周法尚尚远在东瀛,并且他善于水战,西北荒原,恐非所长。
李世民也在东瀛,并且我也不放心他独当一面………不是能力不够的问题,而是太有能力了。
秦琼、罗士信?当先锋可以,做统帅似乎也还差一点。
就在我为西北统帅人选费脑筋的时候,还是岑文本提起的一个人,帮我解决了问题:“皇上何不用李靖?”
李靖,不错,他早已经是大将军、兵部右侍郎了,无论能力还是忠诚,都无可非议。
定了主帅,剩下的就好办多了………徐世绩、侯君集、杜伏威、程知节……这些人都是将才,现在要么是刚出任大将军不久(如徐世绩、程知节),要么是将军,李靖也好统带。
秦琼、罗士信虽然也主动请缨,但是考虑到他们资历比李靖老,怕李靖会“绊手绊脚”,我还是没有同意。
不过有一个人可以用………宇文成都,他这几年捞不到仗打,早就憋慌了,再说,骁果卫也该拉出去练练了,我可不愿意一支精锐的虎狼之师在东都这样的繁华之地被养成一群绵羊。东都的卫戍,大可交给沈光。
安西都护将军杨仁恭本就曾经是吏部侍郎,而今正好调回,不过却是接任杨义臣的礼部尚书(杨义臣出任尚书左仆射就不再兼职了),吏部尚书我中意房玄龄,民部侍郎杜如晦则升任尚书,顶替窦建德。京兆尹王世充,调任礼部侍郎,他在京兆尹这个位子上,已经做的太久了。
不过李靖的任命却是秘密的………兵部右侍郎、加西北行军大总管。到任之前,先由李大亮统领关西(玉门关以西)诸军。
左屯卫大将军兼飞虎军统领徐世绩、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右骁卫将军杜伏威、左翊卫将军侯君集,各领本部,共计十二万五千人马(飞虎军五千)。
此外,宇文成都领骁果卫四千八百人(其中火器营一千三百,新置火炮四百门)、千牛左卫两百人、神策军骑兵五百人,出任西北行军副总管。
秦琼领右武卫四万至西都以西驻扎,以备后援。罗士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