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玄武门上一阵喝彩,叛军气焰,立时压了下去。
但是到了黄昏,叛军还是攻下了太微城,宫中守军退守紫微城和东宫,宫里和外界的联系,彻底断绝。
第一百六十九章 元妃之逝
入夜时分,三百多叛军攻沈莺宅邸,被卫士们打退。
此时叛军的注意力,却在皇宫,还没有人知道我此时其实不在宫里………我走的宣仁门,并没有人投降叛军。若不然,数千叛军如果来攻,沈光和宇文成都再勇猛,也是无可奈何。
此时的杨玄感、宇文化及等,正在紫微城的金銮殿上争执。
他们在争谁可以做皇帝。
有人建议推举杨杲。
有人建议推举杨正道。
无论杨杲还是杨正道,都还只是孩童,无异于傀儡。
争吵间,有人吼了一嗓子:“大事未定,诸君再争,我等必死了!”
人们安静下来,看着大吼的人。
宇文智及。
“皇宫还没有拿下,皇帝还没有捉住,数万忠于皇帝的军马就在城外。我们是在赌博,因为我们认为,只有攻下皇宫,捉住杨广,大事就成了!我们的实力,还不如当年造反的废齐王杨暕!”
于是叛军们决定搁置争议,连夜攻打紫微城。
而这时,“勤王”的大臣,比如魏征、韦云起、张须陀等,已经集合起大队人马,来“保卫”皇宫。
叛军此时,只好退进皇城。
“勤王”军围住了皇城里的叛军,叛军围着紫微城和东宫里的千牛卫。从里到外,一层比一层人多,却也一层比一层战斗力差………叛军和“勤王”军可以说都是乌合之众,但叛军又稍微强些。
而我,还呆在沈莺的宅子里,大家都还比较惊慌,府外又仍然一片混乱,加上人手有限,大家商议的结果,还是决定等许安搬来的救兵。
第二天天明,依旧不见援军到来。
此时的宣仁门,依旧在激战,只是叛军已经由攻转守。
攻门的将领,是一个正六品的折冲郎将。
十几年前,他就是这样的官职,十几年来,武将提拔极快,他依旧是这个官职。
因为他的名字,叫做司马德勘。
一个在大业八年就被我打入另册的人物。
守宣仁门的,是宇文智及。
“司马将军,杨广待将军,刻薄寡恩,十余年未进,将军何苦为其效力。”
“今上虽待德勘薄,却待天下厚,德勘岂敢因私非公!”
城外的援军终于来了,可谓是姗姗来迟。
要知道,城外的驻军,离开洛阳城不过十里的路程。
许安化了装出了沈府,就直奔离清化里最近的徽安门,却发现叛军已经占了城门。
好在叛军兵力也有限,除了分出两千来人把守各处城门,就是集中大队攻皇城,还有少数人,攻打沈莺的宅邸和府尹衙门………王世充还领着六七百府兵守着府衙与叛军对峙,而围他的叛军之中,居然还有不少他的老部下,洛阳卫尉裴虔通已经反叛。
可惜,我记住了司马德勘,却没有记住这个名字,在《资治通鉴》里,江都之变,这个人也是榜上有名的。
否则,我绝不会让他做洛阳卫尉。
许安转至喜宁门,发现仍然被叛军占据。
再转上春门,依旧不通。
上春门不远有条河………漕渠。
漕渠是不通的,因为有水门。
许安决定赌一把,继续南行,那里有条更宽更深的洛渠。
洛渠也有水门,但是平日里并不管,除非有战事。
许安赌的,是洛渠水门依旧开着。
他赢了,洛渠的水门没有关,叛军完全忽略了这个地方。
但是要出城,就必须下水。
许安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
他跳进河水里。
将近八个时辰以后,他终于上了岸。
已经是深夜,许安急急赶往御林卫的驻地。
一个全身湿透,疲惫不堪的老人,连夜赶了十几里路,终于赶到了目的地。
然而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
我的亲笔信,被水浸湿了。
没有兵符,没有圣旨,御林卫的大军便不能动。
我知道你是皇帝身边的许公公,可是朝廷有规矩。
费了很大的口舌,天明时分,御林卫大将军同意派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去上春门看看。
过了卯时(大约上午八点来钟),信息反馈回来,大将军终于相信,城里出了大事。
大军终于向上春门开拔了。
然而洛阳城很高很坚固,虽然上春门的叛军不过两三百人,但御林卫并没有攻坚的准备。
城门突然开了。
包围府衙的叛军天明时分发现情形不对,四散逃走了。
王世充的人先是拿下了喜宁门,接着是徽安门,再接着,很轻易地就收复上春门。
御林卫入城了。
午后,宣仁门的叛军终于放弃了抵抗。
然而,却有两个坏消息等着我。
司马德勘死了,就在叛军放弃抵抗前八个时辰,在攻打宣仁门的战斗中。
另外一件消息则更加让我伤心。
元妃死了。
整个“皇宫保卫战”里,元妃都在玄武门的城楼上鼓舞士气。
当御林卫进入太微城以后,元妃带着一百来个千牛卫的侍出了皇城,来找我。
她是知道我和皇后去了哪里的。
之所以没有出动太多的人,是因为她知道,城里还有叛军没有肃清,我的行踪还需要保密。
然而,就在半道上,元妃与叛军遭遇了。
裴虔通带着三百多叛军,准备袭击沈莺的宅邸。
他并不知道我在那里,但是他知道,他出不了洛阳城了。
他本来是想和皇城的叛军会合的,但到了宣仁门附近,他就发现,皇城是进不去了。再想由徽安门出城,已经晚了。再往后,就是御林卫进城了。躲了一阵,裴虔通觉得不是办法,接下来,一定会搜城的。
于是,他觉得应该有个有分量的人质,东都的达官贵人不少,但只有几个人会很有分量,可以让我投鼠忌器。
沈莺和她的一对儿女。
他虽然也顾忌沈光,不过在他看来,沈光此时应该在皇城。
于是,裴虔通也奔着清化里来了。
叛军被肃清了,元妃也受了致命伤,就在离开我不过半里的地方。
我只赶得上看她最后一眼。
接下来,是肃清东都城里的叛军。
接连三天,东都宵禁,城门紧闭,全城搜捕。
宇文化及、宇文智及、杨玄感、元务本等等,自然都被捉了起来。韩世偔自杀。
但是叛乱还没有平息。
西都大兴,也在同一天发生了叛乱。并且,皇城的少数叛军见势不妙,已经通过丽景门等处,逃出东都,投奔西都的叛军。
那里是关陇贵族的大本营。
幸好,军队是忠诚的,这些年,通过几次“整军”,关陇贵族对军队的把持,已经大大削弱,众多年青将领,占据了军队中层的要职。虽然也有个别出身关陇贵族的将领企图叛乱,却无法调动军队。
六月初一,以贵妃之礼,安葬于显陵。元妃三代以内近亲,又卷入叛乱者,减罪二等,皆免死。
六月中旬,由皇太孙杨侗和兵部尚书李子雄主导的西都平叛终于结束。
正五品西都员外散骑常侍杨仁行、从三品西都散骑常侍斛斯政、西都皇城千牛卫鹰扬郎将元礼等一干人等,全部被擒(西都“中央”官职,基本是虚衔)。
上洛郡鹰扬郎将杨积善、关内道副观察使杨玄奖等参与叛乱,皆被擒。
赵国公杨杲、齐国公杨正道父子,查实与叛乱无涉,不予追究。
七月初五,宇文智及、斛斯政、元务本、元礼等三百七十九名“逆党”被腰斩,参与叛乱的关陇贵族三十八家,都被削去爵位,抄家,夺回所有田地。判绞刑者二百二十六人,流放三千五百一十七人,徒刑两千九百二十五人。
一场大规模叛乱,仅是两都卷入者就有近两万,这种判处,可以算“仁慈”了。
当然也有严惩的。裴虔通已经在清化里的激战中被杀,“戮其尸”,尸体被大卸八块,首级悬挂于东都北门………徽安门外七天,其家成年男子十余口“皆弃市”(斩首),女子、小儿尽皆流放。
但是有一些人没有处置。
宇文化及,当然是因为宇文成都的缘故。
杨玄感、杨仁行、杨积善、杨玄奖等几兄弟。
因为杨家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南宁都护大将军杨玄挺、宣慰骠国车骑将军兼开远郡太守杨万石。
当然,关陇贵族也并不是都反了的,比如唐国公李渊,比如杨义臣等等,还有一些关陇世家的人在外面领兵或者担任地方官,比如安北都护大将军李靖、安东都护大将军李密,对这些人,也要好好安抚。
没多久,李靖和李密都派人进京,带来了一封内容几乎相同的密信,是杨玄感写给两人,劝两人起兵的,算起日子,两李派人送信到朝廷“告密”的日子,比起叛乱还要早上几日………也就是说,两李借此表明自己没有参与密谋,以及反对叛乱的立场。
不过,两人还在信中,请求朝廷对杨玄感“从轻发落”。
因为这两个人,年青的时候都受过杨玄感的老爹杨素的“知遇之恩”,特别是李靖,一个小妾还是杨素给的。
有奖就有罚,平叛中“有功人士”………大多是低级军官、小官吏、大臣家的仆佣,还有一些市井小民,有职者升一级,无职者皆授从九品散官,为奴者复其籍。死难者,官府厚恤家人,有爵者升一等,无爵着授一等男爵,荫封家人。还有其他人,包括韦云起等等,只要出了力的,一律赏赐钱财丝帛。
许安回到东都后大病一场,着御医好生调理,升内侍省长秋令(就是大家常讲的大内总管),授伯爵(本朝宦官授爵,仅此一人),以其侄过继为子,袭封爵位。
司马德勘,追赠中郎将衔,荫封其长子伯爵,授折冲郎将,其余两子,皆封千牛备身(御前侍卫),其妻授四品诰命夫人。
八月初一,御驾抵西都,安抚西都百姓。
第一百七十章 将倭军逐出半岛
倭军陆战的勇悍,给周法尚留下了不小的影响。
接着打陆战,虽然最后取胜没有问题,但是损失肯定不小。
隋军的优势在海上。
黄海郡,坚壁清野,所有军民,退入有坚固的防御设施的城寨固守。
现在正是春天,青黄不接。
一粒粮食也不能留给敌人。
水师出动,在海上打击倭国的船只,切断倭军与本土的一切联系。
没有本土的后援,又抢不到黄海的粮食,倭军只能到百济和新罗就粮,如此一来,百济和新罗想不跟倭军死扛都不行!
周法尚还上书朝廷,建议将北路水师(他当然还不知道朝廷打算改名字呢)一分为二:在黄海郡的,编为黄海水师,在辽东的,编为辽东水师(李世民的那一拨)。
从四月到五月,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隋军战船在海上不断打击倭国的船只。
和吨位大、装备精的隋军水师相比,倭国那些渔船改造的所谓“战船”显然不是对手。
而倭军分散抢粮的部队,往往是百济和新罗军最佳的打击目标………大兵团作战,他们很难是倭军的对手,可是以多打少,还是可以捞到不少便宜的。
别看是零敲碎打的,日子一长,倭军可真有些扛不住了。
隋军把后路给断了,倭军那是死一个少一个。
眼看着自己的大军从十万打到七万,又从七万打到不到六万,圣德太子坐不住了。
对于任何一位政治家而言,有武装才有权力。
圣德太子本来是想建功立业的,老底子拼光,可就不划算了。
要知道,倭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国内对自己不满的政敌,还是很有几个的,如果不是军权在握,圣德太子的位子可就不大稳喽。
六月初一,倭军全面撤退,登船逃回倭国。
隋军当然是不会放过,水师全体出动“打火鸡”。
倭国那种“舢板”似的战船,根本不是隋军的对手。
可问题是,人家根本不和你打,一个劲地逃。
隋军战船再厉害,也就那么几十条,就算是跑得快点,一条也只能追个两三条。
何况,倭军也玩了命地划………船上的人,不管是水手还是陆军,都在拼命划船,没有桨,就用木板。
隋军拢共也只打掉人家不到两百条船,撑死了三千人吧。
不过倭国的船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