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还楚留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还楚留香-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魏忠贤于是在九月二十五日向皇帝上了一道《久抱建祠之愧疏》,向皇帝请求停止为他建造生祠的活动。思宗的批复是不温不火:〃以后各处生祠,其欲举未行者,概行停止。〃这样一次顺水推舟之举,便抑止了朝野上下对于魏忠贤的进一步崇拜,而又不致引起魏忠贤的恼怒。相反,思宗还不断地嘉奖魏忠贤、王体乾、崔呈秀等人。自然,思宗心中明白,这一切早晚都会收回来的。他在静静地等候时机,却又暗暗地削弱魏忠贤的影响力。

政治斗争是非常微妙的。也许,当时朝廷中的大臣们,都在寻思保全自己的良策,有投机的,有不动声色的,有戆(zhuàn?)直冒死直谏的。因此,最后倒魏的时机竟然首先是由魏忠贤的党羽发动的。

天启七年(1627)十月十三日,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崔呈秀,却美化〃厂臣〃魏忠贤〃呈秀毫无益于厂臣,而且若为厂臣累。盖厂臣公而呈秀私,厂臣不爱钱而呈秀贪,厂臣尚知为国为民,而呈秀惟知恃权纳贿〃。这摆明了是丢车保帅之策。思宗自然知道时任兵部尚书的崔呈秀在阉党中的分量。崔呈秀在魏忠贤门下号称〃五虎〃之一,是魏忠贤的得力干将。而且,由于是魏忠贤的亲信,崔呈秀的儿子崔铎虽然目不识丁却还能中进士。逐去崔呈秀等于断了魏忠贤一臂。在静候了7天后,思宗决定免除崔呈秀的兵部尚书一职,令他回乡守制。此一举动,等于是掀开了倒魏的大幕。敏锐的官员们觉察到政治局势的动向,于是揭发和弹劾魏忠贤的奏疏开始接二连三地出现。

十月二十二日,工部主事陆澄源弹劾魏忠贤;十月二十四日,兵部主事钱元■(què)弹劾魏忠贤;十月二十五日,刑部员外郎史躬盛弹劾魏忠贤。直到二十六日,思宗一直不动声色,任由着臣工们攻击魏忠贤的高潮一波胜过一波,中间还得面对魏忠贤的哭诉,依然无动于衷。十月二十六日,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疏攻击魏忠贤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攻;九,伤民财;十,亵名器。应当说,钱嘉征此疏并不是空洞的议论,十条罪名大都可以坐实。于是,思宗立即开始行动,召魏忠贤,命令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了钱嘉征的奏疏。魏忠贤〃震恐伤魄〃,立即去找了他的赌友原信王府太监徐应元,讨教对策。徐应元劝魏忠贤辞去爵位,也许可以保富贵。次日,魏忠贤请求引疾辞爵,得到思宗的允许。

十一月初一日,思宗斥责徐应元,并再次将魏忠贤贬往中都凤阳祖陵司香。然而,魏忠贤是过惯了有权有势生活的人,出京的时候竟然还带着卫兵1000人、40余辆大车浩浩荡荡地向南去了。一个戴罪的宦官竟然还敢如此跋扈,无疑进一步刺激了思宗敏感的神经。于是,思宗接着下了一道谕旨,命锦衣卫旗校将魏忠贤缉拿回京。十一月初六日,在阜城县(今河北阜城)南关的旅舍中,亲兵散尽的魏忠贤孤零零地呆在旅馆里,听着旁边房间里一位书生的《桂枝儿》小曲。只听得〃势去时衰,零落如飘草……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魏忠贤在旅馆中绕房疾走,自缢而亡。从此,树倒猢狲散,清算魏忠贤余党的行动也很快就着手进行了。在思宗的一再严厉督责下,崇祯二年(1629)三月十九日,所谓阉党逆案终于定谳(yàn)。

思宗能除去魏忠贤,固然说明了明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再有权势的宦官,其实只是能借助皇权为恶罢了,很难动皇权分毫。然而,思宗在除去魏忠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胆略,还是令人钦佩。紧接着钦定逆案,无疑更进一步肃清了魏忠贤的政治影响。这些,都体现了思宗的远见卓识。然而,思宗以一己之力除魏忠贤一事,显然让他对于自己的政治才能产生了过高的估计。他在此后十余年的统治中,事事独断,事事亲为,过度迷信自己的能力。这样,思宗的自信,慢慢地变成了自负,变成了刚愎自用。所以,一方面他成为明代最勤袁崇焕像政的皇帝之一,但另一方面,他的事事亲为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他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事事乃亡国之象。然而,崇祯帝之亡国,未必与己无关,如杀袁崇焕一节,即是愚蠢的自毁长城之举。


思宗的多疑,在明代历史中也是有名的。在他即位不久,就曾经有一个名叫陕嗣宗的御史上疏指出思宗的性格中有〃五不自知〃,其中有一条即〃日涉于猜疑而不自知〃。在处理袁崇焕问题上,思宗从极度信任逐渐转为极度生疑。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祖籍广东东莞县,落籍于广西藤县。由于是南方人,思宗私下里称他为〃蛮子〃。明代两广并不是文化发达的地域,所以当地出身的官员倒确有另外一种气质。像出身于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的海瑞,也曾经是一代名臣。袁崇焕的才能,体现在军事方面。即使在他被杀之前的一段时间,思宗仍是以为〃守辽非蛮子不可〃。可以说,他是明末最善于与后金军队作战的明军将领。他是一名文臣,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进士,却在天启六年(1626)就做上了肩负东北防务重任的辽东巡抚。这充分说明了他的军事才能。曾经向思宗推荐过袁崇焕的官员吕纯如,对袁崇焕就有〃不怕死,不爱钱〃的评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就足以开出一个太平盛世来。

明代的边将中,不贪财的极少。像万历年间著名的边将谭纶、戚继光,都非常善于敛财。明代的许多次兵变,多半是因为边将的贪财和克扣军饷造成的。因此,袁崇焕〃不爱钱,不怕死〃的性格,也就决定了他必然能够取得士兵们的拥戴。袁崇焕的军队在明末也就成为最能作战的军队。

从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萨尔浒之战后,在明军与后金军队的力量对比中,后金军队明显占据优势。幸好宁远一战,袁崇焕用新式武器红衣大炮胜了一次,暂时使辽东战局在天启六年出现转机。但是,袁崇焕很快被魏忠贤罢免。思宗即位,在处理完魏忠贤一事之后,便全力应付辽东战局。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重新召还了袁崇焕。次年元月,即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等于是将辽东的防务全部委托给了袁崇焕。然而仅仅3年过后,崇祯三年(1630)三月十六日的下午,袁崇焕便在京城的西市被凌迟处死,然后传首边关示众。这可说是思宗统治期间最大的冤案。历史学家们对袁崇焕之冤死,有过许多的解释。 
   学而远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七) '本章字数:3003 最新更新时间:2010…06…18 10:00:00。0'
 
 例如袁崇焕〃五年平辽〃的夸夸其谈、擅杀毛文龙、党争的后遗症、皇太极的反间计,这些恐怕都是致袁崇焕于死地的重要原因。但是,杀袁崇焕的决定,毕竟是由思宗亲自做出,而且立即派刑部侍郎涂国鼎前去执行,更可怕的是实行非常残忍的凌迟之刑。对比3年前的平台召见、君臣面晤、赐尚方宝剑,已是天壤之别。其间变化,固不能没有思宗的心理因素。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若不是思宗素来多疑,皇太极的反间计也未必能成功。关于皇太极的反间计,阎崇年先生在其《正说清朝十二帝》中曾经细述过,无非是效仿《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盗书的模式,让俘来的宦官杨某偷听得〃袁经略有密约〃的对谈,再纵杨某逃跑。杨某一回京城向思宗汇报,自然袁崇焕便麻烦了。况且,此事又发生在后金军队逼近京城之时。

袁崇焕在崇祯元年(1628)七月接受皇帝召对时,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这不但让皇帝欣喜,更让在旁的大臣们惊讶。因为,在当时明朝与后金的对抗中,明军能在辽东抑住后金军队的进攻,已属不易。〃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的豪言壮语,无异梦呓。袁崇焕这么说,据他自己讲,不过是为了〃聊慰上意〃,暂时宽慰宽慰思宗而已。然而,思宗是一个急于求功、遇事刻苛的主子,到时可是要循名责实的。平心而论,袁崇焕在辽东宁远、锦州一线的防卫布置得很好。所以,最终后金军队选择进攻的路线是绕过宁远、锦州一线,从蓟门南下,进逼京师。

崇祯二年(1629)十月下旬,后金军队10万到达遵化城下,距京师不过二三百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师戒严。袁崇焕的反应是立即命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增援,然后自己也于十一月初五日率兵入关。按照当时总督京城防卫的大学士孙承宗的意见,明军应当拒敌于顺义、蓟州、三河一线,而不应退守通州、昌平。但是,袁崇焕先是没有设法阻截后金军队,接着又退守京城。十一月十六日,袁崇焕的大军到达京师广渠门外。这样,袁崇焕此举无异于纵敌深入,而京城内外的官民因此更受骚扰。一时间,谣言四起,说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在先,是故意引后金军队入关的。这也是后来袁崇焕被处死时遗体被民众〃抢食〃的原因。皇太极及其谋臣范文程策动了除去袁崇焕的反间计,也许正是受当时谣言的启发。思宗对于袁崇焕的容忍与信任,伴随着宦官杨某的入告,肯定也荡然无存了。十一月二十日,满桂在德胜门,袁崇焕在广渠门,同时与后金军队开战。满桂退守德胜门之瓮城,而袁崇焕身先士卒,将皇太极逼退。二十三日,袁崇焕入城晋见皇帝,请求像满桂一样,辽宁兴城祖氏牌坊(思宗为表彰祖大寿、祖大乐的军功而建)

可以让士兵入城休整,却遭到思宗的断然拒绝。思宗真不愧是一个猜忌之主,一方面对袁崇焕有戒备之心,一方面却在召见时脱下貂皮大衣为袁崇焕披上。用温情脉脉的面纱来掩遮自己的猜忌之心,思宗的做法令人想到不久前他除去魏忠贤的心机,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可怜的是,袁崇焕却丝毫没有觉察。二十七日,袁崇焕击退了皇太极的军队,京师外围局势趋于平静。

袁崇焕墓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初一日,思宗在平台召见了袁崇焕、祖大寿、满桂三人,着锦衣卫拿下袁崇焕。祖大寿是袁崇焕部将,遂节制辽兵,率部东返,离开战场。后来还是靠着狱中袁崇焕的亲笔书信,才将祖大寿及守辽军队召还,并收复永平、遵化一带。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利用袁崇焕来整倒内阁辅臣钱龙锡,说钱龙锡与袁崇焕两人早就密议与后金议和。议和,这对于刚愎自用的思宗来说,在当时是不可容忍的。因此,此论一出,袁崇焕算是死定了。崇祯三年(1630)三月十六日,崇祯帝命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妻妾兄弟流放到福建。《明史?袁崇焕传》说:〃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袁崇焕一死,辽东的战局更无人可以收拾。因此,当崇祯三年农民起义声势明显壮大后,明王朝从此便陷入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之中。但是,思宗似乎从来就不会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在此之后,他还曾密令孙传庭在崇祯十五年(1642)杀了李自成的同乡贺人龙,等于杀了一名在镇压农民起义中颇为悍勇的将领。贺人龙被杀后,农民起义军酌酒相庆:〃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因此,思宗的多疑、擅杀,无异于自毁长城。


一个人的悲剧,常是他的性格的悲剧。孟子说过,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国与役处。就是说,一个亡国的君主总是将他的臣民视为奴役。思宗恰恰正是这么一个人。虽说在明代君主高度专权的政治环境中,皇帝是不可能以〃师、友〃的态度来对待臣民的,但是,思宗对于大臣的态度,其严峻和刻薄已经超出想像。作为一个自律甚严、急于求成的皇帝,他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长期以来政府的陋习。陕嗣宗批评思宗的〃五不自知〃的奏疏中说:〃今皇上于二三大臣间,呼之而前,唯恐不速,长跪逾时,备加谴诃,甚者刚遭指摘,便责以受贿。敬大臣之心何在?臣恐日习于尊倨而不自知!〃又说思宗〃日趋于纷苛而不自知〃。

应当说,陕嗣宗的批评是非常深刻的。一个过分苛求的皇帝之下,是很难出现敢于担当的大臣的。所以,无为而治的明代皇帝如孝宗、穆宗统治的时代,倒是名臣辈出。后代历史学家常感叹崇祯朝〃有君而无臣〃,其实,因为思宗过分地苛责大臣,大臣们动则得咎,哪里敢有什么动作呢?所以,崇祯一朝中,真正能够办事、愿意办事的大臣不多;而且,崇祯一朝中,被杀的大臣也颇多。频繁地更换大臣和滥杀大臣,是崇祯朝的特点之一。

崇祯一朝17年,设内阁大学士如弈棋一般,轮换了50人,变换之快,真是让人啧舌。其中任期较长的两人,分别是温体仁和周延儒。两人在《明史》中都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