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汉朝之阳信公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汉朝之阳信公主-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间夹着个霍去病。可冷静下来之后,很自然的会想到,只有除掉了霍氏,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霍仲孺只是一个小吏,也没有跟着霍去病回到长安,霍光还是个孩子,霍子侯更小,一群孤儿寡妇根本不会掀起什么风浪,可以说,霍氏集团最大的也是惟一的代表人物就是霍去病。于是,在太医为霍去病诊病时,皇帝指使御医加入了止痛的天麻子。试想,又有谁会怀疑堂堂天子会对心爱的大将军做什么呢?如果不是伉儿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这件事的真相可能真的要随着皇帝进入茂陵了。
  我在内室里不知过了多久,忽然宫中的内监来传旨,“大将军卫青长子宜春侯卫伉矫制,特革除宜春侯之爵位,以示惩处!钦此!”得知这一消息,府内上下一片惊慌,卫青也深感不解,对我说起了心中的疑惑,:“公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伉儿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矫制?他又矫了什么制?对谁矫制?这本是死罪,为什么陛下只是革去了侯爵?”我看着眼前的人,他已近中年,真的不忍心将真相告诉他,他与霍去病一样,不懂得朝堂的险恶,我想了又想,还是忍住了,“天威难测,没什么,过些日子我进宫求一求陛下,伉儿的爵位没准就恢复了呢!”说着这话,我也在心里安慰着自己,皇帝只是小有惩罚,只要伉儿不把听到的事情说出去,就不会有什么。可我错了,这只是个开始,自从死了霍去病,霍家就彻底与卫家失去了联系,皇帝对以后的卫家就没有半点顾惜之情了!而我能做的,就是全力保存卫家活下去,保住太子刘据的地位。
  注:关于霍去病的死因,历来有多种猜测。从武帝后来的态度来看,他虽然悲痛却没有迁怒于人,更没有因此大开杀戒,悲痛之余还在全心准备霍去病的葬礼,对外宣称是病故,可见武帝对他的死心知肚名。而不久之后即发生了卫伉矫诏事件,卫伉仅仅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为什么矫诏?有什么资格矫诏?矫诏按制应该处死,可他仅仅是失去了侯爵,这两件事不可能是巧合,只是历史的真相被遮盖了!谁有能力遮盖住事情的真相呢?只有一个人,汉武帝!为什么要遮盖?只有一个,是他直接杀了霍去病!

  (五十九)张汤之死

  汉历以十月为一年的开始,霍去病死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的九月,伉儿失去侯位是这年的十月,虽然实际相隔不到一个月,但汉历已是一年,此时已是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了。就在这一年,卫家连呼吸都已经困难,皇帝抑制外戚势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不久,陈娇的哥哥、堂邑侯陈季须淫乱,还和兄弟们手足相残。武帝对表哥的行径恼怒不已,于元鼎元年下令追查。陈季须畏罪自杀,堂邑侯的封爵就此撤消。此时,姑姑馆陶长公主去世已经数年,弟弟对陈家更是没有一点怜悯之意了。
  转眼前到了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过去的一年实在是太不顺利了,真希望新的一年有新的开始。这时朝廷里稳坐相位的仍是庄青翟,可明眼人都知道,这个丞相当的稳不是因为他有多大的能力,而是因为他的平庸、他的无能、他的窝囊,皇帝正在想办法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一个精明强干的丞相不会合他的心意,只有像庄青翟这样的摆设,才是现今最安全、最适合的丞相。现在皇帝最为宠信的是御史大夫张汤——一个心狠手辣的酷吏。
  丞相虽然弱势,但手下的三位长史可非一般人物,头一位,大名鼎鼎的朱买臣,当年张汤还是一个文笔小吏时,就曾在朱买臣手下听差,当张汤升任御史大夫时,朱买臣任主爵都尉,虽属九卿之列,但已比三公低了不少;另一位长史叫王朝,曾当过右内史;第三位长史边通,是一位性情刚暴的纵横家,曾任济南相。三人都曾是二千石高官,都是因事贬官,暂时放到丞相府长史的位置上。官职低了,见张汤都要行跪拜礼,更令人难堪的是,张汤还多次代行丞相事,对几位老前辈,常常有意加以凌辱。因此,三长史将张汤恨之入骨,时刻不忘报复。
  三长史与御史大夫有矛盾,说白了就是与与丞相有矛盾,还不是张汤在眼红庄青翟这个位置?只是皇帝是不大可能让他坐上去的,张汤为人太精明了,他的作用并不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本朝前期的每一项重大政治举措几乎都有他的身影,可以说,他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集内外朝身份于一身。这样的人与皇帝心中的丞相人选不符,聪明的张汤可惜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大概是百官之首的位置太吸引人了吧!只是三长史的个性太强了,无主见的丞相只能任凭他们摆布,早晚有一天,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
  果然,三长史向张汤出手了!
  朝廷上下都在传言着张汤与一位叫田信的富商来往密切,每次张汤想要奏请什么事,田信总是事先得知,他从张汤那里得到的绝密消息,或买或卖,暴发致富,张汤也从中分到不少好处。皇帝在犹豫、怀疑之下,也叫来张汤询问,若他诚惶诚恐的承认自己疏忽了,或许就安全过关了,可他以为皇帝仍在绝对信任着他,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使皇帝大失所望。
  不久,一纸张汤指使心腹鲁谒居陷害御史中丞李文的奏书送到皇帝处,张汤被下狱。因为他平日树敌过多,大概自己也知道此次凶多吉少了,不久就在狱中自杀了!
  皇帝原以为张汤家中一定很富有,可派人去查,不过五百金左右,而且都是俸禄和皇帝的恩赐,并没有其它的蓄积。这让皇帝又重新记起了他的好,后悔自己一时的愤怒,这时,张汤的家人送上了他的遗书:
  “臣汤未曾建立尺寸之功,而以刀笔小吏起家,承蒙陛下厚恩拔擢,至位三公,无德无能,难以克尽职守。但这次指责臣的那些罪行,却完全是那三个长史的阴谋陷害。”
  皇帝一怒之下,将三长史尽行诛戮,丞相庄青翟难逃罪责,被逮捕下狱。没过多久,在狱中自杀。丞相没有了,皇帝又把太子太师赵周提拔为丞相,总的来说,卫氏并没有吃亏,走了一个太子少傅,又补上来了一个太子太傅。虽然卫氏不似以前那么风光,但太子的位置还是很稳的。

  (六十)中年丧子

  自漠北决战后,汉朝对匈奴一直没有大规模用兵,那次战斗双方的损失都太大了,都需要修整,而卫青也一直赋闲在家。我知道,一个军人却不让他上战场,即使有太多的尊荣、太大的富贵都无异于牢笼。而我惟一的儿子曹襄,也在那次战斗中染上了时疫,身体时好时坏。我真后悔当初送他去战场,他的父亲身体就不是很好,据后来回来的士兵说,匈奴单于在赵信的建议下,将病死、腐烂的牲畜扔进汉军所经过的水源里,汉军不明所以,饮用了有害的水,当时在军中就死伤不少了。襄儿的病能拖到今日,也算是万幸,只是一想到他就要离我而去,我的心里就如同刀割。
  就在张汤死后不久,襄儿也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点。我已是欲哭无泪,握住他的手,最后那一刻,我的指尖都被传染到死亡的寒冷气息,无论多大的权势、地位,都不能挽留他飞逝而去的年轻生命了。我将襄儿葬在他父亲的旁边,那里还葬着他的母亲,一个一生卑微的女人,让他去另一个世界陪伴他父母吧!我虽为妻,她为妾,可我并没有以嫡妻和公主的身份压她;对待襄儿,我也一样的视如己出,相信在另一个世界,她会觉得欣慰吧!
  襄儿走后的日子,稀稀沥沥的小雨一直下个不停,秋季的降临让人觉得格外伤感。长安,在这个落叶飘零的季节,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就像一个哀怨、凄婉的美人。想想自己堂堂大汉的公主,却不如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妇人,青年丧失、中年丧子,几乎世间最大的不幸都在逐一的落在我的头上,倒不如民间夫妻白头偕老、子孙满堂那样幸福。菊儿哭得泪人儿一般,看到她,我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而且他与襄儿自幼长在一处,自从菊儿会走路,就是襄儿在牵扯着她的手,二人的结合曾经羡慕了多少人的眼睛?她怎么能不伤心?原本我们母子住在一起,可襄儿走后不久,菊儿提出回自己的府邸居住,我开始并非同意,在一处也好有个照应,可菊儿说看到这里的每一件器物都会想到与襄儿相处的日子,更加伤心,想换个住处,换个心情,我也就不好阻拦了!
  自己还算是幸运的,我还有卫青,现在,我对卫青的依赖越来越深了,正因为有他在身边,襄儿的离开让我并未感觉到想象中的痛。可卫青也在一天天的变老,两鬓已经斑白,旧日的沉年旧伤折磨着他,以后的事,真的不敢想!
  襄儿并非我的亲生之子,多年来的母子相处已让我把他当成了儿子,他的离去我已如撕心裂肺!不知道我的爸爸妈妈又会如何想念我,莫名的来到这个时代,现代的杨信还在吗?现代没有土葬的习惯,估计我的身体早已经化成灰了,即使有机会穿越回去,这个灵魂恐怕又要占据新的身体了吧!爸爸妈妈只有我一个女儿,我的离开不知会让他们如何伤心、难过,他们养育了我这么多年,我刚刚工作、成家,没等回报他们的恩情,却让他们承受白发人送黑人的苦痛,哎!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我都一样的失败啊!
  注: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有关曹襄与平阳公主母子的描写通常都不太多,甚至略去不提,可以想象二人的感情并不是很深,亲生母子会这样吗?当然不会,所以在前面,我设计让曹襄成为平阳公主名义上的儿子,二人只有感情而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所以后来曹襄的离世才不会给平阳公主以太大的打击。真实的史实已不可考,这仅是我的一家之言。

  (六十一)年号由来

  襄儿的去世让我消沉了很久,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的一整年我都深居简出,不再问世事。朝廷上,弟弟大权独揽,他已经是名符其实的皇帝了!就是在这一年,匈奴的伊稚斜单于去世,其子乌维继位,朝廷忙于南收两越、西南夷等事,不再出击匈奴,匈奴也不再入侵边塞。双方保持了暂时的和平。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有了年号。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凡记年皆以元、二、三等等记数。如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二年、周平王五十一年、秦王政元年、秦王政二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始皇帝二十七年等等。每个新帝王嗣统,要重新纪年,从元年开始,故称“改元”。每个帝王的纪年,一贯到底,中间不改元。汉文帝受方士新垣平的迷惑,中间改元一次,称前元、后元,开帝王记年改元的先河。景帝改元三次,史家称其记年为前元、中元、后元作为区别。弟弟继位后,因袭父、祖纪元方式,仍以元年、二年、三年为数。到了他在位的第二十七个年头,也就是今年公元前114年,主管记元的官员建议:“记年应该根据上天赐降的祥瑞现像来命名年号。不应当以一、二、三累数计算。天子受命于天,在他统御天下之年,天不断降祥瑞,是对天子政绩的肯定。以祥瑞命名年号,正是‘天人感应’的表现。”弟弟认为十分在理,欣然采纳了这一建议。因为在他在位第二十五年时,在汾阴出土了一个大铜鼎,鼎是王权的象征,可谓是天降祥瑞,所以将出鼎之年定为元鼎元年,第二十七年则为元鼎三年。由后往前追,将即位以来的记年,分别命以年号。因为自古帝王皆没有年号,初建年号,所以第一个年号曰“建”。建元共六年(公元前140___135年)。建元六年秋八月,慧星见于东方,光天竟天,所以第二年改元,二元曰“光”。元光共六年(公元前134___129年)。当时汉承秦制,从水德,水德之数为六,六数满则周而复始,因没有明显的“祥瑞”,因此三元曰“朔”。朔者,始也,言更为初始。元朔共六年(公元前128___123年)。次年(公元前122年)冬十月,帝巡幸雍,祭祀五帝,获得了一只独角兽,有人附会为“白麟”,麟为神兽,它的出现被视为天降祥瑞,所以此年改元,四元曰“狩”。元狩共六年(公元前122___117年)。五元则曰“鼎”。
  我虽然是历史专业的毕业生,也只是粗通中国历史,而且专业的全称是历史教育,其目的是历史教学,而非纯正的历史,如果不是亲历了这段历史,根本不知道年号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我的印象中,这时候的年号只是记年方式,到了明清时期,年号则成了皇帝的代称。这时初创年号,为以后历代皇帝所效仿。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的年号,是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年号“康德”(1934年至1945年)。帝王的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