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往往不敢承当;以为那是佛菩萨才能做到,我是凡夫怎么能做到!‘高推圣境’,实际情况还没有搞清楚,自己就先认为不行了,认为自己做不到了,这是‘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
尤注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即无思、无虑、点尘不染之心。如具此心则亦大人而已矣。”此处所说的大人,可以解释为佛菩萨。佛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差别呢?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一尘不染的。“尘”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物欲。‘物’是一切的物相,‘欲’是欲望,是贪瞋痴,是烦恼。五欲六尘一执着,心里面就产生欲望,就不清净,心地就为其染污。“大人”是佛经里面讲的大丈夫,佛菩萨的本事就是心地永恒不染。物相有没有?物相(五欲六尘)的相是有的;功夫要自己做,要在这里面训练不染着,不染就是不起心动念,此地比喻赤子之心。“赤子”是小孩。多大的小孩呢?两三个月的小孩,他对于一切物相不动心,在菩萨行里面有一种修行法,叫“婴儿行”。诸位顾名思义,就可以体会到,怎样修菩萨行呢?看那婴孩,你就学他。他不会说话,也不会攀缘,他对于一切境界的好丑,都不起分别心,这就叫“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我们那一个没有呢?我们个个都是从这儿来的,可惜保持不住,年龄稍微大一点,赤子之心就丧失了;那是佛心,真正叫清净心,丧失了!
‘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尤注说得好:“狂夫欺慢,如何有入道因缘?多众自疑,竟忘却本来面目。”这两句话有责备、感叹的意思在。可见我们本来不是凡夫,本来不是愚人,就是因为‘高推圣境’,以为那是圣人的境界,我们做不到。真正是自暴自弃!这是自卑感所造成的,以为我们不如佛菩萨,甘心当凡夫,甘心情愿做个愚痴人,所以不肯奋发,因此随波逐流,‘遵循从事’。我们看现前多数人,是在这个境界当中随业流转,当然是凡夫。对于这些人有什么方法来劝他回头呢?你要以佛法的理论来跟他讲,办不到!为什么呢!他以为那是佛菩萨的事情,我不敢当,这才不得已用另外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底下所讲的。
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
讲“因果报应”,他能接受,他就害怕了,这是佛度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的法门。“报应通三世”,‘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果报是通三世的。“现在,时期为至暂”,这是我们俗话讲的“现世报”,现世报时间不长,一生当中就能看得见的。“过去、未来,时期则甚长”,有多生多劫种的因,现在果报现前了;或者是多生多劫种的因,我们现在还没有受报,未来世缘成熟才得果报,这种情形多的是。现在造的因,现在就受果报,这是“现因现果”;现在世造的因,来世受果报,这叫“生报”;或者是现在世造的因,多生多劫以后再受报,这叫“后报”。大家要明了,佛法里讲的三世因果,事理说得非常透彻。可知三世因果主要是劝导中下根性的人,可以由此入道。
“藏经中所载因果报应之事,往往有经多生多劫,而酬偿夙债者。”诸位要是查《藏经》,单找这些因果报应,也是相当难的一桩事情。为什么呢?这些事情散在诸经论中。古人把经论里的因果报应摘录出来,编辑成书,书名叫《经律异相》、《法苑珠林》。但是这两本书的分量都相当大,单是《法苑珠林》就有一百卷,差不多等于《华严经疏钞》;《经律异相》有五十卷,内容都是佛在经典里面讲三世因果的事。
“身口意三,所作诸善诸不善业,缘熟时至,一一自食其报,报尽方休。”这几句话我们确实要牢记在心。我们身、口、意三业天天在造,时时刻刻都在造。所造的业有善、有恶、有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善业与恶业都有果报。什么时候果报现前呢?“缘熟时至”。我们所造作的在阿赖耶识里留下业因;因变成果,当中要有缘。什么时候机缘成熟了,果报就现前,绝对不会没有报应的;换句话说,有因一定就有果。也许同学们要问,成佛以后还有没有果报呢?成了佛以后依然不免。释迦牟尼佛在世,示现三个月马麦之报,成了佛还要受果报。不过成佛受果报或者已经证得阿罗汉以上的果位受果报,与我们受果报不同——我们受果报感受到苦,而他们受果报没有这个感受。为什么没有感受呢?他对于前因后果都明白。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不晓得因果报应,我们今天身上带的钱财被人偷了,心里很难过、很烦恼,这就是苦受。佛菩萨受果报,知道这是自己前世造作偷他的因,今天被他偷回去了,还他的债,没有事了,心里有乐受,没有苦受;一报还一报,清清楚楚。所以说,悟了以后,只有还债不再欠债;还一笔,心里就舒服一层,他越来越自在,心地确实是清净平等觉。
我们凡夫迷惑颠倒,一面还债一面又欠债;欠的比还的更多,永远还不尽,苦不堪言。这是举个比喻来说,所以说“报尽方休”。“报尽”就是还完了,但是真正讲到“休”,那是要般若智慧现前才办得到,换句话说,自己不会再造业了。
古德讲,“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随缘消业,消业就是还债,不再欠债了。心地真正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时候,只有还债。随缘跟攀缘不同,“随缘”是菩萨行,“攀缘”是凡夫行。随缘就是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恒”就是永远是这个样子。永远都是顺着众生,这才能消得了业;你不能随顺,就动心了,动心就造业,所以要想不造业,就学着随缘不要攀缘。我们想做善事,但是攀缘做善事好不好呢?古人告诉我们“好事不如无事”。无事,心地是清净的;你在做好事,心是不清净的。可见我们真想要做到心地清净,唯一的办法,要随缘不执着,才能办得到。
“众生障重欲深,昧却本明”,“障”是业障,业障太重了,欲望太多了,所以本性里的智慧光明失掉了。“逐妄造孽纷纷扰扰,无时无处不在迷境。处火坑而不觉,遇怨对而不知”,“火坑”是指三界,三界六道就是火坑,如《法华经》所说的三界火宅,那有安稳处呢?“遇怨对而不知”,误将怨家对头当做亲人。
“千秋长夜万劫沉沦,可怜亦可悲已”,这是说众生相;不但指现前人道,还包括诸天在内的六道众生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因果报应是一切事实的现象,作用非常广大。对中、下程度人,讲因果报应的道理,容易体会,容易接受。
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
我们读了这一段文字,知道修道先决的条件,要深信因果,才肯认真修行;如果拨无因果,根本就不相信因果报应,那就没有办法了。有一些人,讲高深的理论他不懂,不能接受,他以为那是佛菩萨的事情,凡夫办不到。那么讲浅一点的呢,因果报应他又不相信,他以为是神话。这样的人佛菩萨也没有法子度他,在佛经里,称为“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没有善根的人。
如果你不想得恶果报。那么你必须先断恶因;不造恶因,当然就不遭受恶的果报。试问那一个人不希望好的果报呢?好的果报从那里来?由善因来。可见得我们要想离开不好的果报,得到如意的果报,就必须要懂得断恶修善才能获得。断恶修善的重点在身、口、意三业、因为造善、造恶,都离不开身、口、意三业。
尤注说:“身口意三业,简言之,各各都能为十善业及相反之十不善业,详大乘戒律中之《十善业道经》。”这里举出修行的纲领。众生身、口、意种种造作无量无边,佛将我们身、口、意的造作,归纳为十大纲领。所谓身三、口四、意三,称之为十善业道。“身三”是身体的造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三善业;“口四”是言论四种造作,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是口的四种善业;“意三”就是心里三类念头,不贪、不瞋、不痴,这叫做意的三善业,这就是《十善业道经》里所讲的十种善业,其功德果报不可思议。十善业反过来就叫做十恶业,这是佛为众生指出善恶的标准。我们身、口、意,一动念、一造作,就要想到这十条——思惟我所造的是属于善业,还是属于恶业呢?那么善恶的果报自然就明了了。佛菩萨以这样的法门,来接引中下根性的众生入菩提大道。所以“断恶修善”是大乘佛法里的根本法门,无上菩提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我们如果深信因果、深信报应,就可以入大乘之门了。
‘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心’就是意。一个明白因果的人,对于身口意三业,自自然然懂得防护了,换句话说就是知道‘改过修善’。
‘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尤注说:“君子戒谨恐惧,虽处暗室中,觉(也好像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常若有多人监视然,常存明明在上鉴察不爽意。”古代的中国人,对于天非常的尊敬,民间所称的玉皇大帝(天公),佛门称为忉利天王。‘帝天’,如同面对玉皇大帝、四天王一样。
‘不敢稍萌匪鄙之心’,‘匪’同非;‘鄙’同丑。不敢稍存非理之心,不敢稍存丑恶之念,当然就不敢做恶事,这才能断恶业。
‘以自干罪戾也已’,‘干’是干犯;‘戾’就是罪过。就是常如面对帝天、面对大家,不敢故意造作恶业。
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大圣大贤、佛菩萨度众生,也不舍弃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对于中下根性的人很有效,上根利智的,也不例外。上根利智通常是偏在心性的理论上。后面有两句话说得好,‘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因果’,这是对上根利智的人讲的。所以真正上根人没有不相信因果的,他的信心比中下根性的人要坚固得多了。为什么呢?他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的修行必然是如法的。
尤注说:“大觉,究竟真空实相,彻底尽源,更无遮障之谓。”‘大觉’是指佛。“究竟真空实相”,“究”是穷究;“竟”是毕竟、圆满的意思。对于真空实相的理体,“彻底尽源,更无遮障之谓”称之为大觉、这是从大乘佛果上讲的。
“凡夫不觉悟,声闻自觉不觉他,菩萨自觉亦觉他,但功行未圆满。”这是说明佛、凡夫、小乘、菩萨不同之处。“惟诸佛如来自觉觉他皆圆满,故独称之为大觉。世尊乃佛之尊号,以佛具足万德,为一切世界所尊奉,故曰世尊。”佛为究竟圆满之大觉,为一切世间所尊敬,他以圆满大智,教化众生。‘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就是深信因果,断恶修善的法门。
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着相。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
这是说,那些没有善根、拨无因果的人,你给他讲深、讲浅都不能接受。我们现在要反过来问,别人接受不接受与我们自己不相干,他做佛,他做他的佛;他堕地狱,他堕他的地狱,与我无关。问题是自己怎样?这才是接受佛度化的真正紧要处。所以佛所讲的一切经论,必须看作是为我一个人讲的;佛所制定的戒律,是教给我一个人修的,与别人无关。我们要这样的直下承当,才能够得益,才不致于造业。要是不能这样直下承当,常看某人破了戒,某人做了坏事,再从口里讲出来,就是口的恶业;你意动了念头,是意的恶业。外面境界一动就在那里造恶业,这叫“迷”,这就是“不觉悟”。须知外面善与恶与我们不相干,我应当怎样呢?“如如不动,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是不迷,如如不动是不造业。心地清净不染,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这才叫做会修行。这两句话很要紧,我们要常常检点反省。
‘狂者’,是指狂慧之人。所谓狂慧,多半是指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世智辩聪者。这一类的人对于佛的经典非常喜欢,认为这是哲学,很有道理。可是一提到戒律、孔老夫子的礼教,他就不愿接受(戒律比礼教还严格),以为这是不合时宜的生活教条,又何必学?学他的理论就好。这种情形大有人在,总是自以为聪明。他们认为戒律是三千年前外国人的生活规范,我们何必要遵守?佛经的道理不错,我们可以学学、可以看看,戒律用不着!三代之礼与今不同,何况是外国的古礼;我们是现代人,何必学古时候的礼节呢?现代人见面最敬礼是三鞠躬,我们何必还要跪地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