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释】甚:极端,过分。奢:奢侈。泰:过度,过分。
古圣王所以成德布施,皆不外则天而行之,顺应民意而不妄为,辅其自然而不过分。《论语》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吴澄说:〃凡过盛必衰,衰则亡之渐也。惟不使之过盛,则可以不衰,而又何有于亡?甚也,奢也,泰也,极盛之时也。去甚者欲其常如微之时,去奢者欲其常如俭之时,去泰者欲其常如约之时,能不过盛,则可以使天下不亡矣。〃
【漫谈】对于现代人而言,自由是只受法律制约、而不因违背某人或若干人的专断意志而受到某种方式的虐待、拘禁、逮捕或处死的权利,它是每个人表达意见、选择并从事某一职业、随意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是不必经过许可、不必说明动机或事由而迁徙的权利。它是每个人与其他人合作的权利。最后,它也是每个人通过选举全部或部分官员,对政府的行政行使某些影响的权利。所以,民主就是人民在不受任何“圣贤”的规矩下共作其主;自由就是在不违害集体或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自己任其所好而自行其由。故而他们能摆脱一统思想的束缚、固有观点的僵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阶层、民族的偏见;只把传统视为一种习得的知识,把现存的事实视为可以创新和改进的有用学习材料;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理性在实践中去探索事物的原因,去获得结果。
当身分不平等时,会出现一些显得非常有见识、非常有学问、非常有能力的个人,而同时也会出现一大批盲从者。因此,生活在等级制度时代的人,自然要以某个人的高超理性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南,同时会不太愿意承认群众是永远正确的。在平等的时代,情形就与此相反。随着公民们日益平等,使人人都盲目相信某人的倾向,将会减弱。民主化使得各种偶像和世俗权威,已逐渐被平等人权和参与扩大的主张所消解。于是,相信群众的趋势将会增强,并逐渐变成社会众人的观点。
在民主国家,公众的意见不仅是个人理性的唯一向导,而且拥有比在任何其他国家都大的无限权力。在民主时代,由于彼此都相同,所以谁也不必信赖他人。但是,这种相同性却能使人人对于公众的判断怀有几乎无限的信任,认为政治法令就是能让多数对社会实行绝对统治的法律。这种认识上的平等将会出现有两个趋势:一个是使每个人的精神趋向新的思想;另一个是使人容易不去思想,而是跟着感觉走,实际上是在有意无意地在被舆论和风潮牵着鼻子走。使舆论原来就对每个人的精神发生的影响更为加深。而舆论的功利性又常常诱使一些政治家去提出那些最能为他们带来选票的诉求,而这些诉求往往带有种族主义、宗教教义和民族主义的色彩,往往带有迎合潮流的、华丽而浅薄的、急功近利的偏见。这些诉求会导致国家的动荡,为害社会的全局。可以预言,人民对舆论的信赖,将使之成为一种类似以多数为先知的宗教;而政客对舆论的娇惯、利用和操纵,又更会刺激一些情绪和行为走向极端,使之更接近于一种病态。一步错了就很容易又红又专地重蹈所谓〃雅典的民主主义杀死了苏格拉底〃的愚民政治的覆辙。 
群体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唱主角,这种现象对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带来的结果,并非全都令人欢欣鼓舞。正如近代中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的,群众的民主权力就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受到恰当的宪政约束时、在各种群众领袖挟民意而行独裁时,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暴虐的权力。没有比能以人民的名义发号施令的政府更难抗拒的了,因为它可以
假借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形成的道义力量,坚定地、迅速地和顽固地去实现独夫的意志。
所以,意识的自由在打碎过分妨碍个人理性发展的各种强权意识之后,怎样才能避免被舆论所左右?群体成为了政治的主角之后,怎样才能不被偏激、轻率和歹人以及极端主义者所操纵?这些都是摆在民主政治面前新的课题。


意译

 欲要治理天下而主观施为,我看他是不会达到目的。
 天下万物各有其神妙的自然本性,不能主观妄为,不能强行控制。
 主观妄为将会遭败,强行控制将会失去。
 因此,圣人不主观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行控制,所以不会失去。
 世间的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嘘暖,有的吹凉;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安定,有的危殆。
 因此圣人戒除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行为。




 原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注释】学:是指外饰尚为之学。
为学日益,是说从事外饰尚为之学的人,贪施欲为的投机心智、行为日愈增益。为道日损,是说遵循本然之道的人,贪施欲为的投机心智、行为日愈消损。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凭誉以显扬,故假饰伪装日益;为己者,学习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因心以会道,故把假饰伪装日益损去。
王安石在《虔州学记》中说:“先王所谓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认为“为道”的目的在于“尽性”。他说:“性在物谓之理”,就是说人与物皆有天赋的属性,在人则称为人之性,在物则称为物之理。人性与物理皆出于天,其理相同,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是不能背离人的天赋本性,还必须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道理。
【漫谈】领导不仅是作决定和下命令,而且在作出决定之前要倾听各种意见,这才是社会领导者应有的工作方式。要敞开大门和敞开思想,容忍他人的观点,并与大多数人的观点思想尽量取得和谐,要懂得作为国人所共有的社会准则要比任何分歧更重要。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注释】我们应该探讨、效法和顺应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用这种规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所以,为道者随着对〃道〃理解的加深,他们脱离事物自性必然的主观尚为行动就会日益消损,消损又消损,以致最后达到完全消除了主观妄为。
范应元说:〃人心本虚,私欲窒之,则难复其初。渐去之,又去之,以至于无为,则仍虚矣。〃郑板桥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繁冗删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漫谈】“无为”并非是“不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不越性分”。而从主观方面来说,就是不要有主动兴事造作的意愿,其行为不出于一己之嗜欲、私利,而是因百姓之思而思,因民之利而利之,因民之患而去之。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虽有思有为,却不是出自圣人的主观意志,因此实际上可谓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学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因此,他大力宣传“无为之有益”。
在历史上,将无为理解成“固执地不为”者虽是少数,但是,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者,则始终大有人在。许多人就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的。“具体到政治上来说,必然会有官员要贪污腐败、为非作歹。对于这些自发的“恶”,如果也“因其自然”,那就是助纣为虐了。北宋《老子》注家在鼓吹“因其自然”的思想时,极少注意到其消极影响。只有苏辙在谈到“因万物之自然”时,在后面明确地提出,要“除其害”。
宋徽宗喜爱无为之道,但他却对“无为”和“因其自然”产生了误解。在《御解道德真经》中,老子的“无为”就被解释成了消极地顺应自然,不废一物,不立一物,完全放弃所为。据他的看法,无为就是“因其固然,付之自尔”;认为就象季节的更替一样,都是不需要人力作用,自己就可以完成。他误认为,只要他做到“因其自然”,就是一个好皇帝,而他所“因”的“自然”(即大臣们的各种行为)是好是坏,完全不需要他去分辨。由此而造成的各种后果,他也不必挂心。这样,他完全忘记了老子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而直接步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对天下治乱采取的这种完全不负责态度,以及他对善恶的不加分辨,实际上是促进了恶势力的发展。其结果是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最后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漫谈】黑格尔和宋徽宗,虽然是不同国度不同年代,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其对于“自然”、对于“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黑格尔曾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要成为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在这一点上,难道与宋徽宗不是有些默契吗!

 无为而无不为。
【注释】无为:无违背客观法则的无主观妄为之为。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故天道运而无所为则万物生,帝道运而无所为则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为则海内服。明堂之治,王中无为,以守至正,上承天之所为,下以正其所为,未有不以无为为之者。若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意志,忽视事物的客观规律,就会陷入唯意志论。所谓无不为,是说消除了主观妄为,行为与事物的自性必然达到了一致,如此,将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则可谓是无不为。
蒋锡昌说:〃上行无为,则民亦自正,而各安其业,故无不为也。无为者,言其因,无不为者,言其果。〃
【漫谈】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要任何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主观妄为,因而〃无为〃的结果恰恰是〃无不为〃。这是〃无为〃与〃无不为〃之间的辩证关系。 
所谓〃无为而治〃,是指不要单凭〃权力〃和〃法律〃来实施管理,而是凭借〃顺其自然〃的哲学智慧进行科学管理。这是一种以最小的领导行为获取最大的管理效益的高超管理艺术。这种管理艺术,对当今的管理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取天下常以无事:喻化治于无形。取:治理。
治理天下应该精官简政,不用繁政扰民;用繁政扰民者,不配治理天下。清朝有个宰相曾说:〃做官不难,莫作怪。〃这就是说,不要作违背人情物性的事情。
《吕氏春秋》说:〃人主好暴示能,以好倡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君臣不定,耳虽闻不可以听,目虽见不可以视,心虽知不可以举,势使之也。君臣易位,则官职废。官职废,则天下乱矣。〃
【漫谈】毛主席说:〃领导的责任有两条:一是制定政策,二是管理干部。〃现在我们许多领导下去巡查,动不动就作〃重要讲话〃,这岂不有越俎代庖之嫌?他如果对其本职之事不懂,可谓是不称职,不称职便应撤换;其人如果称职,你的〃重要讲话〃说得对是谓重复,说得不对可谓是添乱,下级将会依你的错误意见执行,因为,〃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他的乌纱帽掌握在你手里,其势使然。


意译

 从事外饰尚为之学的人,贪施伪饰的机心行为日益愈增。
 遵循本然之道的人,贪施伪饰的机心行为日益消损;消损又消损,以至达到不主观妄为的境地。
 不主观妄为,所以事物无有不妥贴之处。
 治理天下,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原则,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民,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原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