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眼看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俗眼看史记-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齐国使者接过话茬说:〃哈,越国没有灭亡真是万幸了。可是您却只看到了自己的睫毛,而没有看到自己的眉毛。你晓得韩、魏两国失策了,却不知自己也犯了过错吗?您刚刚说,您所期望于韩、魏的只不过是分散兵力。而如今楚国的兵力已经分散了,你又何必有求于他们?〃

王无强想这话说得有道理,便问那使者该怎么办。这一问真是敌我不分,使者是齐国的人,能给越王免费当顾问吗?越王又没给他做情感投资,又没许诺给他金钱或美女,他们两国之间还有过结。那使者能帮越王白干活?用脚趾头也能想到他不是真心为越国好的嘛。他的意图无非就是请越王转而攻打楚国,别打他们齐国了。说什么楚国战线那么长啊,兵力分散啊。而且只要越军把楚军的物流截断,楚军就死定了。这都是在诱骗王无强呢。

第二部分 第41节:勾践:有开有合的魔羯男子(5)

王无强尚无警觉,还受了使者一招激将之法。说什么此时如果不攻打楚国,那么将来他王无强真要变成〃无强〃了。在大范围内称不了王还不算,在小地区也称不了霸,那就彻底地失去了王道,哪里还有脸坐在王的宝座上。

于是,越国果然放弃攻打齐国,转而攻打楚国了。楚威王才不怕这个,他率领着军队迎击,大败越军。王无强也被他给杀死了,简直就是一个去送死的白痴。楚军一不做,二不休,趁打得高兴,一举攻下了大片土地。从此,越国分崩离析。

好在七代后,出现了闽君摇,他辅佐诸侯推翻了秦朝,汉高帝便恢复了他越王的地位。越国的奉祀才得以继续。

第五节智臣范蠡

谈到勾践,不得不提到范蠡。他是勾践的重要谋臣,为勾践称霸中原出了不少力,从勾践欲与他平分天下这件事便可见一斑。所以司马迁以〃范蠡传〃附在了〃勾践世家〃后面。

范蠡在《史记》中,是一个绽放着异彩的人物。他身上的智慧光环令人景仰。都说难得糊涂,但要像他这样聪明也是难得。

越国沉浮于荣辱之间。范蠡在其受辱之时,不离不弃,帮勾践运谋筹划了20多年,终于达到目的。不仅洗雪了耻辱,还使勾践荣登霸主权位。多少人渴求的建功立业,范蠡做到了,他却抽身而退。不是他不想要,而是他不敢要。他离开越国后,给同事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明了原因:〃越王是长颈鸟嘴,只可与他共患难,不可与他同享乐。〃他还劝文种也离开。文种没有范蠡的那份洒脱,丢下一句〃君主尽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我仍然依从自己的意趣〃,就走得一干二净。文种采取躲而避之的方法,假装生病,再也不上朝。结果有人污蔑他将要作乱,勾践便赐给他一把剑,极有技巧地说道:〃你教给我整垮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告诉先王吧!〃叫人死还说得这么花哨,文种不得已自杀身亡。

范蠡漂洋过海到了齐国,自称〃鸱夷子皮〃。他们父子俩一起在海边劳作,勤勤恳恳,不久就家财万贯。有钱人格外引人注目,齐国人都觉得他很有本事,很希望他能成为齐国的相国,带着百姓一起致富,奔向小康。可是范蠡却视权财为烫手山芋,他不但不高兴,反而叹息道:〃住在家里就能挣得数十万,还能做官做到卿相的高位。这已经是一个普通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了。高高在上惯了,一旦摔下来就会很惨。〃于是谢绝了齐国的聘用,把自己的家产也都发散给百姓。自己带了一些珠宝,秘密地离开了齐国。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范蠡要是在哪儿把炮打响了,他在那儿就呆不住。他躲到了陶地,当时是全国的贸易中心。范蠡如鱼得水,与父亲和儿子一起做买卖,很快又积聚了万金。天下人都称他为〃陶朱公〃。

朱公在陶地安居,又生了一个儿子。这小家伙一出生,就锦衣玉食的。他的两个哥哥可不如他幸运,都是经历过苦日子的。小家伙长大成人以后,他的二哥杀了人,被楚国囚禁了起来。全家人十分焦急,朱公说:〃杀人偿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听说有钱人的孩子是不会被杀死在众人面前的。〃于是嘱托小儿子去探望他二哥,并装了一千镒黄金,用牛车载着,让小儿子拿这些钱去疏通关系。朱公的长子觉得,家里出了事,首先应该让他去解决。如今父亲不让他去,那不是把他当作不肖之子吗?想到这便要自杀。他母亲连忙制止,便去帮他说服朱公:〃你派我们的小儿子去,还不一定能把老二救出来。如今,你若不让老大去,老大可是要寻死的。还是让老大去吧。〃

朱公缠不过他老婆,便改派老大前去救赎老二。临行前,他叮嘱大儿子道:〃你去到楚国以后,先去拜访一个叫庄生的人,他是我旧日的好友。你把那牛车上的钱给他,他就会帮你处理好一切。你可要听他的,千万不要自作聪明。〃

老大听父亲这么说,还以为庄生是一个多么显贵的人物。可是到了楚国,他才发现庄生住的地段十分不好,还得扒开野草,才能窥见其屋。老大见此光景,对庄生能否救出二弟产生了怀疑。但他还是按照父亲的指示,一步也没出差错。庄生接到钱款后便说:〃你赶快离开此地,你弟弟不久就会被释放,你也不要询问原因。〃

谁知老大不听他的,私自去找了一些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真是年轻不懂事,庄生虽然生活简陋,可他在楚国的名望很高。他一开口,楚王果真把朱公的二儿子给放了。老大以为这是遇上楚王大赦,十分走运,和庄生没有多大关系。他从小苦惯了的人,很在乎那么几个钱。于是,想回到庄生那儿把钱拿回来。

这一去可露出了破绽,庄生觉得这小子不守信用,侮辱了自己。十分恼火,于是跑到楚王面前,劝说杀了朱公的二儿子。朱公的长子最终只带回了弟弟的尸体。回到家后,他母亲十分悲痛,范蠡却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令人不解的是,他既然知道,又为何任事情那样发展下去呢?无论如何,司马迁对范蠡还是十分赏识的,毕竟那样发达的大脑不多见,得此金牌搭档,想必是许多人羡毙的事情。

第二部分 第42节:孔子:痛并快乐着(1)

第七章

孔子:痛并快乐着

孔子出生在两千多年前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西南),距离那儿大约80公里处,便是泰山的所在地。孔子曾游历于此,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关于孔子和泰山的关系,清人汪志伊曾作过生动的描述;他说:〃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而孔子在其生命即将结束之前也曾悲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七天之后,这位伟人便溘然长逝了,看似连他本人都自谕为泰山。于是,孔子留给我们的印象总是那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似遥不可及的圣人。其实,钱穆在《孔子传》中注解说,老夫子一向谦逊,没把自己当圣人,而且也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圣人。〃古来圣贤皆寂寞〃,无论是那些反对他而将其妖魔化的人,或是只看到他的光辉而将其神化的人,都使这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人感到了深深的寂寞甚至痛苦。殊不知孔子也是凡人肉胎,也有着与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等待我们分享。

第一节少年贱而好礼

孔子是老夫少妻的产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之前与正室生有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好不容易讨了个小老婆,生了个儿子,名叫孟皮,却是一个跛子。虽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也是先天有足病,但是孟皮不如拜伦生得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途令人十分担忧。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叔梁纥承受不了这舆论压力,便想再讨个老婆。无论如何得在这把老骨头散架之前生个健康的儿子。于是,他选定了尼丘山脚下一个小山村(现称为颜母村)颜姓人家的女儿。

这户人家有三个女儿,当叔梁纥向他们求婚的时候,颜父便向三个女儿介绍了叔梁纥的情况。他说:〃女儿们,现在有个人向我们家求婚。我们家穷,养你们也这么大了。你们看看觉得合适就赶紧嫁过去吧。他叫叔梁纥,是本县的。虽然只是一个低级贵族,但是他告诉我他的先祖是圣人的后裔,想必日后要显贵的。他本人人高马大,虽然年纪长了些,但也算得上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啊。〃说完以后,两个大女儿没有做声,小女儿颜征在却上前说道:〃爹爹又何必多问呢,女儿听从爹爹的安排就是了。〃于是,颜家很快将这个未满二十岁的小女儿送了过去。据说等到结婚拜庙的时候,颜征在才发现自己嫁得竟是一个已近古稀之年的老头子,当时她十分后悔惧怕,然而已无路可退了。

他们俩草草地办完了婚事,没过几年颜征在就有了身孕。依照当地的习俗,渴望生儿子的人应该去尼丘山拜拜,于是他们也去了。不知是尼丘山显灵,还是颜母争气。总之,数月之后,一个健康的小男娃就降临到了他们身边。只是他的头顶长得奇怪,中间低四周高,很像尼丘山的样子,这可真是尼丘山赐给他们的。于是叔梁纥就给他取了个孔丘的名字,也算是还尼丘山的愿。谁知后来孔子的地位比尼丘山还高,于是人们为了避讳孔子的名而将〃尼丘山〃改名为〃尼山〃。不知道尼山上的神仙会不会不高兴啊,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按理说孔子是其父的〃老来子〃,一般都会很受宠。谁知好景不长,孔子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当时母亲也才二十出头,孤儿寡母,无依无靠。颜征在想离开这个伤心地,也为了儿子求发展,便带着孔子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定居。曲阜原是西周的重要封国,长期受到周王室优待,各种礼乐制度也是仿照周王室设置,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孔子到了这里,便如鱼得水一般欢喜起来。他对那些乐舞和祭祀场面充满了好奇心,平时没事的时候,便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假装大人的模样,必恭必敬地学起礼仪来。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他们会把家中用的小碗小碟摆在桌面上,当作祭祀用的礼器。颜母看了又好气又好笑,但是心底还是很支持儿子的,于是给他买了一些真的礼器回来。孔子更加受到鼓舞,对礼仪也更加热爱起来。

第二部分 第43节:孔子:痛并快乐着(2)

等孔子长大了几岁,不再满足于〃过家家酒〃的时候,颜母便教他识字。渐渐地书读多了,知识也就丰富起来。十五岁的时候便立志于求学。当时他请不起私人教师,便〃随地得师〃、〃转换多师〃,以至于获得了比别人更广而渊的知识,锻炼了比别人更强有力的技能。他可是一代自学成才的典范,为后人称颂。这时的孔子还是很快乐的,就像一边播种,一边收获一样,何等乐事!然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当他十七岁的时候,颜母又离他而去了,那时的悲痛可想而知。为了表达胸中的悲痛与敬意,孔子想:必须借助一种外在的形式,光靠心灵的悼念是不大长久且不稳定的。而这种形式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具有神圣意味的,这便是〃礼〃,即在规范了的世俗生活中去展示神圣的意义。因为在〃礼〃中人们能自觉地摆脱兽性,是〃礼〃培育出了人性。

于是,孔子十分遵守当时的礼仪,想要将父母合葬在一起。可是他年幼时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便先将母亲的棺柩暂放在一处叫〃五父〃的十字大街口,预备打听到父墓的所在,再进行合葬。经过了一番艰难的寻找,虽然未果,但是孔子寻墓的事情已流传开来。陬地一位车夫的母亲听闻后为之感动,特意赶到阙里,将她所知道的叔梁纥的葬处告诉了孔子,孔子终于如愿以偿尽了孝。据说接下来为了记住父母墓地的所在,方便日后祭拜,他还创造性地在墓上堆起了一个坟头。据古籍记载,墓而坟和夫妇合葬,均自孔子始。在这件事上,有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启蒙,同时也是孔子对〃礼〃的一次重大实践。

孔子少年微贱,却敏而好学;命运多舛,却多思善辩;生于乱世,却知书达礼。虽然他出生的时候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是他的命运奏响的交响乐实在是比那一声呱呱坠地更加响亮。他出生的环境似乎已经预示他这一生的使命便是〃继衰周而素王〃。所谓〃素王〃即没有王者之位而有王者之德。当时国内外形势十分混乱,大国之间争雄称霸,小国则朝不保夕,纷纷寻求宗主国以获得庇护。国家之间阴谋重重,战争不断。而鲁国则君权旁落,国势衰微,是实在的〃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民生得不到安宁,怨气冲天,可谓内忧外患。孔子便逐渐形成了悲天悯人,不仕无义的信念,为此在他的一生中注定有这么一段漫长的传道羁旅。

第二节〃累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