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向前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孩子向前冲-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思考着抬起头来,用眼睛征求着我们的意见。
“和娶妻子一样,这是人一生的大事,何去何从自己做主。”我鼓励着他。心里想着:一张前程的草图要由兴趣和环境两部分线条构成,也许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自己拥有的各方面的条件还不甚了解,以至最主要的线条还没有描绘清楚,未来的大概样子还没有浮出水面。
对这个专业,我不敢妄加评论,也许我的每一句话此刻都能让他作出决定,清华就摆在面前,放弃还是选择。
静默,王京在等待着,等待着父母的暗示和点化。
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再看看妻子的脸色,也在等待着儿子做出决定。我知道不管那决定是什么,她都会支持,这是我们事先商量好的。她知道儿子的特立独行,也同样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兴趣和快乐是最重要的。将来的工作选择最要紧的是要以兴趣为导向,以理想为目标。如果迫于大众的“趋热”舆论,违背自己的真心,选择一个看着很热却千呼万唤都激不起自己兴趣的专业,那么,大学生活将变成度日如年的苦差,将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也难以干出热火朝天的效果。只有自己喜欢的专业,才能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精心描绘自己的未来,形成美丽的人生蓝图。
静默……
我站起来用信任的目光看着他:“自己决定吧,省得留下遗憾,不管怎样,错了也不后悔,这个权利属于你。”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又响了。
我看了看电话来电显示:“是北京。”
“您好,我是王京。”
“……”
“我还是想读计算机专业。”王京礼貌而固执地说着。
“我们清华的招生工作已接近了尾声,各专业已招录完毕,实在没办法调剂。”电话中李老师听出不能说服王京选择这个专业,但还是抱着希望告诉王京:“这个名额我们再给你保留一天,你再考虑考虑。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再给我们打电话。”
虽然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我和妻子还是被惊呆了,因为我们知道他的性格,既然决定了就不会改变。这就意味着他不会再回头给清华大学打电话了。
劳作了一生的奶奶更是如坐针毡,试图劝孙子回心转意。还在高考之前她就设计着:趁着身体还硬朗,孙子去清华读书,她也去送。顺便实现一个愿望:逛一逛电视机里认识的天安门和紫禁城,也不枉活此生。眼下这个希望是没有了。
孙子把到嘴的天鹅肉给吐了出来!
在奶奶眼里,孙子拒绝清华就意味着拒绝“状元”。
“状元”,这个中国父辈人心中望子成龙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人一夜之间改换门庭。这虽然是昨天的情形,但今天它依然在国人的心中如日中天。
“是自信还是偏执,甘愿留着这么大的风险为一个专业孤注一掷?”
“明年考不上怎么办?”爷爷奶奶用颤抖的声音说着。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有上心头。一家人陷入忧思之中。
是啊,这改变今后一生命运的决定,到底会有什么结果,谁也说不清,现实毕竟是严酷的。
“无论孩子的过去多么辉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奇迹或恶果都可能在一年后粉墨登场,可是……”
“太狂了,太胆大了,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
“是唐突还是深思熟虑的特立独行?”
“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游戏清华?”
各种议论纷至沓来。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不仅年轻而且充满活力,他敢驾驶战斗机,敢在能见度为零的情况下乘飞机去北极圈,敢从无人去过的雪峰上滑雪而下……
社会不需要过多的软体动物。然而……
自诩儿子就是我的影子,但他的果断是我始料未及的,弄得我一头雾水。
一阵凉风吹来,云雾散去,眼前是复读的队列。这个队列是失败者的队列,走进去是需要勇气的。绝大多数复读生都有一段痛彻心肺、以泪洗面的日子,整个高三,犹如魔鬼训练,那种紧张拼搏终身难忘。而王京仅仅为一个专业的不理想而放弃清华,再走那么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恐怕很难再找第二个人。这对他的身心是一种压力和考验,绝非每一个人都能承受,其行为本身就是对命运和自我的再次挑战。
用他的特立独行诠释着“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虽然昌黎历史上大概要几年偶尔才有一个最优秀的理科生进入清华,虽然和很多的孩子一样,儿时听说的第一所大学就是“清华大学”,虽然这几多辛酸,几多美丽的情节牵引他多年的希望和憧憬,然而,他却生生地拒绝了她,他只是一个年仅15岁的农家少年啊!
校长无可奈何地摇着头:“历尽百年沧桑的河北昌黎一中曾以严谨的治学、良好的校风闻名遐迩。她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子,桃李满天下,英才遍神州,但考入清华的能有几人?”
班主任吴老师更是长吁短叹地惋惜,她多么希望在他的教师生涯中能够有一位读清华大学的学生,成为她的骄傲。
校园躁动了,小县城沸腾了。
“是不是想申报吉尼斯?”
“无法理解。”
省里一家媒体争先报道了这一条爆炸性新闻。
《天津日报》记者李雅民驱车几百公里来到昌黎一中,来到潮河村。他不敢相信站在他面前的孩子就是拒绝清华的王京,他甚至怀疑这是一个冥冥之中流传的故事。
“不行,我还是不相信。”他委婉地打听了清华大学招生办的电话号码,李老师的手机号也要去了。
经过一番核实,《天津日报》于2001年9月7日登出了李记者的长篇报道《贪玩村娃拒清华》。而此时,王京已经坐在了昌黎一中高三的教室里,开始了新一轮的征战——复读。
多好的父亲!编这本书时,我告诉了周围一些朋友。听说是一个农民写的,很多人对书的销路表示怀疑,这个社会上高层次的人多了,谁会去听一个农民说教?我说你错了,农民只是一种身份,并不代表素质。正因为他是这种身份的人,有着最强烈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而当机遇就在面前,清华就在面前,一伸手命运就可以改变时,他却从容地说了声“不”。这种勇气,这种素质,又有多少人能够具有!
如此重大的问题,就这样由孩子自己定了,这样的民主,这样的尊重,难道不是现代文明的表现?人的现代化不是由穿皮鞋还是穿草鞋来判断的,在意识深处,我们这些城里人,说不定比他更土!
——鲁稚

42、残月还可以变圆
校门口的老师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怎么不让儿子去原子能专业呀?你知道吗,清华大学的校长、核工业部部长,他们都是核专家!”
我懊恼:一个梦做了这么多年,但这种结果是我始料不及的。关键时刻我们漫不经心地让他全部“自己决定”,让他感到了困惑和迷惘,让他独自承受了一切的压力。
有人说:“他们父子是牲口。”
还有人说:“他们父子走在街上看到一只鸡,就可能议议鸡血是什么味道,然后把鸡买过来,杀了尝一尝。”
我无可奈何地摇头付之一笑。
王京在人们惊异的目光中坐在昌黎一中的教室里,开始了他的高四学习生活,用个性演绎着他自主意识的更高追求。
有人说清华代表实力、拼搏与超越自我。拒绝清华是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是王京通过努力获得的。凭着这份自信,他创造了奇迹,同时也送给自己一份挫折,使他在成长的烦恼中,感觉到无处不在的压力。
无意中看到王京的摘抄本,上面写道:
近代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他发生在18世纪中期,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利用。
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革命。
电力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推动了生产电气化的实现。主要标志是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运用,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器时代。
第三次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
随着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进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她是以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人类由此进入电子、原子时代。计算机发明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信息产业也就迅猛发展,这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跃居传统产业之上的重大产业之一。现在发达国家的信息事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已达1/2左右……
看到这儿我明白了,怪不得他对计算机专业情有独钟呢。记得很早时他对我说过:“蒸汽机解放了体力劳动者,计算机则解放了脑力劳动者。”噢,也许在数字化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巨大作用,让他的梦想有了具体的对象,他才做出了那个令人费解的决定。
《遥望天边那钩残月》
不记得已是夜里几点了,只还记得当时只有蟋蟀在低低地吟唱,空中只有几颗星星和那弯残月。
我懊恼,看着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美妙的大学生活,我的心在痛。
朦朦胧胧中我渐入梦乡,一觉醒来天边还是那钩残月,我望着它,往昔偌大的圆月只剩下了一点点,正如我跌入复读的沟底,猛然间我想起了那句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是啊,残月只是暂时的,终有一天它会当空普照,撒下银辉。而我呢?“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我不禁为自己的灰心而汗颜。我虽然错过了太阳,但我可以拥有星星呀!我又怎可因太阳的暂时消失而就认为世界是一片黑暗!
我还年轻,正如这弯残月还可以变圆,既然还有希望,又何必给自己的心灵披上一层悲观的冰凌呢?这次高考过去了,也体会到了拒绝清华的飞扬与苦楚。但我还可以有下次呀,何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在我儿时就有了肤浅的体会,高三最可磨砺人的意志,是宝玉总会愈磨愈亮。
而且那钩残月依然挂在天边,我却分明可以感觉它的乐观、向上,它在与命运抗争,一如我在学海中破浪前行。我坚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你不丧失信心。
也许,今后的人生路上我会遇到更大的挫折和磨难,但我知道天边有一弯残月在和我一起抗争。
残月不残,我心不残。我虽然在大海中翻了船,亦或从金字塔上跌落下来,但我心中的斗志在勃发,我的热血在沸腾。“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我要将挫折、磨难重重地踩在脚下,让天边那弯月照我执著地前进。
来到一中的门口,老师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用惋惜的语气重复着昨天的疑问:怎么不让王京去清华呀?原子能专业多好啊!有多少人梦寐以求啊!明年考不上怎么办啊!我无言以对。刹时我找到了几天前王京来复读时,在学校和我同样的感觉。
从新的班主任田卫东口中得知王京的心理状态、学习状态都很好,我才感到一丝欣慰。
“爸爸!”王京从宿舍跑了出来,脸上挂这一丝忧郁,我心猛一颤,开门见山地问:“怎么了,后悔了?”
“没有。”几天来的各种滋味只有他最清楚,但他还是倔强地这么说,在我面前强作欢颜。我一阵酸楚,心里说着:“难为你了,儿子,这都是爸爸的责任,爸爸对不起你。当时如果我站起来说一声,现在你早就在清华的物理系大楼上课了,何须再承受这一年的等待?而这种等待的后果是一个未知数,曾经放弃的是一个能够看见的光明前途,而再次追求得到的,或许比它更加美好,或许只是一个相反的令人不堪回首的悲惨结局,谁又能说得清!想到还需要漫长的一年寒窗、三天的考场搏杀才能验证,同时还要失去奥赛加10分的机会,这需要何等的意志、毅力、信心和勇气啊,你幼嫩的心理能承受吗?
想到这,我心疼地看着王京:“爸知道学校里都议论你拒绝清华的事,你既然这样决定了,就不要后悔,要为自己的决定,为自己的理想负责,把这作为迎接人生挑战的第一关。其实你正在谱写人生最美的乐章,去实现青春的抱负。拿出英雄气吞山河的豪气,面对此刻尴尬的处境,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
“爸爸,我有一个同学也来复读,听说他也只填报了复旦大学,可惜距录取线仅差1分。”
“他叫什么名字?”我赶忙问。
“于蓝。”
“于蓝。”我喃喃自语,努力搜寻着记忆中的某个角落。
“他年龄多大了,怕有20岁了吧?他也够勇敢的,他的心理压力一定很大。”我嘴上说着,心里想这个同学的到来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能稳定王京的情绪,因为我听说过这个同学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我还是故意问:“他平时成绩排名如何?”
“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是我们学校的尖子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