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贯注听孩子说话,不仅是尊重孩子的态度,同时也能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父母应该坐下来,用眼睛注视着孩子,微笑着静静听孩子倾诉,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另外,在倾听这一刻,父母的心理应该是一张白纸,对孩子所说的东西不妨先全盘接受,而不是急着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评判和批驳。
孩子最令人惊异也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他们是全新的,他们的头脑里总是充满着那样新鲜的想法、观念和情绪,这些东西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已经非常陌生了。“停下来”或许孩子将会给你带来另外一种美感。一位母亲谈到这样一件事:
第7节:深刻意味
母亲把一个驼背的孩子带到自己家玩。
事先,这位母亲反复叮嘱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在他的新朋友面前提到他的生理缺陷,以免刺伤他。
那天下午,两个孩子玩得很高兴,当他们终于坐下来的时候,母亲听到自己的孩子问对方:
“你知道你背上那个东西是什么吗?”
驼背的孩子支支吾吾,十分尴尬。母亲很紧张又很生气,很想出去把自己的孩子训一顿,但她忍住了没有出声,她听见自己的孩子说:
“那是上帝为你造的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的是你的翅膀。时候一到,上帝会把盒子打开,你就会像天使一样飞起来。”
多么具有深刻意味呀!
不妨采用以下“停下来”的操作规则:
(1)行动上
A.暂时停下正在看的书、正在写的信、正在做的家务。
B.关掉收音机或电视。
C.和你的孩子一起坐下来。
D.用眼睛注视着你的孩子。
E.如果孩子十分激动,先给他一些抚慰。
(2)语言上
A.“别着急,咱们慢慢说。”
B.“没关系。”
(3)心理上
A.告诉自己:“我正在听孩子说话,我要完整、清楚地听他把事情说完再做判断。”
B.提醒自己:“我不要联想起以前的任何事,我只是试图了解孩子现在的处境和他的心理。”
C.提醒自己:“我决不打断孩子的话;我决不轻易作出判断;我决不能让孩子感觉跟我交谈是一件可怕的事。”
第二步:等一等。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他说出口的话并不真是他所想的,而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即所谓的“口不择言”。这个时候,父母凭着孩子一两句话是很难得出正确判断的。也有些时候,孩子说出口的话因为没有经过逻辑组织,在父母听起来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能急躁。不要听了孩子一两句话就大叫:“什么,你舒舒服服呆着,爸爸妈妈挣钱养活你,你还过不下去了?”也不要指责孩子说话的方式:“你究竟要说什么呀?要说话就好好说,别有一句没一句的!”这样的批评足以让孩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失去说话的自信。
不妨等一等,听孩子把话说完,或者说,听孩子说出全部事实。
你可以用下面一些办法:
(1)什么也不做,停下来不说话,关切地注视着孩子,等着他说下去
(2)语言上
A.重述孩子刚才说过的话。如:“你刚才说要把你们班主任杀了,这个人为什么该死呢?”
B.揣测孩子的情感。如:“看起来你很生气。”“你有点控制不了自己了,是吗?是不是感到火往脑袋上冒?”
C.用声音或语言认同孩子的情感。如:“听起来你很失望,你其实完全理解了课文,但因为粗心丢了分,这是让人生气。”“你看起来很累,这次考试前你不巧生病,影响了复习,真是不走运。”“哦”、“嗯”、“我明白了”。
D.用点幽默。如:“你刚才说要把你们班主任杀了,预备什么时候动手呢?”
E.表示对孩子说话的兴趣。如:“这真是很有意思,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唉,要是我当时也在就好了。”
F.启发孩子说下去。如:“你就是因为这个生那么大的气,那么你冲他们发火,他们有什么反应?”“你说班上有一半的人都反对你,那一定还有一半的人支持你了。”
(3)行动上
A.做一些抚慰孩子的举动,比如为他擦汗,给他倒杯水。
B.部分身体接触,比如轻拍孩子的手。
C.始终保持投入地听孩子说话,不要停下来做别的事。
(4)心理上
A.提醒自己:“他这样说,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B.提醒自己:“这孩子的语气令人生气,但我一定要保持冷静。”
C.提醒自己:“我应该多知道一点事实再下判断。”
D.提醒自己:“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而不是听我说话。”
第三步:自己来。
有些时候,我们听孩子诉说了事情经过和他的想法,事情也就完了,但有时,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为了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还需要再加一笔。这一笔加得到位,那就是画龙点睛,要加错了,那就是画蛇添足。
第8节:直接询问孩子
一个建议是父母尽量少用自己的嘴巴给孩子提出指导和意见,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你依然做一个倾听者,并对孩子的分析和判断做简单的引导。父母说得再多,孩子未必听得进去,而经过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则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经验。
所以不妨采用“自己来”的方法,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父母亲仅仅是倾听者。
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
(1)直接询问孩子
注意,“询问”不是“反问”,更不是“质问”。父母应该在接纳和认同孩子的情感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询问。如:“×老师那样对待你,的确很不公平。不过,你想过没有,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让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
如:“×老师没了解全部事实就训你,这的确是他不对。老师也会有错误的。而且,×老师很看重你(举出一些事实),我想他可能是对你期望很高,看到你的毛病就急了。你说呢?”
(3)直接评价孩子的行为
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对于这种事不应该袖手旁观,你应该把你这样做的理由告诉你的老师和同学。”“不,我不同意你这样做。小琴这样做很伤你的心,但你这种做法也会伤害她,何必要两败俱伤呢?”
(4)把孩子面对的问题清楚地说出来
如:“那么,你现在的处境是这样,同学以为是你向老师告状,所以都不和你说话,是吗?我能理解,你现在一定难受得很。”提供一些信息、建议和选择的机会。“听说今晚有场球赛,你和小金一起去看场球会不会感觉好些?你如果真想这样做,我可以给你钱。”“你觉得……怎么样?”“如果……会不会有帮助?”
(5)给予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如:“如果书本上的内容能通过一个机器输送到脑子里去,那就好了,听说科学家们正在研制这种机器呢。”
2.如何把握惩罚的分寸?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但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1)关键是保持冷静
明确你惩罚孩子的目的,你不是为了伤害孩子,不是为了剥夺他的权利,不是要报复他,甚至也不是为了要“教训”他,你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认识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以及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切勿惩罚孩子。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很难控制自己的怒火,孩子的注意力也完全放在怎样逃避父母的怒气之上,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保持冷静,并且了解事实真相。这通常是最难做到的。
A.在脑子里冲自己大喊一声:“要镇定!”
B.慢慢地深呼吸三次。
C.在心里缓慢从1数到10。
D.你用下面一些问话从孩子那里了解事实:
“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
“你在这么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那么做?”
(2)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第9节:自然惩罚法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3)自然惩罚法
有一位家长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她的办法是什么呢,在孩子每个口袋里都放着钱,每个口袋都装上名片。
而另一位母亲,则全然不同。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说:“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
这个妈妈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曾经有一个家长说自己的儿子没有责任心,小黄帽一个学期丢了8个。我问:“你是不是丟一个给买一个?”他说是啊。我说:“你这样下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他无所谓啊,丟了马上买新的,有什么可着急的?”“那怎么办呢?”我说:“他要是再丢了,让他自己找去,找不到,那就第二天光着脑袋去上学。”“那被老师批评怎么办?”“对呀,就是要让他受批评。”“然后呢?”“然后,用他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小黄帽。没有零花钱,就取消他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麦当劳,那就不能去,因为那个钱要用来买帽子。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
(4)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一是让孩子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想想怎样改正。
二是让孩子写封信,说明自己做错的事,以及准备做些什么改正。
三是让孩子写信、打电话,或者当面向受害者赔礼道歉,如果需要,陪孩子一起去。
四是让孩子用零花钱赔偿弄坏的东西,或者将拿走的东西送回去。
五是让孩子说几件本来可以做的事取代错误行为。
第二件事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培养人品是最最重要的。
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即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也就是说,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人格的培养问题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后来,经过长期研究探索,我们重新发现,习惯与人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