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第1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失望就有多大。巅峰的开局,谷底的结局。221年七月昂然出征,222年六月仓皇溃败,从一个丰硕的秋季,到一个躁动的夏季,刘备从此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刘备遁逃到白帝停了下来,东吴人也不再追了,因为他们要回去防备曹丕的袭击。这场战争在《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里写了,这里不再赘述。
  刘备找到了这次惨败的原因,那就是不该把指挥所安在鱼复县。白帝城是鱼复县的治所,刘备就是在这里发动进攻的。鱼复,鱼腹,葬身鱼腹,多不吉利啊!刘备下令将鱼复改名为永安,并把自己居住的宫殿命名为永安宫。这个改名透露出刘备的理想发生了改变:永安,永远安宁,这才是人生最需要的,什么霸业,什么胜败,全是浮云。四十多年以后,刘备亲手建立的蜀汉,六十三年后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乐不思蜀,被人耻笑,可是他被封为安乐公,在安宁中寿终正寝,也许正符合了父亲对他的期望。
  从江上吹来的风是那么的冷,又一个冬天来临了,刘备也走到了生命的冬天,十一月,刘备染疾在身,一开始只是下痢,后来加了很多并发症,终于不能自振,只能躺在床上发号施令。在他身边侍奉的是太子刘禅。
  “传令江东使者郑泉进见!”
  十月间,达到战略目的的孙权,派大中大夫郑泉到白帝见刘备,请求恢复友好关系。和曹操在最后岁月里一样,刘备也谛听到了死神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要为刘禅即位提前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于是重新考虑对吴的策略,接过了孙权伸出的橄榄枝,派太中大夫宗玮出使东吴,办理和好事宜。
  “召犍为太守、辅汉将军李严至永安宫,拜尚书令。”十月份,李严提前来到白帝,辅佐刘备处理永安宫政务。
  “召丞相诸葛亮至永安宫。”第二年二月,诸葛亮带着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来到永安。
  两年前的六月,刘备立刘禅为皇太子不久,封另外两个儿子,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鲁国和梁国都在中原,不是蜀汉的地盘,刘备这样封儿子,是激励儿子们夺取中原。这一年,刘禅只有17岁,他的异母弟弟刘永和刘理更小,而且刘备中年得子,对儿子十分溺爱,不会让他们冒险上战场,于是,年富力强又久经战场的养子刘封,对亲儿子们就构成了潜在危险,刘备很轻易地就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可是,威胁孩子们的,仅仅是刘封吗?”刘备看着跪在病榻前的诸葛亮,无比烦恼。
  四月,永安,白帝城,永安宫,刘备斜倚在病榻上,盯着窗外那个枝条,发现不见了那朵红花。明明昨天还是草长莺飞,今天却已经绿肥红瘦,唉,花无百日红啊。可是,花有重开日,人呢?
  刘备给皇太子颁布遗诏,让人惊讶的是诏书里并未安排治国大事,只说了些鸡毛蒜皮的事儿。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天下,功名,霸业,这些为之拼搏一生的东西,原来根本握不住啊。多么虚妄的霸主梦啊,刘备现在只想做一个父亲。刘备想着,闭上眼睛,和曹操一样,和所有人一样,刘备还是未能摆脱红尘劫。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刘备最想不通的,不是为何会败给江东,而是刘禅为何总是不成器。前几天,射先生来探望刘备,说诸葛亮夸赞刘禅大有进步,这让刘备稍感安慰。其实,射先生也许只是在安慰病人而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禅太弱了,没有为恶的能力,只有善才能使他避免受到伤害。
  遗诏最后,刘备给儿子列了一个必读书目:《汉书》、《礼记》、诸子、《六韬》、《商君书》。
  本本分分地做人,安安静静地读书,这才是最佳生存方式,这就是刘备告诉儿子的。
  侍者宣读完毕给刘禅的遗诏,刘备又把刘永叫到病榻前,遗诏说:“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可怜的父亲,临死还要给儿子找个爹。做父亲的不会伤害儿子,事诸葛亮为父,能够永远得到他的呵护,这是刘备教给儿子的生存哲学。
  下面该把诸葛亮叫到床前来了。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对诸葛亮说。
  话音落地,所有人都惊呆了,空气里弥漫诡秘的死寂。刘备为何会这么说,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刘备信任诸葛亮,举国托孤于他,完全信任,古今未有;晋朝人孙盛说这是刘备的“诡伪之辞”。清康熙皇帝则无比感慨,认为刘备平时把他与诸葛亮的关系比作鱼水,也深知诸葛亮忠贞,却在托孤时说出这些猜疑的话,这是典型的三国式谲诈,卑鄙啊!康熙站在皇帝的角度看问题,自然深知刘备内心。
  可是,这句话是不是被过度解读了呢?
  把鱼复改名为永安,遗诏里不提军国大事,只说安身立命之本,教导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刘备托孤前的一系列行为,透露出一个信号:他不希望儿子的人生在霸业里沦陷。人往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能参透生命。
  既然儿子无能,那为什么不提醒诸葛亮自取呢?最后,一切都是要撒手的。224年四月二十四日,刘备驾崩于永安宫,时年63岁。
  五月,17岁的刘禅即位,遵照父亲遗令,将国政完全托付给诸葛亮,对他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然后,他躲在皇宫里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人们都讥笑他的平庸,但是忘记了这也许正是刘备所希望的。
  让孙权和刘备打得更激烈一下吧。在刘备溃退之后,曹丕鼓励孙权继续追击:“将军勉建方略,务全独克。”击溃了刘备,现在能对江东构成威胁的敌人是曹丕。吴兵后撤,准备与曹魏决战。
  曹丕要求孙权送子为质,孙权客气地拒绝了。双方难免一战。222年九月,曹丕兵分三路征吴,揭开了与孙权拉锯战的序幕,此后,一直到225年三月,三年的时间里,曹丕一共四次伐吴,但是都未能在长江对岸立足。226年五月,年仅40岁的曹丕,带着事业未竟的遗憾病逝,儿子曹叡继位。
  228年,做皇帝刚刚找到感觉的曹叡,派曹休出征东吴。孙权在石亭大败志大才疏的曹休,又与诸葛亮确定了联合拒魏的策略,有足够底气与曹魏叫板了。
  和当初曹丕、刘备搞的那一套一样,江东臣民纷纷上书,要“拥戴”孙权做皇帝,可是,与曹丕、刘备不一样的是,孙权表现得很不耐烦。后来,聪明的人出来说,不是做皇帝,而是“正尊号”,说孙权在黄武开元时就是皇帝了,只不过现在需要补上登基仪式罢了。222年十月,刘备称帝不久,孙权改年号为黄武。曹丕建号黄初,刘备建号章武,孙权取二人年号的组合建号,表明他才是涵盖天下的人。
  孙权笑了。229年四月十三日,48岁的孙权在武昌城南举行郊祀大典,“正尊号”,这样当时的中国就同时有了三位皇帝,人们所说的三国在这时才算凑齐了。
  让我们变得强大的,是更加强大的敌人。没有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也渐渐地变得平庸,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精彩客串,但是天下大势确定之后,历史也没有了太多光彩。和诸多开国皇帝一样,孙权接下来开始了对开国功臣的诛杀,对谄媚奸邪的宠信,对权力的滥用,对继承人选择的摇摆。早年的创建力被暮年的内耗力抵消,他变得越来越昏庸。他“正尊号”后二十三年,竟也没有突破长江,未能在中原有尺寸立足之地。
  226年五月曹丕驾崩时,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辅政。曹真与曹休先后死去,司马懿渐渐地掌握了中原权柄。
  诸葛亮果真忠贞,不负刘备重托,夙兴夜寐,代替不思进取的刘禅治国治军,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七年之间,六次对魏用兵,出师未捷身先死,234年八月病逝于五丈原,留下一个国力淘空的蜀汉。
  252年四月二十六日,孙权去世,留下一个儿孙们争来抢去的帝位。
  让人惊奇的是,无所事事的刘禅居然在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后才亡国,这可真应了“无为而治”这句话。一些事情可以争取,一些事情只能等待。
  265年,在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炎废掉曹魏皇帝曹奂,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晋朝。司马炎奉祖父司马懿为武帝,把他当作晋朝的开国皇帝。
  十四年过去了,279年11月,晋朝部署六路兵马,全线出击,大举攻吴。此时吴国的皇帝是孙权的孙子孙皓,众叛亲离,没有丝毫抵抗力。第二年,晋国大将王濬攻到建业城下,三月十五日,孙皓肉袒负荆,率领兄弟子侄21人,出门拜降。
  最初,张昭和张纮分别建议孙权定都建业,说这里有“王气”,诸葛亮也曾称赞:“钟山龙盘,石城虎踞,帝王之宅。”而现在,这座王者之城一片死寂,一片白色的旗帜在城门楼上黯淡地垂着,唐代大诗人对此写诗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从189年董卓进京乱政算起,中国已经乱了九十三年,各色霸主来了走了,走了来了,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似乎早该结束但实际上远未结束的时候,在纷纷扰扰中拉上了大幕,争霸大戏戛然而止。
  叱咤风云的三国霸主渐渐隐去,新的角色登场了,剧情当然也是新的。
  孙权曾经流连的秦淮河上,浮荡着一只灯红酒绿的画舫,一个身材曼妙的江南女子,轻摇桃花扇,泪水婆娑,哀悼又一个灭亡的朝代。她轻启朱唇,唱道:
  眼看他起朱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
  俺曾睡风流觉,
  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红颜卷
  序
  对不起,这里你无法读到貂蝉。
  虽然在最后附录里提了一下貂蝉,但并不是写貂蝉这个大美女,而是写貂蝉这个形象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基于正史去解读历史,是我写《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的一贯准则。貂蝉虽然位列古代四大美女,但是没有关于她的历史记载,她的身影出现在《三国演义》里,是一个虚构的文学形象。
  正史里记载的女性,又有多少事迹可以写呢?
  正史是功业史,在有限的篇幅里,不厌其烦地记载着传主曾经担任的所有官职和得到的所有封赏,要想了解历史人物的感情世界,只能在支离破碎的记载里搜寻,然后得到一个并不完整的拼盘。
  只有功业史,没有情爱史,怎么去揭示女人与男人之间的互动呢?
  正史是男人史,《三国志》里只有皇帝女人的传记,其他女人摸爬滚打得再惊天动地,对不起,只要没混成皇帝的女人,就不会专门立传。例如孙权的女儿孙大虎,搅乱了吴国基业,影响了江东政局的走向,但是史书并未为她专门立传。即使是皇帝妃嫔,传记也是简略到极致。《三国志》一共有六十五卷,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毫无疑问地各自独占一卷,陆逊只是一个吴国丞相,但也独占一卷。集中为女人立传的只有三卷:卷五,魏国后妃传;卷三十四,蜀国二主妃子传;卷五十,吴国妃嫔传。即使这三卷为女人立了传,也只是写她们的父亲兄弟是谁,什么时候入宫,什么时候生子,什么时候得宠,什么时候失宠,什么时候被立为后,什么时候被废后位,什么时候死,被赐什么谥号,是否与皇帝合葬……这些是女人们的功业,抽去这些物质化的文字,也就剩不下几个字,绝难感触到女人的心灵和情感。
  仅凭如此简略的史料记载,如何再现女人多彩芬芳的人生呢?
  因此,写这本书,是一个难度极高的挑战。
  我一遍一遍地翻阅史书,从泛黄的字里行间捡拾有关三国女人们的每一个碎片。我发现,在男人传记里,有时也能捕捉到女人的倩影,毕竟,每个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不,在当时应该是说每个男人背后都有一群女人,因为那时的男人都可以三妻四妾嘛。
  公认的三国历史开始于189年的董卓进京事件,而这一事变的酝酿、爆发,都与何太后有着极大关系。说三国历史,不可能不说这个最后的汉家太后。
  三国乱世成就了一个个英雄豪杰,他们个个成了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对男人的影响。那么这段精彩的历史,对女人有什么影响呢?我试图从中找到这么一个女人,透过她的一生,窥见当时女人们的命运。最后,我找到的这个女人是傀儡皇帝汉献帝的伏皇后。当时街头巷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