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清- 第8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肆正闭目沉思着什么,脸上只见平静之色,听到这话,微微笑道:“不妨事的,你可以看看街道两侧那些人的脸色……”

三娘微揭车帘,自缝隙里看出去,此时马车刚入外城,还未及细看,一股冲天声潮就翻滚而来,似乎要将整支车队掀翻一般。

“万岁——!”

“大英万岁——!”

“圣道爷寿与天齐——!”

军兵人墙之后,密密麻麻的人群正向车队跪拜,一个个都没戴帽子,刻意露出光溜溜的脑瓢。手中还摇着红巾和红手绢,像是山花烂漫的原野。

三娘呆住了,她可真没料到北京城的民人居然会摆出这么一副姿态来迎英华,感觉就像是迎接大救星一般。

李肆是早知有这一番情景,大清死硬分子都已经跑了,这段日子就只有团结拳在北京城肆虐,还呆在北京城的民人苦团结拳久矣。

昨日得了急报,北京城九门齐开,不仅本地亲英派全都动员起来,连原本骑墙的汉人都揭竿而起,一并驱逐团结拳。就连内城满人都已经消停了,就安安静静坐等他的到来。今日路上又得报,北京一城红布脱销、剪刀脱销……

当然,他急急而来,并非是因北京城大势已定。

车队入了内城,分作两队,一队是去英华总领馆,三娘要先代李肆慰问坚守总领馆三个月之久的陈润等人,而李肆的车驾则直驱午门。

红黑人潮汹涌而来,一员员肩扛金黄龙纹章,红缨耸立的威武军将策马居前,就在午门外,至少上千大清官员跪拜在已连夜铺好的红地毯旁,两片冬帽就如地里的冬瓜,堆得整整齐齐,冬帽上的珠子在春日煦光下黯淡无光。

红地毯底端,午门前,张廷玉、魏廷珍、任兰枝三位大清大学士、军机大臣并列跪拜,人人双手托着一盘,盘上各置诸物。

身着常式大红军服的李肆下车,扫视左右跪拜的大清官员,心中波澜不惊。这是大清还留在北京城的所有汉人官员,他们在张廷玉的带领下,按照“古制”组织起这么一场请降仪式,看在李肆眼里,不管是行为还是用心,都着实好笑。

来到三个大学士身前,中间那个花白胡子,一身气质凝得像晒了百年的浆糊一般的老者,该就是张廷玉了。

李肆指着他手中托盘的东西问:“此乃何物?”

张廷玉翻了翻眼皮,圣道皇帝的形容映入心底,算年纪,该已四十七了,额头和眼角的皱纹也展示着时光的刻痕,可他就觉得像是面对一个三十不到的年轻人,眼瞳那般明亮,那般清灵,溢出的一股摄人之气似乎生来就有,这数十年时光一点也没将这锋锐磨砺圆滑。

再暗暗品这形容,张廷玉忽然又觉得,面对的是一个比自己还要年长的智者,话语间所蕴的深沉,让他摸不准脉络,这种感觉有些不妙,像是即便作了最坏打算,还是无法握住天机的绝望。

“罪臣所献的是大清国玺……”

张廷玉被这忐忑压着,不得不轻轻碰了碰左右同僚的手臂,示意他们主动些。

魏廷珍道:“罪臣献的是大清社稷图……”

任兰枝道:“罪臣献的是大清民户、兵丁、钱粮诸册……”

张廷玉再道:“罪臣等今日向万岁献上大清一国!”

这一声落下,两旁上千官员同声道:“罪臣等——为万岁献上大清国!”

李肆呵呵笑了,张廷玉这帮汉臣此举倒还真是名正言顺,大清的大义是满汉一家,他们这些汉臣献大清国器也师出有名,不过……行这等下山摘桃之举,真当他李肆为的只是清国社稷?

他笑得那样和煦,张廷玉心中的忐忑顿消几分,可接着的一幕就让他目呲欲裂。

李肆将腰间军刀向前一送,轻轻一扫,刀柄掠过三人的托盘,缓缓却坚决地将三样东西扫落在地,响声不大,却撞入在场所有汉臣耳里。

第九百五十五章 清满两分,紫禁难留鼎

“朕自取之,与尔何干?”

李肆淡淡地道,东西就洒在地上,张廷玉等人捡也不是,不捡也不是,就觉那红地毯上的玉玺、舆图和籍册编目格外刺眼。

张廷玉还能挺住,左右魏廷珍、任兰枝脑袋杵在地上,冬帽上的花翎摇曳不定,周围一片花翎也跟着在摇,像是寒风之下的狗尾巴花。

北方大地的腥风血雨,尤其是还乡团倒卷而回的血潮,让这些汉臣们心中萧瑟,圣道皇帝行事绝古烁今,难以揣摩,难不成是真要把汉臣也与满人同罪……不,甚至罪加一等论处!?

“世上没有大清,只有满清,尔等凭何献国?”

李肆再一言,张廷玉等暗出一口长气,圣道似无严治他们之意,可火辣辣之感再上脸颊,这话是说,谁都知道,“大清”是满人的,你们汉臣不过是满人之奴,有什么资格献国。

当然,这种折辱对张廷玉等人来说也是习以为常,从康熙、雍正到乾隆,乃至慈淳太后,不管是满汉一家的幌子,还是栋梁论的实质,乃至汉军绿旗制堂而皇之行世,他们汉臣的脸皮早就刀枪不入了,羞辱之感来得快也去得快,转瞬就镇定如常。

张廷玉再叩拜道:“万岁金玉之言,罪臣等感铭凛惕,罪臣等非是献满清国器,而是献国中千万汉人之心。”

这话像是献媚,像是邀功,还隐隐带着丝威胁,我们这些汉臣代表着北方汉人之心,你圣道爷给不给我们汉臣面子还是其次,就不考虑北方的汉人之心么?北方汉人好几千万,你北伐复土,不是光收地不要人吧?

李肆以刀驻地,昂首大笑,笑声刺破紫禁城午门前的宁静,不仅惊起一片鸟雀,也让那上千官员心中剧震。

“人心?尔等难道没听到吗?”

李肆微微偏头,午门前是肃静,可这肃静深处,却是一股声潮托起的背景,那是城中各处民人正在鼓噪欢迎英华大军,三里屯方向更是这喧嚣的核心,贵妃正在慰问避难总领馆的北京民人,三里屯已是沸腾的人海。

张廷玉怔忪不已,这般情形非他所料,在他这个通晓古今的饱学理儒眼里,朝代更迭时所谓的“人心”可不是民人,而是士大夫。他还以为,他们这些汉臣聚起来,份量即便不足以让圣道皇帝另眼相看,也不至于忽视乃至恶待,毕竟北方民人之心是他们这帮士大夫牵着的。

可现在圣道皇帝压根不把他们当回事,而城中民人的欢呼,也跟他们这些官老爷无关,真如南蛮……不,英华天道所谈的那样,英华已入新世,再非旧世之理可看透的?

张廷玉忽然有一股冲动,想向圣道皇帝详细谈谈这新世人心,不靠士大夫,又是靠什么编织起来的,这些道理英华在报纸和书上多有讲述,而他往日却只当是邪魔歪说,毫不理会。

他下意识抬头探询,两人目光相对,张廷玉再升起恍惚之觉,就像是少时自己读书不通,圣贤言及大道就在耳边,自己却总是捉摸不到,就差那么一线。这愣愣的表情,出现在他这位大儒身上,真是绝难看到。

“尔等能献的,就只是尔等之心,还有何言,速速道来。”

李肆挂刀入腰,有些不耐烦了,他急急入北京,直奔紫禁城,可不是跟这帮犬儒闲磕牙的。

记起今日这般作派的目的,张廷玉猛醒,再叩首道:“罪臣附满人行恶,已知罪孽深重,任万岁发落,绝无怨懑,唯有三求,望万岁顾天下苍生,怀仁义大德,雷霆稍歇,雨露恩泽。”

“第一求,望万岁勿罪微末臣吏……”

“第二求,北京城尚余数万满人,皆老弱妇孺,望万岁怜悯。”

“第三求,望万岁全满清陵寝,以护我新朝仁德。”

这三求出口,李肆心中暗赞,不愧是张廷玉……

一面献社稷,一面求新朝不要对旧朝主子下重手,不要掘旧朝主子的坟。献社稷不是为自己名位,而是为天下苍生,护旧朝主子和陵寝是全旧朝的臣节,里子面子都占住了。

张廷玉这是在学黄宗羲啊,黄宗羲不仕满清,却还是助满清修明史,这何尝不是在护旧朝陵寝。这家伙领着汉臣们露面,献国不过是引子,真实用意就是亮出如此姿态。可黄宗羲背靠着什么大义,你张廷玉背靠着什么大义,这是能随意混淆的?

李肆没开口,只一扬手,一身紫袍的陈万策在身后朗声道:“尔等汉官,功罪各有论,人人都该心中有数。我英华北伐,有助纣为虐的,有负隅顽抗的,有置身事外的,有护境安民的,有舍满人俸禄之恩而求仁义的,我英华自不会一概而论,有功赏功,有罪罚罪。凡无附逆从恶之行的,都非《讨满令》所追。尔等应庆幸还守汉人之身,皆我英华大义所护……”

陈万策乌纱长翅震颤间,将这番话荡入在场上千汉官心中,顿时引发一片如释重负的唏嘘,靠着士大夫之位在新朝谋富贵的念头是绝了,身家安全却还能保住,之前积极动起来安民护境,乃至帮助总领馆坚持至今的官员更是心中笃定。

众人纷纷高呼道:“皇上仁德!”

李肆再摆手,呼声顿止,他开口道:“至于第二求,刚才朕已有言,非尔等所论,第三求么……”

李肆顿了顿,看向张廷玉这三人,忽然升起一个念头,“尔等既心怀故主,愿守臣节,朕也不为已甚。英华守天人之伦,开大仁新世,也做不出掘坟鞭尸之事。当然,满人乃我华夏国敌,英华朝廷也绝无护满人陵寝之心,难保民人毁害……”

张廷玉何等人物,瞬间就明了话外之义,何况这还是他本心所求,赶紧借梯下墙道:“罪臣愿守旧朝山陵!”

张廷玉自忖是满清五朝宿臣,凝汉人之心为满人所用,对英华来说,就是头号汉奸。绝他张家九族这事,圣道皇帝多半是干不出的,可为平民愤,为彰英华汉人正朔之义,也绝不会让他好过。

肉体的处置还是其次,到底是改姓,还是铸跪像,乃至另立奴籍,世代不得入汉,这些羞辱之策都在他预想之中,可没想到,圣道皇帝竟然只是要自己去守满清帝王陵寝……

张廷玉先醒悟,魏廷珍和任兰枝两人也跟着明白了,赶紧附声道:“罪臣等也愿守旧朝陵寝!”

李肆脸上又浮起淡淡微笑,点头连连:“好、好,愿守的都去守……”

身后萧胜、贾昊、吴崖、张汉皖、于汉翼、罗堂远、王堂合等人怒目圆睁,什么!?不仅要保满清陵寝,还容这些大汉奸去守山陵,悠悠闲闲过完这辈子!?

连张廷玉这样的都没遭严治,午门前上千汉官一颗心终于是实实落地,当李肆领着文武大员步入午门,只留下一袭背影时,午门上再度响起如潮呼喝:“吾皇仁心旷世,罪臣感激涕零,万岁万岁万万岁——!”

行在午门的门洞里,萧贾吴等人眉来眼去了好一阵,最后是吴崖出头了:“陛下,难道……”

话音未落,就听李肆道:“对初,设立满清陵寝管护局,就如新会和崖山那般调治。”

陈万策应诺,再道:“陛下放心,定会在每座陵墓前标明该满君生平、于我华夏之罪,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帝更会历数败于我英华的诸项事迹……”

众人愣了一下,这才开始明白李肆要保留满人陵寝的用意,原来是为了当新会那样的纪念馆啊。

李肆再道:“那些守陵的汉臣,也是参观节目。”

想到新会那些在城头诵书的新会读书人,众人忍俊不禁,纷纷噗嗤笑出声。新会人是早就幡然悔悟,自新入国了。当年那班城头诵书的书生,后代大多都成了红衣,新会营的营指挥就是当年领头固守忠义的新会县教谕之子。今日新会还保留着的十里长墙和城头诵书,已变作“爱国教育基地”和观光胜地。

皇帝真是阴损啊,当年的新会人被当作活展物,如今躺在陵墓中的满清皇帝,死了也要为皇帝打工,充当英华华夷之辩的教材。而张廷玉等守陵人,还以为能守着满君陵寝悠悠闲闲过完余生,却怎么也想不到,他们就要成活展物,被人天天打望了。

步出幽深门洞,宏伟的紫禁城以旷阔的太和门上下广场为导,在众人眼前铺开,李肆是在另一个位面游历过,其他人则是心神摇曳,呼吸也在瞬间放轻了,即便是进过紫禁城的陈万策,因身份已变,也禁不住神魂飘忽。

紫禁城,我们终于以主人之姿,踏入了这处象征着天下龙脉的圣地。

让众人心生高高在上之心的,是太和门前大群跪拜在地的满臣,冬帽顶上花翎纷杂,几乎人人黄马褂,打头的两人更顶着三眼花翎,正是刚刚就任“善后事总理大臣”、“副总理大臣”的阿克敦和尹继善。

这才是李肆今日要见的正主,英华北伐,满清北逃,双方都知在这北方都是你死我活之势,相互间都以檄文征伐大义,就没谈的必要。如今英华入北京,北方大势已定,对满清来说,尤其是茹喜来说,似乎已到了可以一谈,也必须一谈的地步。

而对李肆来说,他只是想知道满人还存着什么心,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