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通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直面通胀-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txt小说上传分享

通货膨胀的缘起(1)
货币是干什么用的?想必大家都清楚:货币是用来买东西的。更确切地说,货币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被人们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那么它代表的价值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从人民的创造与劳动中来的。如果离开人们的劳动与创造,货币就没有任何意义。
  人类的劳动与创造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劳动产品。从物理学角度来讲,物质是守恒的,产品不过是物质的一种不断变换的外在形式。人们创造了多少产品,就会得到多少收获,这些收获在市场交换中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
  历史上,人们曾经长期使用金属货币来进行商品交换,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商品流通的规模日渐扩大,金属货币就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于是,人们就开始使用纸币以代替金属货币,这对社会的商品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是凡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通货膨胀紧随而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就是一个旧产品不断消耗乃至消失、新产品又不断涌现的过程。无论是新产品抑或旧产品,都是人们的收获与创造,人们都曾因此在售后得到相应数量的货币。也就是说,每一件产品在交换中都曾由相应数量的货币来代表。然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消失了,而货币却留存下来。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货币消失的现象。比如,在古代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银号、钱庄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各样的银票。由于这些银票能在社会上流通,并具有购买力,可以被看成是货币。这种货币会随时跟随其发行的银号、钱庄的倒闭而退出流通。也就是说,这种货币会随时消失。而在现代货币制度下,这种情形却不存在了,货币一旦进入流通,就不会再消失了,只是它存在的形式会互相转换。
  但是,产品的消失却一直继续着。产品的消失有多种原因,一是自然损坏,如由风吹、日晒、地震、海啸等原因造成的产品消失;二是人类的正常消费,如粮食、汽油、服务等的消失;三是人为破坏,如由纵火、战争等引起的产品消失。
  这几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产品的不断消失,货币显得越来越多,货币的增多又不断地推动新产品的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又迫使人们发行更多的货币。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成灾。
  当人们使用本身有价值的金属货币时,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金属货币的原材料是金、银等稀缺物质,它们不可能被无止境地制造。虽然也有人类的持续发掘,但它们的增长速度远远不及人类生产的增长速度,使用其进行流通时,通货膨胀几乎不存在。而当人们使用纸币时,这一问题便暴露了出来。
  纸币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它可以被无限地印制。虽然它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商品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它的数量可以无限膨胀,又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烦恼。难道这个难题人类就没有办法解决吗?
  这个难题要解决起来肯定相当困难,要不然直到今天还有金融危机出现吗?但是虽然困难,也并不是没有办法,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而已。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通货膨胀的源头,事情就好办多了。沿着时间之轴向前或向后推移,我们发现通货膨胀有强有弱,有快有慢。它的强弱快慢取决于流通货币量与流通物品量的相互作用。它与流通货币量成正比,与流通物品量成反比。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流通货币量,二是增加流通物品量。
  综观历史,我们发现第一种方法并没有起到根本作用。因为在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时,人们只是把货币储存起来以减少投资与消费,表面上看降低了流通货币量的增长速度,但生产还在继续进行,货币也随着生产与流通的需要在不断地被制造出来,被暂时抑制了的通货膨胀,将被以后实行扩张的经济政策时更猛烈的通货膨胀所加倍补偿。取消纸币,完全回归金属货币更不可取,那只会使社会严重倒退。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种方法:增加流通物品量。有人也许会更加迷惑,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货膨胀也将更加严重,怎么起到抑制作用呢? 。。

通货膨胀的缘起(2)
在这里,需要说明两点。第一,物品并非都是指人造物品,也可以指自然物品,如土地;第二,在人工产品方面,我们可分析得知,产品的价值是由自然物质的价值和人工增值两部分所组成(服务只有人工价值),人工增值部分会消失,而自然物质却永远存在。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人们为了生产机器设备,就需要大量的钢铁,于是人们就开采铁矿,挖出铁矿石,炼成钢铁,再制造机器设备。当机器设备被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报废消失,但是却还剩下一堆废钢铁。这堆废钢铁无论再被人们做成什么,这些物质也不会消失。相对于机器设备来说,它是持久稳定、永恒存在的,并且总是保持着一定的价值,在市场交易中总是占有一定量的货币。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它的时候,自然界没有得到货币。但是当其被人们用来交易时,却增加了市场上的流通物品量。于是人们手中多余的货币有一部分就有了相应的交换对象,通货膨胀从一定程度上被缓和了。
  以上所述的例子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如土地的无数交易等。事实上,正是这些自然物品(土地)的流通极大地缓和了我们的通货膨胀。如果没有土地被投进市场,通货膨胀的剧烈程度将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让我们回头认真研究一下货币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货币在人类生活中行使三种职能:一是交易职能,二是价值尺度,三是贮藏职能。由此可以看出,货币可分为交易系统货币和储蓄系统货币,二者紧密相连,并且交易系统货币又可细分为产品交易系统货币和储蓄系统货币。如果我们控制住了产品交易系统的货币量,就能够遏制通货膨胀。
  在产品交易系统中,货币是人们进行产品交换的媒介,而不是目的。举例来说,在市场的一个静态画面中,甲农民出售十斤米,得到十元钱,然后甲用此钱买来乙农民的一只鸡,乙农民又用此钱在市场上买来十斤米。这样,甲农民得到一只鸡,而乙农民得到十斤米,十元钱只是一个媒介。假如甲农民卖出十斤米或者乙农民卖出一只鸡得到的不是十元钱,而是一枚金元宝或是一亿元钞票,皆不会影响交易结果。所以产品交易的过程不是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可是,储蓄系统的运行与通货膨胀的形成却有着直接的关联。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将自己的产品卖出得到货币后,并不是立即全部将其用于购买需要的产品,而是将一部分货币放置在储蓄系统。人们贮藏货币的目的是用于将来购买产品。但是这些货币并不是凝固不动的,而是在不断流动着的。当管理这些货币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向外投资或贷款时,就会对产品交易系统的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CPI:掀起你的盖头来(1)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假如在某年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那表示,这一年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当生活成本提高时,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元的货品及服务。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CPI应该是民众能够切身体会到的东西,如生活消费品的价格是涨了还是跌了。事实上,身边的消费品如电、车票、蔬菜、汽油、住房等,价格不断在上涨,为什么统计部门的数据却正好相反呢?其实,现实的经济并非如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变幻莫测与随意,也不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瞬息万变、忽然通胀、忽然通缩,它本身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定性。问题可能出在对CPI统计的理解上。
  中国的CPI包括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及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等八类,但近几年来民众消费所占比重最大、价格上涨最快的消费支出项目并没有包括在CPI中,如民众教育消费、医疗保险、住房消费等。举个例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之中,我国居住类人均年支出仅700元左右,而这些费用仅够支付每个家庭的水电费,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够,至于住房消费中的物业管理费、房租、购房消费等项目就更没有包括在其中了。事实上,这几年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最大的动力是个人住房消费,如果不把它包括到整个社会的总消费中,那么这个数字能反映整个社会真实的消费水平吗?如果这个比重无法反映在CPI中,那么CPI又如何反映真实的消费价格水平呢?
  有研究者认为,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上涨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呈现刚性上升趋势的房地产价格并不足以作为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在供求对价格信号的变化并不十分敏感的经济结构中就更是如此。也就是说,CPI变化根本就不需考虑住房消费价格变化的因素。现在我要问的是,住房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如果住房是消费品,住房消费的价格指数不反映到CPI中,那么这种CPI肯定是失真的,不足以成为政府货币政策的依据;如果住房是投资品,假定房地产投资收益率很高,那么房地产业必然会吸引许多人及资金的进入,这会推高房地产投资资金的价格(但如果利率管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容易产生泡沫。目前,不少人认为国内房地产没有泡沫,市场火爆的原因在于个人房地产需求过大而非投资过高。按照这个推论,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以住房消费为主导的,这样一来,住房消费价格不计算在CPI之内也就没有道理了。
  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即使CPI能够很好地反映居民消费价格,它也只是央行货币利率调整中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国内利率提高的条件早已水到渠成了,如美元加息、民众储蓄的变化、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等。
  在国际上,“逆风向而动”(即利率变化看CPI等经济数据的变化)的货币政策早已过时了,如今的美国货币政策操作早就脱离了这种过时政策而转向追求一种“中性”的货币环境。这里的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货币政策理念,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才连续多次加息,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担心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利用利率变化实现一种市场均衡的复归才是最重要的考虑。 txt小说上传分享

CPI:掀起你的盖头来(2)
经济专家易宪容认为:中国CPI不可比拟美国CPI。一般来说,CPI指数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内居民的消费品及服务的平均变化值。它是通过一个十分复杂的指标体系来测算的。对于这个指标,尽管目前各国都是根据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确立的,但是由于当时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消费模式及水平、各国的文化传统等不一样,实际上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人认为,目前国内CPI上涨较快,就在于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如果中国用发达市场经济中核心CPI(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成本的CPI)来看,那么目前中国的CPI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以核心CPI来看中国物价指数问题,目前中国的核心CPI变化应该是很平稳的,因为这次CPI上涨也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结果。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中国CPI指数体系与发达市场体系下的CPI体系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用两个内涵不相同的东西来类比,自然失去其实际意义。
  比如说,在CPI体系中,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