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孙摩西的父亲正在外地,母亲无奈,只得打电话向他求助,“我没有做通儿子的思想工作,他跟我谈的时候坚决不同意去签证,而且有抵触情绪” 。电话那边的父亲似乎很有把握,“没事儿,过一会我打电话跟他谈” 。
一个小时之后,等儿子的情绪稍微平静了,父亲打来了电话。
“摩西,怎么样啊?”
“挺好的。”
“学习怎么样啊,有没有进入状态?”
“学习不错,进入状态了。”
“你真行啊,一下子就从拒签的阴影当中走出来了!”父亲的表扬让儿子放松了许多。
“听说你明天签证,你妈说你不想去了,怎么不去了呢?”
“我现在刚进入状态,不愿意去了。”
“儿子,在出国与不出国的问题上你经过了几次反复。想去的时候是豪情万丈,你不想去的时候又有不去的理由,究竟是去还是不去,这里边毕竟有一个是对的。你的志向这么高,在国内考清华、北大,如果一旦有个闪失我们就没有机会了,如果你出去拼一下,有可能考上世界名牌大学,我们为什么不出去拼一下呢?这样吧,我们再试一次,如果还是不行的话,就不出去了,安心在国内读书。”
经过父亲的一番劝说,摩西终于同意了再次签证。结果,他很顺利地就通过了签证。得知这一消息,孙摩西如释重负地把重重的书包放在地上,长舒了一口气,“这些东西即将成为历史,就把他们留给我的后辈吧!”
全奖考取剑桥大学
虽然通过了签证,但当时接收孙摩西的那所英国高中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来不及适应语言,他直接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当中。
按照常规,第一年的A…Level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就可以申请大学了,孙摩西选择了剑桥大学,母亲说,儿子报考剑桥大学的过程令她难忘。
。 想看书来
爱他就让他飞(10)
“刚开始他想报考工程专业,他的很多同学也都报了这个专业,但是我认为学工程需要很多人通力合作,而摩西的性格比较内向。”考虑再三,母亲准备亲自去一趟英国,找摩西所在高中的校长详细谈谈,到底哪些专业更适合儿子,“因为毕竟我们对他在国外的学习情况没有学校了解得多” 。
“您认为以摩西的学习状况报考哪所学校的工程专业更有竞争力呢?”
“我认为帝国理工大学的工程专业也很好。”
校长的话很含蓄,“英国人就是这样,从来不把话说得很透彻。我有一种感觉,报考剑桥大学的工程专业,孙摩西的竞争力不是很大。”母亲说。
结束了跟校长的谈话,母亲问摩西他所了解的工程专业究竟是怎样的,听了儿子的讲述,母亲说:“你知道得不是很具体,我知道得也不具体,但是你那么喜欢数学,为什么不选择数学专业呢?实际上,在国外数学专业的择业方向很宽,金融业、保险业、航天业等等很多领域都需要数学。”而剑桥大学有31个学院,究竟哪个学院的数学专业比较好呢?孙摩西十分看好“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三一学院”的数学专业是剑桥大学中最富盛名的专业之一,而这一专业每年在全世界只招收三十几名学生,竞争相当激烈。虽然报考其他学院的数学专业胜算更大,但孙摩西还是想给自己一个机会,拼一下。
但是工程专业的申请孙摩西已经准备了很久,个人简介也请指导老师修改了多次,这个时候改变专业他觉得很难跟老师开口。母亲对儿子说:“这是你人生最重要的关头,指导老师也希望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如果你要重新写个人简介,老师是不会反感的,他会非常认真地帮你修改,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要考虑那些问题了。”
正如母亲所说,指导老师仍然非常认真地帮孙摩西修改了个人简介。在给“三一学院”的推荐信中,指导老师这样写道:“如果三一学院录取了孙摩西,那将是三一学院一个很大的收获。”实际上,老师的这种评价并不为过,孙摩西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参加雅思考试,取得了分的好成绩,在国外学习一年之后再次报考,就拿到了8分,就是在英国学生里面这样的分数也是不多见的;同时,在第一年的A…Level课程学习中,孙摩西更是取得了全A的成绩。因此,面对这样一个颇具实力的学生,学校和老师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经过一系列的面试和笔试之后,孙摩西获得了剑桥大学颁发的“有条件录取”通知书,“这个录取条件是很高的,要求所有的成绩必须是A,还要额外考两科数学,STEP2成绩要达到1、STEP3成绩要达到2(STEP的成绩由高到低的排列是S、1、2、3。。。。。)”,这意味着孙摩西必须在最后一年的A…Level考试中保持全优,STEP达到要求,否则将与剑桥无缘,而剑桥大学其他学院的数学专业对STEP没有要求。“那时候,我们就替儿子捏着一把汗,他成绩这么好,万一达不到多可惜。” 母亲回忆说。
孙摩西没有让自己、家人和学校失望,最终以A…Level全优、两科STEP均为S的成绩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专业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母亲说:“孩子在外边这么多年,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比如为自己安排学习进程和参加考试的时间,包括他执意报考三一学院的拼搏精神。从长远来看,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放手还是得到了丰硕的收获。”
回忆儿子的求学道路,父亲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给他搭建了一个平台,他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得很好。但是回想起来,我们也冒了很大的风险,如果孩子考不上这么好的学校呢?如果他不适应国外的生活,哭着想回国呢?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对孩子的信任,另外有一点冒险精神,还有一点点贪婪,希望孩子将来能发展得更好。”
星辉斑斓话剑桥
爱他就让他飞(11)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徐志摩的一首传世名作《再别康桥》引起无数中国学子对于剑桥的美妙遐想。
剑桥大学位于美丽的剑桥镇,著名的康河横贯其间。 剑桥的31个学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个只有10万人左右的小镇里,小镇也因这所英国著名的皇家学院而闻名于世。
然而,真正使剑桥为世人称道的却不是康河的美景。20世纪以来,这里曾经走出过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三任英国首相。在剑桥名人的璀璨星空中,有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历史学家麦考莱、数学家和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罗素、哲学家怀特海、短篇小说家福斯特、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凯恩斯、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家李约瑟、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马来西亚前总理赫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英国王储查尔斯等等。而牛顿、达尔文这样开创科学新纪元的科学大师更为后辈学子所深深敬仰。
在剑桥大学的众多学院中,规模最大、财力最为雄厚的“三一学院”更是剑桥的骄傲。
16世纪晚期,现代实验自然科学和英国唯物主义的先驱培根就曾就读于三一学院,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他的思想主张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60年,牛顿进入三一学院学习,27岁成为数学教授,执教鞭30年之久。他总结了力学三大定律,发明了微积分,推动剑桥的数学、物理研究进入最辉煌的时期,成为剑桥的重要学科,并带动了整个大学自然科学的研究。
三一教堂前厅矗立着六尊玉石雕像:培根、牛顿、巴罗、麦考莱、魏伟尔、丁尼生,他们是三一的学子,更是英伦永远的巨人。这里曾经走出过3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小熊维尼》的作者英国儿童作家弥尔顿以及上面提到的拜伦、罗素、怀特海也都是三一的骄傲。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轻吟慢颂间,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古老剑桥的灵性和神韵,也似乎看到了那些穿梭于校园之中为探寻真理而来的才华横溢的少年。
“妈妈,这就是生活”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无意间问了摩西的母亲这样一个问题:“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孩子就这样远赴他乡,你有没有感觉不适应。”
她的回答是这样的:“很多人都跟我说,‘真不知道孩子是给谁养的,出去了就不知道以后到哪了’,我不要求儿子留在我的身边给我端茶送水,也不会为此而感到骄傲,相反,孙摩西现在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安慰却让我感到非常满足。我并不看重他今后能赚多少钱,只是觉得他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生活得幸福就可以了!”
母亲回忆起当年她去英国探望儿子时发生的一件事,“我很了解他的生活态度。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去英国看他,有时觉得无聊就请他给我推荐一本书看,他给我推荐了一个日本作者写的书,名字我记不得了,只记得书写得很淡。我对他说,‘这本书太淡了,就像水一样。’他回答说,‘妈妈,生活就是这样的,我认为这就是生活’。”
在剑桥灿烂的星辉下,生活依旧如流水般涓涓而逝,然而,在平静和泰然中,却悄然酝酿新的精彩和生动。
从小对孩子苛刻点(1)
小档案:
张 硕,女,1983年7月生人。
1990年入沈阳市机车车辆工厂第三小学。1996年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日语特长班。2002年10月赴日本留学。
2003年3月考入日本京都大学。2007年4月考取日本京都大学材料工学专业研究生。曾任京都大学留学生委员会副会长、全日本大学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留学生委员会会长。
2003年7月获井深大(索尼创始人)奖学金。2005年4月荣获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授予的“高盛全球百名青年领袖”称号。2007年4月获伊藤国际教育财团奖学金。
“我们从小对她就比较苛刻”
“从小我们对她就比较苛刻”,讲到自己的女儿,母亲张秀萍首先用了这样的形容词,言语中似乎隐含着一丝不忍,“有的时候,她觉得妈妈对我一点也不好,但实际上,我们是为了她好”。怎样来解释“苛刻”呢?张秀萍为我们讲了这样几件事。
那是一个严冬的早晨,晨曦微露时,早起的人们就开始了忙碌,滚烫的豆酱、酥脆的油条,人们像往常一样裹紧了棉衣排着长长的队伍守在早点摊床边。队伍缓慢地向前移动,不远处一个瘦小的身影向这边跑来,大人们散漫游移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排尾——一个小姑娘,厚重的外衣下面,居然是一双小拖鞋,赤裸着的小手端着饭盆,不时打着激灵。一个声音说:“这是谁家的孩子,家长也太不关心了,这么冷的天,让孩子穿拖鞋排队买果子呀!”紧接着,好几个声音说:“让她先买吧!”大人们把孩子推到了摊床边。这个小姑娘就是张硕,“她当时还没有上学呢,我们做家长的就是想培养她独立办事的能力,什么事都鼓励她自己做。”母亲张秀萍解释道。
“那年她考上了育才日语特长班,赶上学校放假,孩子把很多东西都带回家来,光一个大书包就有20多斤重,都是她自己拿回来的,我从来不到车站去接她”,张硕到家之后,张秀萍看着散落在四处的书埋怨道:“怎么这么乱,自己不整理好了。”女儿委屈地说:“妈,你要求也太高了,别的家长都开着车或者骑自行车帮忙带,我都累成这样了,你也不心疼。”“有的时候好像是我们做家长的挺苛刻似的,但是进了育才日语班就意味着出国,出国就意味着自己独立生活,不苛刻怎么行?”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从小对张硕的严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张硕父亲张兴武的一个家庭教育思想:早期教育非常重要。“我认为在现在社会中很多教育就失败在早期教育没搞好,对一些家庭来说,早期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现在每家基本都是一个孩子,娇惯得厉害,对孩子很多的坏毛病不管不问,我觉得孩子要是小的时候管不好,长大就很难管了,一棵长到碗口粗的歪脖树是很难直过来的”,进而他又打了一个比方:“什么叫走上正轨,从小你把她扶上正路,她就沿着正路走,所以刚开始一定要从严”,“过去有句老话说‘孩子三岁看到老’,我认为孩子三岁世界观就基本形成了”。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夸张,但是隐含的道理却是相当值得探究的。我们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