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膨胀到紧缩,再膨胀再紧缩,这是新兴产业发展都要经历的必由之路。只是,互联网这张大网铺开的速度太快。随着网民数量的飞涨,互联网迅速包裹地球。想证明你有眼光?想证明你还没有和这个时代脱节?你只能选择互联网。即便少数投资人和参与者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可是好不容易才挤上这列飞速行驶的地铁,想下车,堵在门口的人还不答应呢。
果然,随着2000年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股市的崩盘和“网络泡沫”的破灭,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了“严冬”,“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IT产业整体下滑,市场一片低迷。根据Webmergers统计,自2000年泡沫破灭以来,全球至少有4854家互联网公司被并购或者关门。2001年3日19日的一篇报道称:裁员像一场瘟疫,正在美国高科技企业中蔓延。裁员的问题已经从高科技“食物链”的底层辐射到顶层,这正是前几年股市过热和高科技公司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的结果。直到2002年10月互联网业追踪公司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第三季度申请破产保护或倒闭的网络公司,已较上年同期和前季大幅减少,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才接近尾声。
“晚上离开公司,关灯没有人的时候,这个公司就一分钱都不值了。”李想的这种自觉有阅尽沧桑的成熟。别看今年只有25岁,李想是一只在互联网里摸爬滚打了七年的老鸟。有理想,但是谨慎稳健。李想处理问题的这种方式绝不单纯由性格造就。毕竟,踏着前人一望无际的尸体,没有人可以绝对乐观。
更何况,这个战场依然枪炮齐鸣。
PCPOP不希望成为互联网里一个不太坚强的泡泡。这是泡泡网如此命名的真正原因吗?
只有城府很深的李想自己知道。
叶:你刚才讲你创业很多年了,有多少年?
李:2000年开始创业的,6年多了,实打实地算应该是7年了。
叶:那你岂不是18岁就开始创业了?
李:19岁。
叶:那会儿你读几年级?
李:高中毕业以后就选择开始创业了。
叶:2000年开始创业应该是赶上了互联网创业的一个好时期。
李:没有,赶上互联网泡沫破灭了。
叶:是破灭之后你才进去的吗?
李:其实破灭前和破灭后我都在互联网这个圈里。1999年的时候是做个人网站,这是互联网泡沫起来的时候,那些国外的网络公司一分钱都不赚,一年亏个几千万美金也会有个上百亿的市值。2000年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那些几百亿市值、原先一股七八十美金的股票变成了几美分一股,整个互联网行业一片狼藉。因此说,泡沫前、泡沫后我都经历过了,只不过之前是做个人网站,之后是自己创业。。
txt小说上传分享
1。七年老鸟(3)
叶:泡沫最大的时候你有没有雄心万丈?泡沫破灭之后却没有觉得这个行业看不准,跟大众的心理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
李:确实是不一样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是一个高中生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天更新出来很多内容,来吸引很多的网民,这些网民之间进行口碑传播,与那些拿着几千万美金回来的海归不同。
叶:他们是脑子里装着商业模式回来的?
李:对。而我当时就想着怎么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让更多的网民感受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叶:想赚钱吗?
李:最开始时没有想到要赚钱。但是网站做得越来越大,就会有很多广告商跟我们联系,给我们投钱。还在上高三的时候,通过互联网的广告,我赚了10万块钱。
叶:高三应该是最辛苦、压力最大的时候。像我们高三的时候,看闲书的时间都没有,你怎么会有时间去做网站?当时首要的任务应该就是考大学。
李:确实是这样,但是自己太喜欢互联网了,所以会尽量挤时间来做喜欢的事情。就像高三的时候每天大概睡5个小时,然后用6至7个小时用来做网站,剩下的时间去上课。
叶:那成绩岂不是一塌糊涂了?还是你真的天资特别高,两不误?
李: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能够保证自己该学到的都学到。
叶:那高考有参加吗?
李:没有参加高考。
叶:那会儿就毅然决然地决定自己去创业,都可以放弃高考了?
李:对。
叶:家长理解吗?
李:家长并没有给我增加太多的困难,彼此沟通了一下,他们就同意了。其实在上高一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当时我特别喜欢IT界的媒体和杂志,所以我从上高一开始就规划这种未来的职业路线,先上完高中,考上一个大学……
叶:有没有想过考不上大学?
李:没有想过。因为我知道要进入IT界的媒体必须得有一个大学的文凭。考上一个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去报纸或者杂志做一个顶尖的编辑,这就是我上高一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来的一个职业规划的梦想。在上高三的时候,这个梦想就开始改变了,其实从高二时就开始演变,从高二的时候我就开始大量地给这些杂志投稿。
叶:有被采纳的吗?
李:当然有了,基本上所有的IT的媒体都有我的照片。一般情况下,这些媒体就给作者60块钱一天的起价,而我在上高二的时候,媒体就给我开出300块钱一天封顶的价格来收我的稿件。
叶:你都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李:就是电脑这些产品的选购啊,还有技术经验这样的东西。
叶:你这些知识从哪里来?
李: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摸索。
叶:网上操作的一些心得?
李:也不是网上操作,高二的时候还没有上网呢,高三才开始上网的。那我会非常非常认真地去研究这些电脑,研究它怎么用能更好,怎么选择会更好,并把这信息通过媒体与大家分享。
叶:你是一个计算机方面的天才吗?
李:我觉得这个市场没有什么天才不天才的。
沉思李想
男人廿五
25岁,如花一般美好的年纪。
25岁,大侠马云(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在杭州一个校园背英语单词;军师丁磊(网易公司联合首席技术执行官)刚从旱涝保收的电信局辞职;“QQ之父”马化腾正在用5条电话线、8台电脑,组建家庭局域网。
这些前辈算是“少年得志”、年轻成名、事业有成的代表人物。可是25的李想,已经拥有近200人的团队,正在琢磨着上市。
“他使60年代人感到恐惧,他是70年代人的压力,是80年代人的偶像——不,在他的拥趸者中有小到小学六年级的少年,也有年近花甲的成功台商,还有一个50年代生人来Email说想在人生谢幕前加盟他的公司,最后一次奉献自己拼搏的豪情。”对于媒体的这些溢美之辞李想怎么看?李想说,我基本上不看,因为他们把我夸的太厉害了,就像神一样。李想因此而不好意思。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七年老鸟(4)
比较相同年龄阶段占有的资本,比较影响力,李想赢了,“80后”赢了。
其实不然。
1997年5月,丁磊创办网易公司,2000年6月网易登陆纳斯达克;1998年年底阿里巴巴网站推出,1999年3月团队领袖马云正式回杭州创业;1998年12月,王志东的公司成功与华渊合并,成立新浪网;1999年,陈天桥创办盛大公司。纵观今天这些IT风云人物,他们几乎全部在1999年左右触网。没办法,互联网的发展到此时才略具雏形。原新浪CEO 、董事兼总裁汪延清晰地记得他在巴黎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和美国的同学交换电子邮件)的情形,他说:“我激动得说不出话,那是我第一次通过Email和我在美国的同学通信,感觉就好像我拿到大学通知书时那般激动。互联网让我觉得世界太奇妙,太充满诱惑了。”
这种感受与李想最初接触电脑、接触网络的感觉何其相似。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互联网的诱惑力让所有人身不由己几乎在同一时刻投身其中。1999年,李想开始使用论坛;2000年,李想开始在免费论坛上发表硬件测评文章;2001年,李想自己开发论坛“显卡之家”。。。。。。财富随着理想的步步实现而逐渐增长。可是,如果以1999年为起跑线,李想在他的同行中奔跑的速度并不算快。甚至可以说,李想落后了。正是因为这种落后,他在先行者的打压下难以挣到行业第一的位置。
这是大人和孩子的较量,本来就不公平,是吗?别忘了,高二,李想的“显卡之家”已经在业内赫赫有名,当时许多人甚至还没听说过Google;高三,李想已经在计算机世界组织的DIY大赛给许多年长的人当评委。在计算机构建的世界里,年龄从来没有成为过值得考虑的问题。在纯粹商业竞争的环境里,更没有人会因为对手年纪小而心慈手软。
网络的世界没有尽头,却存在出口。如果失去与现实的链接,网络终究只是归于虚无。所以,在互联网世界的较量,最终还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个人阅历、经验、才艺的比拼。这时候,年龄真的是一个要命的问题。PCPOP走过弯路,李想非常坦率的承认这一点。
就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高手,如果沉溺于网,在现实中将一事无成。李想说,我在现实中找到了足够的乐趣,所以我不会沉迷。
这种乐趣是什么?是令前方领跑者不时回顾的恐慌,是自身经历磨难后成长的喜悦。我年轻,所以我没有压力。李想这样告诉全世界,也宽慰自己。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致富亦然。最近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29岁以前,属于青春〃保质期〃,29岁以后,就Time out(过期)了。因此,如要在青春岁月里有所突破,创出一翻事业来,就宜赶在青春〃过期〃之前。据说,绝大部分富翁在30岁前已经完成了自己财富的初步积累。换言之,如果30岁还没有找到方向,此生很有可能与富裕无缘。
李想看淡财富,但是看重方向。
少年成功的背后是少年老成。
。 最好的txt下载网
2。游戏成才(1)
叶:王志东(原新浪网首席执行官兼总裁,编者注)告诉我说,他第一次看到电脑是在大学里,他坐在那儿,老师跟他说这是键盘,教他怎么样去操作。他当时根本就没有见过电脑,老师问他你摸过吗?他说摸过,其实他是完全茫然的,之后才踏进了IT的大门。你好像通过书本、因为兴趣爱好开始关注这方面,实际上操作经验也不是很多。
李:不是很多,初一开始第一次接触电脑。当时电脑非常贵,家里不可能掏两万块钱给我买一台。初一上半学期是有电脑课的,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初中的三年,我就买所有电脑方面的杂志、报纸和书籍,把所有能买的都买到,把自己所有的零花钱都花在买这种杂志上。我觉得可能很多东西没有什么天才不天才的。我在高一的时候买了电脑,因为有了过去三年的这种电脑知识的积累,所以我把那个经销商都给说晕了,一台电脑要赚2000块钱的利润,他最后只赚了我300块钱。
叶:当时可能不是整机搭配好的,自己去配是吧?
李:对,自己去配,结果他只赚了我300块钱。
叶:是不是因为你杀价杀得特狠?
李:不用杀价杀得特别狠,因为它进价是多少钱我都知道,我最后只不过告诉他你赚我300块钱就可以了,他就很无奈地赚我300块钱。当电脑装好了摆在那里的时候,他发现其实我连鼠标都不会用,因为我们在上初一的时候用的电脑根本就没有鼠标,初中这三年我只看杂志,有人教我们怎么样去用键盘的热键,但是没有一本杂志教我们鼠标应该怎么去用。我当时就很好奇,这鼠标到底应该怎么去用,因为按照游戏机的惯例就是我摁左键往左走,摁右键往右走,当时还有几个同学,也有懂电脑的跟我一起去买,大家就以为鼠标摁左键往左走,摁右键往右走,把鼠标拎起来就往上走,当时那个场景非常有意思。
叶:那个卖电脑的肯定到现在都记得你,能报出行价、连进价都说得清清楚楚的那么一个人,实际上只是在纸上谈兵。
李:那个经销商后来跟我的关系一直非常好,后来我做了网站,认识很多厂商,他的经营也开始越来越大,他有很多的品牌代理权都是我帮他去介绍去谈下来的。
叶:很有意思。你对计算机的这种兴趣最开始是从哪里来的,怎么看杂志就会如痴如迷地去钻研?
李: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母给我买了一台游戏机。很多人觉得家里人给买游戏机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父母就很出乎意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