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自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发自己-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⒄挂蛄俗约核谕姆疵妗�
  冲动的行为过后,就会后悔。冲动威胁最大的还是冲动者自己。
  

从特警看情绪诱因的削弱与改变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现在又流行一句话,叫“习惯决定出路”。自然而然地做事情,心里就舒服,也就是情绪好。情绪好才可能把事情做好。因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更多的时候受情感的支配。情绪是无所谓好坏的,甚至也可以说,情绪通常对人的影响是正面的。它激励人去为当前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努力,它让人能够体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它帮助人化解危机,但它也给人制造麻烦。同一种情绪,有时显得是那么不合时宜,有时又能够对突发情况做出最恰当的处理,甚至是挽救一个人生命。情绪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一种神奇的力量。
  人类进化的过程对情绪反应的形成发挥了主要作用,同样,进化过程对引发情绪的共通性主题有着决定意义。这些主题是与生俱来,而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有变化和扩充这些主题才是后天习得的。
  某种情绪诱因的强弱,受如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是否与主题接近。一个后天形成的诱因和主题越接近,想削弱它的作用就越困难。
  二是出现某种诱因的情况与最初形成这种诱因时的情景有多相近。越是情景相近,诱因的作用就越大。
  三是诱因是什么年龄形成的。诱因形成的越早,削弱其影响就越困难。
  四是最初情绪的强烈程度。诱因初次形成时引发的情绪越强烈,其影响就越难被削弱。
  五是某种情绪经历的密度。指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的情绪经历越多,其影响就越大。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人这该死的东西,什么都能习惯!”一个人的情绪诱因也是可以削弱或有所改变的。削弱和改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强迫它重复发生,从而建立起新情感触发器,逐渐使一种行为成为习惯。
  电视连续剧《女子特警队》中沙学丽的原型敬晓玲,是特警学院女子特警队分队长,被称为新一代“中国霸王花”的领军人物。人们这样评价和称赞这位浑身充满英雄气概的女中尉:“饱经风霜雪雨,艰难险阻难以阻挡她前进的脚步,因为她有着超人的毅力和勇气;死神常与她交手,却次次甘拜下风,因为她有着非凡的胆量和智慧。”那么,她超人的勇气和非凡的胆量是从哪里来的呢?从艰苦的重复训练中来。比如,擒敌训练,一要练胆量,二要练技术,难度大、强度高,对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的新兵来说,害怕、胆怯都属正常心理。开始的时候,一群女兵你望我、我看你,面面相觑。敬晓玲紧紧腰带,向前踢了一步,“报告教官,我上!”在高大结实的教练面前,敬晓玲使出浑身解数,一次次进攻,一次次被摔倒,又一次次爬起来,“嗷嗷”叫着向教练发起冲锋。就这样,敬晓玲在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与爬起中,胆怯、害怕的情绪诱因不断被削弱和改变。
  当然,我们改变情绪诱因的途径并不一定与特警训练完全相同,但其道理却是相通的。用下面几种方法也可以起到削弱某种情绪诱因的效果:有某种情绪出现时,有意识地进行思考性评估;对过去的情绪经历进行回顾;想象、谈论过去的经验;体会别人的情绪;主动作出某种表情而产生相应的情绪。
  

从张飞来认识愤怒(1)
愤怒是因极度不满而产生的一种激动情绪。愤怒的感觉是有一个范围的,可以从轻微的生气、到中度的恼怒到疯狂的暴怒。这个区间内,不同的愤怒带来的感受也完全不同。愤慨是自以为是的愤怒,愠怒则是被动的愤怒,恼怒则是缘于一个人的忍耐力遭到了过分的考验,暴怒则是忍无可忍、完全失去理智。复仇则是由愤怒产生的报复行为。
  愤怒时人的表情迅速变化:眉毛下沉并聚拢,眉头向鼻子的方向下沉,眼睛瞪大,嘴角上扬,牙关紧咬。《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关于张飞相貌的经典性描写:“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从医学上讲,胡须呈张开状、炸开长的,都属于生发过度之象,气太冲了。像这种人性格都比较粗犷、豪放,理性不足,比较容易产生情绪化行为。张飞“燕颔虎须”,天然地具有“愤怒”的情绪特征,给人以不寒而栗的感觉。
  什么是愤怒产生的诱因呢?
  身体上的侵犯是愤怒的诱因,或者说侵犯是愤怒的主题。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当一个人的身体受到或感觉将要受到恶意侵犯时,愤怒的情绪迅速产生,此时,心跳加速,血液流向双手,为反击迅速做好了准备。可见,愤怒起初是人类自我保护的功能之一,是人的自我保护的一套预警机制。不过,也有人在身体受到或可能受到侵犯时,会产生恐惧的情绪。胆子大的人,较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采取反击的行动;胆子小的人,较可能产生恐惧的情绪,采取逃避的行动。
  随着人类的发展,知识增加了,习俗形成了,价值观产生了,侵犯的主题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变体。如挫败感、他人的愤怒、受到他人的威胁以及被他人拒绝都是侵犯主题的变体。
  挫败感是侵犯主题的变体。艾靖凯认为,人们都有操纵其他事物的愿望。在开车时,通过对机械的操作能够满足人们这方面的成就感。但是这种掌控一旦遭到破坏,比如遇到红灯或堵车,就会引起另一种本能,即攻击心理。攻击性驾驶虽然不是蓄意为了撞车或伤亡而做,但是往往因为驾驶者对情况判断失误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任何原因的挫败感,哪怕是由没有生命的物体造成的,也会引发一个人的怒气。两个人下棋,屡次失败的一方会有些生气,有的人可能还会恼怒。想要做到的事情受到阻碍也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一旦你觉得这种阻碍是恶意的,愤怒就会升级。职位上的竞争,恋爱对象的竞争,失败的一方都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因此有“对手”、“情敌”之说。其实,竞争可以使本来就是好朋友的双方更为默契,也可以是两个陌生人相识合作的机缘,向何处发展,取决于双方的情绪智能。对某人的行为失望有可能使你愤怒,特别是当你对此人关爱有加的时候。最深爱的人会让你最愤怒,恰恰是他们才有可能让你产生最强烈的挫败感,最令你失望。父亲对孩子绝望时,往往以“我没有你这个儿子!”来发泄愤怒,而母亲对子女绝望时,则往往以哭来宣泄情绪,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出现。
  他人的愤怒是侵犯主题的变体。愤怒会导致进一步的愤怒,并且这种循环会迅速升级,其速度是极其惊人的。几乎只有圣人才能不以自己的愤怒来回应他人的愤怒,尤其是当对方的怒气看来毫无根据、没有道理,并且十分自以为是的时候(愤怒大都是以自以为是为前提的)。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冲突发生并受到第三方的劝阻后,有一方会说,这件事(冲突的起因)倒无所谓,主要是他(对方)那态度实在是气人。成语中的“怒目相向”是一对一的情绪升级,而“同仇敌忾”则是群体性情绪升级的结果。

从张飞来认识愤怒(2)
受到威胁是侵犯主题的变体。侵犯虽尚未形成,一旦感受到了威胁,愤怒就会产生。在开车的时候,有人在你的车前横穿马路,你紧急刹车,差点酿成大祸。这个人的行为无疑给你的安全带来了威胁,你必然会生气。当时的危险程度越高,你愤怒的等级也就越高。《三国演义》中,刘备任安喜县尉不到四个月,督邮前来巡视,索要贿赂不成,竟拷打县吏,逼其诬陷刘备。张飞得知后,抓住就是一顿痛打。督邮的行为严重威胁到了张飞结义大哥刘备的安全和前途,张飞怎能不怒!
  被人拒绝是侵犯主题的变体。这种愤怒往往是毫无道理的,却又是多发易发的。有的人单相思,近乎痴迷,一旦遭到对方的拒绝,则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还有的会采取报复的行动,由此引发的悲剧和甜蜜的爱情故事一样从没有停止过“公演”。在生意场上有句老话,叫“生意不成仁义在”。事实上,谈判不成,反目成仇的情况并不在少数。无论是在情场,还是在商场,被拒绝的一方都较可能有愤怒的情绪反应。《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同样是遭到拒绝,张飞怒,云长忍,玄德恭,形象地反映了个体间情绪智能的差异。
  利益受到伤害是侵犯主体的变体。利益受到伤害是现代社会生活中诱发愤怒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索马里海盗在过去五六年间,其总人数一直在100人以下。2008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1100到1200人。全世界2008年给索马里海盗赎金达到亿美金,而由此产生的间接损失还有海运保险费增加和航线变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利益受到极大的侵犯,由此引起了这些国家的极大愤怒,并迅速加大了打击力度。现在,在亚丁湾共聚集了来自欧盟、俄罗斯、美国、中国、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多国军舰,共计20艘战舰。《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军阀董卓兵败时曾被刘关张所救,却知恩不报,嫌三人是“白身”而傲慢无礼。张飞为其忘恩负义而大怒道:“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提刀便要杀掉董卓。从道义上讲,你可以理解为这是英雄好汉对势利小人的正义之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也可以看作是董卓无视他人利益而自食其果。
  尊严受到伤害是侵犯主体的变体。如果有人伤害你的心理,比如诋毁你的外貌、侮辱你的人格、贬低你的才能等,都会引起愤怒或恐惧。对于那些冒犯了你和你的信仰的人,你必然也会动怒,即使是素昧平生。有时候无需见到本人,仅仅是看到有关某人宣扬你所反对的行为和信仰的报道,你就会愤怒。比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转播北京奥运会火炬在旧金山传递的实况时,节目主持人卡弗蒂发表攻击中国的言论,妄称“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人基本上一直是暴民和匪徒”,由此,激起了海内外华人的一致愤怒,人们纷纷用各种方式表示强烈愤慨和严正谴责,并要求CNN及卡弗蒂本人向全体中国人民道歉。有人在网上发起抵制CNN运动,认为现在是忍无可忍,不能再忍!还有人调侃CNN是“无耻霉体”,组织“做人不能太CNN了”Flash设计大赛、歌曲创作比赛等等,表示对西方媒体不实报道的极大不满。“做人不能太CNN!”成为2008年网络第一流行语和民间最流行的“口头禅”。

从张飞来认识愤怒(3)
愤怒有积极意义吗?
  愤怒一般被理解为一种负面的情绪,这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自然赋予人类的东西,怎么会一无是处呢!
  愤怒向别人发出了警告。适时适当地表现出愤怒,让对方知道自己应该有所收敛或适可而止了,可以避免事态出现进一步的恶化,或促进事情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在足球比赛场上,对对手恶意挑衅、对裁判的不公正判罚表现出愤怒,会让其有所收敛,如果是群情激愤,效果就会更佳。当然,如果对方同样认为是你在挑衅,你的愤怒则会激发对方的愤怒,导致行为冲突。比如,如果裁判认为你是在挑衅的话,你可能不得不接受被红牌罚下的事实。
  有这样一个关于愤怒的积极意义的例子:在中国就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与英国谈判的过程中,双方在关于中方是否在香港驻军的问题上争执不下。*在1984年4月,审阅外交部《关于同英国外交大臣就香港问题会谈方案的请示》报告时,就关于驻军问题的一条下批示:“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表示出了强硬的态度。 此后,双方陷入了僵滞状态。*在一次公开接见香港各界人士的时候,香港记者照完了相,刚要离开,小平叫住他们,说你们先不要走,我要讲几句话。针对香港回归后可以不驻军的提法,小平愤怒地说,为什么英国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时期可以驻军,我们恢复在香港行使主权反而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驻军,天下有这个道理吗?驻军起码是主权的象征吧,连这点权力都没有,那还叫什么恢复行使主权呢?必须要驻军!小平同志震怒了。小平一生气、一发火,英国人才有所收敛,不敢再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