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张力非是十年前下海的,在那之前,他只是大学里的一个电脑室的管理员。因为对日常平淡的工作感到厌倦,张力非不久便辞职了。那个时候,IT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张力非就趁着90年代中期计算机热的大好时机,很快就摸出了点门道。
第七章 恍若隔世(2)
那个年代做电脑的商家,能快速发展起来的无非是三种人:第一种,有点关系的;第二种,水性纯熟的;第三种,懂技术的。在中国的国情之下,要发展新兴行业的业务,人情是绝对少不了的,有关系的当然就有销路,手下再找几个技术尚可的工程师,生意便顺理成章地做起来。水性熟说的则是那些玩走私的,放在今天也许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在2000年之前,就因为中国电脑市场中的这部分人比例太大,才使得市场里某些品牌一直是水货的天下。在前两种人的冲击之下,剩下的第三种人要做成功就比较困难了。因为要靠技术取胜,就必须使客户因为你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而不得不买你的产品。IT业作为尖端行业,从来都不缺乏优秀的技术人才。但是这种人的流动性太大,他们不仅会做遍泉城的各大公司,还会跑到北京、上海,甚至跑到美国纽约。没有对人力的约束,单纯靠技术立足对一般商家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张力非做到了,他是极少数的既有技术又懂经营的人,而这种经营绝不仅仅限于公司管理。
张力非手里的烟已经燃到了尽头,他把烟头掐灭,顺手打开了车上的收音机。收音机里恰巧传来了周华健的《朋友》,张力非轻声地哼着这首很喜欢的歌,他心里明白,自己能有今天的确离不开朋友的支持。
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张力非手里只有东拼西凑来的几万块钱,靠这点钱要想在电脑行业里做点事情的确是太困难了。但是他不怕,他有别人没有的优势,他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最大的资源就是有一帮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同学。那时候,“办公自动化”可是最热门的字眼,几乎每个单位都在张罗着上微机管理,懂IT的人变得奇货可居,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自然被当成宝贝一样,一进单位就能受到领导的青睐和信任,所以在电脑管理上他们都能做点主,大宗的采购也许管不了,一些日常的耗材和维护让这些人做决定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所以,张力非便依靠这些同学们快速发展起自己的销售网络,开始是色带、磁盘一类的小耗材,后来发展到打印机一类的外部设备。张力非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止步于这样的小打小闹。他深知人脉关系的奥妙,一方面打理着同学和前后几届的师兄弟们的亲密友谊,慢慢地发展着基本业务,另一方面也靠着他在学校工作过和很多老师有不错的关系,让他们帮忙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让客户更加离不开他,从而不断稳固和扩大客户群。在短短两年里,他的公司发展得令人羡慕,很快就成了省城里小有名气的电脑公司。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白手起家的传奇人物背后,真正的倚靠是他曾经走出的那所大学,毕竟那里深藏着一批技术上很有一手的朋友。
几年以后,海兴公司有了一定规模,在省城的电脑市场里租了一个不大的门面。那时候,电脑公司们并不像现在这样喜欢扎堆,虽然国内已经形成了中关村和广州的星河这样的规模化市场,但是在其他城市还远没有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张力非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公司搬到电脑市场里。虽然张力非也说不清楚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但是在他的感觉里,既然北京是这样的,济南总有一天也会如此,抢先进驻市场还能享受一些政策支持,应该是正确的选择,因此他成了济南比较早的电脑市场里的一员。
电脑市场的门店开业不久,张力非便迎来了第一个大单,一个电脑学校采购20台电脑。张力非兴奋异常,但是对方的要求是在十天内交货,而这时张力非的公司里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库存,甚至连凑齐这20台电脑的进货款都是个问题,张力非陷入了第一次矛盾中——究竟是倾其所有去拿下这个单子,还是干脆放弃?最终他选择去做这个单,因为20台电脑的利润在那个时候就是几万元啊。
(3)
那时的电脑虽然还处于286时代,但是随着电脑需求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本地顾客宁可多花一点钱购买本地电脑商代销的产品,也不会像几年前那样一窝蜂地跑到北京去购买。因为很多的用户都已经受够了在异地购买电脑所带来的烦恼——售后服务无法保障。那会儿在中关村随时可以看到的一大景观便是:拖着电脑满街跑的用户——他们中不仅有来买电脑的,更多的是从周边的城市来修电脑的。借此天时地利之机,张力非和很多的小公司一样,选择了从中关村直接进整机,然后赚一点差价。毕竟对于当时运营成本较低的海兴公司来说,这种差价也是相当可观的。再加上技术实力上的优势,公司的业务量逐渐增长起来,这一度让张力非自我感觉相当良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章 恍若隔世(3)
可是这一次张力非发现,面对这么一单利润可观的生意,他面临的最大问题竟然是如何凑齐这20台电脑的进货款,那时的二十几万对于一个刚刚起步不久的小公司来说已经超出了流动资金的全部。七拼八凑,张力非还是有几万的缺口无法填上。思前想后,张力非决定要冒一次险——自己动手组装,这样利润空间的扩大就可以弥补资金的不足。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风险——技术上的风险,虽然拆拆装装对张力非和手下的工程师们来讲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种组装的工作还是存在技术压力的。
那会儿的散件由于品牌较少,因此质量也就相对稳定,兼容性要好一些,但是对于没有做过组装的人来说,对究竟什么品牌的配件可以装配在一起并没有绝对的把握,这也就是为什么那时的兼容机总是故障不断的原因。对于一个仅仅做过一些升级和维修的公司来说,这的确有些困难,而且仅仅十天时间,对张力非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单生意,更像是一场赌博。
在做这个决定以前,张力非把公司里的工程师们找到一起,大家一起商量究竟敢不敢组装,会议的结果当然是要冒这个险。那会儿的###们如今都已经离开了海兴,想到这里时,张力非突然发现,几年前在办公室里和他讨论这件事情的那些人,如今几乎都成了山大南路上的大佬,看来自己那天做的决定不仅仅影响了海兴的发展,也改变了那些###们的发展轨迹。想到这里张力非不禁有些骄傲,看来自己那时候并不是盲目地做了那个决定,而是一种有远见的决策。
那次的生意最终当然是成功了,但是那次成功是来之不易的。张力非用了两天的时间拼凑来了十几万的货款,带着这些货款登上了去北京的火车,与他一起出发的还有公司里的两名技术骨干。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关村每天都会有大量和张力非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脑公司的老板们。张力非和两个部下一起在中关村北边的中科院第一招待所住了下来,三个人要了一个四人间,为的是能够宽敞一些进行电脑组装。到达北京的当天,三个人就分头行动起来,按照客户的要求,他们跑了十几家在中关村小有名气的兼容机公司,很快定下了一家并且选好了型号。但是张力非只要了1台电脑,而不是客户要的20台。又过了一天,电脑组装好了,张力非付了货款,然后便把电脑拉回了招待所的房间。
三个人立刻马不停蹄地工作起来,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把电脑拆开,迅速列出了每个部件的型号和品牌清单。根据这个清单,三个人抱着刚刚在中关村大街上买来的电脑商情,开始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寻找。很快,各个配件的供应商都被张力非找到了,三个人又分头行动开始在中关村的大街上寻找这些公司的门市,采购配件。终于,在接到订单后的第五天,他们把配件找齐了。于是,这个宾馆的房间立刻变成了他们的组装车间。经过一夜奋战,20台电脑就这样被他们组装完成了。
这时三人已经十分疲劳了,但是他们还是很清醒的。张力非之所以选择在北京进行组装,就是担心他们的装配未必可靠,为了保证质量的万无一失,张力非还要在北京烤机。烤机是那时电脑公司对机器进行测试的重要手段,其实也就是利用一些程序让组装好的电脑连续运转,以便发现电脑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几乎是当时电脑公司进行产品质量检验的唯一手段。又是连续两天两夜的烤机,有问题的机器被及时地发现,并就地更换了配件,进行了修复。当最后一台有问题的电脑被修复,并进行了24小时的测试后,时间已经到了第九天,此时的张力非一行三人已经是筋疲力尽了,但是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还是满意地笑了。就这样,张力非的公司第一次组装电脑的经历圆满地画上了句号,张力非的公司也成了济南为数不多的能够自己组装兼容机的公司之一。
由于是自己组装,成本降低了很多,因而这一单生意也就有了更好的利润。但是张力非显然不认为这单生意的利润是最重要的,在张力非看来,更重要的是这单生意为海兴公司打开了一扇门,从此海兴的重要业务来源便转向了兼容机的组装。正因如此,技术在张力非的公司就更加重要起来,于是,他开出了令很多电脑公司咂舌的价码搜罗技术上的高手,很快,他的公司便成了真正的靠技术实力立足的公司了。
第七章 恍若隔世(4)
随后的发展的确如张力非所料,众多的兼容机组装公司开始在济南出现,电脑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而张力非的远见显然在这个时候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海兴的技术实力,在这些公司里,海兴始终是一面不倒的旗帜。随后几年,家用电脑的第一次热潮开始席卷全国,兼容机立刻取代品牌机成为市场的主流。张力非则抓住了另外一个机遇——配件批发。
(4)
八年前,也就是甘长风进入海兴的那一年,张力非意识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电脑公司开始组装电脑,那么电脑配件的需求量将会有爆炸性的增长。他觉得这里面将蕴含着重大的商机——配件批发。
刚刚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遭到很多公司###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有两点:第一,目前海兴的兼容机业务正做得有声有色,如果转而开始做配件批发,那么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小公司加入到组装电脑的队伍中来,生意必然会受到影响,利润空间和市场占有率都会随之降低,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第二,济南大多数的电脑公司都是去北京进货的,一方面北京和济南的差价足以对这些电脑公司产生诱惑,另一方面北京和济南之间便利的交通也使得这些公司可以很好的快速周转,本地的批发市场似乎机会不会很大。
张力非认真地分析了市场,他发现这两个反对的理由似乎都有点道理,但是又都不怎么站得住脚,于是就在甘长风进入公司后不久,张力非召集自己的部下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是否进行配件批发业务。首先,张力非和部下们一起分享了一个电脑行业著名的故事“王安电脑沉浮记”。其实很多在那时候接触电脑的人都清楚这个故事,王安这个在电脑发展史上曾经留下重要一笔的华裔企业家,最终不得不申请了破产保护,业内人都知道王安是在电脑蓬勃发展的时代衰落的。其实,王安衰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技术上的封锁。那么作为掌握着核心技术的王安都因为技术的封锁而衰落了,小小的海兴又会如何呢?固然,公司可以凭借海兴在技术上的优势在济南的电脑行业内暂时领先,但是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更多的电脑公司赶上来,这种并不大的优势很快就会被别人追上,那时候,海兴又将如何立足呢?
非常明显,依靠这一点点的技术优势是无法保证公司长期发展的,而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于让更多的小公司可以利用海兴的技术支持发展自己的业务,这样,海星的周围就会有一批小公司依靠海兴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产品来发展自己,这些慢慢发展起来的公司就会成为海兴最好的合作伙伴。有了海兴的技术支持,那些小公司甚至是发烧友就可以没有技术上的后顾之忧放心地进行电脑组装业务,那么海兴就会在济南IT行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这些小公司的合作,海兴的配件流水就会快速地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可以从北京拿到更好的价格和更低的运输成本,这条道路是完全可以走通的。
张力非的意见得到了甘长风的鼎力支持,虽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