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页 :
广场与拉合尔门间有护城河,河上架小桥。桥头站着几个荷枪实弹的警察,旁边是岗亭,前面置沙袋,架重机枪,后面爬着戴贝蕾帽的军人,手指按在板机上,黑洞洞的枪口似乎随时会喷出火来。分明是战备状态,国内罕见这等场面,让人觉得心里发慌。
拉合尔高大的拱形门下设男女两个通道,脱鞋、搜身、翻包,繁复的查验手续并不比机场安检逊色。所谓红墙内外,侯门如海,今天依然能够亲身感受,只是和昔日的宫人心境迥异罢了。拉合尔门后面是一个集市(ChattaChowk),拱形走廊两边尽是摆满纪念品的小摊子,据说当初是皇室的专门商店,出售金银珠宝。如今的小贩们早就丢掉了祖宗的荣耀,不厌其烦地推销他们手中的便宜货。
穿过戒备森严的几道拱形门,眼前豁然开朗,仿佛与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规划整齐的莫卧尔花园里绿草如茵,雄伟的红砂岩建筑霸气外露,毫不掩饰这里的王者之相。
中轴线上的鼓楼(NaubatKhana)是座白色两层小楼,当年御用的乐师们就在这里为皇帝演奏。鼓楼顶层现被辟为兵器博物馆,展出印度从古到今历朝各代的武器装备,应有尽有。据说原来这里有画廊,英军将此地当成指挥部时,画廊及其他功能性设施都被破坏。
鼓楼后面是大片草坪,通过中央甬道即到威严的公众大厅。公众大厅(Diwan…i…Am)由许多漂亮的柱子和拱形门组成,为帝王聆听朝臣谏言的所在。正中有个高高在上的白色大理石宝座,四周有雕琢精美的檐柱,许多游客在前面拍照留念。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期间,许多精美的装饰品都被破坏或者偷走。线条硬朗的砂岩建筑似乎有些冷漠,与中国砖木结构的故宫相比,总感觉少了人情味儿。
公众大厅后面是个正方形大水池子,里面无水,中间的喷泉装置已经停用,有水道直通前方的彩色宫(RangMahal)。彩色宫以色彩繁复华丽见称,殿内柱子上有用不同颜色的大理石嵌套而成的花卉图案,精美绝伦。中央地板雕刻着一朵硕大的白莲花图案,连接着四面的水道,似乎翻腾的波浪向四面溢出。据说,这里是宰相老婆的住所,当年极尽豪奢之能事,现在值钱的装饰物早已不知去向,但还是能够想到昔日的风华。
彩色宫向左依次是私人宫(KhasMahal)、私人大厅(Diwan…i…Khas)、珍珠清真寺(MotiMasjid)、皇家浴池(RoylBath)和喷泉花园(Garden);向右靠近南门是玛塔斯宫(MumtazMahal),现辟为考古博物馆。
私人宫是皇帝真正的私人领地,有祭拜堂、卧室、起居间三个区域,室内以雕琢精美的大理石装修。这个宫殿后面就是私人厅,相当于寻常人家的客厅,皇帝陛下用以接待他的私人朋友。据说大厅中央曾有一个镶满宝石的孔雀衘座,1739年赠送给了伊朗。和彩色宫的遭遇一样,昔日镶银的天花板在1760被造反的马拉地人(Marathas)抢走,墙面的波斯文字依旧:〃如果世界确有天堂,那么就是这里。〃
殿前有个背着老式步枪的警察,来回踱着方步,忠实地维护着这里最后的尊严。当年雄霸天下的帝子早已灰飞烟灭,留下这座人间天堂供世人评头论足。
珍珠清真寺为精巧袖珍的大理石建筑,是奥朗则布于1659年兴建的私人清真寺,正在维修期间,周边的脚手架模糊了它的容颜,可以看到扭曲地内墙使之朝向麦加(Mecca)。皇家浴池和花园也并无所观,便转回南边的玛塔斯宫。这里现在是考古博物馆,展出莫卧儿帝国时期的绘画、书籍、家俱、服饰,武器装备和坛坛罐罐,还有一些来自中国的青花瓷,不知道是皇室贡品还是来自民间贸易。
第10页 :
红堡虽然建于莫卧儿王朝鼎盛时期,但在奥朗则布之后,帝国日薄西山。珍珠清真寺北面的三层建筑,是当年殖民者的屯兵之所。19世纪中叶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英国军队将这里当成屠杀印度起义者的大本营。
空气中的阴霾渐渐散去,阳光从云层里透出,照在红色宫墙上,拖了一地零落孤独的影子。几个游客走过,栏杆上交头结耳的乌鸦扑扑惊飞,发出嘶哑沉闷的叫声,盘旋低回,仿佛传递着什么信息。一时颇为感慨,得诗以记:
日色裁宫影,河声绕殿梁。
乱鸦啼不住,飞上旧城墙。
小贴士:
旧德里火车站距红堡不远,沿〃ChandeniChowk〃大街步行20分钟即到。红堡正门左侧有售票处,印度人10卢比,外国人〃尊享〃250卢比的特价。请注意,印度所有售票景点对外国人〃特价〃,外国学生证有优惠。#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
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7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Mohammed)在阿拉伯半岛创立,即〃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安拉真主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
穆罕默德说:〃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要用其中的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此话使伊斯兰信徒倍受鼓舞,从7世纪开始,阿拉伯穆斯林或经商或旅行或传道,向世界各地扩散。以后十个世纪,穆斯林分别建立了倭马亚(Ummawiyy)、阿拔斯(Abbasids)、法蒂玛(al…Fatimiyyah)、印度德里苏丹(DelhiSultanates)、土耳其奥斯曼(OttomanEmpire)等封建王朝。时至今日,帝国宫阙都做了土,王朝成了历史,笃信真主的穆斯林却越来越多。
起初,伊斯兰是民族宗教,接着是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成为宗教、文化和政治力量,现在是世界第二大宗教,成为穆斯林日常生活方式。
真主也有疏漏,安拉让大家信仰同一部《古兰经》,但却没说不分派系。在后来的演变中,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派系。逊尼派信徒众多,被认为是主流派别,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逊尼派认为哈里发(即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只是信徒的领袖,穆圣的继承者,无论是谁,只要信仰虔诚,都可以担任哈里发。什叶派的信徒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等国。什叶派认为,只有穆圣的女婿兼堂弟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才是合法的继承人。
伊斯兰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理论即〃六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实践则为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功课,五项功课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五功。
清真寺(Masjid)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亦称礼拜寺,系阿拉伯语〃叩拜之处〃的意译。第一个穆斯林礼拜的地方是穆罕默德的故居,《古兰经》说〃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要求穆斯林每日要做五次礼拜,即日出、正午、下午、日落和夜晚。
第11页 :
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从阿拉伯传入中国,在中国泉州、广州等地登陆。现在主要聚居在西北地区,多数为逊尼派。
我出生在甘肃,周边不乏穆斯林,但实际对他们的了解并不多。小时候,不知谁人散布消息,吆喝邻县闹事,山前岭后的人们皆弃家逃往县城。我甚至将小学课本藏到弃用的檩条下面,以免被〃敌人〃发现。后来谣言平息,据说邻县人家也在四散奔逃。虽然祸起谣言,但从此心里落下阴影。
工作之后,单位经常有回族实习生,与他们共事,除却他们人所共知的禁忌之外,和汉族几乎没什么区别,未尝有甚隔阂。然而,伊斯兰的重大节日期间,机场车站万头攒动,白帽子连成一片,形成壮观的景象。广州是伊斯兰最早登陆的地方,每到礼拜天,光塔路上的清真寺总有各国的穆斯林前来朝拜,以致要调来全副武装的警察维持秩序。о米о花о书о库о ;http://www。7mihua。com
如果在印度街头,突然看到面向麦加跪拜祈祷的人,千万不要过于惊诧,那只是虔诚的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
从红堡出来,寻路往西南方向的贾玛清真寺。沿途依然是无穷尽的乱象,各种电线捆绑在老旧的建筑上,纠结得让人心里发悸,仿佛拖拽着我们的步伐,不能迅速向前。十字路口破败的红绿灯纯粹是个摆设,似乎从来没有亮过。往来的车辆倘若暂停,不是车祸,就是塞成解不开疙瘩。从拥挤的巷子里望过去,尽是茅草木板纸片搭成的棚户,门口蹲着裹着毯子和围巾的表情呆滞的人,脚边还蜷伏着忠实的猫狗。
旧德里诚如耆耋之年的老者,难以加快他老迈蹒跚的步履,也无法熨平他沟壑纵横的额头。
附近就是旧德里繁华的义卖集市(ChawriBazar),街上多戴着白帽子和围着面纱的穆斯林。穿过拥挤的人群,看到建立在几十层台阶之上的贾玛(Jama)清真寺南大门。伊斯兰教众统治印度十几个世纪,留下的清真寺数目众多,但鲜有能与贾玛清真寺匹敌者。这座清真寺于1644年开始建造,直至1658年还没有完工。整体建筑全部以红砂岩和白色大理石精雕细刻而成,是沙贾汗最后的作品,也是其建筑风格的代表。
门口堆满了鞋,有人看管,收费5卢比,不知道是否合法?巴豆不愿意进去,坐在门口照看我等的鞋子,茱萸和青萍收起相机,我则买了拍摄票。
〃贾玛〃意为〃大〃,来源于穆斯林在礼拜五下午举行的主麻日(Jumuah)聚礼。清真寺有三个大门,庭院四周环绕红砂岩拱廊,四角各有方形宣礼塔楼。正厅面向麦加,中央是60米高的圆顶,壁龛周围刻古兰经文。左右还有40米高的尖顶拜塔,女士如有男人陪伴,花20卢比即可登上南面尖塔。门前有方形水池,是穆斯林朝拜前洗手洗脚的地方。
伊斯兰属于一神教,除真主阿拉,禁止崇拜其他神灵。是以所有清真寺里,没有任何崇拜偶像,甚至装饰纹理都采用几何图案或者植物花卉。不像其他宗教寺庙,殿堂供满神灵。
广场上有成群的鸽子前来觅食,看到戴着白帽子的穆斯林和游客走过,倏尔惊飞,盘旋低回,见无危险,便又落到四周的建筑上,或者〃咕咕〃乱叫,以引起人们对它的观注。院里可容纳2。5万名教徒朝拜,——人太多就成了是非之地,以前发生过爆炸事件,造成伤亡。今天还不到礼拜时间,几排红色的垫子安静地躺着,仿佛在等待谁人就坐。
第12页 :
寺内的管理不甚严格,有些人懒得支付5卢比,背着鞋子进来。茱萸和青萍拿出相机不停拍摄,倒让我这个买了票的人看得眼红。清真寺里面没有特别,空荡荡的,有风直贯南北,裤管里便透过一丝凉意。走廊里有个游客模样的年轻人长跪不起,双手捂面作入定状,不知道忏悔还是祈祷?我尽量放轻脚步,以免打扰到他。
探出北门张望,可见旧德里街区,繁乱如滚开的粥,不知要倒向谁的碗里。
出了贾玛清真寺,欲往甘地墓。不知怎的,巴豆并不希望我们去甘地墓,说突突车乱要价,司机不懂路。我拦下两辆车,将景点名写在纸上,司机仍然不明白,折腾半个小时,只好放弃。其实我很想去看这位印度的国父,当年他四处奔走,促成印度独立,最终却被激进的反对派枪杀。据说,甘地墓旁边的博物馆里,摆着他生前用过的纺纱车和穿过的拖鞋。
因为错过了正餐时间,看到路边有色彩鲜艳的饭菜,不免食指大动,将〃不在路边吃饭〃的信条抛到九霄云外。面包片、洋葱圈、辣椒丝蘸上各种香料调成的酸辣酱,不晓得如何形容,反正很难说是美味。当地人均以手抓,给我们配了塑料小勺,算是对外国人的关照。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吃到真正的印度风味。
路边堵着一群人,习惯性上前围观,原来是几个身着传统印度服饰的西洋人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就像中国街头常见的流浪艺人,拖着音箱,戴小耳麦,额头点红,歌曲则是古老的印度风。我想,他们是不是皈依了印度教?
前往杰伊瑟尔梅尔(Jaisalmer)的列车下午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