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选集》第3 卷,P19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中国社会的反动势力(有时也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其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他们主张继续实行地主买办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坚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民族资产阶级,是指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联系较少的中等资产阶级及上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代表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其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让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反对中国走列宁式的、墨索里尼式的道路,认为只能走索马尔在土耳其走的资本主义道路。——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打倒共产主义。)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
这三个阶级,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帝国主义不允许;
(2)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阶级斗争尖锐、激烈,使得任何改良的、中间性的政治方案都失去了实现可能;
(3)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他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软弱性表现在五个方面。(见教材)
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性的表现:
一是不敢发动农民,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二是不敢建立武装。
正因为他们没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再加上没有武装力量,因此,便幻想通过改良道路,改变中国的面貌,幻想反动统治阶段会发善心。
但事实上,自身社会基础极其狭窄的中国反动统治者是既不能容忍、也经受不住任何民主改革的。因此,他们便绝不会对于中间势力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让步。
2.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是祸国殃民、毁国害民的方案,它最终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下篇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认清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主流和主线;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主流和主线。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学生讨论
教学时间:1 课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 年10 月1 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
范围内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建国初期形势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人民盼望已久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整个中国大地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这是形势的主流。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这对于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新的严峻的考验。主要是:
第一,在军事政治方面,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当时,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民党遗留的反动势力还有待肃清;在新解放区约有3 亿多人口的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尚未进行。
第二,在财政经济方面,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与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加上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反人民战争的摧残,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第三,在国际政治方面,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新中国的诞生打破了帝国主义在东方划定的势力范围,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不愿意看到的。它们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挎新中国。
第四,在党的建设方面,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因此,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用最大的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以便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巩固新生政权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为了解决上述面临的迫切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权。实行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没收官僚资本,确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废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同苏联订立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国政府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雄辩地证明: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1950 年,在全党范围开展整风、整党运动,1951年底到1952 年,开展了“三反”运动、 “五反”运动。这些举措对于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努力 ; 到1952 年底基本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巨大成就。1952 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810 亿元,比1949 年增长77。5%,比旧中国最高水平的1936 年增长20%,三年中平均年递增率为21。1%,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解放前最高水平。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物价稳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提高。1952 年同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总数由800 万增加到1600 万,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另外,先后在企业中实行劳动保险制度,在公教人员中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农民收入1952 年同1949年相比,一般增长30%以上。
这些工作及其取得的显著成就,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能够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的。广大劳动人民真诚地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 年9 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前。这七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前三年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后四年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探索时期(1956 年…1978 年)
1956 年9 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到1976 年10 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二十年一般都把它分为两个时期,前十年称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后十年称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关于后十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他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探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出现了更大的曲折,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一场灾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我们把这二十年合为一个时期,称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意在突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过程。
前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的十年。这十年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6 年9 月党的八大后到1957年9 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前。党的八大前后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这个阶段虽然在1957 年6 月开始进行的反右派斗争中犯了扩大化的严重错误,但总体上讲,成绩是主要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上执行了党的八大路线和八大规定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工作方针,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第二阶段,从1957年9 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后到1960 年秋。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方针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又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由于尚未觉悟到从根本上改变“左”的指导思想,在庐山会议后期纠“左”又中断了,错误地开展“反右倾”斗争,“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局面。从总体上讲,这个阶段工作上的失误是主要的,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失。第三阶段,从1960 年冬到1962 年9 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前。1960 年11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开始再次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这个阶段,全党上下,同心同德,大兴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纠正错误,渡过难关。虽然纠正错误是限定在坚持“三面红旗”和庐山会议“反右倾”的雷池之内,纠正得很不彻底。但是,这个阶段,要纠正错误、克服困难的总的思想和方针是正确的,在恢复经济、恢复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等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