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好不是什么夸张。”
黄克诚:“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急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内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比拟的。”“如果有人硬要说人和别人比毛主席要高明、功劳更大,那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
4.要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所犯的错误,经过正确总结的经验教训同样是宝贵财富。
邓小平:“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员。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
5.即使在我们党和毛泽东犯了严重错误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本节主要讲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的显著的成就。它包括建设实践上所取得的成就和理论探索上所取得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一)较快的发展速度
从“一五”时期(即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开始到1976 年的20多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基础的重要发展时期。
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快的。
1.工农业总产值保持了较高的年增长率。1953…1978 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率11。4%。
“这是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在同一时期取得的最高增长率。”——莫里斯?迈斯纳'美'
2.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世界排名明显提前
3.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二)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全部依赖进口。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 项重点工程、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4956。43亿元。
1.建成一批门类较为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2.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有了飞跃
3.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4.“三线”建设大规模的开展(毛泽东亲自划分)
一线:从黑龙江到广西沿海各省市区是一线,一向是前线。
三线:西南三省,西北大部分地区,除了新疆、内蒙部分地区,湘西、鄂西、豫西、山西等地区。
中间地带是二线。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把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1956 年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镇长的确物质和文化需要。
粮棉生产水平的提高
粮食总产量从1949 年的2263。6 亿市斤增加到1976 年的5726。1 亿市斤,亩产量从1949年的137 市斤增加到1976 年的316 市斤。
棉花总产量从888。8 万担增加到4110。9 万担,亩产量从22 市斤增加到56 市斤。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 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当时被世界公认是一个奇迹。
(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1.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1949 年,全国小学入学率只有20%,文盲率高达80%。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力兴办教育和开展扫盲识字运动等,使90%以上的民众摘下了文盲的帽子。
1949…1976 年,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数量和在校生的人数均大幅度增加。
2.文学艺术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文学艺术工作尽管不断受到“左”的干扰,但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戏剧、音乐、舞蹈、小说、散文和诗歌等都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
3.医疗、体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全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前的34岁,上升到1975年的68.18岁。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
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刘长春)
游泳运动员吴传玉,举重运动员陈镜开。
(三)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1.新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新中国先后制定了两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1.积极争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援助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一边倒”政策,积极争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国内建设与外交工作的支持、援助。
2.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极大提高
抗美援朝战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建立和发展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与邻国边界问题的解决;援越战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4.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原则
1.阐明了必须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
2.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3.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
2.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3.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
(三)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执政党建设的主要思想
1.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
2.在执政党建设方面。
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叙述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职尽责。
重点与难点:
1、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伟大历史转折;
2、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3、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
4、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正确认识这些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计划课时:3…4 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徘徊中的前进
粉碎“四人帮”;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召开中共十一大。
2、支持和领导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突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提出。1978 年5 月11 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邓小平支持真理标准讨论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1、时间: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会议的中心议题: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全会解决的认识问题
(1)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
(2)调整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
(3)认真对待历史遗留问题
4、全会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全面地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 年10 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我国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1、平反冤假错案
为有效地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改革开放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必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2、调整国民经济
提出“调整、改革、充实、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左”的错误的影响,保证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
(1)“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
(2)还有一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未解决
2、确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过程。这一制度在农村的推广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早在1962 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猫论”;“文化大革命”结束初期,党内有人反对实行承包;1980 年邓小平明确支持联产承包责任制。
3、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出现新局面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4、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探索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点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1984 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要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决定》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指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5、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式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任务;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式起步
(3)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十三大后,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4)政治体制改革的评价
(三)对外政策的调整
1、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正常化
2、邓小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总设计师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2)1984 年10 月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在中顾委会上提出任何生产都是世界性的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 年3 月30 日,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