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手里。这成为他最基本的营销观念。直到今天,坎普拉德还有一个令他太太深感厌倦的习惯。“我已经习惯了在对方就要起身离开之际问一句:能否再便宜一点?” 读书的英格瓦也没闲着。他到学院图书馆看登着进出口广告的商业报纸,选定了一个对像,就用蹩脚的英语给那个外国制造商写信。结果,他成了那种钢笔的瑞典总代理。为了实现他当初简捷廉价的想法,他决定直接进口,因为这样才能可获得最低价位。 但这些对于英格瓦而言都只是牛刀小试,他想做的是更大的事业,这一次,英格瓦把眼光投向了家具行业。因为在当时的瑞典,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农村人口迅速减少,城市却在不断增多和扩大,并向郊区辐射发展。年轻人迫切需要找地方住下来,人们需要尽可能便宜地装修新房子。当时,瑞典政府对人们使用家具提出的建议是:既要方便生活,又要有利于健康。英格瓦的“宜家”可谓是应运而生。 简约家居文化的革命 1948年,英格瓦登出了第一条家具商品的广告。这条广告大力宣传的是一种没有扶手的护理椅,以及一种咖啡桌。他为椅子取名为“露丝”。英格瓦觉得要让顾客记下每件商品的序号实在太麻烦,从此,给每件家具取名就成了宜家的传统。 广告反响强烈,这两件投石问路性质的家具卖出去不少。于是英格瓦开始向老顾客印发一种叫“宜家通讯”的小册子,并在上面增添新商品的宣传,如沙发床和枝形玻璃吊灯等。人们向他索要表格,他盯着工厂准时交货。一切进展顺利。但这只是起步和尝试的阶段。这时候的宜家公司只有他一个人……虽然他的家人都是他的帮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宜家”创始人(2)
公司业务逐渐走上了轨道。但这时邮购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恶性竞争的互相降价对于新生的宜家是十分不利的,如何才能让顾客信任自己的产品呢? 英格瓦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举办长期性家具展览和销售,让人们亲眼看一看宜家的家具。公司买下一幢大楼,把家具分别摆放在两层楼面上,同时把便宜的和稍微贵一点的同种商品放在一起,以便顾客就它们的不同质量比较其价格。果然,顾客们大多像公司预料的那样,明智地选择了较贵的那种商品。 这种邮购和家具商场合二为一的做法,是宜家的首创。它成功了。5年后,宜家有了新的商场,开张那天,门外的人排起了长龙。商场专门开辟了小茶座,为远道而来的顾客准备了甜点和饮料。因为英格瓦相信,饿着肚子的客人是没有心情看家具的。到了今天,小茶座便发展成为今天每个宜家都能看到的餐饮部,这个小餐厅在宜家每年的全球营业总额高达16亿美元。 当然,还有他独特的“目录文化”,这个曾经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小册子,后来的发行数量甚至超过了名牌杂志。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样做花费了太大的成本,因为这些册子都是免费的,但是它的深入人心和品牌渗透效果却是别的手段无法达到的。有的家庭甚至靠这个来找出家具设计的灵感。 与此同时,英格瓦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他在寻找公司以后的定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参加一个家具展览会,看到展览会上极具豪奢的展品,他想到了普通人的家具,难道不富裕,就不能享受最好的家具吗?毕竟富人只是少部分,给大多数人生产家具才会有最大的市场,他决定,将少数人才能享用得起的奢侈品改造成大众能接受的产品,要生产大多数人的家具。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宜家”。 “有价值的低价格” 宜家的秘密是什么?许多人认为宜家的成功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特别的购物感受,如商店布局、没有销售员、瑞典美食,以及由顾客自己组装家具等等。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它以低价格销售高质量的商品。这才是它征服市场的武器。与竞争对手相比,宜家销售的家具价格平均要低30%至50%。同时,它还在不断降价,与此相反的是,不少家具零售公司的价格却往往随时间上涨。 宜家打出的口号是:“有价值的低价格。”它的目标是保持产品的价格不至于太高,但又不让顾客觉得它的商品是便宜货。要做到这一点,降低成本就成了不二法门。实际上,降低成本贯穿了宜家产品的整个过程,从产品构思、设计、生产到运输和营销,英格瓦无时不想着成本二字。 为此,他曾经说过:“资源的浪费,在宜家是一种致命的过失。一个没有成本核算的目标计划是决不能被接受的。” 为此,英格瓦不断节约,不断采用新的措施来降低成本。 在宜家之前,没有任何人把家具卖遍全球。理由很简单,体积太大,运费太高。把衣柜和奔驰运到中国,两者运费相当,但价值和利润却相差数百倍。 1953年,宜家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节约成本的成功案例出现了,英格瓦·坎普拉德曾经回忆说:“有一次,我们刚刚为一张桌子照完相,正要装箱,一名助手说:‘天啊,这样实在太占地方了,不如把桌腿卸下来放在桌面上。’”就这样,“自助组装家具”出现了,宜家出现了平板包装,并由此得出“可拆装家具”生产得越多,运输途中的破损现象就越少,运费成本就越低的结论。此后,宜家走上可拆装家具之路,这为它成为今日的全球巨头清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 英格瓦对每个宜家产品都有严格的标准流程:设计师在接受一个产品任务时,同时被告知这件产品的最终零售价——它通常低于所有竞争对手的价格:产品本身还必须符合实用和占用更小空间的原则。设计师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材料、颜色等设计。根据设计草图,采购人员在全球几千家供应商中招商。他们的责任是调查全球哪一个该类产品生产商正处于淡季,并因此得到极低的价格。供应商被要求做的工作不光是生产产品本身,还须提供相应的组装说明和组装工具,为产品贴上印有价格、材料、原产地等详细说明的价签。这些产品通过宜家在全球的12个转运中心统一配送到各个商场。同时,产品的详细说明已随着每年一册的产品目录手册散发到世界各地顾客的手里。 相比控制生产运输环节成本的精明,宜家更擅长把他们如何减低成本用实际行动告诉顾客。每个顾客在宜家购物都会感到不便,不提供送货,还得自己动手把买到的家具组装起来。但几乎没人为此提出过抱怨。从产品目录手册到专卖店,宜家始终都在渲染一个声音“省钱”!在这个声音的感召下,大多数人都乐意接受用自己的劳动来结省开支的方式。“到宜家去DIY”也逐渐成为流行世界的潮流。 这最终一切的结果,都是为了实践英格瓦的理念,为了最大限度的用低廉的价格出售商品。 蜚声全球 1958年,英格瓦在家乡经营家具零售,随后宜家很快便发展到挪威、丹麦和瑞士;1974年,宜家开辟了全球最大的市场——德国;然后又进军加拿大、荷兰;1987和1985年成功打入英国和美国,并发展成为目前的第二、三大市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宜家”创始人(3)
现在的宜家已名符其实地成为家具零售业的龙头老大。目前,它在32个国家开有175家店,稳稳地坐在世界最大家具零售公司的位子上。在营销研究公司Interbrand最近排出的全球100家最有价值品牌中,宜家名列第44位,比百事可乐和苹果公司都靠前。 在不过几十年的历史里,宜家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家具巨头,面对人们的好奇,英格瓦只是笑而不答,或者在他的著作《一个家具商的誓约》,我们可以了解得更多,在书中总结的几点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一点和第二点:(一)产品开发——身份的体现(低价供应大范围的设计优美、功能齐全的家具用品,保证尽可能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 ;(二)宜家精神(其建立的基础在于热情投入,一种不断求新求变的愿望,节俭的习惯、责任感、对待任务的谦逊态度以及简单的风格 。 而对于这份誓约,英格瓦更是身体力行。虽然他已经成为了亿万富翁,但他的生活没有任何变化,他在宜家总部吃工作午餐,是从自己的钱包里掏钱付账的。他没有时髦的服饰,自己驾着一辆老式轿车。有一次生日聚会,他为要不要准备酒盘算了半天,因为他估计大部分客人都会带酒来。出去视察工作,能坐火车时他绝不乘飞机,乘飞机也都是经济舱。他住在瑞士洛桑附近一个小镇。买东西时,他会首先选择折扣店。他还喜欢在露天菜市场买菜,而且是在快收摊时才去买,因为这时菜贩开始甩卖,价格便宜。 成功秘诀 5岁开始赚钱,17岁开始创宜家的“早熟”商业奇才。 “能否再便宜一点”的经营理念。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地产大王(1)
地产大王——李兆基 财富档案 李兆基是香港地产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旗下的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美丽华酒店有限公司及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等家上市公司,拥有市值超过700亿港元的庞大资产。特别是近几年,李兆基更是异军突起,业务窜升,每年的收入数字惊人,其财富总额已列亚洲首富。1995年在香港被授予“亚洲企业家成就奖”的殊荣,并名列榜首,1997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亚洲首富,世界十大富豪之四。 企业类型 房地产业。 成长记录 由一无所有到世界富豪是香港举世知名的特产。李兆基曾经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香港人的梦。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李兆基1997年的资产达150亿美元,是当时亚洲最富有的人,也是世界第四大富翁。但这些年来,由于房地产的不景气,李兆基曾经的辉煌已经有些黯淡了,许许多多的后来者、电子新贵已经在后面追赶着他,当香港其他房地产巨头在繁荣时期就开始进行多样化投资的时候,李兆基一门心思都花在房地产上。现在,房地产倒成为一大负担。他在思索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但不管怎么样,他都是李兆基,那个曾财富档案李兆基是香港地产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旗下的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美丽华酒店有限公司及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等家上市公司,拥有市值超过700亿港元的庞大资产。特别是近几年,李兆基更是异军突起,业务窜升,每年的收入数字惊人,其财富总额已列亚洲首富。1995年在香港被授予“亚洲企业家成就奖”的殊荣,并名列榜首,1997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亚洲首富,世界十大富豪之四。 企业类型 房地产业。 成长记录 由一无所有到世界富豪是香港举世知名的特产。李兆基曾经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香港人的梦。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李兆基1997年的资产达150亿美元,是当时亚洲最富有的人,也是世界第四大富翁。但这些年来,由于房地产的不景气,李兆基曾经的辉煌已经有些黯淡了,许许多多的后来者、电子新贵已经在后面追赶着他,当香港其他房地产巨头在繁荣时期就开始进行多样化投资的时候,李兆基一门心思都花在房地产上。现在,房地产倒成为一大负担。他在思索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但不管怎么样,他都是李兆基,那个曾经带给人们无数惊喜的创业者。 日本投降后,看到儿子将自己的事业打理得如此出色,李介甫也很满意,但顺德虽好,却非久留之地,对于李兆基而言,他希望到一个更大的地方去开拓自己的事业。 1948年,李兆基怀揣着1000元钱,独自来到了东方明珠——香港,这个美丽朝气的城市。他有信心以他的金银业看家本领闯天下。 当时的香港中环文咸东街,足足有二三十间金铺银店,专营黄金买卖、外币找换、汇兑等生意,业务性质跟李介甫在顺德的永生银号没有分别。李兆基来到香港之后,开始在那些金铺银店挂单做买卖,凭着自己对黄金的熟稔和市场的把握,李兆基很快就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有了本钱,他又开始做五金生意,搞进出口贸易,钞票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钱对他来说,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幼年时对钱的追求,到这时已开始得到报偿,可不知为什么,他对这些生意始终提不起兴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