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怎么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教育怎么了-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希望看到他们对工作总是信心十足,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我很难在他们中间看到这种让人惊喜的状况,他们总是犹豫不决,茫然无措。我不希望他们是这个样子,但他们的确就是这个样子,没办法,我只好请他们另谋高就。”
  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以后,这位朋友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是不会把大学毕业生纳入他的聘用名单的。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最大化的利润是由充满信心的有能力的人创造的,你要成为这个被企业老板视为“有用”的人,你就得对自己有信心,而这种信心来源于良好的心态和职业技能。如果两样都没有,那你就只能在职场的大门外徘徊不前,就只能嗟叹世道不公。
  职业技能就是平常所说的“一技之长”,一个人有了一技之长,就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可以养活自己,甚至能让家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
  一技之长的“技”,我的理解不是“技术”,而是“技能”,技术是机械死板的,而技能却表明你能灵活机动地使用技术。有了技能,你就会为人所需,你就能获得生存的空间,如果什么都不会做,你就基本上没有生存的空间,就有可能被群体遗忘,甚至流落街头。
  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我究竟能做什么?先找到答案,然后再去寻找那份属于你的工作。如果你问自己究竟能做什么,问了半天也没问出个名堂来,茫茫然惶惶然,那我就要劝你暂时不要去找工作(你什么都不会做,哪里会有工作给你)。
  一个朋友在一个集团公司做人力资源管理,每次集团招聘的最后一关都是他亲自主持,他主持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把筛选出来的人叫到面前,既不看简历也不问来历,而是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
  很多应聘的人被他问得张口结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如果有人能回答出来,他就马上让这个人去做自信能做的事情,他就在旁边看着你做,直到你做好,或者搞砸为止。
  “我从来不看应聘人员的简历,那个没用,都是乱编的,我希望看到的是技能。干事的能力,能不能干,要多长时间才能干好,结果如何,我关心这些实在的表现。你说你能干,OK,现场干一下给我看看,你果真很能干,那你就是我需要的人。”
  这位朋友说,多年来他都是这样,招聘人的时候根本就不关心应聘者的年龄、出身,是博士还是专科生。“这些东西与人的能力没有太大关系,我只关心三个方面:身体是否健康、心态是否好、掌握了什么技能。”
  他说,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他最看重的就是一技之长。“你连一技之长都没有,我能给你提供什么职位?”
  你能够把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讲述得让人捶胸顿足,泪流成河,这就是技能,如果你去应聘播音员的工作,你一定能行,因为你拥有播音行业需要的“技”,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能够熟练地使用车床,这是技;你能够熟练地护理病人,这是技;你能够激情飞扬地演讲,这是技;你精通公文写作,这是技;你善于组织活动,这是技……你有吗?反问自己,然后上路。
  如果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你却什么技也没掌握,那么这大学你就是白上了。一所大学没有教会学生任何“技”,这样的大学就应当关门,免得继续误人子弟,危害国家利益——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贻误了太多的孩子,就是危害国家利益。

中国教育怎么了 就业之忧(10)
大学应当给每个孩子教会“一技”,能够教会“多技”更好,不过根据我的观察,目前要教会孩子们“多技”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先教会孩子们“一技”吧,这样至少能让孩子们走出大学校门就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工作,就能为国家减轻就业的压力,就能促进国家的稳定——太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势必会给这个社会的稳定制造大量麻烦,我相信很多人会赞同这个观点。
  大学生们在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也应当有相当清晰的“学习一技之长”的思想准备,有了这种想法,你才会去研究自己的兴趣爱好,才会给自己的人生制订可行的计划,才会对未来有清晰的认识,才会远离困惑、颓废和迷茫。
  你对什么感兴趣?兴趣是很重要的,它是人生规划的爆炸点,找到这个点,就能比较容易地作出清晰的人生规划。没有兴趣的事情,要去做好是相当不容易的,不喜欢的工作是很难做到全身心投入的,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就会当逃兵。对有兴趣的工作,就会不断找到它的意义,它的价值,就会产生创造的冲动,越做越好,不断超越同行。比尔?盖茨是这样成功的,牛顿也是这样成功的,奥巴马也是这样,你周围的成功人士也是这样(那些出于偶然原因或使用非法手段获得成功的人,是不能称其为成功人士的)。对某个领域充满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去追求,就有机会获得成功。有兴趣不一定能成功,但梦想成功,没有兴趣却是绝对不行的。
  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就可以作人生规划了。你对机械制造感兴趣,那好,就将自己的未来定位在机械工程师上吧,这样是不会错的,你对机械制造如此的热爱,一定能成为一个技能高超的机械工程师。
  光有规划是远远不够的,你要去实施这些激情飞扬的规划,认真学习机械制造的所有课程,还要选修与机械制造有关的一些课程,包括那些能激发你创造灵感的非专业课程。
  学好了理论知识,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你还得走近那些机械制造的真家伙,实打实地在师傅的示范下,操作车刨铣钻。德国的机械工程师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他们的大学生很重视理论学习,但更重视在师傅的示范下进行实际操作。德国的机械工程师总是世界一流的,因为他们在大学里就熟练地掌握了机械制造的“技”。
  如果你离开大学的时候,已经身怀绝技,哪里还用担忧找不到工作呢?多少工厂在期盼着你的光临,他们需要身怀绝技的机械工程师去对付那些让人头痛的精度和误差。你就是他们需要的那个人,你需要一个理想的工作,他们需要一个理想的工程师,互相需要,一拍即合,皆大欢喜。
  我曾经读到过一则新闻,这则新闻说,由于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对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师出现高需求,很多企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技工、技师而一筹莫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都会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长期兴盛势必需要大量高品质的技工、技师,如果你对制造业感兴趣,那就好好努力吧。不要担心找不到工作,首先要问问自己:我能否胜任这个工作?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建设永远都需要各方面的大量人才,人才永远都不会过剩,永远都会供不应求。
  中国的建设,需要千千万万企业家。你想成为一名企业家,那么就行动吧,好好在大学里学习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虚心地向那些成功的企业家讨教,并从开小店小厂开始,从创业中运用和积累管理经验。没有捷径,唯有学习、实践。

中国教育怎么了 就业之忧(11)
中国的建设,同样需要大量职业经理人,这是一个永远热门的行当,如果你对此感兴趣,那就从大学学习开始吧。
  中国的建设,还需要各种各样的工程师,需要大量优秀的新闻记者、优秀的教师、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营销人员、优秀的谈判专家、优秀的外交人员、优秀的公务员、优秀的商人、优秀的艺术家、优秀的工匠、优秀的创意人员、优秀的作家、优秀的导演、优秀的翻译、优秀的探险家……三百六十行,哪一行不需要真正的人才?
  人才永远都是稀缺资源,不是过剩,而是永远不足。一个国家的建设是全方位的,小到机械制造,大到国家管理,每一行都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去实现发展目标。一个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各行业兴旺的总和,每个行业都要蓬勃发展,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要抱怨市场不需要人才,如果真要抱怨,也只能抱怨自己没有掌握一技之长!
  出于职业的原因,我喜欢跟大学生们交朋友,尤其喜欢跟外校的大学生交流。在频繁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大学生直到毕业也没有准确的人生规划,一个普遍的说法是,上大学就是为了拿张文凭。“没有文凭,就找不到工作。”
  没有文凭就找不到工作!我真的希望他们说的是“没有一技之长就找不到工作”,但是没有,没有一个大学生说过这句话!在这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是否根本就没有“一技之长”这个概念?
  怪不得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原来他们不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连一技之长这个概念都没有,如果他们一出校门就能找到工作,那才是咄咄怪事。
  有一个开包子铺的人,他没有其他爱好,就喜欢做包子,并梦想通过卖包子致富。一年到头他都在琢磨怎样才能把包子做得更好。在这专心致志的工作中,他熟练地掌握了做包子的“技”,而且比其他人做得都好,结果他的包子铺兴旺得不得了,每天门庭若市。一个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包子铺,每年都要带给他十多万元的纯利润。
  还有一个做花圈的老人,他做了一辈子的花圈,做花圈的“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生意相当好。这个老人去世之前,用他做花圈挣得的钱给三个孩子每人买了一套住房!他说,他的老伴去世得早,孩子们跟着他吃了不少苦头,给每个孩子买一套住房是他人生的最高梦想。要知道,一个花圈只能赚几毛钱,但这位可敬的老人用他独特的“技”,同样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梦想。
  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批精英,更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大家都做精英,谁来做具体的工作?)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当是中国很多大学必须担当的重责。
  除开一张文凭以外,四年大学教育还给予了他们什么
  一技之长,可以安身,可以兴国。如果大部分大学生能拥有过硬的一技之长,中国的兴盛和强大,就不再是梦想。
  但是很遗憾,在我接触过的大学生里,很多人都没有掌握一技之长,他们上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技”,而是为了一纸文凭,他们坚信没有大学文凭将来就不好混,农村孩子就只能子承父业“修地球”,城市孩子就只能加入失业者队伍,而有了文凭就可以气宇轩昂地去应聘,去要求做体面的工作。这就是孩子们的逻辑,他们所做的也正是这样——拿文凭,学士、硕士、博士。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教育怎么了 就业之忧(12)
似乎很少有大学这样提醒自己的学生:文凭很重要,但掌握一技之长更重要,文凭仅仅是一个标识,这个标识的背后应当是对应的专业技能。由于大红文凭的背后一片苍白,等到孩子们走进社会知道一技之长是多么重要时,已经晚了。没有一家企业愿意给一个新手提供学习一技之长的高昂成本,企业需要的是熟手,而不是文凭。文凭顶多可以给企业装点门面,却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只有傻子才会相信那张大红色的文凭,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关心的是你能不能给他创造利润,他关心的是——你能做什么?
  我所负责的这所大学是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从学生入学那一天开始,我就反复告诫他们,一定要掌握一技之长,学习,实践,没有捷径。我是这样要求学生们的,也是这样要求教师们的,学校的教学流程也是这样严格制订的。为了让学生们走出校门就能受到企业的欢迎,我特意设置了师傅制度,让学生们利用假期以及最后一学期的时间,集体到学校的操作基地实际作业。这个基地,属于另外一个很大的IT企业,足以容纳几千名学生同时作业。经过在学校扎实的理论学习和几个寒暑假、最后一学期的实际作业,学生们成为信息技术作业的熟手,他们毕业后,立即就成为国内信息行业的抢手人才。
  这么多年来,我总是这样告诫自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技之长,绝不能让一个学生走进社会后找不到立足之地。
  十多年来,从我的这所大学里毕业出去的两万多名大学生,几乎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有的甚至在不同的行业里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做起了老板。
  前段时间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句话:回归常识。这句话让我深思了很久,似乎,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反而让人们忘记了常识。对于教育来说,常识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学会安身立命,让学生都有安身立命的“技”,但是这些常识被整个教育界长期遗忘,而被空洞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