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怎么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教育怎么了-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那以后,这个孩子死活不参加补课了。
  那些狠心收补课费的教师,连起码的良知都丧失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师德问题了。
  为了收钱,有的学校和教师到了疯狂的地步。据《检查日报》报道,在北京,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不准乱收费,北京市教委也已发文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禁收“择校费”,但孩子上学的费用却总不见少。一位学生家长反映,为了孩子能上海淀区一所“重点”小学,托了无数关系,还给学校所谓教育基金会“自愿”捐助了3万元。孩子入学时又缴纳了8000元的学杂费、食宿费等,不过拿到的单据上却只写了80元!
  在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工作的钟伟(化名)收到了中关村三小的短信,上面写着“您的孩子已被录取,请到海淀影院东边的北京银行缴纳赞助费,以父母名义各存××元”。一个多月的焦急等待,存进银行的几万元赞助费,只换来了一张薄薄的录取通知,没有任何收据和发票。
  这哪里还是教书育人的学校!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1)
价值之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教育就成为达成个人功利目的的跳板和工具,这与教育的真实意图背道而驰
  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
  有一位女生,第一天踏入大学校门时,由她妈妈陪伴着。面对即将开始的独立生活,该女生在学生公寓里不知所措。她的妈妈手把手地教她如何铺床单,如何叠被子,如何洗衣服。一个19岁的女孩子,不会铺床单,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令人难以置信。
  这种现象,或许在大学里并不普遍,但的确存在,它生动地表明,很多大学生除了对考试能够应付自如外,其他方面几乎就是无能。
  只有好好考试才是敲开大学之门的唯一路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名牌大学,更需要拼命地应付考试才有可能挤进去。上大学是通向幸福未来的捷径,在这样的共识之下,考试就成了学生读书的唯一目的,学生的生活能力锻炼、自信心的训练、动手能力的训练、责任心的训练、爱心的训练以及行为能力的训练,被全盘忽略,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应付考试就成为学生唯一的任务。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之下,学生们的大脑被高度扁平化。行为能力训练的缺失,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方式,使学生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的目光被锁定在教学大纲的高墙之内,在这个画地为牢的围墙里,一切答案都是现成的,他们无须思考,仅仅需要牢牢地记住那些标准答案,就能应付考试。
  他们不但失去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还失去了个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他们必须面对的是考试,而不是创新能力的测试。标准的课程设置,标准的教学方法,标准的考试路径,标准的考试答案,作为最为迷人的花朵——个性、创新能力、理想等等,在这样高度标准化的流水作业中,已无存在的必要和空间。
  类似前面所说的这位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女生的现象,并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它顶多是个笑谈,不会对该学生的前途产生负面影响。对于她的父母以及她所就读的学校来说,她能考出好的分数,才是唯一重要的。不会铺床单,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会料理,这样的学生除开应付考试以外,是不可能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充其量她只是一架能够获取高分的考试机器,其他什么都不是。
  在本书的前面几部分里,我对中国教育的现状作了一些粗浅的阐述:由于考试成绩成为教育结果评价的单一方式,考试成为学生们的唯一任务,高分低能也就成为无法回避的普遍现实。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品格和价值观普遍混乱,这些难以修补的缺陷已经在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暴露无遗。不是没有工作可做,而是他们做不了,企事业单位对很多大学生的评价是:连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资格都不够。
  师德的缺失、师道的败坏、瘟疫般流行的学术*,无疑又使糟糕的现状雪上加霜。至高无上的唯一重要的考试,已经让中国教育的目的和手段高度异化。
  教育是保留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学校则“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爱因斯坦语)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2)
在爱因斯坦1看来,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我们的学生有个人独创性吗?有个人志愿吗?当教育目的和手段被高度异化之后,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必然要出现千奇百怪的怪象。很少有人有真正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必然要泛滥。
  当父母和学校培养出的孩子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时,还奢谈什么高深的独立精神,奢谈什么公民责任、国民精神?如果一个人连个人责任都不能担负(他本可以很容易就担负起来),还能担负公民责任?
  我接触过的大学生和中学生中,很少有人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恰当的,大部分人对考试深恶痛绝,但他们却必须认真对待这种令人生厌的考试,一遍又一遍参加这种被他们认为是没有意义的考试——学校正是用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小就培养成了虚伪的人。他们并不喜欢做这件事情,却要一遍又一遍地去做,而且还要时时表现出对这种考试很感兴趣的样子,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中,他们的人格被扭曲,哪里还相信公民责任、国民精神?哪里还有半点独立精神?
  当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传承人类文化”的时候,教育的功能就已经被彻底异化。在应试教育的残酷竞争中,教育的高尚目的被抛到九霄云外,蜕变成追逐功利的必经路径。问一问学生们,还有几个人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几个知道什么叫公民责任、国民精神?又有几个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违心地参加那些无穷无尽的考试?
  着名学者钱理群2先生发表过一次演讲,从他演讲的内容里,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到大学教育的现状。
  “……年轻人总要做梦,总要找一个地方做精神的寄托,一个精神的圣地让他做梦。如果这个地方都没有了,那这个国家就成问题了,这个民族就成问题了。”
  他接着说:“社会喧闹,大学更喧闹;社会*,大学更*;社会浮躁,大学更没有定力。中国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因此必然是虚无主义,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足靠,一切都可以放弃抛弃。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就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都被大学所拒绝,既被大学里的教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还有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我觉得这样的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两大思潮所导致的知识的实用化和精神的无操守,是现在大学里的两个基本的弊病。”
  对于大学里流行的实用主义,钱理群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有一天钱先生去上课,一个学生坐在第一排,对他点头微笑很有礼貌。然后钱先生就开始讲课,他很快就注意到,这个学生总能够及时地对他的讲课作出反应,点头,微笑,等等,这表示他听懂钱先生的课了,钱先生因此很高兴,就注意到这个学生了。
  下课后这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跑过来,说:“钱教师,今天的课讲得真好啊!”对这样的话,钱先生一向是有警惕的,他也遇到很多人对他的课大加赞扬,但他总是有些怀疑,认为并没听懂,不过是吹捧而已。但是这个学生不同,他把钱先生讲得好在哪里,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全在点子上,说明他是真听懂了,钱先生自然也就放心,不再警惕了——教师讲的东西被学生听懂了,这是多大的快乐!于是钱先生对这个学生有了好感。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3)
如此一次,两次,三次,钱先生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到第四次这个学生来了:“钱先生,我要到美国去留学,请你给我写推荐书。”钱先生欣然同意。但是,写完之后,这个学生不见了,再也不出现了。这个时候钱先生才明白,这个学生以前那些点头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资。
  钱先生调侃说:“这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都从利益出发,而且是精心设计,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平,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评他吗?我能发脾气吗?我发脾气显得我小气,一个学生请你帮忙有什么不可以?这个学生有这个水平啊。但是,我确实有上当受骗之感,我有苦难言。这就是今天的大学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尖子学生。这也不是这些学生本身的问题,是我们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这是我们弊端重重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结出的恶果,这是罂粟花,美丽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觉。”
  他认为,利己主义者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和目标。“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最感忧虑的就是这个问题。”
  教授、博导漫天飞舞,知识分子却落为功利之徒
  九十多年前,蔡元培3先生就痛斥过教育界的实用主义:“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上大学的人,都选择读法科,因为读法科是进入官场的捷径。
  “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由于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读书的时候就会吊儿郎当,放任自流,临到考试了,就赶紧背讲义(也就是现在的标准答案),根本就不管是不是学到了真学问,只追求考试分数多少,考试完了,就把课本扔到一边,不再过问,敷衍三四年,把文凭搞到手,就可以拿着文凭去招摇混世了。
  先生认为,这样的学习,“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如果读书是为了谋私利,因此敷衍了事,会产生什么恶果呢?“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如果当教师,就要误人子弟;做官,就要贻害国家。
  九十多年过去了,先生所深恶痛绝的现象不但没有绝迹,反而愈演愈烈,成为教育界的普遍现象,如果先生九泉之下有灵,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着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姚国华4先生这样描述高校现状:
  职称*严重,首先表现为官僚控制职称这一利益资源的授予,学术权威官僚化,其次职称作为利益资源被滥用,造成鲤鱼过江之势,完全失控。教授、博导漫天飞舞,知识分子却落为功利之徒。
  真正的创造性人才青黄不接,中国长期与世界一流的科技发展无缘,国内一流的科技成果也严重下滑。从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直到院士,人数却以惊人速度递增。教授终身制,评教授难,当教授容易。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4)
上方指定学术带头人,给以各种好处,没有列入的,再努力也没用,行政主导权力造成学术泡沫。
  学术*严重,假成果、假学问、假效益遍地都是;学术会议、成果鉴定、资格审查、项目审批过程普遍玩手段走过场;吃喝、游玩、送礼、拉关系、做交易反倒成了实质内容。尽管高级职称和高级学历四处泛滥,学术思想水平的绝对值却在下降。
  文化水平作为一种资格、一种摆设,随意地为功利目的进行炫耀、交易、买卖,也是文化本身的贬值与*。
  许多“科研”是剪刀加糨糊的工作,学生做论文也多是抄袭。某着名大学的教师创办一家公司,从该校三年来的一百多项科研成果里,选择购买几项通过正式鉴定并获了奖的用来开发,结果个个赔本,原来这些所谓“成果”大多是假的。
  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