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之一。“我们刚刚从淡水河谷买了一船矿石。”
这则消息很快招致中钢协的强烈指责,指责的对象既包括炒作这则新闻的始作俑者,还警示了“不听话”的中小钢企。
在接受采访时,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回应的语气非常强硬:“铁矿石谈判已经上升到国家行为,不是哪个钢企也不是中钢协说了算的,中小钢企集体倒戈的说法是在混淆视听。中方与铁矿石企业的谈判还没出结果,怎么会有长协矿协议一说?合同签订,必须有具体的价格和具体的数量。根据相关规定,中小钢企根本就没有权力也没有资格与淡水河谷签订长协矿协议。即使签订了所谓的合同,也报不了关,形同废纸一张!”
单尚华的一番话道出了中小钢企“没有权力”的窘迫地位,是钢铁行业里受歧视的一个群体。
河北一家中小钢企的老板对中钢协的诸多命令十分恼火:“中钢协说不论你买的是长协矿还是现货矿,只要参与了铁矿石买卖,都是违反规定。你现在长协价格没谈下来,现货又不让买,我们拿什么生产?”
类似的愤怒几乎在每家中小钢企都可以感受到,尤其是那些没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在这些企业眼中,铁矿石谈判是大企业和钢协的事情,跟他们并无关系。在大企业和钢协的眼中,这些中小企业根本就不配使用长协矿,铁矿石谈判自然也与它们无关。
“小钢厂不能买长期协议矿,国家要限制小钢厂的发展,它们能耗太高,产业政策中它们是要被淘汰的。长协矿的分配问题是和国家产业政策及钢铁行业发展与布局联系到一起的。”
这个限制中小钢企购买长协矿的门槛就是“铁矿石进口资质”。
2005年,商务部通过了铁矿石进口资质限制,中钢协依托国家发改委、中国五矿商会依托商务部,各自制定了进口资质要求。在2005年2月底,五矿商会和中钢协共同举办会议,通过了《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报程序》,钢协负责登记生产企业,五矿商会负责登记贸易企业,由此确立了112家拥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和贸易商,其中钢铁企业有70多家,贸易商有40多家。此前,铁矿石的进口商总共有500多家。
在对进口资质进行严格限制后,中国国内实际上形成了两套铁矿石价格:拥有进口资质的企业直接按长协价格购买,而没有进口资质的企业则按照二手价格购买。这个二手价格没有统一标准,全凭一手买家说了算。
其实国家在这个价格上是有明确规定的。根据我国铁矿石进口代理制实施方案的规定,没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可以由其他企业代理进口,代理企业只能收取3%~5%的代理费。拥有进口资质的生产企业,除满足自用外,也可以按照代理机制给其他企业代理进口。这种模式主要借鉴了日本企业的做法,在日本,大钢厂负责确定长期谈判合同价格后,都是由几家大的贸易商作代理负责进口,代理费是进口价格的1%~3%。
但是,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所谓的代理制度只是空话一句。从进口资质确立的第一天开始,倒卖铁矿石的交易就开始萌生了。
中钢协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2006年,罗冰生在总结2005年铁矿石谈判得失时明确表示,个别有长期协议的钢铁企业和贸易商在低价进口铁矿石后,转手高价倒卖给了那些没有长期协议资格的小企业,造成了“一种产品,两种价格”,中国铁矿石市场价格被抬高,给了铁矿石供方“中国市场价格高”的口实。
代理制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中钢协开始力推铁矿石进口代理制之初,号召大家到交易中心来交易,长协矿变现货矿只能加价5%,不能漫天要价。这个用心良苦的计划后来不了了之,根本没有企业愿意响应。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那些拥有特权的企业永远不会主动放弃这一绝佳套利机会。即使是后来中钢协三令五申,铁矿石倒卖交易也从未断绝过。
倒卖的铁矿石基本上都是按照现货价格走。2008年长协矿价格约为每吨700~800元,但唐山的钢厂从代理企业手中买进的价格每吨高达1400元,几乎翻了一番。这样算下来,倒卖一吨铁矿石至少能赚到600元左右,利润非常可观。我们对比钢铁企业的生产利润就知道倒卖铁矿石对钢企的吸引力有多大了。按照中钢协的统计,当时国内吨钢平均利润在200~300元/吨。
铁矿石倒卖问题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表面上看,具备进口资质的企业共有112家,但实际上下面已经发展出来几百家中间商,每个进口资质下面都挂着数家贸易商,继续倒买倒卖。即使是挂着代理的名义,也收取了超额的代理费,这已经是业内人所共知的行业潜规则。
无论铁矿石谈判谈出什么结果,中小企业都只能购买倒卖的高价矿石,完全无法享受到长协矿的实惠。正因为这样,中小钢企自然不会去关注长协谈判的过程和结果,对于中钢协的若干指令也置若罔闻。
“中小钢企集体倒戈”的新闻之所以能引起业界极大的震动,恐怕还是因为这条新闻的逻辑实在是太有道理了。多年被排除在长协矿利益集团之外的中小钢企,已经成为最脆弱的突破口。
“三大矿一直瞧不上中小钢企,嫌我们规模太小,又受进口资质的限制,我们梦寐以求能够拿到长协矿。这个时候三大矿送上门来,我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签合同。谈下来的价格再高,也比我们去买二手矿划算得多。”唐山一位民营钢铁企业老总由衷地感慨道。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利益集团寻租(1)
力拓间谍案爆发,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矿业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谭以新被牵出,因商业犯罪被逮捕。
在大型国企从事铁矿石贸易的业内人士看来,前者也许是新鲜事,但后者绝对不是。谭以新案暴露出了这个行业的“灰色地带”。
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商品分平价和议价的双轨制容易滋生“官倒”*一样,中国在进口铁矿中也形成了一批“国企倒爷”。在这些“国企倒爷”中又有不少人来运作具体倒卖事宜,由此产生的灰色收入和利益交换等违规违法小动作自然也不在少数。
谭以新正是其中之一。
在铁矿石需求旺盛的时候,倒卖业务十分繁荣,几乎每家大型钢厂都倒卖铁矿石,利润至少在亿元以上。据国内一家资深钢铁研究机构估算,2008年中国长期协议进口的铁矿石中有超过10%被拿到市场上倒卖,各个进口企业倒卖长协矿的收入至少超过200亿元。
更重要的是,这不只是中国钢铁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三大矿山巨头对此也烂熟于心。必和必拓的高层讲述过一件往事:曾经有一家国内大型知名钢铁企业与必和必拓洽谈合资开发澳大利亚一个铁矿石项目,要求多出来的部分自己倒卖赚取差价,必和必拓拒绝了这个要求,后来力拓答应了这家钢厂的要求。
铁矿石进口资质简直就是赚钱的金钥匙。最典型的是中钢集团,中钢是国内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商之一,在澳大利亚恰那铁矿拥有1100万吨权益铁矿石。以2007年的交易为例,中钢按照长协价格每吨80美元购进铁矿石,转卖给国内钢厂却是按照市场定价卖到160美元/吨。这一买一卖之间的利润足足有100%!
正是利用这一绝佳资质,中钢集团这个不生产一吨钢的企业却成为了钢铁业的巨头。
从2003年到2007年,铁矿石市场逐年火暴,中钢集团在此期间也完成了华丽转身,销售收入从130亿元增加到1200亿元,增加了近9倍;净利润则从2亿元跃升到30亿元,增长了整整15倍!正因为赚取了铁矿石进口环节的丰厚利润,所以即使在钢铁企业最赚钱的时候,中钢集团却始终没有动过投建钢厂的念头。
不过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像中钢这样先知先觉。
事实上,在中国开始进入铁矿石谈判之前,国内没有一家钢厂意识到铁矿石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企业为了上市,还会把矿山的资产剥离掉。
一切都由宝钢开了先河。2003年初次参与谈判,宝钢虽然只是列席,并跟了新日铁的首发价格,但宝钢却从长协矿获得了收益。当时宝钢的规模还不够大,签订的长协合同量除了满足自用外,还剩下许多,这些剩余部分后来都以现货矿的价格卖给了国内其他钢铁企业,宝钢因此大赚了一笔。
首钢则是华北地区倒卖铁矿石的大头,连续几年都将用不了的铁矿石加价卖到现货市场。2004年,首钢进口铁矿石万吨,其中自用只有万吨,其他全部按照现货价格卖给其他企业,仅此一项便为首钢增收超过亿元。
首钢对此事毫无异议,认为国企倒卖铁矿石理所当然合法合理。其中一位高层就明确表示,进口铁矿石资质并不是特殊的权利,各个钢厂都有单独的国际贸易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做进出口贸易赚钱,既做钢材也做铁矿石,有得赚自然会去倒卖。
刚开始是小赚,长协矿和现货矿的价差并不大。但近几年随着国内铁矿石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又有越来越多的贸易投机,现货矿与长协矿的价差也越拉越大。套利空间越大,倒卖投机的参与者也就越多。每年铁矿石谈判中“边谈边涨价、越涨价越高”的怪现象也就不难理解,其中的逻辑不言而喻,每每中方要求低价以争取成本空间,争取得越多,两者差值越大,套利空间越大,参与者也就越发踊跃。
利益集团寻租(2)
当然,中钢协将进口资质压缩到112家的初衷是好的,它的逻辑是:进口商越多,竞争就越激烈,如果大家都去抢购铁矿石,市场会更加混乱,价格会波动得更加剧烈。因此,减少铁矿石进口资质的目的是为了平抑铁矿石市场价格波动。
中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总量中,长协矿所占的比例不到一半,邻国日本的长协矿比例却高达95%。在2008年,全球只有15%的铁矿石是在现货市场销售的。中国每年的铁矿石进口量又占到全球铁矿石贸易总量的一半,很显然,每年都有大量的铁矿石是以长协矿方式销售到中国,到了国内却变身为现货矿。
不能不说铁矿石进口资质这一体制已经被严重扭曲,由此造成的价格双轨制为拥有特权的企业和贸易商创造了巨大的寻租空间,铁矿石进口的相关制度已经沦为了*裸的寻租工具。这一机制不仅违背了中钢协的初衷,没有起到淘汰落后产能平抑市场价格的作用,反而成就了利益盘剥的金字塔,底层是广大没有进口资质的中小钢企,中间是倒卖铁矿石的大型企业和贸易商,最上层是三大矿业巨头。实际上,这个金字塔还应该在最底层再加一层,那就是国内广大的消费者,因为我们是生产环节最后的埋单者。
不仅铁矿石进口机制沦为寻租工具,现行的生产企业联合谈判机制也越来越像是一场寻租游戏,成为大企业打击对手谋取小集团利益的手段。
在长协矿倒卖的利益链条暴露出来后,宝钢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代表,其立场受到质疑。
早在第二次参与谈判后,就有业内人士对宝钢的代表资质提出了疑问:宝钢在钢材市场拥有一定的定价权,具有很强的成本转嫁能力,铁矿石价格涨多少其实对宝钢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其他钢铁企业却不一定能够承受高价铁矿石,这样,宝钢可以利用机会铲除竞争对手,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即使是在铁矿石涨价最凶的2008年,宝钢仅用一次提价就完全转移了铁矿石成本的涨幅。这是因为,高价铁矿石对钢价能形成很强的支撑,成本推动钢价上涨,宝钢提价的空间也随之拓宽。宝钢每年都会在谈判关键时刻提价,每次都会引来业界的质疑。
经过几年谈判,业界对宝钢的质疑已经累积到了顶点,尤其是同行业的其他钢企,对宝钢怨声载道。2009年年初,大量钢企纷纷到商务部去告状,无奈之下,宝钢的谈判首席代表位置被架空,取而代之的是中钢协全权主导。
但是,即便是中钢协出任谈判代表,也没有对这种联合谈判的机制做出太大的修改。以往宝钢谈判时,代表的仅仅是宝钢一家的生产需求,甚至算不上是联合谈判;中钢协登场后,提出了总量谈价的策略,即不再是单以宝钢一家的需求去谈判,而是以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的需求去谈判。但是这个“总量”显然只代表了行业的一部分,未及全部,所囊括的范围不言而喻。
无论是中钢协本身,还是作为谈判代表,中钢协所代表的利益集团都很明确,而由其倡导并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机制显然带有很强烈的倾向性。可叹的是市场自有其运行规律,并不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