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ぐ略撕笳I衷诎略饲岸诨舜罅康奶笫透植摹�10月份,宣钢仅在港口就积压下了近30万吨总价近10亿元的钢材。
“没想到奥运后行情没来,金融海啸却来了。这么多的库存,一下子就把我们逼到了绝境,资金链断掉了,工资都发不出来。”宣钢的内部人士讲起这一段艰难时期还心有余悸,如果不是唐钢及时拿出钱来纾困,宣钢怕是早就关门大吉了。
钢价下跌,贸易商手上囤积的钢材迅速贬值,不少贸易商一周就能亏损上百万。更可怕的是铁矿石的跌价,几个月以前的金*一下子就变成了噬人的黑窟窿,成了不少钢企烫手的山芋。跟宣钢同属河北钢铁集团旗下的另一家企业,奥运前囤积了70万吨铁矿石,到10月份因为跌价已经损失了5亿~8亿元。
当时因为铁矿石价格和钢材价格下跌的公司比比皆是,上市公司三季报一出来,各家钢企的财报上都赫然列着大额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并没有太多长协矿的鞍钢资产减值计提了亿元,规模较小的南钢也计提了亿元的减值准备。
10月底,中钢协统计国内港口库存和企业库存的铁矿石总量大概有8900万吨,这部分铁矿石跌价造成的浮亏可能高达300亿~400亿元{1}。从7月份开始,港口的库存一直都在7000万吨以上,期间铁矿石现货价格却一路暴跌超过50%,从最高的1800元/吨一直跌到700元/吨。宝钢等企业拿到的长协矿价格在1000元/吨,现货矿和长协矿价格出现了倒挂,原本以长协矿为成本优势的企业开始被长协矿吞噬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钢企开始撑不住了。10月份,河北德龙钢铁和奥盛钢铁开始反攻矿企,拒绝福特斯克金属集团的供货,要挟福特斯克金属集团重新谈判合同价格,福特斯克金属集团为保住客户被迫修改海运合同,承担了原本由钢企承担的海运差价。但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了中小钢企身上。
与其他小钢企相比,宝钢显然无法灵活地要求矿企修改海运合同。也正是基于此,必和必拓和力拓都有充分的把握保证公司不会出现类似福特斯克金属集团被迫修改海运合同的问题,它们的长期客户是中国最赚钱的钢企。合同无法修改,这些大钢企能选择的只是协商延迟发货,减缓存货继续累积的压力。
订单似乎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需求无法逆转,钢企的选择只有减产保本。尽管成本也在随着钢价下跌,但在悲观的市场气氛下,短期内供给减少还无力提振需求。因此,打破成本僵局,向上游扩大利润空间成为钢企一个重要的积极出击的方向,新一轮铁矿石谈判对钢企生死存亡尤为关键。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钢协上场(1)
国内钢企减产降薪,国外钢企矿企减产裁员,全球经济前景不明。
2009年的铁矿石谈判就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开局了。
本轮谈判身系矿产和钢铁两大产业在未来一年的生死,双方博弈必将异常激烈。无论是国内大小钢铁企业,还是身处澳大利亚和巴西的研究机构,均呈一边倒态势:降价已经是大势所趋,谈判焦点将是降价幅度有多大。
2008年11月6日,第六届中国钢铁产业链发展与投资峰会在北京召开。当天会议上,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也公开表了态:“明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已经开始,必和必拓已经和中钢协进行了接触。目前压港的铁矿石超过9000万吨,足够企业用到明年一季度末,铁矿石涨价已经失去了意义。”
2008年11月11日~13日,全球矿业大会正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各地的矿石企业齐聚一堂。和10月底在青岛举行的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上出现的情况类似,许多来自巴西和澳大利亚的新兴矿业公司频频向中国钢企示好,寻找包括合资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合作。
此外,铁矿石市场另一个重要的参与方印度也扭转了态度。近日,印度矿产巨头MMTC公司透露,印度政府已经批准了与中国企业建立长期供货协议。作为全球第六大铁矿石资源国,印度一直以现货形式向中国供货。由于供不应求,中国钢铁企业无法与印度签订长期供货协议,而现货矿价格大大高于协议矿价,曾一度给三大矿企在谈判中力争涨价留下口实。
对此,中钢协呼吁中国企业加强与新兴矿企合作,促进铁矿石供应多元化,增强中国钢企在谈判中的博弈资本。
供应量占70%的矿业三巨头还未表现出明显的妥协。不过,在中方钢企联合抵制下,淡水河谷提价一战以失败告终。自要求涨价以来,中国钢厂几乎已经停止从巴西进口铁矿石,同期海运费暴跌。
10月31日,淡水河谷宣布,年度铁矿石生产计划将减少3000万吨。计划关闭其在南部和东南部的铁矿,其中巴西米纳斯(Minas Gerais)地区的铁矿由于运营成本最高、铁矿石质量相对较低,将自2008年11月1日起关闭。此外,必拓也承认将面临需求下降的困难,将重新审视扩张计划。
11月12日,淡水河谷强硬的态度开始软化下来,不仅取消了此前主张对2009年铁矿石价补涨20%的要求,还允许钢厂对长期合同的进口量进行灵活调整。这一举动被认为是铁矿石市场由卖方主导走向买方主导的又一个明确信号。
与之博弈的中国钢企方面,伴随着降价呼声高涨的还有谈判筹码的增加。因为需求下降及贸易量的快速萎缩,连行业龙头宝钢也加入了减产大军。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是大量的铁矿石和钢材库存要消化,由于铁矿石价格下跌慢于钢价下跌,继续生产即是亏损。不进口、不生产成为许多钢企过冬的选择。
但在降价幅度上,钢企也有些不同的声音。
一种声音倾向于大幅降价,鉴于长协矿和现货矿价格倒挂,如果不大幅降价,钢企可以选择买现货矿。大家一致认为铁矿石的供需格局已经提前反转,并预计到2010年会彻底反转,更有可能出现30%的供给过剩。
另一种声音则有更具体的考虑,他们并不倾向于大幅降价,如果与现货矿价格严重脱离,将会出现类似年初抢运囤积铁矿石的非理性行为,市场价格波动太大不是钢厂愿意看到的。
中钢协上场(2)
此时,还没有钢企对降价幅度做出预测,部分贸易商预计降幅在10%~20%。麦格理、瑞银和高盛先后对降价幅度做出预测,估计高盛很可能降价15%,瑞银则大胆预测降价幅度为40%。
所有迹象都表明:连年坐地要价的矿业巨头手中的砝码轻了很多。
中钢协上场
11月铁矿石谈判开始时,宝钢仍然是中国钢企的代表。但过完新年后,谈判的代表换成了中钢协。
每年的铁矿石谈判都是由商务部进行整体规划,由宝钢牵头谈判,然后再把谈判情况报告给中钢协,中钢协再向商务部汇报,商务部再报给中央。今年是商务部第一次放权给中钢协,对于中国谈判代表小组为何中途换帅的问题,官方并没有给出很明确的解释。
但是历年来,有不少钢企都在私下质疑宝钢的代表资质:宝钢是否能够为所有钢企争取利益最大化。经过2008年的暴涨之后,其他钢企积怨更深,这些抱怨逐渐向上反映。到2009年谈判时,不少钢企都跑到了商务部去告状,无奈之下,商务部中途转向中钢协,放权中钢协全程参与。中钢协不需要在谈判过程中向商务部汇报相关细节,相关部门为中钢协设置了底线幅度,在此幅度内,中钢协有权敲定。
中钢协的首次上场显得比以往任何一次谈判都更高调,态度异常强硬。与宝钢不同,中钢协对媒体不是缄默不语慎之又慎,往往会通过媒体第一时间传递谈判信息。
早在谈判之初,中钢协就明确表示要求降价,单尚华更是公开表示钢材价格已经降到了1994年的水平,铁矿石价格也应该相应大幅下降。这一说法迅速被解读为中钢协认为铁矿石价格应该降到1994年的水平。2008年铁矿石基准合约价格约为每吨美元,而1994年约为每吨美元,降到1994年的水平则意味着要开出降价82%的筹码。
经过谈判小组的研究,中钢协最后正式对外界给出的谈判目标是:铁矿石价格回到2007年的水平,即巴西淡水河谷的铁矿石至少要降价40%,而澳大利亚铁矿石则要降价45%。但这一要求并没有得到矿企的认可。
在应对谈判的同时,中钢协也开始大刀阔斧地整肃不利于谈判的市场因素,这些历年谈判都存在的顽疾主要有:进口铁矿石无序化、个别钢企擅自行动。此外,还有一个不算是顽疾的问题也一直让中钢协十分不满,就是钢企随意上调钢价。
最后一个问题很明显是针对宝钢,宝钢涨价一向是国内钢价走势的风向标。在连续几年谈判中,宝钢都在关键谈判时期上调钢材出厂价格;而在谈判中,矿商的底牌正是中国需求旺盛而且钢企赢利丰厚。中国显然不能一面“哭穷”又一面涨价,宝钢这种涨价行为早已经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
2009年5月底,单尚华曾亲自前往宝钢协调涨价事宜,希望宝钢不要在谈判的关键时刻涨价,压缩谈判空间。此时宝钢涨价则意味着市场进一步好转,矿商更有理由来拒绝大幅降价。然而,6月10日,宝钢还是上调了7月份的出厂价。这让中钢协很是气愤,宝钢董事长徐乐江却认为涨价是市场化的行为,是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的决策。
事实上,中钢协想要约束的并不只是龙头钢企调价,自主导谈判以来,中钢协希望调控整个国内钢厂的生产进度,为谈判创造一切有利的环境。早在年初,中钢协就要求各大钢企严格控制产量,要求全国产能下降20%。
中钢协还在2月18日召开理事会,审议《规范国内钢材销售行为的公约》,要求下属所有会员企业签订行业公约,要求钢铁企业不能以低于成本价销售钢材,以稳定钢材销售价格。
然而,从后续市场的演变情况来看,中钢协的一系列铁腕强势政策并未发挥太大的作用。
铁矿石进口一如既往,各大钢厂和贸易商在年初就开始抢运铁矿石,上半年总共进口了铁矿石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仅6月份单月就进口了552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中国港口的铁矿石库存也迅速攀升到了近7000万吨,算上场外的库存,全国总库存已经逼近1亿吨。
钢材生产同样是不减反增。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仅前五个月全国粗钢产量就达到了亿吨,同比增长了。如果考虑到年初不少钢厂还处于减产阶段,那么可以推断全年的产量至少可以达到亿吨。
讽刺的是,年初国家出台的《钢铁产业振兴与调整规划》中,明确要求2009年全年粗钢产量控制在亿吨水平,表观消费量(即进口量减出口量加产量)控制在亿吨。很显然,这个目标只是中钢协的镜中花,水中月。
乱战(1)
2009年的谈判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混乱。存续多年的谈判机制分崩离析,各个利益集团纷纷跳上谈判桌,抛出自己的谈判条件和要求,既无底线,也无秩序。
先说三大矿业巨头。
谈判开始时,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各自打着小算盘。淡水河谷坚持长期协议定价模式,而必和必拓始终主张推行指数化定价,力拓则一直倡导在现货市场上销售。由于2008年必和必拓与力拓在淡水河谷之后加价,淡水河谷很是不满。2009年淡水河谷选择了静观其变,放弃了首发定价权。
谈判之外,淡水河谷开始积极主动向中国靠拢,不仅多次强调“坚持长协定价机制”这一与中方共同的利益点,还说服中小钢厂继续执行长协合同,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打八折销售,并主动要求锁定海运费以到岸价的方式交割。由于中方钢企很少与海运公司签署长期租约,在海运费上一直都面临很大的风险,淡水河谷则利用自己与船运公司长期的合作关系,主动帮助中方客户联系船东,以稳定海运费。
必和必拓似乎一直游离在谈判桌之外,对长协价格的谈判缺乏兴趣。必和必拓极力推崇指数定价,即钢厂与供应商仍签署长期供应协议,规定每年采购铁矿石的量,同时采用目前主要钢铁咨询商提供的三种指数普氏指数、MB指数、SBB指数中的任意一个,作为成交当日的铁矿石成交价,以此回避每年一次的价格谈判。事实上,传统的定价机制已经被谈判各方分崩瓦解,如果长协机制谈不拢,必和必拓正好可以拿出自己的定价标准。为此,必和必拓在2009年的谈判中并不急于谈出结果。
力拓并没有对必和必拓的指数定价发表过多的看法,但却表现出最强硬的态度。对于中钢协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