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谈判从一开始就陷入僵局。到2月20日,第三轮谈判结束,并未取得任何突破。
谈判桌上无进展,谈判桌外的市场却变化不断。首先是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在此期间开始迅速增长,1月和2月进口量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铁矿石在各港口积压严重,企业库存大幅上升。商务部对此大为光火,采取一系列措施严管铁矿石进口。
其实是宝钢大幅上调钢材出厂价,主要产品的涨价幅度都超过了10%。宝钢的调价一向被视为钢价走势的风向标,这就给处于关键时期的铁矿石谈判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宝钢在谈判中要求降价的重要砝码之一就是国内钢铁市场前景不佳。
充满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宝钢提价的前一天,中钢协曾公开声明,由于市场价格大幅下滑、企业成本上升、赢利下滑,目前中国钢铁全行业都处于微利状态,因此,中国不会接受铁矿石价格上涨。
谈判僵局仍然未破。
与此同时,谈判的介入方却开始迅速升级。在第四轮谈判开始前,中国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高度关注2006年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谈判,如果出现不能接受的价格,中国政府将采取必要措施”。商务部明确指出,中国钢铁行业无法承受铁矿石价格再涨。中方政府的强硬态度立即引起了澳大利亚和巴西政府的关注和回应,澳大利亚联邦资源部部长就表示,如果中国政府实施对澳大利亚铁矿石进口限价的话,那么澳大利亚政府将会非常警觉不安,不排除澳大利亚政府干预的可能。巴西方面也回应已经敦促中国政府澄清是否考虑干预铁矿石谈判。
这段政治紧张时期并未持续太久,很快,各方政府纷纷表态“不介入谈判”。中国商务部悄然在其网站上修改了此前发布的“对铁矿石价格谈判高度关注”的声明,删除了部分态度强硬的措辞。国务院总理*和发改委主任马凯在接受外媒采访时也都表示,中国政府不会介入谈判。随后,驻澳大利亚外交外贸部也做出了同样的表态。
政府方面的博弈偃旗息鼓,伴随着谈判进一步推进的是层出不穷的口水战、舆论战。矿企方面不时放出风声,譬如透露谈判过程中要价的幅度,而外媒也频频报道宝钢妥协接受涨价等传言。中国方面也不落人后,“鞍钢在澳大利亚合资开矿”、“首钢、武钢海外买矿”等新闻也频频见诸报端。
僵局一直持续到5月16日,由欧洲钢企打破。淡水河谷率先宣布,与全球三大钢铁巨头之一的德国蒂森克虏伯签下合约,2006年的价格在2005年的基础上上涨19%。在声明中,淡水河谷还意味深长地加上了一句:“该协议的达成,为正在进行中的其他谈判增加了砝码。”
很快,淡水河谷宣布与意大利里瓦钢铁公司、韩国浦项钢铁、法国阿赛洛·米塔尔结束了谈判,涨价幅度与此前一致。紧跟着日本除新日铁以外的钢厂也和力拓达成了协议,涨价幅度跟随淡水河谷谈定的结果。
中钢协对此一律坚决回应:中国拒绝接受19%的涨幅。
5月29日,新日铁宣布结束谈判,接受了必和必拓涨价19%的要求。
只剩下宝钢在孤独地战斗,寻求打破国际惯例,设定“中国价格”。
6月20日,必和必拓宣布与宝钢达成价格协议,涨价19%;6月21日,力拓宣布与宝钢达成价格协议,涨价19%;6月22日,淡水河谷宣布与宝钢达成协议,涨价19%。
中方鏖战半年多的铁矿石谈判黯然收场,“中国价格”并未出现。
事后,中钢协还是对宝钢在这次谈判中的表现给予了正面的评价。罗冰生在披露谈判详细过程时下结论说:“纵观整个谈判过程,是由中国主导。中国握有话语权,中方的态度、观点、依据被对手广泛重视,使得供方大幅度涨价的计划并未实现,现在达成的协议是一个折中方案。这次价格谈判,中国得大于失。”
罗冰生也指出了影响此次谈判的不利因素,一方面,前期国内铁矿石进口激增,大幅超过实际需求,造成虚假繁荣,这样只是对供方有利,对我方不利;另一方面,国内有些钢厂和贸易企业通过长期合同进口铁矿石后在国内高价倒卖,同样也给了外方以谈判口实。
中国钢铁业继续翘首期盼着“中国定价权”、“中国价格”的出现。
。。
中国价格终于出现
时光如梭,中国钢铁企业很快等来2007年度的国际铁矿石谈判。
谈判的结束同样也来得很快。
2006年12月11日,新一轮铁矿石谈判在上海展开。供应方强烈要求价格上涨,但被需求方日本新日铁公司、韩国浦项钢铁公司拒绝。双方确定于2007年1月8日开始举行第二轮谈判。
12月21日,谈判开始仅10天,中方就率先谈定了2007年度铁矿石的基准价格。宝钢集团在公司网站上发布了这一消息:宝钢与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淡水河谷就2007年度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了一致。作为结果,淡水河谷北部和南部生产的粉矿价格将在2006年基础上分别上涨。新的2007矿石年度的卡拉加斯粉矿和标准粉矿的基准价格分别为美元/干吨度和美元/干吨度。
淡水河谷也同时发表了声明,并称2007年的铁矿石价格反映了全球铁矿石市场的供求状况,而且谈判双方达成协议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12月24日,处于舆论旋涡的中方主要谈判代表………宝钢的刘永顺谢绝了一切采访,开始休假。一位接近宝钢的人士悄悄透露,刘永顺担任谈判代表的两年来一直备感疲惫和压力,谈判完成后,私下表示不希望2007年继续出任代表。
在后来公开中方谈判策略时,刘永顺总结道,前几年的例子证明,拖得越久涨得越多。事实上,在铁矿石谈判中,钢铁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谁先达成一个价格并被全球接受,是这家企业能力的体现。刘永顺与中钢协商量的谈判策略是:先与淡水河谷谈下来,再谈澳大利亚两大矿山巨头。就这样,中国拿到了首发定价权。
的涨幅并没有让国内钢铁企业感到十分满意,不少人都认为5%的涨幅更合理。但既然谈下来了,也只能接受。更重要的是,拿下首发定价权,没有再现往年谈判过程中的“屈辱”挣扎,已经让宝钢在本次谈判中的表现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赞扬。
妥协的胜利也值得欢呼。
宝钢的速战速决让本轮谈判结束得比以往都早。12月底,淡水河谷与欧洲钢企签下了合约;1月11日、12日,日本新日铁等五大钢厂与必和必拓、力拓达成协议,涨价幅度追随宝钢。
2007年铁矿石谈判就此结束,平静得出人意料。
。 想看书来
预热2008年谈判
2008年
预热2008年谈判
早在2007年年中,中钢协就开始着手为2008年度国际铁矿石谈判做准备。当时国际投行纷纷预测来年铁矿石将涨价,高盛预测涨价5%,德意志银行预测涨价10%,而瑞银的研究部门发布报告预测2008年铁矿石谈判价格至少上涨25%。钢铁企业和矿商都没有对该预测做出反应。但中钢协已经意识到可能会对2008年谈判造成不利影响的诸多因素,并开始着手处理,试图为谈判清路。
首先,屡创新高的海运费问题。
当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巴西图巴朗港到中国航线的平均铁矿石运费为美元/吨,2006年略降到美元/吨,而到2007年年中,这段海运费涨到了美元/吨,同比上涨了。澳大利亚到中国航线的平均铁矿石运费2005年为美元/吨,2006年为美元/吨,到2007年年中飙涨,达到美元/吨。
按照2007年签订的铁矿石协议价格,淡水河谷到中国的粉矿价格为72~73美元/吨,海运费涨到美元,矿石运到中国的到岸价就达到了127~128美元/吨;必和必拓、力拓到中国的粉矿价格为80美元/吨左右,加上美元的运费,到岸价也接近100美元/吨。
中国钢铁企业曾经寄希望于通过海运费下降来熨平铁矿石的上涨,但海运费的上涨速度明显强于铁矿石价格,反倒让钢企的生产成本骤升。
中钢协在这个问题上的解决办法是以协调为主。一方面是按地理位置划分5个海运区域,成立区域协调海运工作小组;另一方面,协调主要钢厂和国内远洋运输企业进行对话交流,希望能发挥国内运输队的力量进行国矿国运。但是这种协调性的方式显然难以发挥实质作用,首先是进口方很分散,很难在统一层面协调,其次是国内海运企业拥有的大型远洋干散货运力十分有限,只占到世界同等运力的2%,即使是全部用来运进口矿,对海运市场产生的影响也很小。
其次,三大矿对自身供应量的灵活控制可能会对市场造成较大影响。年中海运费高涨的部分原因就是来自三大矿的操控,逻辑是三大矿先向中国企业提出三季度供给将减少500万吨,紧接着钢企为了保证三季度的用量便开始抢购铁矿石建立库存。
在三大矿利益链条之外还有“添油加醋”的角色印度。印度矿到中国主要是走现货矿,这也就意味着价格随时会发生变化。每当海运费上涨,三大矿出口的铁矿石的到岸价上涨,印度矿立马跟风上涨。而往往现货矿的价格会在下一年的谈判中拿来作为敲定价格的重要参照。
以上这些对中方不利的因素显然非中钢协一己之力能够有效解决,操控权并不在中方手中,这已经为后来谈判中的不顺埋下了伏笔。
在中钢协一系列准备工作中,可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前往矿山“探口风”。
2008年8月15日,罗冰生带领国内16家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和3家民营钢铁企业飞赴巴西,开始了沟通铁矿石贸易事宜的旅程。名为考察,目的也很明显:了解对方情况,争取主动,及早准备。随后,这一行人马还分别走访了阿根廷和澳大利亚。
与此同时,双方的舆论战也已经展开。
矿企方面有代表性的是力拓的表态。8月16日,力拓第一次在中国召开财报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07年上半年的财报。力拓亚洲区及中国区总裁路久成就铁矿石谈判谈了一小段看法,主要集中在对比现货价和长协价的差距上。在路久成看来,铁矿石谈判要看供需以及现货价和长协价的差距,目前现货价高出长协价20%~30%,由此可以判断市场是供不应求的,潜台词是有理由涨价。
在2007年9月份召开的“2007铁矿石国际市场研讨会”上,中国商务部和铁矿石相关的三大协会也不断放风,继续打供需牌。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梁树和委婉地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铁矿石市场总体供需基本平衡,国际矿业和中国钢铁业的关系应是合作而不是博弈,中国目前正在淘汰落后产能和控制钢铁产品出口,都有利于铁矿石市场的供需平衡。
中国五矿化工商会会长陈浩然讲的是大宗商品供需的大道理,即从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来看,价格有涨必有落,天下没有只涨不跌的商品;中钢协提醒市场注意国内矿大量开采,将有力地支撑本国钢铁企业的需求;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理事长、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邹建就此下结论,认为随着国内铁矿石需求增长的逐步降低和国内矿供应的增加,进口矿的涨价空间已经不大,所以预计2008年铁矿石价格将会出现小幅下滑,而到2009年将会大幅下滑。
对比部委协会的一致吹风,来自学者的意见显得更加中肯而具警示性。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一语中的:“在明显的需求紧张以及高昂的现货价格面前,一切谈判的技巧、策略和艺术可能都是徒劳,2008年谈判的难度将是空前的。”
其实大多数行业人士都默默认同了许中波的判断,认为2008年铁矿石涨价已无悬念,关键是涨多少。
历史重演
2007年谈判结束后,刘永顺对外宣布开始休假。不久,他离开宝钢,出任香港亚太资源有限公司CEO,不再担任铁矿石谈判首席代表。外界纷纷猜测下一届的谈判代表很可能是中钢协会长、鞍钢董事长张晓刚。但是,当2008年谈判开局时,出现在谈判桌上的中国面孔是宝钢的丁守虎。46岁的丁守虎是宝钢集团原料采购中心原料一部总经理、宝钢国际煤炭贸易部总经理。
刘永顺离开时可以说是稍微扬眉吐气,毕竟拿到首发定价权得到了广泛的肯定。2007年那次“妥协的胜利”让人不禁乐观地期待中国在2008年能取得更大的话语权。然而,初次担任首代的丁守虎迎来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惨败。
一切看起来都很像2005年,几乎所有的钢铁企业都赚钱,企业疯狂地争抢购买铁矿石生产。中国需求看上去仍是势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