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革故鼎新 与时俱进
代序 没有中国企业家 就没有中国未来
第1章 时间开始了
一个“坚硬”的铁匠 / 012
“锻造”于打铁铺里的新生命 / 018
伏牛少年 / 027
第2章 走出旧约
1976:终结就是开始 / 042
散沙里面有黄金 / 048
第一只变成青蛙的蝌蚪 / 055
坚硬的铁锤 / 074
狼群里有一头狮子 / 078
第3章 八仙桌上吃牛排
“合作秩序的扩展” / 086
顺着体制的河道行船 / 091
浙江大象能跳舞 / 096
既有绣花功也有劈柴力 / 101
麻烦是最好的老师 / 108
吃饭筷子可撑船 / 126
第4章 向天堂的方向快跑
走后娜拉的天花 / 134
广厦——春天就是“准生证” / 141
推开自由的大门 / 149
“独食”非为霸气 / 164
给人才的软肋补钙 / 168
上市——生死时速 / 171
第5章 桃子熟了
逃出盛情的北大荒 / 183
西进重庆:“娶了共和国的长女” / 190
郭向东:楼忠福的“黑马” / 202
交锋:“棒棒军”叫板“东阳鬼子” / 207
在“国退”大潮中拾蟹 / 213
“坐吃”杭州建工 / 221
二进京:大棋局摆进皇城根儿 / 225
大棋局“封顶”:中取武汉 西入秦川 / 238
第6章 激情燃烧的地产
从天上踏入地产 / 246
“天都模式”引发造城浪潮 / 251
“后致富光荣年代” / 260
天风海雨汇“天都” / 265
第7章 国人国力
从历史的后台走向时代的前台 / 278
力可济国的国力 / 285
财富与爱心一起流动 / 294
后置的前言 梳理历史的长发
从林则徐到吴敬琏——一条老藤,无数苦瓜 / 309
容不下商人的柜台,也容不下书生的书桌 / 311
小岗村、中国香港、浙江——邓小平的“过河石头” / 313
歌唱石头吧 / 320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目录
前言 革故鼎新 与时俱进
代序 没有中国企业家 就没有中国未来
第1章 时间开始了
一个“坚硬”的铁匠 / 012
“锻造”于打铁铺里的新生命 / 018
伏牛少年 / 027
第2章 走出旧约
1976:终结就是开始 / 042
散沙里面有黄金 / 048
第一只变成青蛙的蝌蚪 / 055
坚硬的铁锤 / 074
狼群里有一头狮子 / 078
第3章 八仙桌上吃牛排
“合作秩序的扩展” / 086
顺着体制的河道行船 / 091
浙江大象能跳舞 / 096
既有绣花功也有劈柴力 / 101
麻烦是最好的老师 / 108
吃饭筷子可撑船 / 126
第4章 向天堂的方向快跑
走后娜拉的天花 / 134
广厦——春天就是“准生证” / 141
推开自由的大门 / 149
“独食”非为霸气 / 164
给人才的软肋补钙 / 168
上市——生死时速 / 171
第5章 桃子熟了
逃出盛情的北大荒 / 183
西进重庆:“娶了共和国的长女” / 190
郭向东:楼忠福的“黑马” / 202
交锋:“棒棒军”叫板“东阳鬼子” / 207
在“国退”大潮中拾蟹 / 213
“坐吃”杭州建工 / 221
二进京:大棋局摆进皇城根儿 / 225
大棋局“封顶”:中取武汉 西入秦川 / 238
第6章 激情燃烧的地产
从天上踏入地产 / 246
“天都模式”引发造城浪潮 / 251
“后致富光荣年代” / 260
天风海雨汇“天都” / 265
第7章 国人国力
从历史的后台走向时代的前台 / 278
力可济国的国力 / 285
财富与爱心一起流动 / 294
后置的前言 梳理历史的长发
从林则徐到吴敬琏——一条老藤,无数苦瓜 / 309
容不下商人的柜台,也容不下书生的书桌 / 311
小岗村、中国香港、浙江——邓小平的“过河石头” / 313
歌唱石头吧 / 320
前 言(1)
革故鼎新 与时俱进
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虽然以经济上的改革开放为旗帜和先导,但实质上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中国的变革是全面的。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的,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既是中国经济腾飞和国力崛起的20多年、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茁壮成长的20多年,也是中国文化、社会和制度转型的20多年。
对于中国内地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新事物。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过程,既是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新的社会组织形态逐渐出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文化逐渐形成的过程。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离不开生机勃勃的企业家群体,按照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看法,企业家不但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且他们的创新是经济得以发展和社会得以进步的核心力量。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富裕,很好地说明了一个地区的企业家群体与一个地区繁荣、富裕的关系。
中华文化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经得起考验的文化之一,而且中华民族也是世界上公认最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民族之一。后一点不但可以从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杰出华商群体身上得到印证,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身上。
从全球的角度看,本书的主人翁——浙江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楼忠福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健旺企业家精神的杰出华商代表之一。作为内地第一代企业家,楼忠福的人生经历、创业的艰难程度和传奇色彩,可以跟香港第一代企业家中的任何一位媲美,其故事的感人程度与香港第一代企业家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书以大历史的视角、以宏大叙事的手法,将出生于1954年的楼忠福先生的人生命运经历和创业经历放在国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来叙述和解读。从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创业经历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他以及很多和他一样优秀的内地企业家身上杰出的精神品质和企业家精神,还可以见证新中国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的:“这不是一个人的传记,这是一个时代的传奇。记录楼忠福,不是记录他个人的成功史,而是为了记录一个时代、一段至关重要的历史、一个社会必须容纳的群体和一个国家必须具备的一种力量。”
2004年是邓小平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的25周年,同时也是内地一批著名企业家创业的20周年——楼忠福、柳传志和张瑞敏等内地著名企业家都是在1984年开始创业。回顾中国改革的过程,内地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反过来看,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创造令世界惊诧的经济奇迹、中国综合国力自1978年以来之所以能够迅猛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稳步提升,也都离不开中国民营经济力量的蓬勃生长和壮大。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竞争。企业,或者说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力量,因此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企业力量,或者说企业家力量的竞争。环顾全球,哪个国家的综合力量最强,哪个国家就必然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庞大的企业家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作者把中国企业家力量看作支撑中国国力崛起、代表中国未来希望的“中国力量”,是一个富有创见的深刻看法。
不过,对于有悠久的蔑视商人(企业家)和仇视财富传统、信奉“不患寡而患不均”理念的中国文化来说,要把企业家力量看作国家力量可能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种观念对于实行了30多年计划经济、具有浓厚平均主义思想传统的中国内地,可以说远没有深入人心。在长期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香港,由于近年来经济整体不景气,所以仇富情绪和平均主义观念也有乘机抬头的趋势。个别本港学者还跑到内地鼓吹歧视和打压民营经济力量的偏激观念,甚至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和改革开放的大方向。
人类社会的历史已经有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平均主义和仇富心态的极端思想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十分有害的,这些思想一旦付诸实施,带来的必将是灾难和社会的倒退。
所以说,对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大中华地区,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地区,认识和尊重企业家的巨大贡献和作用、营造适合企业家成长和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仍然是一件任重道远的、意义重大的事情。
21世纪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不想错过这个机遇,我们的社会就必须与时俱进,而我们的社会如果要与时俱进,我们的文化就必须进行必要的革故鼎新。
作为在世界华商中拥有广泛影响力的香港主流财经报纸,宣扬企业家精神的伟大贡献、营造适合企业家成长和创业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我们“在商言商”的《香港商报》责无旁贷的使命。所以我们香港商报社两位记者——首席记者龙镇洋和总编助理周建顺,能够不辞劳苦地写出《中国力量》一书,也算本报为这个重大的时代使命奉献的自己的绵薄之力吧!
《香港商报》社长 吴松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前 言(2)
甲申年冬于香港
代序(1)
没有中国企业家就没有中国未来
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但更为可悲的是,我们往往只承受了历史的沉痛而不接受历史的教训。所以说,今天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如果能够被我们的社会更好地容纳、理解和尊重,这与其说是他们这个群体的幸运,不如说是我们的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我是一个历史感特别强烈的人,作为一个常常奔走于内地与香港地区之间的香港传媒记者,我一直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间隧道”。
作为“时间隧道”的行者,我一直用左眼看着香港,用右眼看着内地。2003年,我的左眼看到了香港政局的纷争,而右眼看到了中国内地民营经济力量从历史的后台走向时代的前台。
所以在2003年底,我的老毛病又来了。我叫自己写两本书:一本名为《香港: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命运》,另一本是《民营企业家:一个群体和一个国家的命运》。但是这么多年来,动不动就想写书的我却像个习惯性流产的妇女一样,“怀孕”很多,但从未成功“生产”。
不过,这一次却因为很多偶然的因素改变了我的“习惯性流产”,因此便有了这本书。
2004年3月,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期间,参加会议的六位浙江民营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举行专场记者招待会。因为民营企业家和全国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所散发的新闻魅力,加上这是整个人大会议期间的首个专场记者招待会,所以两百多名中外记者蜂拥而至。其间,德国《明镜周刊》的记者向他们提问:“如果马克思到浙江,你们说他会有什么感想?”
这是一个看似无趣但却十分刁钻、严肃的问题。向来务实、习惯在无趣和无聊面前慷慨“装傻”的浙江企业家们,本想以笑声和打哈哈来消解这个看似无趣的问题,但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楼忠福却不肯因为表面的无趣而丢掉一个严肃的问题,等大家打完哈哈之后,他主动接招。
他说:“我再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想马克思如果到浙江,看到浙江经济发展得这么成功,首先肯定会很高兴。第二点,我想他老人家也会很惊讶,因为他看到我们的实践已经超越了他的理论。”
马克思仍然是一个沉甸甸的、能勾起无数往事的中国历史和现实关键词。楼忠福是在内地具有标杆意义的民营企业家之一。民营企业家群体是分量越来越沉甸甸的、能寄托很多梦想的中国未来关键词。
因此这个看似波澜不惊的简短对答,对于一个有宏大叙事毛病、常常在“时间隧道”中穿行的我,有如巨石击水,久久不能停止思索。这一幕不仅冲击着我的内心,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我写《民营企业家:一个群体和一个国家的命运》的愿望。
无巧不成书。两会归来一个月后,我的同事——《香港商报》总编助理、《香港商报》浙江记者站主任周建顺先生;正打算写一本关于楼忠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