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寻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拉美寻美-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11年秋天,陈友仁与往年一样到英国去度假。在伦敦,他遇到了老朋友菲利普陶和伍连德博士。当时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刚刚传到伦敦,埋藏心底已久的爱国之情让三人热血沸腾、彻夜难眠,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马上回国。本来他还想先回家安排一下,但理智告诉他,如果回去,定会被儿女情长所困,于是狠下心来,只给妻子发了电报,告诉她自己的决定,并嘱咐她把孩子送到英国去接受教育,然后匆匆启程回到中国。0米0花0书0库0 ;www。7mihua。com

    回国后,他到北洋政府任职,被交通部聘为法律顾问。此后,他离开交通部,任《北京每日新闻》编辑。再后来,由于在政治上敢于发表与官方立场相悖的言论而被迫辞去职务,他便开始创办英文《京报》(PekingGazette),自任主笔。作为一位在北京以英文写作的卓越新闻工作者,陈友仁很快在国内外知识界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

    1916年,通过廖仲恺的介绍,陈友仁在上海法租界与孙中山见面,由于共同的民主思想和文化政治修养,两人言谈甚欢,相见恨晚。1918年5月,陈友仁在《京报》发表《出卖中国》,揭露段祺瑞与日本密谋借款1亿元的丑举,结果被段以“妨碍公务罪”逮捕入狱,判处4个月监禁,报纸被查封,于是他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

    1918年秋,陈友仁任广东军政府外交及法律顾问,成为孙中山的亲密助手。1919年,他作为南方的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北方代表为北洋政府)出席巴黎和会。在和会上,当时作为北洋政府首席代表的顾维钧,征求了包括陈友仁在内的代表团各成员的意见后,强烈表示不同意列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有关日本在山东权益问题的决议,拒绝签字,从而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1919年,陈友仁回到上海,此时孙中山正受桂系军阀排挤,在上海撰写《建国方略》。陈友仁没有因孙中山在革命中受挫而离开他,而是根据他的意见在上海创办《上海时报》,该报继承了《京报》敢于批评时政的传统,这位“用英文写作的辛辣作家”,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社论。不久,为筹集办报经费,他到伦敦要求夫人专程回特立尼达变卖全部产业,倾囊办报并资助孙中山的革命。

    陈友仁跟随孙中山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孙中山对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非常重视,期待能借此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他对北京政府派遣的代表团不放心,对北京政府任命的南方代表王正廷也不满意,于是陈友仁就作为“欧洲和平会议专门委员”(语出《申报》,1919年2月28日)前往巴黎,名义上是南方代表的顾问,实质上却“不是去参加和会,而是去监视中国代表团”的。陈友仁不负重望,在和会期间做了很多工作,“不但代表南方发表了许多公开声明,举行过记者招待会”(《顾维钧回忆录》第1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8—179页),而且还为中国代表团起草了向和会提交的正式文件初稿(《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乔厄莫里循书信集》,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864页),体现了国民党在外交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当收回山东主权无望时,他又提议中国代表团退出和会,以示抗议(陈一文:《陈友仁及其儿女们》,未刊稿。陈一文,陈友仁嫡孙)。巴黎和会结束后,陈友仁就山东悬案向美国上议院发了一份长电,既诚挚地希望美国能助中国一臂之力,尽快修正对山东问题的处理,又委婉地批评威尔逊总统违背自己的诺言,视中国陷于窘境而无动于衷。整份电报有理有节,不卑不亢,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要求实现领土完整的强烈愿望。陈友仁的电报受到美国舆论的高度评价,指出“明哲之士眼光如炬,对于此问题固自有最高之见解,即如陈君代表中国之呼吁,以中国所受之不公道置诸世界和平受危害之后,实具有卓识。盖彼之呼吁以正义为先,而利益为后,诚有见夫大者”(《申报》,1919年7月31日、8月6日),使国民党在对美外交中崭露头角。陈友仁的表现令孙中山非常满意,从此对他更信任了。
第13节,
    “倾向俄国”的革命家

    孙中山曾多次向西方国家求援,但屡屡受挫。陈友仁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关系,认为苏俄在外交上十分孤立,急需在中国寻找政治伙伴,而北京政府又不太可能成为它的联合对象,因此“国民党应该向俄国人寻求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援助”(陈丕士:《中国召唤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4页),这对国民党和苏俄都是一种双赢的选择,陈友仁不但积极向孙中山建议,而且直接参与了孙中山“联俄”的过程。

    辛亥革命之后,发生许多大事件,其重要性莫过于由陈友仁设计、获得孙中山肯定的“倾向俄国”政策,它后来演变为“联苏容共,扶助工农”政策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陈友仁不仅向孙中山建议“倾向俄国”政策,而且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孙中山决定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执行“倾向俄国”政策,他任命陈友仁单枪匹马进行。除他们两人之外,只有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知道。这就是为什么一谈到苏联早期与孙中山的接触,大家只知道从海参崴或者莫斯科派来的共产国际的代表,而不知道早在1918年孙中山便委派陈友仁带着给列宁的信,到美国交给一位可靠的华人朋友,想方设法转往莫斯科。

    1922年4—6月,当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达林就合作事宜进行会谈之际,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避难永丰舰,陈友仁担当了孙中山和达林之间的联络员,使孙中山继续保持和苏联的联系。达林在《中国回忆录》中回忆:“不久,我收到便条,要我速到东山。国民党积极的活动家之一、孙中山的密友叶夫根尼陈(陈友仁)在那里等我。现在隐蔽在东山,每天夜里潜到军舰上去找孙中山。”他们见了好几次面,当达林离开广州前夕,“叶夫根尼陈向我递交了孙中山给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的信。信是匆忙写就的,用的是一张从学生练习本上撕下的四裁的纸”。以往人们都熟知蒋介石冒险上舰保护孙中山,而陈友仁每天冒险往返东山和永丰舰,及时向孙中山汇报外界动态,却很少有人知道。

    1923年1月18日傍晚,苏俄著名的革命家、担任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的越飞偕同秘书和翻译,登门拜访孙中山,陈友仁作为孙中山的助手,也参加了会见。1月20日,陈友仁代表孙中山到越飞下榻的汇中旅馆进行礼节性回访,并就双方谈判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进一步磋商。《孙文越飞宣言》发表后,1923年2月11日,上海《民国日报》公开发表陈友仁谈话,宣布孙中山最新的政治取向,指出“孙越谈话中所含政策之最后结果如何,将视列强对俄国及对中山之态度为转移。此项结果,可为中俄间之一种有益的合作,使彼等之物产文化供世界人类之用。反之,若列强继续敌视俄国及中山,则或将迫俄华两国成一坚固同盟,而从事于其他目的”。

    1925年3月,在孙中山病危之时,陈友仁代其起草了著名的《致苏俄遗书》,再一次重申“联俄”方针。据汪精卫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说:“两张遗嘱都这样签完了之后,另外还有英文秘书陈友仁同志,起草致苏俄同志的一封信,由宋子文同志读了一遍,先生听过后,再用英文签字。”
第14节,民国的“铁腕”外交家
    民国的“铁腕”外交家

    陈友仁外交生涯中最光彩的历程,是他担任广州国民政府代理外长和武汉国民政府外长期间。他出任广州政府代理外交部长后,明确提出了“革命外交”的口号,指出“革命的外交,应取断然的革命手段,坚持到底,宁为玉碎”,认为不需要特别顾及过去的条约、协定、惯例与既成的事实,在必要时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凭借国民党的革命精神和民众运动的力量,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整体或部分地废除不平等条约中的不平等项目,达成中国外交谈判的目的,为最终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改变外人在华优越地位的状况打好基础。

    陈友仁的“革命外交”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重申领事裁判权的范畴,纠正列强在行政和警察方面的非法越轨行为。根据原定条约,领事裁判权仅限于司法的民、刑诉讼案件;但后来列强得寸进尺,竟擅自扩展到行政权和警察权方面。陈友仁认为“当时领事裁判权之规定,原系中西俗尚之不同,故容许民、刑诉讼事件之治外法权;若行政权、警察权之保留,则系国家生存至低度之要求,万不可放弃”。一次,英国商船广武轮走私鸦片烟土,被国民政府的缉私人员查获,英方借口领事裁判权,拒绝我方查扣,缉私队奉命强硬执行,英国总领事为此连续三次致函陈友仁提出抗议。陈友仁不为所动,英方最后也只能空发抗议而已。

    二是矫正在上税方面滥用领事裁判权的现象。在中国与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只规定外国人必须缴纳协定关税和子口税,为此列强就拒缴除此以外的任何税金,其冠冕堂皇的借口就是领事裁判制度。1926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征收特别税,外国人为此牢骚满腹,抗议纷起。陈友仁则坚持:“租界之外无通商口岸之说,外人运销货物一越租界线之外,即为中国内地,就应交纳厘金或子口税。”为了防止外国人联合抗税,他还及时出台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迫使他们老老实实地交税,从而征得了相当的税款,在一定程度上为国民政府解了燃眉之急。

    三是他极力主张收回租界行政权。陈友仁认为租界的自治权是中国主权的象征,而当时各处的租界,其原始章程大多数是由地方官与各国领事签订的。中国地方官本无权割地与人,那么盛行于租界的外国行政权也就失去了法律上的根据。他尖锐地指出,“此等事实上之攘夺,全由外交当局麻木所酿成”,于是决心在自己的任期内逐渐收回租界的外国行政权。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武装通过汉口英租界,英领事向国民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议,陈友仁严词驳复:“汉口租界章程本来系处于中国主权准许之下之一种自治法规,主权者之行为,对于其所准许或曾经准许之法规,本来不生违法之问题。”英领事无词反驳,只得作罢。

    1927年元旦,武汉人民为庆祝国民政府迁汉和北伐战争胜利,连续三天举行盛大庆祝活动。1月3日下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队来到临近租界的空场内进行宣传讲演,英国义勇队见人越聚越多,竟蛮横地冲入华界,用刺刀向人群乱捅,当场刺死1人,重伤80余人,轻伤300多人,造成“一三惨案”。

    外交部长陈友仁当晚在外交部紧急召见英国驻汉领事,强烈抗议英国水兵暴行,限令其迅速撤退水兵及义勇队,解除其武装,租界由中国军警接防,以平民愤,否则将不负英人安全之责任。陈友仁强硬的命令口吻,使一向以太上皇自居的英国领事大吃一惊,无言以对。
第15节,
    面对国民政府的强烈抗议,更慑于武汉人民的反英浪潮,英方不得已采取了退让措施。4日清晨,英方将所设沙包电网全部撤除,水兵义勇队全部撤退,巡捕也被撤走了。国民政府卫戍司令部即派三连精良军队入驻英租界,工人纠察队也随之到达维持秩序。

    正当汉口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接管之际,1月6日,九江又发生了英兵殴伤中国工人和英舰开炮的事件,愤怒的中国民众冲入租界,奋起反抗。驻在九江的北伐军第二师当即向英国领事抗议,并很快接管了九江英租界。

    1月15日,中英双方开始正式谈判。北京英使馆参赞欧马利自恃有英舰保驾,一开始态度十分强硬,公然要求国民政府归还租界,恢复以前状态。陈友仁当即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恐怕我们要应付一种新的局面了。”如果按照英方的要求处理,必然会引起民众的罢工和拒货,使租界根本无法生存,因此双方的交涉只能面对现实。第一次会谈毫无结果。此后,双方又经过16次谈判,至1月底才基本达成协议,即由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改为中国的市政特别区,由4名华人和3名英人组成管理委员会,主席委员为华人,按照国民政府颁布的新市政局章程进行管理。

    1月27日,欧马利奉命将一备忘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