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的风雨
事情有了立场之后,就要思考处理的方向了。
本来,有了立场,方向也就自然展现出来。立场把握得越清楚,方向也就会看得越清楚,一脉相连。但是为了练习,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思考。
一般来说,我们每天起床之后,这一天要做什么事情,去什么地方,心里总有个谱,总会掌握个方向。但是越大的事情,却越不容易掌握方向。在一些重要事情上,或是在人生的长期规划上,反而很容易忽略方向。
很讽刺,也很自然。
说自然,是因为在一天的生活里,我们需要跨越的时间区隔不长,可以以小时和日为计算单位;但很多重要事情处理起来,则需要以年月为计算单位。简单的事情跨越的时间单位小、参与人数和变量也少,当然容易掌握方向;而重要、复杂的事情跨越时间长、参与人数和变量多,受到诸多方面影响,所以方向不容易把握。
说讽刺,是因为越是重要的事情,更应该重视把握方向,然而方向却很容易混沌不明,放任自己走一步算一步。
方向之所以混沌不明,是因为每个人有各自的立场,因此也就各有不同的方向。各种方向交错、影响,当然头绪就不清楚。一旦别人在他的方向上加重推挤的力量,如果我们把持不住自己的方向,那就很容易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方向的风雨 2
经常出现的状况是,本来你要走一条风雨交加的路,却有人游说你走另一条鸟语花香的途径。走风雨交加的路,一不小心,会摔倒,会沾泥巴,狼狈不堪。走鸟语花香的路,轻松愉快又赏心悦目,还容易有吃又有拿。
我们到底要选哪条?
有人会说,当然是趋吉避凶。说得有理。但现实世界里,更多的状况是没有百分之百的风雨交加,也没有百分之百的鸟语花香。每条路看起来都有得有失。自己选择的原因多,别人游说的理由也多。在这种状况下,又要选哪一条?
因此,如果只是看方向本身,很容易眼花缭乱。
方向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用,还是得回过头来和立场一起思考。好比在浓雾中的森林,最好还是掏出罗盘来看看。
立场可以提醒我们,在混沌不明的方向上,究竟应该做什么选择,把持什么方向。
看了罗盘,决定了方向,不保证接下来就一帆风顺了,因为这还牵涉到方法,甚至运气。
但我们对自己的检验,起码应该先放在开始的地方,也就是立场和方向上。看看这两者是不是清楚,是不是一致。如果清楚、一致,那么即使接下来摔得满身泥泞,全身创伤,甚至粉身碎骨,还是可以告慰自己。反之,即使后来的结果风光又丰收,在人前免不了说句侥幸,在人后还是得承认失败。
方法的左右 1
事情有了方向之后,接着就是处理的方法了。
本来,有了立场和方向之后,方法是自然配合而来的。立场和方向掌握得清楚,方法也就会出现得明白,一气呵成。但是为了练习,也可以把方法和前面谈的立场以及方向分开来思考。
立场是点,必须坚守,因此没有变化的弹性。
方向是由点延伸出的线,只要目标明确,可以有些迂回的调整。
而方法则是由线延伸出的面,需要面面俱到、八面玲珑。
由于方法是面,笼罩的范围最大,因此需要注意的变量最多,牵涉的随机反应也最多。也因此,方法很容易喧宾夺主,一不小心就反而成了我们处理事情的主角,把原先的立场和方向忘在脑后。
因此,谈方法,我们第一个要记住的就是,方法不是单独存在的。方法是由立场和方向而延伸出来的。我们不能为了要面面俱到或八面玲珑,违背了原来点和线所设定的方向。
方法一定要和立场及方向相呼应,其道理可以用医疗来比喻。中医有中医的立场和方向,西医有西医的立场和方向。因此,针对同样一种病症,中医有中医的方法,西医有西医的方法。如果我们决定了西医的立场和方向,却又去使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其结果如何,可以想象。
也许,有人会说,方法应该只挑有效的来用。但,什么才是有效的方法?
每一种方法的使用,都和当事人的立场、方向有关,都因当时的时间、空间以及对象而有别。没有什么绝对有效的方法,就算对另一个人是百试百灵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却可能是百试不灵。
因此,谈方法,第二个要记住的就是,方法绝不能硬去移植、模仿。方法必须是自己想出来的,体会出来的,摸索出来的。
方法的左右 2
但方法也牵涉到动态层面,需要随机应变。万一我们的个性天生就不适合随机应变呢?这个时候又要怎么体会?怎么摸索?答案是:勤能补拙。随机应变也要事先做好准备。如果能事先把准备工作做得越细,事情变化的可能性掌握得越多,现场的随机应变也就会越有根据。
所以,谈方法,第三个要记住的就是,多算胜,少算输。对事情的了解越全面,越深入,方法也就会越多。
然而,对事情了解的全面和深入程度,又和历练以及见识有关,所以,总难免百密一疏。也因此,立场和方向清楚,并不保证最后会选到一个有效的方法;即使方法有效,但是使用的功力不够,或是运气不佳,照样可能功亏一篑。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历练、见识和功力不够,而在方法的掌握上出了漏洞,事后反省起来还可以有个结论,期许自己以后碰上类似状况,有更大的把握。反过来,如果不是依循一条自己清楚的立场和方向而发展出来的方法,只是人云亦云地使用一个捡来的方法,那么,最后不论事情成败,自己都难以知其所以然,下次碰上类似的状况仍然难以掌握如何应对。
所以,谈方法的第四个重点,就是不要怕历练不足,而要怕没有历练。
惯性的掌控
方法之后,要注意的就是惯性。
惯性,就是指我们碰上某种状况时,习惯性的思考与应对之道。
某些人长期不得意,处于失败的逆境,一定有其方法上惯性的原因。
某些人长期无往不利,处于成功的顺境,也一定有其方法上惯性的原因。
造成失败的惯性要打破,否则,永远不知如何脱离这个反复的漩涡。打破一个惯性思考之后,困难才可能迎刃而解。
造就成功的惯性也要打破,因为,世事不会一成不变,人总会碰上前所未见的问题及状况。不打破惯性,不是容易为人所乘,就是不免故步自封,难免栽跟头。何况,就算没有别人的挑战,每次利用同样的方法都能保证同样的成功,又有什么得意可言?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开始改变惯性,也就是开始改变命运。
命运,因为个性而形成。个性,则因为习惯而形成。所以,改变惯性,就是改变个性的第一步。改变个性,则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惯性的掌控2
临事之际,很多人不求思考、观察、改变自己的惯性与个性,而只求神问鬼,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难移”,也可以解释为“惯性难移”。禅宗大师讲破嘴皮的,也不过就是打破惯性。由此可见,这是件多么艰难的事。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从工作中思考这个问题,倒有些比较容易着力的地方。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很容易把惯性与个性混为一谈,不思改变,也不求改变。在工作中,由于有成败的焦点与压力,我们必须把惯性当作一个独立的课题来思考。
一个工作者,最终挑战的,就是自己。挑战自己的最后一关,就是自己的惯性。
挑战惯性的时候,有高低两个标准可以衡量。
低标准,就是破除自己身不由己,总是眼睁睁看着问题一再重演的惯性。
高标准,就是维持住自己一贯成功的行事惯性,却又能每次变化手段与面貌,难以被别人预测。
我很佩服电影导演库布力克。他真是一个永远挑战自己惯性的人。他拍的电影从古代战争,到科幻、到十九世纪的故事、到史蒂芬·金的小说、到越战,从没有重复过自己成功的方法与模式。库布力克一定非常敏锐地观察自己的惯性,并且随时打破。
我也很佩服披头士。他们的音乐总是让人从第一个音符就听得出是他们的作品。而每首音乐又有独特而新奇的生命。
惯性的高标准,在库布力克和披头士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过关之前
过关斩将,人生快意莫过如此。但也正因为太过快意,所以往往遥不可及。
我总觉得,电动游戏之风行,其魅力正在于满足了真实人生中这种遥不可及的快意。
然而,电动游戏上的过关,和真实人生中的过关,毕竟大不相同。
电动游戏上的关卡,有一定数量,有尽头;真实人生,却不然。
游戏上的关卡是有节奏的,规律的;真实人生,却是毫无蛛丝马迹可寻,来无影,去无踪。
游戏上过关,只要掌握了每一关魔王的弱点,就一定可以击败他。另外,下一关是什么情况,大家也都总是心里有数,甚至有所期待,跃跃欲试。
但是在真实生活里,谁都没有这种把握。我们不知道魔王何时出现,何种相貌以及攻击弱点又在哪里。这一关到底要怎么过,要先吃到哪些金花、香菇,拥有哪些武器才能过关,心里也完全没数。
不但没数,有时候,连自己有没有过关也不清楚。过关之后,下一关的情景会如何演化?是风平浪静,还是另一波惊涛骇浪,也不知道。更有甚者,明明已经过了关而不自知,还要重新回头陷入重围的也比比皆是。
因此,在电动游戏上,大家愿意百折不回,一试再试地闯关;而真实生活里,碰到难关却总是能躲就躲。
然而,电动游戏和真实生活毕竟还是有相通之处。
当我们的生活,或是工作发展到某个阶段之后,难关是一定会出现的。电动游戏的难关是程序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而真实生活里的难关却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
我们健康上出现难关,不是自己吃出来的,就是起居不正常而造成的。我们财务上出现问题,不是太相信别人,就是太放纵自己所造成。我们工作能力不足,不是以前努力不够,就是跳跃成长得太快。我们爱情出现问题,不是没有照顾好自己应该爱的人,就是照顾了太多自己不该爱的人。我们被人欺负,不是自己委曲求全于不应该的人,就是缺少了尊重自己生命的智慧。
我们所有的难关,都是自己造成的。但是,形成的难关,一方面是各种积习沉淀之后出现的危机;另一方面也是促使自己改变积习,往更高的生命形态蜕变的转机。
所以,碰到难关,千万不能躲,更不能随便关机,企求从头再来。
玩电动游戏的时候,知道自己要过关的话,大致要先具备哪些条件,所以万一某些条件不足,就很容易放弃拼斗,干脆关机重来一遍,在新的一局游戏里面小心一点儿,多累积一些武器和条件再闯关。但事实是,每当我们抱这种希望时,最后的结果都会适得其反。上一局游戏里没能保住的战果,新的一局里照样拿不下来。
真实生活里,我们更没有随便关机的本钱、条件与资格。
有些事情,我们根本无法重新开机。
有些事情,重新开机后,只要主角还是我们自己,局面就仍然依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过关之后
要过关,固然需要各种条件及能力的配合,但最重要的,还是自信和坚持,甚至加上一点儿轻松。
几年前我有个经验。
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整个人,和整个工作环境,都进入了一个前后不得的困境。
马拉松选手跑到一个状态后,听说会面临一个“风墙”。当时我的感觉也是如此,很清楚地感觉到面前就是一堵墙。你想要撞破,但是其坚如铁;你想要迂回,但是那堵墙却无所不在。
身后的队伍在熙熙攘攘,但是你清楚地明白自己已经走到了尽头。
墙的后面风光无限,但却无从再进。
折腾了好一段时间,再也没有任何方法可想之后,我决定告诉自己:没有什么无从再进。我根本不再去思考如何打破那堵墙,而直接策马到墙后的平原上。
墙就这样消失了。
过关的痛楚千奇百怪,但这一次的记忆却非常特别。好像电动游戏里的魔王,大多要和它面对面地厮杀得粉身碎骨,但有个游戏里的魔王,秘诀却在于要打他身后的一堵墙,把墙打破了,寒流涌进来,它就会被冻死。
如果说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