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最好的修行:办公室里的修行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活是最好的修行:办公室里的修行课-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多星期后,穷人去找和尚。和尚这回让穷人拿着石头到金市上去卖,同样的要求,有人出再高的价也不卖。这次竟然有人出比黄金还高的价来买穷人的石头。

    又过了一个多星期,穷人去找和尚。

    和尚又说:“明天拿到珠宝市场去卖,还是跟以前一样,无论谁出再高的价都不卖。

    穷人拿着石头到了珠宝市场,此时他和他的石头已经小有名气,很多珠宝商都要买他的石头,可再高的价他都不卖。很快,各类市场都传出穷人有个无价宝的传言,所有人见到穷人都投以羡慕的眼光,有些功利的商人对他更是点头哈腰,送了他很多珍宝。

    几天后,穷人找到了和尚。他很困惑,不明白一块石头怎么会卖出天价,而他怎么会一夜间变成了众人巴结的对象。

    和尚说:“一块石头,你觉得随处可见,平平无奇,那它就不值钱。你觉得它是稀世珍宝,那就会卖出天价。人也一样,有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

    穷人点点头。

    和尚接着问:“你现在还觉得别人看不起你吗?”

    穷人摇摇头。

    和尚又说:“还觉得别人是不是看得起你这件事如此重要吗?”

    穷人想了想,忽然想通了,他高兴地说:“别人尊重我,是被我的表象所骗。他们尊重的根本不存在,那就是块普通的石头啊。一切都是空的。”

    和尚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别人是否看好你,又哪有那么重要呢?”

    这正是我想传达给所有职场新人的信息:不要依赖别人的肯定,否则容易形成“自卑情结”。“自卑情结”这个概念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精神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提出的,他指出自卑情结源于婴幼儿时期对成年人的依赖。婴幼儿因为缺乏个人能力,所以生存全都依靠成年人。跟成年人相比,婴幼儿感到了自己的弱小,从而形成自卑心理。为了弥补自卑心理,婴幼儿会通过反抗、攻击等强烈的反应来表现自己的强大以及表达自己的需求。随着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变化,个体性格会有不同的发展,有人对自卑情结的克服比较擅长,容易获得成就;有人却无法克服自卑情结,从而导致生活交际的诸多不顺利。

    自卑心理并不可怕,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解决,如下所述。

    (1)客观认识自己和别人。发现自身优点,坦然接受自身缺点。同样,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短处。作为职场新人,不要只是仰望老员工,这样永远都会觉得有差距。要看到自身优点,并知道对方也有缺点,找回失去的平衡。

    (2)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渐建立自信。不要一开始就企盼有好的表现,就去挑战那些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一旦失败,就会增加自己的挫败感。要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这样容易成功,容易得到自我肯定,增加愉悦度,建立信心。

    (3)努力地补偿。这种补偿法在克服自卑情结中非常普遍,比如失聪的人视力很好,失明的人耳力很好,这是生理对缺陷的补偿。职场新人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来进行能力不够的补偿,更快融入新环境中。

    (4)自我暗示。经常鼓励、称赞自己,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自助行为。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可以”,事情会慢慢往好的方向转变。

    (5)主动与人接触。问问值得信任的朋友“我到底有什么缺点”,这样有助于对自我认知的完善。同时要走出去,主动跟人打招呼,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联络感情,这样会越来越有自信。

    当然,如果能做到忘记别人的眼光,那是最自在的生活状态,如同那个穷人悟到的一样:人所表现出的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光环,都不过是虚空而已,有什么重要?

    学会和同事双向沟通,马上轻松搞定工作难题

    生活:别人说我行事太独、太自以为是。

    修行:沟通是双向的。

    有一次去超市,停车场的入口堵了几辆车,弄得外面的车进不去,里面的车出不来。大家都在焦躁地按着喇叭,拼命催促前面的车辆解决拥堵。我问前面车的司机:“怎么回事?”他说:“我也不知道。”我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才发现,原来只是一辆车要出,一辆车要进,进出口是同一个,两辆车互不相让,司机都坐在车里鸣喇叭,谁也不肯下车沟通一下。

    我看看后面堵着的几辆车,决定去调解一下。我找到了要出去的那辆车的司机,我说“师傅,您能不能先倒回车位,后面堵了一长溜儿。”那司机满头大汗,一脸焦虑:“我有急事,我媳妇儿在产房要生了,我才发现好多东西忘带了,所以着急在附近买点。可前面这辆车死活不让我先出去。”我点点头,又到对面那辆要进的车门口,指着刚刚那辆车说:“师傅,他赶着去医院,他媳妇儿在医院要生了,体谅体谅。”那司机一听,刚刚气愤的情绪有了明显缓解:“他早说啊,早说我就早让啦。可现在后面堵一溜儿,怎么往后倒?”我说:“要不您下车跟那位师傅说一声,让他先倒回去,缓和缓和气氛?”

    那师傅看看后面一长串的车辆,只好下车去跟前面的司机调解:“对不住啊,我不知道你有急事。你看后面堵了那么多车都进不来,我没法往后倒。要不你先退回去,等这些车过去了你再走,不然多耽误时间。”那位司机很快将车倒回车位。两三分钟后,堵塞疏通了

    后来跟一位做人力资源的朋友聊天,说起了这件事,我说:“其实就是沟通两三句话的事儿,结果弄得这么复杂。”这位朋友点头说:“你说得没错,很多心结、误会就是因为沟通不够才产生的,不过沟通也得有方法。我们前不久招了一个新人,很多同事都说他独,做事自以为是,做事之前也不跟其他人沟通。后来我找这个新人谈话,发现他不是不沟通,而是沟通方式不对。”

    朋友说这位新人的沟通是在以强硬的方式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建议,比如做项目的时候会说:“我觉得我这个方案很好,应该试一试。”这种方式是单向沟通,不是在跟大家商量,而是在强迫别人接受。而真正有效的沟通是双向的,要先接纳别人,然后让别人接纳自己。
第3节。
    圣严法师在做开示的时候提到过他的一个弟子,这个弟子每次跟师兄们讨论佛法都会说:“我是为你着想,你按照我的建议做一定会有成效。”如果对方有犹豫,就问:“你觉得照我说的去做困难吗?”对方说困难。他又会说:“不困难的,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做,一定不困难。”

    圣严法师就教导他的这位弟子:“这样的沟通是填鸭式的,不是真正的沟通。真正的沟通是要先问对方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然后再看自己能做什么,不能一味地要求别人接受自己。”如果你接触过真正的佛教徒就会发现,他们在传法时不会说:“佛教多么好,你信了会有什么什么好处,不信就会有什么什么坏处,所以你必须信。”这展现的不是佛法的力量,而是自以为是的宗教权威。佛教很注重沟通,特别是佛教徒和众生之间的沟通。如果不了解众生的需求和困难,佛教徒就不会轻易开口传法。∩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在职场中也是一样,跟同事进行工作商榷时,先问问对方的意见和想法,然后提出自己的方案。这样不但不会给人压迫感,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你思虑周全,会提升对你的好感度。

    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讲,沟通(Interpersonalmunication)的目的是跟他人建立社会关系、获得他人肯定和进行决策。有效的沟通可以让这些目的更容易达到。那么如何让沟通更加有效?记住这几条:在跟谁说;要说什么;该怎么说;什么时候说。

    (1)在跟谁说。这要求你简单或深度了解你的沟通对象,包括对方的性格、地位、背景、职业。你在尝试了解沟通对象的时候是一个弱化“我的立场”的过程,这有助于你更平和地跟人交流。

    (2)要说什么。沟通最重要的是内容,必须简明扼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让对方更快地理解。特别是在跟同事和上司沟通的时候,切忌拐弯抹角、长篇大论,直指谈话重心,能节省时间,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

    (3)该怎么说。仅次于沟通内容的就是沟通方式,像之前提到的单向沟通就是带有强迫性和指令性的,对方听了会很不舒服,好像你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这样一来,就算你的建议很有帮助,对方也会排斥。沟通时最好能常常问:“你觉得怎么样?”“你觉得怎么做比较好?”“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你的困惑是什么?”这就像大家在一起吃饭,国人喜欢给别人夹菜,把自己认为好吃的东西都往别人碗里夹,也不管别人能不能吃、喜不喜欢吃。原本是好意,最后却弄得大家都尴尬。

    (4)什么时候说。沟通的时机很重要,在自身情绪不良或对方情绪不良的情况下,要避免沟通;在大家争执不下的时候要先暂停交流;在思绪混乱的时候要避免沟通;在对方无理取闹或心意已决的时候要停止沟通。

    简单来说,沟通是放下我执的过程,先把自己的执着放一边,接纳别人,再说出自己的想法。沟通是社会人建立社会关系的必要的工具,也是一个不断修正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不惧怕,不单向,就是沟通。

    举止穿着得体,给人良好印象

    生活:穿着随意,举止不雅,学生心态没有丢。

    修行:佛陀乞食都要整理仪表,怕世人对佛教产生邪念。

    张海毕业后当了一名销售,业绩总是垫底。原本对这份工作充满了期待,可不到两个月,信心就被“惨不忍睹”的业绩击垮了。他尝试了前辈教的各种方法,都不奏效。他开始怀疑,是不是前辈根本不愿意告诉他真正的销售方法。他越想越生气,最后竟对同事也充满了敌意。

    “我很努力工作,产品资料背得滚瓜烂熟,论到对产品的熟悉程度,我是新人里公认最棒的,可怎么会这样?”他反复问我这个问题。

    其实他第一次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心里就有了模糊的答案。我猜想,可能是他的形象出了问题。他留了大胡子,原本年轻的脸显得沧桑;穿着有点宽大的衬衫和裤子,脚踩一双休闲鞋,整体给我的印象不是销售,倒像一个历经沧桑的流浪诗人。

    “你每天跟哪些人洽谈销售项目?”我想知道他的销售对象是谁。他把右腿搭在了左腿上,开始抖脚:“一些对口公司的营销代表,有时也有个人。”

    “你平常的穿着打扮什么样?”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衫说:“跟今天差不多。”

    “公司没有统一的衣着要求吗?”

    他摇头说:“没有。一个小公司,哪有这么多要求!业绩好就行。”

    “其他同事都穿些什么?”

    他有些不耐烦:“就普通的西装,怎么了?”

    我继续问:“你在学校有没有参加什么社团活动?”

    他突然来了兴致,神采飞扬地说:“我喜欢文学,在学校的时候参加了一个文学诗社,还当过一届的社长。”

    我想我得到答案了。张海因为酷爱文学,所以在穿着打扮上有意无意地追求文艺范儿。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文学的忠诚;二是博人眼球,以获得关注。他进入职场后,习惯性延续了校园风格,没有意识到接触人群的变化和职业的需求。而且我还发现了一个细节,他在感到紧张不安时会不自觉地抖脚,这是个让很多人反感的举止。于是我建议他重新塑造形象,先刮掉胡子,然后穿上得体的衣服,哪怕不是西装革履,也最好是合身的衬衫和裤子;换掉休闲鞋,穿上正式的皮鞋;衣装要时刻保持干净,鞋子有脏污要及时擦,不能给人以邋遢的感觉;无论跟谁交谈,都不要交叉腿,不要抖脚,端正坐姿,让人觉得有修养。

    一个多月后,张海来找我,他说改变形象后,同事都说他变亲切了,而且最近也谈成了一笔订单。

    其实张海不是个例,很多职场新人对仪表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视。有的人习惯穿一身学生装,比如卡通T恤、休闲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