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人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归人本-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回归人本”的过程,回到了“以人为本”上,解决企业内〃人”问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1章  企业老板的困惑(1)
  企业老板的困惑:我有点带不动企业了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老板的困惑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企业的发展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企业在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转型;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它自身要经历一次次的变革。每次变革转型前,几乎都是各种管理问题和矛盾充分爆发的时候; 所有这些阻碍企业转型发展的问题都会成为企业老板的困惑。
  本书主要写发展转型期企业老板的困惑。这里的“企业转型”是指企业在创业后期、快速发展的成长期及企业成熟期初期,面临着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从不规范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管理上台阶,做好企业基础管理层面上的工作;企业“二次创业”阶段。
  在转型期,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并且在快速发展,这个时期,企业一般同时经历着从私人公司向公众型公司、区域型公司向全国型(或国际型)公司、经营产品型公司向经营品牌型公司等的战略转型。
    第1节    细说企业老板的困惑
  “我有点带不动企业了。。。。。。”老板的这句心里话会让人沉重地感到:企业向前发展的引力受到了来自各方面阻力形成的一种核力的牵制;甚至于是阻力超过了引力,使企业自身发展步履维艰。
  从我对二十几位企业领导人(包括创业型企业家、高层职业经理人)的访谈中了解到,在企业转型期,企业老板主要面临以下的管理困惑:
  1。人才短缺且不断〃告急〃:人才发展速度滞后于企业扩张速度。
  具体表现:员工的总量、结构和素质(包括经验、知识、技能等)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战略要求,特别是具备领导力的高素质人才比较短缺,换句话说,企业没有根据业务发展战略,进行战略性人才储备,致使人才短缺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2。人才的激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致使企业管理动荡不安。
  具体表现: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企业仿佛成为了员工的“短期培训班”;员工工作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不高。
  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没有科学公正的人才考评体系,激励手段单一,存在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公平现象; 2)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增减(多少)未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3)不关注员工的成长与发展,没有为员工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3。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速度远远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给企业经营管理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甚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4。企业内缺乏一种文化力;进而形成不了一种核力。
  具体表现:1)尚未对企业实践中形成的经营管理思想进行总结与提炼,进而未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2)没有运用企业文化的力量引导和激励员工,作用于人力资源;3)未借用企业文化的力量,传递企业组织的信念和使命,让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认同企业文化,最终形成凝聚力。
  5。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设计、流程管理相脱节。
  具体表现:企业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管理与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相匹配;部门职能及岗位职责界定不清,存在职能(职责)重叠,或出现管理〃真空〃(无人管)状态;企业没有解决好管理模式问题,如授权分权问题,使工作很难高效进展;企业业务流程尚未标准化、规范化等等。
  6。企业老板个人成长的战略转型点在哪里?如何解决好转型期企业老板自身的“才智枯竭”问题?
    第2节    企业老板困惑背后的玄机何在?
  中国本土企业的基础管理常常被人忽视,人们更关注的是企业运作层面上的事情,比如说销售业绩,然而企业出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往往就是企业基础管理层面上的事情没有做好。
  

第1章  企业老板的困惑(2)
——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
  '中国本土企业失败案例'
  中国本土企业很多失败的案例里,如三株、飞龙、爱多、巨人、乐华、活力28、太阳神、亚细亚、秦池、南京冠生园、中科健等一系列企业,或许它们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其基础管理层面上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却是最根本的原因。
  当我们深入研究三株、秦池、亚细亚等这些失败案例时,发现这些企业都是建立在松软沙土上的“大厦”,外表“流光溢彩”,里面“内虚”。它们有的从战略上到操作上单纯依靠品牌建设筑成了某一个局部非常强势的短暂的成功,却忽视了企业基础管理建设,许多危机的出现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旦危机爆发,不堪一击,脆弱的基石无法支撑起万丈“高楼大厦”,就算“神仙”来了也解决不了危机背后积累已久的问题,挽回不了早已注定的败局。
  或许这些失败的企业已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今天再次提起略显有些不时尚,但是纵观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当今中国本土企业,我们会很吃惊地发现,竟然有很多企业的发展历程与这些失败的企业极具相似性,并且正在重蹈其失败覆辙。当然,也有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思考和关注企业内部基础管理问题,并且正在寻找解决企业内 “人”的问题的根本途径。
  这里,我引用一个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的郑州亚细亚企业失败案例,重温其从光芒四射到激情燃尽的演义历程,对中国本土企业的这种成长性的失败个案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溯寻危机背后的玄机,或许有助于我们找到中国本土企业老板困惑的根源,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
  下面的案例是编自中国人力资源网的一篇题目为《说中国亚细亚,看美国西尔斯》的文章。
  背景
  郑州亚细亚商场是由河南省建行租赁公司和中原不动产公司共同出资200万元设立的股份制企业,1989年5月正式开业,由王遂舟出任商场总经理。该商场仅用7个月时间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1990年达亿元,实现税利1315万元,一跃而名列全国大型商场第35位,是上升最快的一匹黑马。
  其后三年,亚细亚的营业额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80年代末的中国零售业普遍还是一派短缺经济年代沿袭下来的暮气沉沉的景象,商场环境陈旧昏暗,营业员白眼朝天,货物混乱无度。而亚细亚却像一缕清风,在全国商场中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一时间,“亚细亚冲击波”像阳光一样辐射到全国各地,郑州亚细亚可谓春风得意,战绩辉煌。1993年9月,以郑亚商场为基础,扩股成立了“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要经营理念之一:刻意成名。
  刻意成名。新生的亚细亚商场建起来之后,王遂舟便刻意往成名的路上盲奔:一是以刻意做一些别人想不到或不敢做的事来引发“轰动效应”。如每一家连锁店开业,都搞盛大的开业仪式,着意张扬。二是做别人不敢想的事以求超常规的“震动效应”,如雇佣飞机撒彩券等。因而,开业不久的“亚细亚”便声名鹊起,成为走在全国同行列前面的新兴企业。然而,亚细亚实际的经济效益并不很好,即使最红火的1992年,某月全商场的利润也只有20多万元。“高销售、低利润”是亚细亚一贯的程式。
    重要经营理念之二:盲目扩张
  将企业的发展等同于规模的扩张。几乎从“亚细亚”开业之日起,王遂舟就不断地探索扩张之路:1990年向全国十几家城市派驻办事处、开设分公司;1991年投资270万元,在海口开设“亚细亚大酒店”;1992年又在郑州开办实业公司、服装厂、黄金、鞋帽专营店等。虽然所有的探索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它给予王遂舟的是“愈挫愈奋”的激励感,认为搞工厂、酒店不行,再搞几座大商场还是可以的。
   。 想看书来

第1章  企业老板的困惑(3)
企业的连锁经营必须建立在总部拥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使设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加速资金周转,进而实现规模效益。而亚细亚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一,郑亚商场本身就不是一个健康体,存在着很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混乱的问题,使得连锁经营的根基不牢;第二,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郑亚商场当时无论是资金方面,还是人力方面都不具备连开十几家店的实力。
    人事管理
  亚细亚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人事管理,人事管理毫无章法,没有人事考核,没有晋升依据,也从未建立起其他人事管理制度。在亚细亚,不管“能力开发”,也不管什么“合理配置”……所有这一切,统统简化为总经理王遂舟的一句话。每个职员都在观察他、琢磨他,利用他性格上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王遂舟要求所有的分店干部都要没日没夜的工作,他常常进行突击检查。只要他在哪里,大家都提心吊胆;他一走,气氛马上就会松弛下来。后期的亚细亚连锁店,几乎都成了一盘散沙:总经理忙着做自己的生意,中层干部也忙着自己做生意,员工则忙着偷、抢商品。
  亚细亚的人事管理混乱还体现在:第一,随意用人。报幕员周××,不懂管理不会看账,被任命为开封亚细商场的总经理。除了公关喝酒,就是喝酒公关,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葬送了“开亚”。第二,任人唯亲。亚细亚某领导的一位表弟,原郑州市郊的农民,被任命为北京一家大型商场总经理。第三,排斥异已。亚细亚曾有四位年轻的副总,都很有作为,但由于不附和总经理的意见,而被借故派往外地办事处。当驻外办事处撤消,四位副总返回商场时,位置已被别人取代。
    领导机制
  部队生涯的耳闻目睹,使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坚信“半军事化管理”的有效性。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有禁必止,是王遂舟所追求的最高领导境界。为达到这一点,他设立了对员工工作状态的多层次、多方位监管系统,如管理服务部、商管处、执法队、部门管理经理等。而且,亚细亚每年至少进行每次四五百人参加的军事训练两次,要求员工绝对听从命令,养成服从指挥的行为习惯。这种“半军事化管理”,在维持表面的稳定、一律的同时,也制造出员工普遍的压抑和不满情绪。缺乏人情味,是亚细亚“半军事化管理”的最大败笔。
    结局
  不到十年的时间,亚细亚各连锁店便纷纷关门停业,从1997年的成都、上海等连锁店停业,到1998年的西安、北京等连锁店的停业,最后到2000年的“大本营”郑州亚细亚商场宣布面向全国重新招商,亚细亚集团已激情燃尽,猝然瓦解,仅剩下少人问津的残砖破瓦。
         '案例点评'
  (一)亚细亚在重要经营管理理念及人事制度、领导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好验证了许多中国本土企业失败的根本性原因,即“更关注的是企业运作层面上的事情,但忽视了企业基础管理层面上的工作”。
  (二)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曾经说过,“再好的机会,人力资源没准备好,不做!”意思是:企业不能输出管理,不能输出人力资源,再好的项目也不做。万科公司认为“专业化、制度和人”是万科异地经营成功的三###宝,而其中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跨地区经营无疑给万科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使万科的人力资源管理独具鲜明的特色,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万科关于分公司人事决策程序和人事任免政策,这些管理模式确保了万科业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亚细亚忽视企业基础管理层面上的问题,更多关注的是刻意成名——引发“轰动效应” 和“震动效应”;管理的“地基”没有打好就盲目扩张。
  亚细亚总部没有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和制度,“第一,郑亚商场本身就不是一个健康体,存在着很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混乱的问题,使得连锁经营的根基不牢;第二,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郑亚商场当时无论是资金方面,还是人力方面都不具备连开十几家店的实力”。在亚细亚总部不能向连锁分店输出管理、人力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