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轮商品市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下一轮商品市场-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肃地关注原材料的供应和价格问题,在本书中我将不断提及这一时期。
  1976年12月,美国国家供应和短缺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资源可用性的报告。这份报告着眼于研究美国是否正在经历能源枯竭、政府是否需要依赖原材料的进口。 报告总结说,下一个25年内,能源消耗并不会严重威胁经济增长;这一观点基本正确,因为对资源可用性的担忧是从2001年开始的。这份报告反映的问题,大概25年前“佩利委员会”也同样反映过。“佩利委员会”是杜鲁门政府在1952年成立的,它也审查过资源可用性的问题。经过研究,“佩利委员会”向美国政府建议修订“物质政策”来确保充足、可靠的能源来源以及物流周转。这一建议最终并没有被采纳,因为由政府来购买能源实在是太复杂了。
  以上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商品的需求、供应和价格之间的循环关系,尽管这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很长时间内不为世人所了解。此外,经济衰退、新技术的出现、消费习惯的新变革都会不时地打断这种循环关系。而目前的情况是,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将商品价格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了。
  这个10年中最让人震惊的事件之一就是油价攀升到了每桶100美元以上。根据传统观点(至少几年前还是这么认为的),油价超过每桶40美元,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似乎这每桶100美元的油价还不足以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油价如此高企的原因之一是美元贬值。商品都是以美元来定价的,如果美元贬值,商品价格攀升的概率就非常高。美元贬值就意味着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的升值,也就是说,这些货币可以购买更多的以美元来计价的资产,例如商品。2007年年末,美元贬值刺激了很多欧洲人特地飞到纽约来采购圣诞礼物。人们不远千里乘坐飞机来到异国他乡,就为了购买便宜货,这足以说明“物质女孩”是真实存在的。

序言(5)
那些石油需求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受制于高油价。亚洲开发银行对亚太地区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国家将燃油价格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目的是缓冲高油价给消费者带来的超强冲击波。但是这种财政补贴的负担将日渐加重。沙特*、卡塔尔、委内瑞拉以及*联合酋长国等石油生产国都给国民提供大幅度的燃油补贴,以刺激国内需求、促使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比其他燃料更快。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欧洲都将减少石油进口量。埃及和伊朗同样也是燃油补贴大国,催生了伊朗与其周边国家、埃及与巴勒斯坦之间的石油走私市场。
  高油价的最大受益者是中东的石油输出国,每出口一桶石油,它们都能获得高额利润。这表现在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上,过去8年间,它已经超过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中东地区还在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和天然气项目,增加国库资金。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的世界展望》(Asian Development Banks World Outlook  2007),*联合酋长国中最大的石油输出国阿布扎比的主权财富基金,在2007年年底,高达8 750亿美元。中东各国政府支出和储蓄中,相当大的部分依赖于高油价。有了巨额的财富,这些国家就能影响欧佩克的任何决策。口袋鼓鼓的*国家石油酋长、政要们,正在通过收购如西方港口等实体企业、购买世界最大投资银行的股份等手段,拓展他们的经济影响力。
  高油价同样也使俄罗斯的经济复苏了。10年前,俄罗斯还在卑躬屈膝地向世界借钱;10年后,这只“大熊”回来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俄罗斯政府已经恢复了对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控制。这种资源国家主义的概念已经扩展到其他国家,包括委内瑞拉、*等。在原材料的供应方面,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何况,全球大部分的石油产品都来自国有企业;比如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商智利国营铜业公司(Codelco)。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国私人投资,其中包括北非的石油富国利比亚。商品的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源型产业的经济扩张,导致发展中国家,从阿塞拜疆到赞比亚,都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市场经济,实行银行业私有化和浮动汇率。这导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外汇交易量暴涨。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之间的外汇交易量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外汇交易量,这也是为什么原材料的价格能够不受发达国家股市暴跌影响的一个原因。
  本书试图阐述现代商品产业是如何从本地和地区性的交易发展为全球性贸易的。第一章将阐述商品家族中最大的成员——能源。能源的经济价值和政治重要性比其他商品更大,能源利用以及能源政策对整个商品链具有重大影响力。
  第一章也说明了为什么能源价格如此高企,以及为什么能源价格还将高位运行。20世纪70年代,油价急速攀升是因为1973年*石油禁运,以及1979年伊朗的*革命导致的石油供应中断;而此次油价高企是因为需求过量、供不应求。
  对能源的需求增加,每次都是因为发达国家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减少,因而全球石油供应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欧佩克;而天然气则依赖于俄罗斯以及一些中东国家。油价的攀升也引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寻找替代能源的行动,给美国西海岸那些具有冒险精神的资本家一个新的机会。

序言(6)
当全世界越来越关注如何减少碳排放以防止全球继续变暖时,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却再次振兴了煤炭产业。煤,这个最大的环境污染者,如今反而更流行了。
  第二章要研究分析,随着越来越多的谷类、油料作物等用来制造生物燃料,能源和农业是如何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各国政策在无意中已经对高粮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乙醇政策,这一政策直接推动了对玉米的需求。当然,不仅美国对生物燃料异常热衷,印度尼西亚也一跃成为棕榈油的生产国,用棕榈油当原料生产制造生物燃料出口到欧洲。这样做是有代价的:广袤的热带雨林被大肆开垦,用来种植棕榈树,使得印尼这样一个小小的群岛国家成为了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所有这些都给生物燃料和这一产业的发展打上了一个问号,它们到底有多“绿”?要知道,如今全球很多国家都面临着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水荒、极端天气等种种问题。
  第二章还讨论了肉类消费的增长对于谷类和油料作物供应的影响,专门分析了各国政府对农业进行补贴所造成的影响。减少农业补贴,是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重要主题之一。由于现在发达国家的农民享受各种各样的农业补贴,减少农业补贴旨在消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农民的不平等。
  第三章讨论了环境作为一种商品的崛起,以及它是如何成为能源和农业市场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能源和农业都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罪魁祸首”。碳价格是一个市场机制,强制农业和能源生产商更加注重产业的环境成本。除了清洁空气,第三章还关注市场机制如何基于经济学的“稀缺价值”概念,为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定价。
  第四章着重讲述了铜这种金属,没有铜,我们的电子时代永远都不可能出现。铜是能源行业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既能导电也能输送电力。在交通运输方面,铜被用于飞机和汽车的线路中。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铜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清洁能源方面,例如风电场、混合动力车等。
  中国已经认识到商品市场尤其是金属的重要性。对铜、铝、镍、锌等主要金属,中国的需求量占全球总需求量的20%~25%。中国在全球对金属,尤其是铜的强烈需求方面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由于缺乏在金属、能源以及农业新生产能力方面的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到21世纪,世界一直在疲于应付中国和印度的工业化浪潮,已经捉襟见肘了。
  第五章关注的是商品贸易。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世界主要国家都进入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全球化经济中来。商品市场也同样如此,走向了全球化。本章着眼于商品市场是如何从金融界的无名小辈转变为世界舞台的大主角的。
  截至2007年年底,油价在每桶90美元上下高位运行,小麦价格为每蒲式耳蒲式耳,谷物计量单位,1英制蒲式耳合36367 7升。——译者注10美元左右,大豆价格则创了34年来的新高,黄金、镍、锌、铅、锡、银、铂、玉米以及石油也都创下了历史新高。有观点认为,这些商品价格的高涨是由市场投机行为引发的,美国政府还发起了一项调查,调查研究投机者在商品期货市场中的作用。商品已经吸引了对冲基金的注意力,但很少有基金只关注商品,更多的做法是,对冲基金从银行、研究机构引进商品专家进行商品交易。

序言(7)
“热钱”热钱,又称游资,是指为追求最高报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译者注,也就是对冲基金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当然有可能走向极端、变得毫无节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导致商品价格如今如此高位运行的根本原因。相反,这些钱绝对遵循了自然资源的供求关系。
  商品市场同样也吸引了养老基金和大学捐赠基金,这两者之前都是对进入商品市场持谨慎态度的。此外,私人投资者也越来越多地投身于商品市场,而以前因为风险过大,很多私人投资者都望而却步。投资银行设计出新工具吸引私人投资者进入商品市场,例如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投行重新设立商品交易相关部门、补充相关人员,因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商品交易没落的时候,投行将这些部门重组合并了。石油经纪人如今成了华尔街的“潮人”,做的是最赚钱的生意。
  中国和印度的商品交易这一萌芽正在向世界各地扩展,慢慢地生长出更多的枝叶。置身于电子时代,不管是直布罗陀、伦敦郊区,还是芝加哥、纽约,都能通过电子化手段进行商品交易。此外,商品市场还在以不受管制的电力市场以及新兴的排放市场等形式出现。投资风潮发生改变的另外一个标志是,按照市值比较,埃克森美孚公司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公司,而在网络经济最繁荣的时代,微软才是世界老大。
  世界最大的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出价1 500亿美元收购其竞争对手力拓。在这次世界最大的企业收购案中,商品无疑是交易的中心。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美国最大的网络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公司(AOL)在网络经济泡沫最严重的时候,用AOL通膨的股价高价收购时代华纳的事件。此次必和必拓—力拓合并案,似乎也可以看做资源繁荣的一个隐喻。
  商品市场呈现周期循环,高价吸引替代品、抑制需求,而在期货市场上猜测价格将导致的结果不外乎这两种——牛市或是熊市。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自然资源的供应问题,这个角度将理论界和经济学界一分为二:一方认为自然资源的供应已经是极尽最大限度了;而另一方则坚持自然资源的富饶性,认为自然资源是充裕的。
  也许朱利安·西蒙和保罗·埃尔里奇的打赌更能说明问题。1980 年,西蒙和埃尔里奇就铜、铬、镍、锡和钨这5种金属的市场价格走向打赌,时间段为从打赌之日起到1990年9月的这10年间。埃尔里奇是斯坦福大学的环境学家,在他的著作《人*炸》(The Population Bomb)中,他认为世界人口增长率已经超过了粮食和资源供应的增长率;而西蒙则是马里兰州立大学的工商管理教授,他并不认同埃尔里奇的这种观点。于是他们俩打了赌,如果每种金属的价格在打赌的这段时间内下降,西蒙赢;反之,埃尔里奇赢。众所周知,后来西蒙赢了。西蒙曾在《最后的资源2》(The Ultimate Resource 2)一书中说,价格的下跌“并不出奇;胜利不会属于他(埃尔里奇),因为从历史上来看,这些金属的价格一直都在下跌。在我看来,这场打赌就好像朝桶里射鱼一样,是十拿九稳的事儿。当然,我提出了以更高的赌注来打同样的赌,但是埃尔里奇不肯。”
  西蒙死于1998年。如果他还活着,2000年还和别人就同样的问题再打一次赌,他就会输,至少到目前为止会输。因为铜价已经涨了260%,镍价涨了210%,锡价涨了165%,而铬和钨的价格则分别有两位数的上涨。这表明,和其他任何一项投资一样,时机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