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民法大全》有一条非常著名的法律条款:“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中国历史上两位帝王汉子演绎的楚汉相争,就是由于项羽在鸿门宴上放掉刘邦这条漏网之鱼造成的。垓下之战证明范增的判断与逻辑都是正确的,但却与正义相悖,“宁可枉屈一千,不可漏网一人”是地地道道的邪恶品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宋国打仗,楚军在泓水北岸,宋军在泓水南岸。公子目夷建议宋襄公乘强大的楚军在渡河之机,对楚军进行攻击。宋襄公以不合仁义为由,予以拒绝。宋襄公还说:“见到受伤的人,就不要再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尽管这在有些人眼里有些迂腐,但这就是光照千秋的正义。世界有两条论英雄的标准,一条是以成败论英雄,一条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以成败论英雄的标准是真理(智慧),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标准是正义。正义给人的印象往往都是在和邪恶做较量,但也不完全是,楚汉相争就是正义与正义的拼杀。刘邦近似代表国格上的正义,项羽近似代表人格上的正义,谁的失败都是人类整体的失败。有人认为刘邦是厚黑学的代表,这多少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嫌。在国家这件大事上,帝王确实不能有妇人之仁,但项羽的人格魅力的确在刘邦之上。《史记》记载,项羽死后,刘邦因为楚怀王曾经封项羽为鲁公,鲁地又是最后一个投降的,就封项羽为鲁公安葬在鲁地。他亲自为项羽发丧致哀,痛哭流涕一番之后,怅然离去。刘邦没有诛杀项氏宗族的任何人,还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都是项氏族人,刘邦赐他们刘姓。从这些事来看,项羽的人格魅力的确令人敬仰,刘邦也的确是仁人宽厚之君。项羽没有采用范增的卑劣手段,宋襄公也没有采用公子目夷的卑劣手段,但刘邦却采用陈平的卑劣手段,应该说特事特办是正常的,常事特办就是错误的,普通人不究其因盲目效仿就是东施效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论正义(2)
正义在与邪恶的较量中,一开始就处在一个不公平的竞技场上。“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就决定了正义之士所处的劣势地位很难改变,这也带来历史上正义之士的悲壮结局。这时韬光养晦,或按曾国藩所谓的“委曲含宏”,就是仁人志士保全自身的灵丹妙药了。世上没有绝对的善,因此也没有绝对的恶,所谓的邪恶只是一些人的思想内含有一些不良倾向而已。善待它,它就会再倾斜回来。狗急跳墙,要是一味气势汹汹地要将它斩尽杀绝,也就逼良为娼了。正义最终必将战胜邪恶,但这并没有什么玄妙之因,而仅仅像人们的现代化设备越来越先进一样,这只是人类素质不断提高的结果而已。
汉朝时期的丞相窦婴被免除职务后,渐渐的门可罗雀了,只有灌夫与之交往如旧。不巧耿直的灌夫又得罪了丞相田汀加の苏裙喾虿幌ь呦眨恍冶灰徊⒋蛉胨览巍9喾蚴钦宓模加ひ彩钦宓模λ浪蔷偷扔诩跎倭苏宓淖试矗绻遣皇悄芏蕴锿‘造成什么潜在的危害,还是留着他们为好。正像太阳是人类共同的温暖一样,正义也是人类共同的温泉。
地球就像一个人类唯一公共的饮水池,每个人手里都分别捏着一把污水剂(邪恶)和一把清水剂(正义)。当只有一人把污水剂(邪恶)投入水池时,它对人类并没什么影响,甚至对离他距离很遥远的人,压根就没丝毫影响,但它已经使水质下降了百亿分之二(按世界有50亿人口计算)。当往水池里投入污水剂的人不断增加时,水的质量就会持续下降,从而导致人的生存质量也持续下降。人类的一切灾难都和正义与邪恶这一对道德概念有关,只是它错综复杂的通过各种渠道,缓慢而隐蔽地渗透到人体,而使人不易发觉。当水池的水污染到一定程度,人就会有无力回天的感觉。地球上的任何人也都难独善其身。人坚持正义、弘扬正义并不是基于什么高尚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维护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以及不让人类断子绝孙。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正义与邪恶和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传染性,正义对人的传染能力比较弱,而邪恶对人的传染能力却非常强。为什么呢?原来邪恶一是可以获得眼前的利益;二是在邪恶者眼里,正义者是十足的傻瓜。人性的弱点正是怕被人当作傻瓜。而有人宁可当恶棍,也决不愿意当傻瓜。三是当有十个人组成的一个团体中,如果多数人是非正义的,那么少数人如果还不讲策略、方法,明确坚持正义的话,后果可想而知。社会的正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个人的正义程度。因此要遏制非正义的传播,确实是一件艰苦而烦琐的事业。
正义往往是由两股势力组成的,一股是社会正义,另一股是个人正义。如果把社会正义比作一栋建筑的框架,个人正义则相当于这栋建筑的墙体、外装修与内装修。没有社会正义,个人正义只是一滩散沙;而没有个人正义,社会正义仅仅是一个宏伟蓝图,或一个半拉子工程。只有社会正义与个人正义很好的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宏伟的建筑,才能算做一件完整的作品。甚至只有个人正义,达到一个相应高度,社会的正义才能更好的体现与执行,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因为形成一栋建筑框架的社会正义材料,也可能来自于个人正义的。因此个人正义就是社会的细胞,有什么样的细胞,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
为什么要追求正义呢?从个人角度来看:“义,百事之始,万利之本。”正义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净化的心灵可以使人感觉舒适,舒适的心情使人的外表显得慈善、尊贵、高尚,而慈善、尊贵、高尚的外表可以获得尊重,尊重则令人愉悦。再则正义可给予他人以愉悦、财富及一身正气。前面说过,正义具有传染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属性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良性循环就是一个圆圈,经过不断旅行后,又回到原来位置。也就是说正义具有帮助喜欢修行的那个人得到正果的力量,而非正义则会让人搬起石头砸向自己的脚。
txt小说上传分享
论正义(3)
从社会的角度讲,“义,万事之纪。”只有正义昌盛的社会,才会是物质与精神共同繁荣的社会,人们也才能真正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人生,以及人生所需要的真正幸福。
。。
论契约(1)
日日三餐饭碗端
饥饿方知盼丰年
天天出门把衣穿
寒冷才觉炉火暖
信用就是一道天
违约要用地偿还
宁学伯夷弃君位
叔齐魂绕首阳山
契约是半文明半愚昧社会下的一种产物,文明越发达的地区或国家,对它的依赖性就越少。相反,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法院及监狱越多,它的文明程度就越低、愚昧化程度就越高。契约是高度文明社会的一种累赘,因为它必将消耗人宝贵的精力和人有限生命的一部分。契约应该是人类心灵真实的反映,一旦这块基石被扳倒,无论做出何种努力,都会无济于事。这种不幸甚至还会向其他领域蔓延。因此遵守契约不仅是一种智慧在世间的表现,也是一种道德力量对文明社会进步的一种贡献。
契约是一种行为的约定,也叫协议或合同。不仅人与人存在这种关系,其实天与地也存在这种关系。例如地球每一年围绕太阳转一圈,就是地(地球)与天(太阳)的契约。地球不遵守契约行不行?不是一年转一圈吗?给它改成转十圈,或者地球干脆不围绕太阳转了,改成围绕海王星转,行不行?行为的约定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定向规律的任何改变,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这正像机动车走反道一样,进行倒行逆施,必然带来严重后果。
不仅地(地球)与天(太阳)存在契约。人与上帝也存在契约,例如农民按季节种植,上帝就会给他粮食的丰收;工人努力地劳动,上帝就会给他丰厚的薪水;学生认真地学习,上帝就会给他优异的成绩;伯夷与叔齐不食周粟,上帝就会赐予他们贤良的名声;人遵守契约,上帝就赐予他(她)宏大的美德。总之,什么样的原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什么样的契约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事情结局。
伯夷与叔齐,分别是殷代孤竹国国君的长子与幼子。国君欲传位给幼子叔齐,叔齐认为长子继承君位符合传统的约定,便执意将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认为叔齐继位是父亲之命,遵从父命才是符合伦理的约定。双方各持己见,争义避利,并先后出逃,以躲避继承君位。伯夷和叔齐在避位途中,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尊老敬长,很有美德,便携手投奔。不巧,入周时周文王已死,周武王正率众征伐商纣王,不久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伯夷和叔齐认为(周武王)父死不葬,大动干戈就是不孝。周为殷商之臣,以臣伐君,就是不仁。对于不仁不义者,再食其粮食就是耻辱,不久两人便饿死在首阳山。“人有耻,必以进死为荣。”如果美德是一个人,美德正是这种以不合道理的行为约定为耻辱的人。看似美德的东西,正是他们恪守的一种原则,这种原则不能被生死所左右,亦不能被生死所变更。
契约所恪守的就是正义。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难免与别人打交道,打交道就难免发生矛盾,产生分歧。为了统一思想,减少分歧,提高效率,把各自的主张进行压缩,并统一成双方都认可的一种格式化的内容加以固定,就形成了契约。契约也有另外一种形式,既父子不需要协商约定,他们就天然的存在契约关系。包括国家与公民、丈夫和妻子、朋友之间,他们都有一种天然的契约,也可以称之为潜在契约。还有一种是口头契约,这些契约往往是一些不重要,或通过有很深信任基础关系产生的契约。
契约的种类很多,有地契、房契、婚契、商业契约等等,桃园三结义则是一个友谊契约,刘、关、张约定,三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非常讲信用,一个简单的约定,让他们演绎成感情至深、千古流传的友谊范例。老子说:“绝智弃辩,民利百倍。”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如果刘、关、张当中有一个人使小聪明或耍滑头,他们的故事也就不那么感人了。也许最纯正、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很平实的履行承诺。愚蠢的人会被法律所约束或被国家机器所制裁。常规人被契约所约束,有道德的人被心灵所约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论契约(2)
考驾驶执照,就需要学习交通法规。这交通法规就可以理解为是国家与驾驶执照持有人所订立的契约,而婚姻法则可以理解为国家为婚姻双方设立的契约。可以说没有契约就没有标准,没有契约就没有秩序。国家制定法律正是为了建立秩序。法律是一种强制手段,也可以说是外科医生,主要治理外在的、已经表现出来的,通常称之为治标。契约也是一种建立秩序的手段,它和法律相比更强调自觉性。违反法律的人具有愚蠢性,可违反契约的人却有一定的狡猾性,遵守契约的人才是道德的人。教育是防洪大堤,强调的是以预防为主,属于内科医生。一个人犯错误,一方面是利益驱使,另一方面是无知所为。教育则能让人知道是非,辨别真伪,防患于未然。契约是介于法律与教育中间的一种职能,如果把教育看作骨骼,法律看作皮肤,那么契约就是经脉血肉。如果骨骼能让人或一个民族更挺拔、更苍劲,皮肤能让人或一个民族更生动、更俊秀,那么经脉血肉则让人或一个民族更丰满、更顺畅、更生机盎然。虽然法律、契约、教育都有强化秩序的职能,但贯彻其中的,则是知识与正义。知识兴、正义兴,秩序则井然;知识衰、正义衰,则秩序混乱。
公司和它的职员,是有契约关系的。职员要为公司做工作,而公司则要向职员支付薪酬。同样帝王和他的大臣也是存在契约关系的。帝王给大臣高官厚禄,大臣则需尽职尽忠。父母和他的子女,是有契约关系的。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要孝敬父母。但是这些不一定都要写在书面的合同里。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是一条纽带,把双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但合同或协议却是一道鸿沟,把双方泾渭分明地隔离开。像门锁是防坏人的一样,契约是为防备不道德之人而设立的。
契约是为正义服务的,正义是为秩序服务的。像大臣不能为国家尽职尽忠,那么大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一样,契约没有为正义或秩序服务时,契约就没必要被执行。孟子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