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先生说得不错,像斯泰尔斯这样有上百年历史的公司,有非常好的产品和市场定位,也有一个清晰的、长期坚持的、可持续的战略。这样的对手,非常可怕。可能有些年头你们做得慢一点,甚至不那么好,但长期坚持下来始终是市场的领先者。我向来认为,做市场就是跑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跨栏,如果让刘翔用百米的速度去跑马拉松,非累死他不可。〃
BOOK。←虹←桥书←吧←
第44节:第二章 中国区的反击(8)
大家都笑了起来。
〃王总的话让我想起了巴菲特的生财之道。一般人只知道巴菲特每年平均有20%左右的财富增长,其实,这个20%并不是说每年的增长目标都要达到20%,而是有些年高些,有些年低些,有些年甚至还没有增长,但拉平了下来是20%。所以,我理解王总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有长期、持续的增长,而不是忽高忽低,像过山车一样。〃威廉不失时机地补充了几句,并没有去奉承王涛。他知道,今天的见面就是面试,自己要不卑不亢,太卑,掉身价;太亢,夸夸其谈,更掉身价。他不想一下子把自己都抖搂出来,一幅清明上河图要展开了看,一览无余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贺总怎么看一个公司的高端品牌和低端品牌共存的战略?〃王涛突然把话一转。
威廉一愣,又是个跳跃性思维的老板!或许做老板的都有点这样的气质吧?他略一沉吟,答道:〃市场需要细分,这是业界的共识。有些企业的做法是专注于某一个细分领域,有些企业则是大小通吃。具体到大小通吃的企业里,很少有企业用一个主品牌涵盖所有产品线,因为品牌是会产生联想的,我举个例子,有家做石化的公司开了家牛排店,虽然名气很大,但我就不想去光顾,原因很简单,塑料和牛排放一起,总让我有种不舒服的感觉。所以,我们看到的诺基亚手机,在高端领域就用Vertu这个牌子,丰田车在高端领域就用Lexus。
〃我们斯泰尔斯也是这样。不过,产品线太长、牌子太多也是个麻烦事儿,因为,太多了,人家就记不住。有人统计过,一般人脑子里面只能一次记住七个牌子。再说,你的产品线太长的话,投入也就更大,尤其是对泛亚这样的新兴公司来说,我个人的看法最好还是集中推两三个牌子比较好。〃
威廉的每次开口都点到即止,并不展开。斯泰尔斯这些年没少做过咨询项目,这些咨询公司都有一个屡试不爽的套路,就是先用一堆数字、一串事实、一套问题开路,让你产生共鸣,然后告诉你他有什么解决方法。当你已经有了兴趣的时候,那么先请付钱,然后我给你药方。
〃贺总现在带的团队应该很大吧?〃王涛又转了个话题。
〃直接向我汇报的人并不多,就几个大区的经理,然后他们再去管理各分公司。〃威廉淡淡地说。
〃这些分公司经理也不太好管吧?〃王涛笑吟吟地看着威廉。
〃这个王总的眼睛还真不揉沙子,说到点子上了。〃威廉心里暗想。〃坦率地说,这些问题都难以完全避免,关键还是怎么去引导和取舍。我们主要抓了三条。一、建立完善的经销商考核制度,我们会定期评估他们的表现,达不到我们的标准的经销商,我们会坚决淘汰。这些年,许多跟我们做了多年的经销商,由于不思进取或其他一些原因,都被我们淘汰掉了。有了淘汰制度,个人之间想要做手脚,其难度就大大增加了;二、我们有一套PIS系统,即采购、库存和销售系统,对经销商的库存、进货量、出货量都有动态的把握。当然,在推行之初,遇到很大的阻力,他们会说,凭什么我要把我的商业信息给你厂商共享?我们前前后后花了两年才推开,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这套系统不是为厂商服务的,或者说只是加强厂商对他们的控制的,而是能改善他们的内部管理和人员素质,毕竟,越来越多的经销商也开始往规范的方向发展,这是市场演变的必然。所以,有了系统,做手脚的概率又降低了。最后一条,我们定期会轮换各分公司经理,不让他们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威廉非常有条理地回答了王涛的提问。
▲虹桥▲书吧▲BOOK。
第45节:第二章 中国区的反击(9)
〃不愧是大公司的风范,很受启发啊!〃王涛的话应该不是谦虚。〃贺总,今天能请到你来我们泛亚看看,确实是我们的缘分啊。这样,时间也不早了,我们一起吃个晚饭,再跟你探讨探讨。〃看得出来,王涛的谈兴正浓。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威廉说道。
王涛并不胜酒力,才三杯下肚,脸就红了,仍是客客气气地跟威廉天南地北地谈着。威廉也对王涛产生了非常好的印象,跟他以前接触过的民营企业老板相比,王涛有一股书生气,但又不乏锐气,一笑起来像个孩子,这大概就是个人的魅力吧。王涛的魅力不在于他举手投足的气质上,也不在于气吞山河的气势上,却有一股质朴的力量。
〃贺总,我们泛亚其他优点谈不上,但我们的团队年轻,有冲劲,执行力强,而且,我们是小公司,决策快,对市场的反应也快,这一点,我还是非常自信的。〃王涛接过了威廉递来的烟,他本人平常不抽烟,喝酒或是聊天高兴了,也接别人的烟。
〃说到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确实,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好处。我有个朋友在一个外企大公司做销售,他跟我讲过一个事儿。他们公司有款新产品,投放之初,销量不好,研究后决定降价,于是给管价格的亚太区打报告,公司的亚太区总部在新加坡。那时候是夏天,休假的高峰,遇到管事儿的人不在,他又没有授权给其他人。所以,他们就只有等那人回来。过了一阵,他老人家总算休完假回来了,也给批了,但还要他的老板批。这下好了,他老板又休假去了。一来二去地折腾,市场的时机就错过了。大公司病天底下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威廉颇有感慨地说。
〃是啊,我也很担心我们泛亚现在的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就会出现大公司病啊。对了,贺总,告诉你个小秘密。〃王涛笑眯眯地看着威廉。
〃哦?愿闻其详。〃跟我这个外人谈秘密?威廉把伸向那块松子桂鱼的筷子收了回来,兴致勃勃地看着王涛。
〃我们泛亚准备在一到两年内到海外IPO!最近有好几家投行在跟我们谈。〃王涛一脸兴奋,眼睛里甚至透露出一股顽皮的神色。
〃那很好啊,我猜想这样的话,泛亚的发展后劲会更足了。〃威廉附和道。
〃想不想跟我们一起干?除了工资以外,我们还会给你股份,全国销售的班子由你来带,人员由你来挑,职务可以叫公司高级副总裁兼营销总监,享受公司副总的待遇。〃
威廉没想到王涛会如此直率,如此单刀直入。一时间,他不知如何回答。
〃哈哈哈,贺总不必急着现在就给我们个回答,我知道像你这样的外企高级经理人,在转工这个问题上是很谨慎的。不急,不急,来,我再敬你一杯。〃王涛看出了威廉的窘迫,于是并不勉强,举起了酒杯。旁边的马明和张总也同时站起来,把酒杯伸向了威廉。
威廉顿时心里涌动着一股热气,好久都没有过的那种,他差点就当场允诺了,幸好多年的职场修炼还是让他决定回去再仔细想想,尤其是他注意到,刚才王总在允诺他〃高级副总裁兼营销副总〃的时候,一旁作陪的泛亚现任营销副总马明正低着头喝汤,看不出什么表情。
4
一路舟车劳顿,〃云游〃四方的罗伯特回到了上海,休了一天假后才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一看,一堆用红色标注的未阅读邮件挤在那儿,头一下就大了。处理E…mail成了现代经理人的必修课了。罗伯特想,以前的人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E…mail,不照常办公吗?现在,好像离了这几样东西,生活都无法过下去了。
※虹※桥书※吧※BOOK。※
第46节:第二章 中国区的反击(10)
不过,看起来多的邮件,其实真正值得注意的不到10%,剩下的,可以转发其他人处理,可以不回,甚至可以不看。
正看着邮件,电话进来了,一看号码,是袁克敏的。
〃您好,袁总!〃
〃培训回来啦?各地方同事的精神状态还好吧?〃电话那头是袁克敏的上海普通话。
〃效果还不错,普遍反映新的方案的激励力度大了,由于沟通比较充分,没有遇到太多的阻力。不过,听说渠道销售跟KA抢单子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渠道销售员工有情绪,甚至听说有骨干有离职的可能。我认为有必要开个销售会议协调两个队伍的关系和责、权,否则老是打来打去,对士气有影响,而且,让客户也很困惑。〃罗伯特尽量简单地汇报,他知道,袁克敏从来就不喜欢听长篇大论,〃扼要〃是他的要求。
〃嗯。两个渠道以前就打的。最近公司要开全国销售大会,渠道和KA的分工会尽快落实的。我会让威廉跟各地的经理打个招呼。有流动不用怕,一个团队过于稳定也未见得就是好事,一定的阶段可以吐故纳新。人也是这样,有时候一个地方做疲了,动力会不足,激励也不再容易,乘这个机会补充些新鲜血液也好。〃袁克敏举重若轻。
〃对了。去帮我了解下市场上英文培训公司哪家效果比较好。我想找个老外,一周来一到两次,每次来一个小时左右。你也顺便了解下,公司哪些骨干英文不好的,也安排参加。〃
〃哦?市场上这类的公司现在比较多,我会尽快做个调查分析,然后给您一个方案。〃罗伯特说的同时,心里却在想,以前袁克敏可从来没提到过要学英文啊,最近怎么有这个雅兴了?
〃好。那就先这样,其他一些事情待会儿总经理办公会再讲。〃袁克敏挂了电话。
每月一次的总经理办公会仍然由袁克敏主持。今天的主要议题是公司迁址的问题。目前所在的写字楼的租约就快要到期了,物业公司要求涨价15%。于是大家纷纷议论到底迁还是不迁,要迁,迁到哪里。工龄长的员工,包括早先进入中国的一些外籍员工,主张留在现在的地方,而后来一些人,尤其是原来亚太区一帮人和美国过来的老外,更喜欢浦东的空气和相对宽敞的居住环境,大多主张在浦东重新找地方。
罗伯特没去凑这个热闹,等他们定吧,没个三五次会议是不会有结果的。他漫不经心地翻开公司这个月的人事行政费用表,不禁咋了咋舌。随着组织架构的调整,一批外籍管理者大量拥入,罗伯特大概估了一下,平均一个外籍人士光房租补贴就是三千美金,而且,这些人往往是拖家带口过来,入托、入学的费用都是公司负担,其他一些福利,比如高尔夫球证、健身卡什么的,也不是个小数。一方面,公司架构调整后,通过精减人员,确实省去了一些成本和费用,但外籍人士的涌入,却抵消了这种效果。另一方面,公司往往对一些低级职位的人头数控制得很严,为了不增加人头,只能通过临时工或劳务外包等方式来补充力量,而这些安排相对于庞大的管理费用的增加,简直是杯水车薪。
对于外籍员工的住房补贴,罗伯特也曾想,与其把钱交给中介公司去租那些三四千美金一个月的房子,还不如把钱发给这些老外,几年的外派期下来,都可以买一套房子了。在他们回国的时候,就可以把房子卖掉,让他们赚一笔,这样一来,福利杠杆的效果岂不更好?也可以把房留下来,给以后来的外籍员工住,这也比把钱打水漂地给房产公司和中介公司赚走强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