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蒋介石坚守金门、马祖等前沿据点。
冷战的第三个主要因素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并分别成立了许多军事联盟组织。如表37所示,各国的军费开支是不平衡的。
1950年之后的几年中,美国国防开支的急剧增加反映了朝鲜战争的花费,以及华盛顿认为在一个危险的世界里必须重整军备的观点。1953年后,国防开支的减少,反映了艾森豪威尔政府试图制约“军事工业系统”,以防止它对社会与经济造成危害。1961—1962年军费的增长,是由于发生了柏林墙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1965年后军费又有大幅度增加,则说明美国在东南亚战争中愈陷愈深。苏联历年军费数额是估算出来的,因为莫斯科的政策神秘莫测。尽管如此,我们的下述推论可能是正确的:苏联1950—1955年增加军费,是由于担心与西方发生战争后,俄国本土将遭到可造成巨大破坏的空中攻击,因而必须大量生产飞机和导弹;1955—1957年军费逐渐减少,说明赫鲁晓夫在执行“缓和”的外交政策,并企图将更多的费用用于生产消费品;1959—1960年后国防开支的急剧增加是由于与西方的关系不断恶化,在古巴危机事件中受辱,以及莫斯科决心加强各军兵种的力量。共产党中国的军事开支增长幅度较小,这既反映了它的经济发展,也有其他因素。但是,20世纪60年代军费的增加表明,北京决心为同莫斯科决裂付出代价。如表37所示,在朝鲜战争期间,英国和法国的国防开支都有很大增加,而法国由于陷入印度###战争,其军费一直增加到1954年。但自此以后,上述两国,以及西德、意大利和日本,在军费的增加幅度上便减小了,有时还有所下降。除了中国的国防开支(这些数字很不准确)逐年增加外,20世纪50和60年代其他大国的军费变化情况,反映了两极世界的特征。
表—1970年各大国国防开支
(单位:10亿美元)
比军费数字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多层次和多边的军备竞赛。1949年,苏联已能生产原子弹,这使美国大为震惊。尽管如此,美国仍认为,在核交战中美国对苏联造成的破坏要比苏联对它造成的破坏大得多。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性很强的NSC…68(即1950年1月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备忘录)则要求,美国必须“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普遍加强自己和盟国的空军、陆军和海军力量,以减少在军事上对原子武器的依赖”。从1950年至1953年,美军地面部队的兵力实际上增加了三倍,虽然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动员了预备役部队到朝鲜打仗。此外,美国还决心要把北约从一个承担一般军事义务的伙伴改变成一个地面作战部队的联盟,以便阻止当时英美战略计划制定者担心很可能发生的苏军占领西欧。根据1952年缔结的里斯本协定,北约各国应部署90个师。虽然达到这个数字不切实际,但各国对欧洲承担的军事义务显著增多。例如,到1953年,驻欧美军已由1个师增至5个师;英国也同意在德国部署4个师。鉴于英法两国撤走了部分军队,西德军队进行了扩编。因此,至1950年代中期,北约与华约的军力对比已大体平衡。另外,北约各国还为加强空军而大幅度增加了军费开支;到1953年,北约已有飞机5 200架。在这几年中,苏联陆军和空军的发展情况鲜为人知。不过,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斯大林死后,朱可夫在军事上进行了重大改革:遣散了大量非正规部队,使正规部队的结构变得更合理、战斗力更强、机动力更快,以导弹取代了炮兵,等等。总而言之,与西方最担心遭到进攻的1950—1951年相比,苏军的进攻作战能力有了很大加强。还有一点人们也很清楚,在此期间苏联将其增加的很大一部分军事预算用于加强进攻性和防御性空中力量。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6)
东西方军备竞赛的第二个领域是海军。这一新领域的竞赛情况比较混乱。刚刚结束太平洋战争的美国海军,因其快速舰母特混编队和潜艇部队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仍然沉浸在胜利的荣耀之中。英国皇家海军也感到,它打了一场“真正的战争”。与1914—1918年那场双方相持不下的战争相比,这场战争打得痛快得多。但是,由于远程战略轰炸机或导弹携载的原子弹的问世(尤其是在比基尼岛进行了攻击战舰的试验之后),使人们对进行海战的传统手段、甚至航空母舰的前途产生了怀疑。1945年后,美英海军都陷入困境。因为两国军费拮据,并将各独立军种置于一个统一的国防部之内。然而,这两支海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得救。在朝鲜战争中,人们又看到了两栖登陆作战、舰载航空兵空中突击和西方国家机敏地使用海上力量。不久,美国海军也加入了“核俱乐部”。这是因为,载有携带原子武器的突击轰炸机的巨大的新式航母建造成功,以及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计划建造能发射远程弹道导弹的核动力潜艇。没钱建造现代化航空母舰的英国人,却保留了经过改装的“突击”航母,用于对付小规模局部战争,并像法国人一样,也在为建立一支以潜艇为基础的威慑力量而努力。虽然西方各国海军20世纪65年拥有的舰艇和人员少于1945年,但它们的作战能力却已今非昔比。
然而,促使西方各国海军开支不断增加的最大动力,是苏联海军的日益强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海军建树甚微(尽管它有一支规模可观的潜艇部队),海军军人也大部分在陆上作战,或帮助陆军部队强渡江河。1945年以后,斯大林下令根据德国性能优良的潜艇设计图纸,建造更多的潜艇,用于保卫广大的沿海水域。同时,他还主张建设一支包括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在内的庞大的水面舰艇舰队。这一宏大的计划的实施,由于赫鲁晓夫的上台而很快停止了。这位苏联新领导人认为,在导弹核武器时代建造耗费巨资的大型军舰毫无意义。在这一方面,他的观点与西方许多政治家和空军元帅的观点并无二致。使苏联领导人对自己的看法产生怀疑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敌国多次使用了水面舰艇部队,如1956年英法联军依托海军舰艇攻击了苏伊士地区,1958年美军在黎巴嫩登陆(从而阻止了俄国支持的叙利亚军队的扩张),在1962年的导弹危机中美国军舰在古巴周围水域建立了警戒线。克里姆林宫(在有影响的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的敦促下)从这些事件中得出的结论是,俄国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在世界大国的争夺中将永远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美国海军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装备“北极星”导弹潜艇,苏联人更深信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结果是,苏联海军中的各类舰艇(如巡洋舰、驱逐舰、各式潜艇、航空母舰等)数量大增,苏联在远洋海域部署的舰船迅速增加。这以斯大林未曾想过的方式向西方各国在地中海、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军优势提出了挑战。
各国观察家把戈尔什科夫时期苏联海军力量的增长,与40年前蒂尔皮茨时期德国海军力量的增长做过多次比较。这些比较清楚地说明了这种挑战的性质。即使苏联决心与西方进行新的“海军军备竞赛”,它的海军舰队在实力上要赶上美国海军耗费巨资建立起来的航母舰队,也要数十年的时间。1945年后,军备竞赛中真正起到革命性影响的方面发生在其他领域,在原子武器及远程导弹的设计领域。尽管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造成了极其可怕的伤亡,但仍有人认为原子弹只是“另一种炸弹”,而不把它看成是人类杀伤能力的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而且,1946年巴鲁克倡导原子武器研制国际化失败之后,西方出现了一种可使人高枕无忧的思潮,认为美国垄断了核武器,“战略空军司令部”的轰炸机可抵消苏军在地面部队方面的巨大优势。西欧各国还认为,对苏联军事入侵的回答将是,美国(以后还有英国)的载有核武器的飞机的轰炸。
技术革命,特别是苏联的技术进步,改变了一切。1949年俄国原子装置爆炸成功(这比大多数西方人预计的要早得多),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更令人惊异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就生产出远程轰炸机(如“野牛”式轰炸机)。美国人不仅认为这些飞机能飞抵美国,还揣想(这是错误的)这些飞机的数量已超过美国。关于苏联轰炸机数量的争论表明,得到苏军作战能力的确切情报相当困难,美国空军经常夸大苏联空军的力量。尽管如此,又过了几年,美国可免受攻击的时代就结束了。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生产一种新的“超级”炸弹(即氢弹)。这种炸弹的杀伤能力大得令人吃惊。氢弹的问世似乎再次使美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中期,这一点在杜勒斯的气势汹汹的报告和空军的作战计划中都有体现。在这一时期,美国计划一旦下一次战争爆发,就对俄国或中国实施“大规模报复”。在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中,很多人私下对“大规模报复”战略可能导致的后果表示不安。因此,他们要求加强常规兵力和研制战术(即“战场”)核武器,以避免进行无限制地使用战略核武器的“大决战”。但是,对大规模报复战略的主要打击则来自俄国。1953年,即在美国之后9个月,俄国也进行了氢弹试验。而且,苏联政府还将大量财力物力用于发展德国战时开发的火箭技术。到1955年,苏联已批量生产中程弹道导弹(SS…3)。1957年,苏联又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达5 000英里,所用的火箭发动机在同年10月又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轨道。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7)
俄国人在军事上取得的这些进步使美国人受到很大震动。这就是说,美国的城市和轰炸机部队都可能遭到苏联的突然袭击。于是,华盛顿投入大量资源,发展洲际弹道导弹,以便缩短与苏联的所谓“导弹差距”。但是,核军备竞赛并不仅限于这些方面。1960年以后,美苏不仅大力发展从潜艇发射弹道导弹的技术,还生产了多种战术核武器和近程火箭弹。与此同时,美国“思想库”的战略制定者和文职分析家们,还在绞尽脑汁地制定根据“灵活反应”战略的要求对战争升级过程中每一阶段进行控制的计划。不管制定出的计划多么周密,它们都必须涉及如何将核武器纳入打常规战争的传统战法这个极难解决的问题(例如,美国战略家意识到,战场核武器会很快将大半个德国化为焦土)。如果美苏双方都向对方的国土投掷大当量氢弹,那么相互造成的伤亡和破坏将是空前的。由于陷入丘吉尔所说的“相互的恐怖平衡”之中,由于无法再回到这种大规模杀伤武器没发明之前的世界,华盛顿和莫斯科便把越来越多的资源用于发展核技术,准备核战争。虽然英法两国20世纪50年代也在大力发展原子武器及其发射系统,但从拥有的飞机、导弹和核武器本身来看,只有两个超级大国可称得上核国家。
这场争斗中的最后一项重要内容是,俄国和西方在全球范围内竞相成立军事联盟,竞相寻求新伙伴,或至少阻止第三世界国家站到对方一边。在二次大战后的最初几年里,处于有利地位的美国进行了大量结盟活动。当时的情况是:美国在西半球之外已有许多空军基地,并在许多国家驻有军队;许多国家希望华盛顿向它们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相比之下,苏联则处于不利地位,它的当务之急是重建家园,它的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使边界的确定对自己有利,它没有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去把战场拉远。尽管在波罗的海地区、芬兰北部和远东俄国领土有所扩张,但它基本上仍是一个大陆性超级大国。另外,现在看来有一点很清楚,斯大林对外部世界、对西方疑虑甚深,且奉行谨慎的政策。他担心,西方不允许苏联公开进行共产主义扩张(如1947年的希腊)。同时,斯大林对不愿当“苏联傀儡”的铁托、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也很不放心。1947年,共产党情报局成立。而且,苏联仿效20世纪30年代(甚至1918—1921年)的做法,大肆宣传支持世界革命。但实际上,苏联在这一时期采取的政策是尽量避免卷入国外纠纷。
然而,如上所述,华盛顿却认为,苏联在一步一步地推行一项以共产主义统治世界的总体计划,必须加以“遏制”。1947年,美国对希腊和土耳其作出承诺,是华盛顿的政策发生变化的第一个征兆;1949年北约的成立,则是美国政策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标志。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北约成员国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