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比较困扰大家的是一些慢性疼痛,如腰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及其他神经性疼痛等。一般情况下,我们把疼痛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关节痛,包括腰腿痛、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足跟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等;第二类是软组织疼痛,包括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梨状肌综合征、腱鞘炎、肩周炎、网球肘、软组织损伤等;第三类是神经痛,包括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神经损伤后疼痛、中枢性疼痛、幻肢痛、残端痛、糖尿病性神经痛、交感神经相关性疼痛、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等。
除上述三类疼痛外,还有一种疼痛不容忽视,就是癌痛,这也是类型最多、机制最复杂的一类慢性疼痛。到了癌症晚期,患者自己往往都说不清究竟是哪里疼,只是感觉疼痛难忍,而且是成片甚至全身都疼,有时就连翻身、喘气都会带来难忍的暴痛,不少患者因此无法进食、睡觉和进行简单的活动。
所以,在这里我也要提醒大家,一旦身体出现疼痛,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弄清产生疼痛的病因,再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疼痛性疾病往往病因复杂,表现也是症状各异,尤其是一些长期、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疼痛,大家更不能盲目止痛。就拿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网球肘来说,有的是由肘关节病变引起的,也有的是由颈椎疾病引起的。如果你不弄清原因就凭借自己的那些所谓经验吃止痛药或按摩止痛,就容易陷入“哪儿痛治哪儿”的误区,而不是“哪儿病治哪儿”。相反,如果我们能先查明病因,再针对具体病因在不同部位进行治疗,才能从根输上对病症进行治疗,也才能很快治愈甚至根治病痛。
总之,对待疼痛,我希望大家能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诊断是“的”,治疗是“矢”。只有在医疗过程中有的放矢,才能在不伤害身体的前提下,真正打败疼痛,成为掌控自己健康的主人。
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要区别对待
疼痛是由于机体内外较强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临床症状。在临床上,按照持续的时间,我们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通常发生于创伤、手术后或各种内外科急症方面,如外伤、骨折、心梗、急性胰腺炎、胆绞痛、肾绞痛、急性阑尾炎等,有自限性,当组织损伤恢复后即减轻。
慢性疼痛通常指疼痛持续一个月,超过一般急性病的进展,或超过伤口愈合的合理时间,或与引起持续疼痛的慢性病理过程有关,或间隔几个月、几年就复发的疼痛。平时大家常见的慢性疼痛包括:软组织、关节和骨疼痛,如各种骨关节炎、创伤后畸形性疼痛、头痛、腰痛、烧伤后疼痛;深部组织和内脏痛,如心血管疼痛、眼痛、口面部疼痛、慢性妇科疼痛、泌尿生殖系统慢性疼痛等;神经和神经根损伤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枢性疼痛,如脑损伤、肿瘤、帕金森病;老年性疼痛,如各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还有就是癌性疼痛。
第8节。
目前,世界各国医学界都认为:急性疼痛是一种症状,慢性疼痛是一种病。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大家光看字面意思,应该就能明白一二。急性疼痛既然叫“急性”,肯定是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急剧、短暂、局部的疼痛,这其实是一种信号,提醒你的身体正在遭受某种伤害,需要你马上注意并及时躲避。比如,你突然肚子疼,医生会说你是不是阑尾炎呀?如果是阑尾炎的话,就得赶紧治疗或手术切除;要是你突然感觉胸部疼得很厉害,那是不是心脏病犯了?等等。这些情况比较急的疼痛,就是你身体某些部位出现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提醒你赶快去就医或规避危险。
如果你不能在急性疼痛初始状态下就把它“降住”,让疼痛持续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它就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比如咱们老百姓经常说的残肢痛、患肢痛,如果在截肢后不能及时止痛,很多患者的疼痛就会变成慢性疼痛。一些骨科手术后,原发病已经治好了,但仍有20%~40%的患者还有慢性疼痛。本来是腰腿痛,开完刀后,腿不痛了,但腰还痛,这就是急性痛转成了慢性痛。。buuyu。
在中医上,我们对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是要区别对待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是中医对待疼痛的治疗法则,西医也会遵守,应该说是中西医治病的通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当我们医生遇到急性疼痛时,可能来不及详细地询问患者的病史,让患者做细致的检查,而是在简单问询观察后,先将“治标”——止痛作为我们的第一要务。等到疼痛缓解、病情稳定之后,我们再详细地给患者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如果患者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病症时,再以解决根本问题为治疗原则。比如你脾虚,那我就给你健脾;你肾虚,我就给你补肾;你阴阳失调,我就给你调整阴阳就是这么个意思。
而对于一些慢性疼痛患者,比如椎间盘突出症、关节劳损等,来我这里就诊时,我就尽量从“本”上来给他们解决问题。打个比方来说,我们人体内的病痛就像是一棵大树,你某个部位疼了,就把这个部位的“树枝”修修剪剪,疼痛是暂时止住了,但只要有树根在,树枝就会再次发芽、生长,疼痛也会再次复发。但如果我们直接把这棵大树的根拔出来,你还愁这棵大树不倒吗?
这么跟大家说,大家可能理解起来还有些困难,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有一天,我的门诊来了一位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家,他在5年前做了一次疝气手术。疝气是咋回事呢?就是人体的组织或器官有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位置,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到另一个部位了,俗称“小肠串气”,咱们简单的理解就是某个器官错位了,本来该在左边待着,它非要跑到右边去溜达溜达,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病痛。
老人家当时在做完手术后,身体恢复得很顺利。但从去年开始,他的伤口部位开始出现疼痛,他也没当回事,想着都这么久了也没复发,疼一点儿也不是啥大事。于是就自己到当地的门诊打了几针,疼痛有所缓解。可到今年,他的疼痛又复发了,而且这次的疼痛来势凶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疼得已经活不下去了”。
在当地几个医院治疗后,效果都不明显,他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到我这里就诊。我给他做了详细检查后,认为他是因为疝气手术后伤口的急性疼痛转为了慢性疼痛,原因是手术后医生未能做好相应的术后镇痛或镇痛不全,导致疤痕压迫神经末梢,最后引发了慢性疼痛。
针对这位患者的病情,我在治疗时就不能简单地给他开点止痛药,或只对伤口部位止痛,而是考虑从根本上将疼痛“连根拔起”。我先取太冲、大敦、关元、归来、三阴交等穴位给他针、灸,以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消肿散结,达到行气止痛的目的,又给他开了几副汤药。这样治疗了大约两周,老人家的疼痛基本消除了。
通过这个案例,其实也是在提醒大家,当你的身体某部位出现急性疼痛时,一定不要忍着、硬挺着,有些疾病,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腰腿痛、骨性关节炎、下肢动脉闭塞症等,久拖不治,就可能会令急性、简单的疼痛发展到慢性、复杂的疼痛。一旦成了慢性疼痛,你不但要饱受疼痛的折磨,还可能令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低下,健康每况愈下。等你想好好治疗时,还增加了治疗难度。
健康这个东西呀,也像爱情、亲情一样,“曾经有一份健康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才后悔莫及”。当我们的身体这部复杂精密的机器正常运转时,我们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只有当机器出故障时,我们才会体会到它的重要性。
第9节。
只有“不通”才痛吗
稍微了解点儿中医的朋友,对“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句话应该不感到陌生吧?其实这里面还隐藏着健康长寿的奥秘呢!
我们首先来看这个“痛”字。中国的汉字仔细研究起来是很有趣味的,比如“痛”这个字,单从字面上来看,它是由一个“疒”字旁和一个“甬”组成的。“甬”是什么意思?在《康熙字典》里,“甬”的解释为“甬道”,也就是道路的意思。而我们说“痛”是身体的一种感觉,那么这里“甬”所指的道路当然就是身体里面的道路了。身体里面的道路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传统中医里面所讲的气血经脉,即普通老百姓常说的“血脉”。
既然“痛”字里面的“甬”指的是身体里面的道路——血脉,那么“痛”字除了“甬”外还有一个“疒”字旁,“疒”当然就是生病的意思了。
现在,我们把这两个部首合起来讲,就是道路生病了。道路生病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路被堵住,不能通车了。我们现在讲的是身体里面的道路,也就是血脉生病,结果当然就是血脉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了,不再能满足身体某些部位的营养需求,那么这些部位就会表现出“痛”感。这就是中医所讲的“不通则痛”的道理。
明白了“不通则痛”的道理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通”字,它也包含“甬”这个部首,另外还有个“辶”。“甬”指的是道路;“辶”俗称“走之旁”,简称“走之”,顾名思义,也就是一直不断地流动,很通畅的样子。因此,“通”字的意思也就很容易明白了,即道路运行畅通无阻。具体拿我们的身体来讲,就是指身体血脉运行得很通畅,身体各个部位的气血供养都很充足,这样自然就不会有“痛”的感觉,也就是“通则不痛”了。
现在,大家对“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句听起来有点儿像绕口令的俗语理解了吧?它其实就是对血液在人体中运行作用的一种描述。因为血液在身体里运行,通畅是最重要的。血液运行不通畅了,瘀血就会留在人体中,不仅不能起到正常的濡养作用,还会影响局部甚至全身的血液运行,造成疼痛、出血或经络阻塞不通等情况,引发许多健康问题,如头痛、痛经、胃脘痛、腰痛、腿痛、小便不通等。
我老家有一位老邻居,以前经常腿疼,疼得走路都感觉费劲,躺在床上翻身也觉得不舒服。他这个毛病已经好些年了,自己总担心是腰椎间盘突出或坐骨神经出了毛病,曾找我看过。我给他检查后发现,这其实既不是腰椎间盘突出,也不是坐骨神经痛,就是腰肌劳损导致的血脉不通。本来血流不通畅就容易引发疼痛,一旦再遭寒邪侵袭,致使经脉凝滞,血行受阻,疼痛就更甚了。
这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身体血脉不通时,疾病就会找上门来骚扰我们,而且还不愿空手来,经常给我们带点儿“礼物”——各种疼痛;相反,倘若身体血脉畅通的话,病痛就不敢来了,我们自然也就更容易健康、长寿。
第10节。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问了,说李教授,那是不是只要血脉畅通,我们就一定能保持身体健康呢?
我的回答是:不一定?
怎么又不一定了呢?不是说血脉畅通,人就不生病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别急,听我慢慢给大家解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血液就像河流里的水,在它不断流动的过程中,将我们经过消化吸收食物所得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着身体里的每一块“田地”。在风调雨顺的日子里,河流水源充沛,田地里的庄稼能得到及时的灌溉,茁壮生长。可一旦河流水源短缺了,田里的庄稼得不到及时充分的浇灌,这时肯定就会打蔫、枯萎。
对人体来说,血液不足时,就像田地里的河流水源短缺一样,不能充分供给身体的营养需求。如此一来,身体上各块“田地”里的“庄稼”肯定也会有相应的反应。血液不足以濡养头目,人就会出现头晕头痛、面色萎黄等现象;血液不足以濡养经脉和肌肤,人就会手酸腿麻;血液不足以养心时,人就会出现心神失常、胸闷气短;血液不足以濡养任、冲二脉,女性就会出现月经量少、痛经甚至闭经等问题这些因气血不足、失于濡养导致的各种病痛,就不能称为是“不通则痛”了,而是“不荣则痛”。┌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以上我所讲的“不通则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