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孩子过不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别跟孩子过不去-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恢耄佣烁≡晷奶投钥骨樾鳎坏凇《怯捎谇啻浩谛睦淼奶厥庑裕蔷醯谜飧鍪焙虻乃且丫窀龀赡耆耍虼嗽诿娑晕侍馐彼浅33氏忠弧≈钟字傻亩懒⑿裕⑽闯墒斓乃腔岽υ诜纯蛊谀冢挥勺灾鞯鼐拖窈透改付宰鸥伞!�
  那么,面对叛逆心理特别严重的孩子,做父母的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首先要尽早了解孩子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认识到他们出现的这些变化不是什么大问题,坦然地去 接受这种变化,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上和他们倾心交谈,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其次,要找出他们产生叛 逆心理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再次,在出现比较激烈的叛逆心理时,要学会心平气和地去开导他 们,也可以适当地请教心理专家,用理解的心态逐步解决问题。 
  对于那些特别难驾驭的孩子来说,也不要惊慌,更不要愁眉不展,而要关心他们,观察他们。他们感兴趣 的事情,你不妨试着去做,并逐渐跟他们交流经验,这种做法是先让他们跟你有共同语言,然后慢慢的引导他 们到你的轨道上来。凡事都要找到可以肯定的东西,即使他某件事很不对,也要先绕过此事,对他们的一些比 较好的事赞扬一番后,再绕到此时上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让他评说,只有从小事入手,才能深入浅出达到教 育的目的。           
成长的烦恼无处诉说       
  青春期是每个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必经之路,在这个时期不论是生理、心理、体貌还是性格上都会有很 大的变化;这样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最常见的例如青春期的女生胸部发育很明显;有很多女孩子总会因为这个而 害羞;所以走路的时候都不能够做到抬头挺胸,久而久之,这些女生们就变得驼背起来。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引发 一系列的心理反应,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下,他们又无法倾诉和交流,于是秘密产生了,孤独感也随之而来 。 
  去年夏天一个家长茫然地向我咨询:一向听话内向的儿子在暑假里特别热衷于外出向同学借书,在家里整 天沉默不语、精神恍惚,除了吃饭就是躲在房间里看书。几天前,趁着儿子不在家时,她偷偷地从他抽屉里, 看到一本人体结构的书和描写男女之间不健康的书,最令她难堪的是,床底下竟还有着忘了扔的卫生纸团。这 位家长感觉自己简直像被惊雷轰击了一样,不知如何是好。 
  对于这些情况,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觉得如临大敌,也不要回避。青春期的孩子性意识开始觉醒,他们的好 奇心特别强烈。渴望了解性的有关知识。父母应有意识、有目的地看一些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的书,然后适时 、适度、适当地与孩子进行私底下交流,也可以谈一些自己身体状况发展的情况,帮助孩子了解身体结构、生 理卫生、心理需求,并引导他能正视自己,有些想法是正常的,要会克制和疏导自我,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 心理知识教育与心理发育同步进行。 
  当然,这种青春期的躁动还会使孩子的脾气变得很暴燥,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谁要是让我不满意,我就会 暴跳如雷,有时候甚至会摔东西。那时候父母对我这一瞬间的改变感到很惊讶!后来我变得不爱与人沟通,自 己有什么事都搁在心里,要么就是写在日记里。有一次妈妈看到我一连几天都不是很开心,脸色阴沉沉的,多 次问我也不说。就借着各种机会来开导我,给我讲道理,最后我想通了,把郁结在心里的烦恼说了出来,瞬间 觉得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轻松了不少,也感受到了那种一吐为快的滋味。所以,我想提醒各位家长应该 随时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如果不及时纠正,也许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青春期是令人烦恼的过渡阶段。父母若指导不当,会严重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 流。其实,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有些父母想的那样“不听话”。只要父母指 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一成长阶段的。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心理上,女孩子比以前更害羞。男女孩 子开始以一种新奇的目光注意异性,开始注意打扮自己,开始在乎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形象,开始在乎异性的感 受。也开始了想入非非。 
  因此,他们逐渐变成了一个小大人,开始自傲,自我欣赏,再加上身体急剧变化的不适应,他们也就变得 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老师的话了。其实,这时候的父母更要意识到,孩子是你一个很好的朋友。只是你要讲 究方式方法,在生活上把他们看做你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他们,在心理上给他们发挥的空间,欣赏他 们,赞扬他们,鼓励他们,多说些肯定的话,加强它们的自信心,就可以使他们的孤独感逐渐减少,暴躁的情 绪也就很容易平静下来。         
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幅非常有意思的漫画,题目是《女儿的日记》。漫画上,一位想偷看女儿日记的母 亲,正趴在计算机键盘上敲敲打打想看女儿写在电脑里的日记。结果却很令母亲失望,她累得满头大汗,也没 有找到,父亲也在一边帮忙,还临阵磨枪地翻看着一本厚厚的电脑书,而他们的女儿则隐藏在房门后,得意洋 洋地看着父母的窘态。 
  一幅小小的漫画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父母往往感到手足无措。过去, 父母还可以对孩子指指点点。还可以在孩子面前显露一下威风。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许多的父母已经 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孩子知道的事情往往比父母还多,每天在餐桌上发布最新消息的不再是父母,而是自己的 孩子。 
  这仅仅是一方面,在生活中父母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地进步。不进步自然会出现漫画上的 场面。父母的落后,当然还不仅仅是时代的冲击,还和做了父母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一些父母总觉得有了孩子 ,就应该以孩子的发展为主,平日里关注的也是孩子的成长,而很少考虑到自己也需要学习,需要。 
  有一些父母望子成才甚至逼子成才,但自己却从来不看书、不读报,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他们对自己。 对孩子执行两套截然不同的行为标准;孩子每天放学后必须看书做功课,而自己下班后可以打麻将,泡舞厅… …一句话:只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自己天天向上。 
  在一次开家长会中,我和父母们交谈,大多数父母认为自己努力工作,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 活条件。这些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孩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心态大多是“为了孩子,我们什么都 可以做,受多少苦都值得。”还有几位母亲坦白地说“自从有了孩子,我们没有了原来的娱乐和爱好。”我认 为这样的心态就是典型的不再学习,不再成长的父母心态,有的父母不是不想发展自己,而是对未来失去了信 心,觉得自己已经这把年纪了,还有什么前途?不如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更可靠。因此,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 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和孩子混为一体,以为孩子发展得好,就是自己的荣耀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机会,终身发展的社会,挑战多、机遇多、发展的可能性大,如果父母爱惜自己 的生活,爱惜自己的事业,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这一举一动都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首先应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孩子好好学习,父母自己首先应天天向上。父母终身学习不仅 是完善自身、开发自身潜能、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和谐同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丰 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可以说,学习是每个人进入现代社会大门的钥匙。 
  另外,父母带头学习是给孩子营造的最理想的家庭学习氛围。因为影响孩子成长的不仅仅是父母直接对孩 子的教导或者是唠唠叨叨,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和自然流露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通常我们刻意地 、有意识地要求培养孩子的种种努力会被自己不经意的自我放纵而轻易抹去,父母注重自我发展、终身学习会 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不努力学习,面对每天在进步的孩子,父母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因此,只要父母能调整观念,放 下架子和孩子一起学习,那么,父母就会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孩子的孤独你了解吗?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体验最深的就是孤独,他们对于生死,对于人生都有了朦胧的认识,然而由于心理承受 能力弱,往往会将事情想得很糟糕,容易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他们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于是总想一夜之间 成熟起来。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暖融融打动心扉,反而觉得唠叨刺耳;老师呢,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威 信。他们希望像一个大人那样拥有自己的天地,然而却得不到支持,于是就会觉得干什么都不被理解;就连平 时挺要好的同学,现在也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了,自己一肚子的心事,不知道该和谁谈。难怪青春期 的少男少女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没人理解我”“我好孤独”。 
  加上随着生理的变化,孩子有了许多的小秘密,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有了种种的不解和困 惑,但这些又无法和家长和他人沟通,孤独感就更加的深了一层。 
  北京某研究所发布了一项最新调查结果,发现34。9%的孩子对“孤独”感到担心、忧虑。负责该项调查的研 究员纪秋发介绍说,在这项历时一年,共访问了北京市1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他们发现很多孩子经常提 及“孤独”、“郁闷”之类的词。 
  “别看我老和一大帮人一起唱歌、聚会,可我还是找不到可以交心的朋友,没有人可以真的理解我的感受 。”同事的女儿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你孤独吗?你害怕孤独吗?”16岁的她几乎每天都要上网,在她的网络圈子里,这句话已成为朋友间的 暗号和彼此的问候语。在家人看来,她其实是个性格开朗的女孩,是家里的独生女,在旁人看来她应该特别幸 福才对。然而她最好的“朋友”就是博客和日记。 
  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学校不停地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学生、家长也对考试排名、班干部竞选等 极为看重,甚至是彼此防备。 
  “我抬起头,看见所有人都在疯狂地学习,转过头想和别人说话,四周没有一个人理我,同学们都憋着劲 儿互相拼名次。回到家,妈妈拿着新买的习题,告诉我几天之内必须完成。”一个初中女孩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用凌乱的字迹写道,“谁能救救我!” 
  然而,由于对“孤独”的看法不同,不少父母并不能理解孩子们内心的渴望,这导致两代人的交流减少, 甚至形成更大的鸿沟。其实每个孩子在内心中都会期待和家长交流。但是,如果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出现问题, 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觉得迷茫、害怕,进而产生心理上的疾病。 
  青春期,是孩子向成人转变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关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纷至沓来,需要他们经 过不断地思考,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在这个过程的一开始,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一下子增多了:不仅要作为子女,还要当学生;在同学中想成为 被人接纳和喜爱的人;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信任。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对于孩子来 说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是他们又想表现得独立和成熟,于是一方面特别需要和别人探讨和交流,一方面 又不愿意敞开心扉。 
  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说:“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 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这种孤独感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 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探索的深入,他们会逐渐获得一种熟悉自己、对自己有 信心、有把握的感觉。那时,他们就既能够独立思考,也会乐于与人交流了。 
  作为家长,当我们看到孩子陷入孤独之中时,既不要无意义地叹气也不要进行严厉的责骂,而是应该帮助 他们尽快走出孤独。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消除孤独,走出自卑的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